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部情理性、兼容性、诗质性并美之力作——王志清《王维诗传》特色论略

时间:2024-09-03

李金坤

(江苏大学 文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黄海书评】

一部情理性、兼容性、诗质性并美之力作
——王志清《王维诗传》特色论略

李金坤

(江苏大学 文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王志清是王维研究领域硕果甚丰的名家之一,新作《王维诗传》,在考索辨正的情理性、诗史互证的兼容性与语言表述的诗质性诸方面特色鲜明,破旧立新,贡献卓异。此部力作,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蕴含可贵的方法论意义。

《王维诗传》;情理性;兼容性;诗质性;意义

作为唐代五大诗人之一、中国十大诗人之一的王维,历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人物,其研究论著之丰、涉猎范围之广、采用方法之多,已成为一道独放异彩的学术景观。因此,在这样一方已被专家学者们纵横驰骋、深耕细作过的园地里,另辟蹊径、再创佳绩,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最近,王志清在出版《纵横论王维》《王维诗选》专著与发表王维研究论文四十余篇的基础上,又隆重推出了《王维诗传》(河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下文简称《诗传》)。难能可贵如此,实在令人刮目。《诗传》是作者“以西西弗斯的沉勇坚韧,蹀躞而奋行……进入了王维研究的深水区”,拓展了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的“王维景观的新景区”(《诗传》第4页)。作者知难而进,避熟就新,以自己独识之慧眼、非凡之视角、神会之体悟、求真之精神,又一次为王维研究园地催发了一朵含露馨香的奇葩,可喜可贺,可钦可佩!一气读罢《诗传》,如行山阴道上,风光无限,美不胜收。概而言之,《诗传》之亮色,略有三端,即:考索辨正的情理性、诗史互证的兼容性与语言表述的诗质性。就此简论之。

一、考索辨正的情理性

迄今为止,王维研究虽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但就诗人的生卒年、《集异记》公主助王维而得解头故事的真伪、太乐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的公案、王维出塞的原因、王维“知南选”后有否绕道吴地、王维为何隐居南山、王维与李白交往无记录的原因、如何看待王维任伪职等诸方面问题,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为以诗为传的《诗传》,上述种种问题,都是作者不能绕过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从书中对王维种种疑难公案的辨析厘正情形观之,诸种疑难皆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其考索辩难之功、情理兼具之效,字里行间,历历可见。如对《集异记》中公主助王维故事的真伪问题的考证,学界对“公主”所指有三说:一是太平公主,二是玉真公主,三是九公主。作者结合历史典籍等有关资料,将三说统统推倒。得出结论:“这是一则美丽的故事,是一则神化王维的故事,是一则破绽明显而难以自圆的故事,大家都忙于考证故事中的‘公主’究竟是谁,也就是将故事等同于事实了。我们认为,这样的考论,首先是其前提错了,将戏说的故事,完全等同于历史事实了。王维一举登第,有贵人出以援手是无疑的,但是,应该说主要还是凭他自己的真才实学。助王维的‘公主’,就是他自己。” (《诗传》第31页)阐论洞明,辨析精当。

《诗传》考索求真的可贵精神,还体现在不为“尊者讳”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上。众所周知,范文澜是鼎鼎大名的史学家,但他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抨击王维贪官恋阙的恶劣行径的论断,作者却大不以为然。《诗传》从唐代普遍盛行的投诗干谒的社会风尚,李白、杜甫等诗人连篇累赘、不厌其烦的投诗干谒行为等事实出发,批驳范文澜仅凭《上张令公》一首诗就指责王维贪官恋阙行径之恶劣,简直是“语含鄙夷与讥讽,且此评价又与事实不相符,这就让人觉得不只是有失公允而已,简直是别有成见的一种苛刻了。”(《诗传》第76页)如此驳难,由面到点,层层论证,头头是道,颇有力度。又如对王维《被出济州》尾联“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中“各”的考索,也是甚显作者版本考证功力的。“各愁年鬓侵”句,陈铁民本作“多愁年鬓侵”。而述古堂本、明十卷本以及《全唐诗》等俱作“各愁年鬓侵”。那么,何以弃“多”字而选用“各”字呢?作者从诗人当时被逐出京城的怨愤心情、一帮友人的亲近关系,以及唐人选本《河岳英灵集》此诗题目为《被出济州别城中故人》等情况综合考察,认为“用‘各’字自然比用‘多’好。而且,这个‘各’字告诉我们,王维此诗是有所寄的,也是有所寄意的。”(《诗传》第42页)所论内外比照,左右逢源,合乎情理,真切可信。正如王维研究名家陈铁民先生所嘉许的那样:“在《王维诗传》中,志清提出了不少新见,也颠覆了不少旧说。非常值得赞赏的是,他严肃的研究态度与扎实的考辨功力。”(《诗传》“序”)纵观全书考辨之处,的确如此。

