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李 壮
【文史新证】
唐王叡生平考略
李 壮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献所,武汉 430079)
王叡,晚唐著名学者、诗人,号炙毂子。由于史料相对缺乏,其生平事迹记载简略,主要保存在《神仙感遇传》 一文中。据《炙毂子》 佚文相关史料考证,王叡大约生于穆宗长庆 (821—824)年间,卒于哀帝天祐(904—907)年间。其籍贯为新繁人,琅琊(郡望)人之说不可信。
王叡;生平事迹;生卒年;籍贯
王叡著有《炙毂子》 (又称 《炙毂子杂录》或 《炙毂子杂录注解》)五卷、《春秋守鉴》 一卷、《春秋龟鉴》 一卷、《炙毂子诗格》 一卷。除《炙毂子诗格》 流传至今,其余皆亡佚。这样就导致王叡的生卒年、籍贯记述不够确切,生平事迹记载简略。台湾学者王梦鸥先生《炙毂子及其诗格考》 一文已对王叡及其著作进行相关考证,陶敏、张伯伟先生多承袭其观点,然囿于材料所限,其说仍有商议之处。笔者不揣浅陋,略陈于下,尚请方家垂教。
王叡,一作王睿,“睿,叡之古字,固无不同”[1]347。 