二、诗史互证的兼容性

作者说得好:“此诗传特别想做到的是,一切都主要由其诗来言说,进而佐以史证,进而成为‘诗传’性质的‘史传’,进而让读者认识一个诗性而又真实的王维……我则立足于诗之文本,而在诗与史两边游走,交界模糊,一方面以诗为史料而补证史乘,一方面则以史为鉴而通解诗意,诗史互为发生,也互为验证。”(《诗传》第3页)全书诗史互证,相辅相成,使传主的形象更为鲜活、厚实而逼真,较之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来,则更多了一分诗韵之美、人性之美、情感之美与悦读之美。

王维曾于天宝三年(744年)作有一首酬和宰相李林甫的诗,题为《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其时李林甫已经为相10年,正处唐王朝的繁盛期。有人认为此诗是王维欲高攀李林甫的阿谀逢迎之诗。《诗传》则借助于《旧唐书》《新唐书》《全唐诗》《格式律令事类》《唐六典》《历代名画记》《资治通鉴》等唐宋文史典籍,详细而周密地阐释了全诗的内容,诗与史互为印证,最终得出了较为公允的结论:“王维自谦‘陈诗且未工’,画外之音是:此和诗非我主动所为也。事实上此诗亦乃王维诗中的平庸之作。王维奉命而作,违心周旋,虽非通篇客套话,满纸虚词,却堆砌熟典,一无生气。不过,仅凭此诗而便说王维欲攀李林甫,则真让其蒙受不白之怨也。” (《诗传》第137页)阐释之精彩,评价之允当,正是其诗史互证的理想而美妙的结果。

此外,一些学者认为王维与裴迪等道友豫游唱和,包括王、裴唱和的《辋川集》的形成,当在王维丁母忧时,其理由是此段时间王维才有这等清闲。作者依据《旧唐书·王维传》所载诗人与朋友唱和的《辋川集》有关内容,以及作者对《辋川集》中20首五绝丰厚内蕴的深刻论析,严正指出:学者们所论“大悖常理,更有违于王维至孝的历史形象。”因此,作者推断:“唐书所记载的这段美好时光,约于天宝五载前后为好,官在长安而隐在蓝田,而绝不会在其丁母忧时(即天宝九载到天宝十一载)。” (《诗传》第154页)对此,作者又进一步辨析道:“王维辋川诗作的情绪是乐观的,思想是开朗的,格调是健康的,他在诗中热情歌颂美,歌颂生活,歌颂理想,歌颂美政。可以肯定地说,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恬适绝不是王维丁忧期间的情绪,也绝不像是诗人的暮年之作。” (《诗传》第157页)诗史参证,有理有据,《辋川集》作于诗人丁母忧的谬误不攻自破。收到了求真务实、诗史双美的论证效果。

陈寅恪先生治学一向主张“以诗证史”或“以史证诗”的诠释方法,一方面以诗为史料而补证史乘,另方面以史释诗,通解诗意,诗史互证,势必增强了诗作的可读性与可信性。《诗传》作者娴熟而巧妙地借鉴陈寅恪先生所主张的“诗史互证”的治学方法,遵循王维编年诗的线索,结合历史典籍的佐证,准确描摹诗人的人生轨迹,细心体悟王维的空灵诗心,将王维形象立体化、多层面而原生态本真地呈现出来,基本还原了具有历史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和文化心理的真实的“独一个”的王维形象,至为可贵,自当称美。

三、语言表述的诗质性

作者一向真性情,擅诗赋,尤长于散文诗的创作,是位典型的才子型学者。故以其率真的秉性与沛然的诗情来赏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空灵清秀之作,必然呈现出语言清表述诗质性鲜明行文特征。正如作者所说:“我的研究是偏于诗性审美的一种,坚持文学研究的诗性精神,坚持学术研究的情性参与的自觉,在研究的过程中强调主体审美激情、悟性和灵视的积极介入,追求与诗人性情的相接与沟通。” (《诗传》第3页)所以,作者对王维诗歌的品鉴赏论,总能给人以心心相印、灵犀相通的知音之美感,是真正走进诗人心灵深处的审美自觉,具有清新俊逸、耐人寻味的悦读享受。

王维的五律名篇《山居秋暝》,作者认为是“王维代表作中的代表作,诚可谓诗中之诗也,其艺术性与思想性都达到极致。诗是理想化的,充满了浪漫气息,是王维的‘桃花源记’。” (《诗传》第158页)评价至高而不过实,定位至准而不浮夸,倘若没有对王维诗歌全面而深刻的准确把握与入心而透骨的真切体悟,是万不能下此新人耳目之断语的。尤其是作者对此诗首句开头“空山”二字700余字的诗性解读,更是深入诗髓、出神入化的哲思妙悟,令人如饮醇醪,如食橄榄,心旷神怡,拍案叫绝。作者如此剖析道:“‘空山’是第二自然(或第二意境)之再造,新雨后之空山,其山之‘空’,非视觉上空无的空,乃胸中脱去尘浊而对自然静观后的认知,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的是心,不空的是境……‘空山’是一种象征,是诗意居住的生态理想,是盛世面影的生动写真,是生命与自然一体后而生成自由与欢欣的艺术情境,蕴涵了诗人对生活、人生、自然和社会特殊理解的深意……意境的成熟,使中国山水诗进入哲学的层面,这也是王维对中国山水诗的最杰出的贡献。王维的这类山水诗,境随心转,景情互发,情融于景,而余味深长,人是自然的人,自然是人的自然,生命无论安顿于何处而无不适意也。” (《诗传》第158页)作者完全用诗化的语言,从诗学、哲学、美学、绘画学、心理学等诸种层面由外而内地阐析了“空山”的艺术圣境,将王维此诗真正读懂、理清、解透、升华,如此知音式的深度解读,大有开人眼界、怡人耳目的审美效果。想必摩诘有灵,当会颔首揖谢于九泉的吧。

像作者对《山居秋暝》这种具有深刻哲思之美的诗性评价之处,《诗传》着实不少。如对《辋川集》诗美的总体评价说:“辋川庄,成了一帧韵味幽远而意境恬淡的山水画长卷,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自然性与人文性互衬,王维巧妙地借大自然的种种声息来衬托恬适与闲和,极大地渲染了山庄的幽邃与僻静,充分表现表现出山庄主人的自然幽趣。王维以其高远思致而融诗、画、乐艺术所造之辋川庄,为中国园林美学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范本。”(《诗传》第156—157页)如此得体到位的诗性浓郁的评析之语,在同类著作中实在是不多见的。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会影响学术语言的所谓严谨性、规范性与学理性,其实,无论何种著作,都是给人看的。如果语言呆板、苦涩,难免会影响阅读效果。而我们学界前辈中许多大学者如胡适、郑振铎、刘大杰等,他们的文学史著作,其语言表述多具有清雅秀美而诗性满篇的鲜明特征的,既给读者以准确的学术评价,又给读者以畅神的悦读美感。《诗传》具有浓郁诗性美的表述特征,正是对前辈学者诗化语言书写形式的良好承传与光大,这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如上所述,《诗传》可圈可点之处的确很多,但也难免不足之点。如对王维与李白在京城期间两次见面机缘的推测:“王维与李白侍从随行,或者就住在同一单元里,有的是见面的机会……王昌龄与王维同游,很可能也带上李白的。王昌龄与李白交好,情性甚为相投。”但最后作者却说:“王维与李白之间没有任何交往,一丁点的联系也找不到,这真是个谜。我们情知不能圆说,还是存谜吧。”(《诗传》第131—133页)为了遵循存真求实的立传原则,在难以自圆其说的情况下,还是以不猜测为妥。不过,较之于《诗传》的总体成就而言,如此欠缺,仅乃大醇小疵、白璧微瑕而已。

要之,《诗传》考索辨正的情理性、诗史互证的兼容性、语言表述的诗质性这三大亮点是十分鲜明的,它恰是桐城派 “义理、考据、辞章” 三位一体论学纲领的生动而真切的体现。无疑 ,《诗传》是一部超越自己、瞩目士林而独具风神的拔萃力作。在最近的全国书展中,它之所以能成为河北人民出版社重点推出参展的六部精品之一,其成果之杰出,自是不言而喻的。

(责任编辑:孙希国)

Features of Biography of Wang Wei’s Poetry Written by Wang Zhiqing

LI Jin-kun

(School of Literature,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China)

Wang Zhiqing is a famous expert in the field of Wang Wei’s literature.InBiographyofWangWei’sPoetry, he pays much attention to the sensibility in the investigation, the mutual interpretation between poetry and history and the poetical nature of linguistic expression. This book is not only of great academic significance, but also of commendable importance of methodology.

BiographyofWangWei’sPoetry; property of emotion and sensibility; compatibility; property of poetical nature; significance

10.14168/j.issn.1672-8572.2017.02.24

2017-01-11

李金坤(1953—),男,江苏金坛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文化与美学。

I206.2

A

1672-8572(2017)02-0138-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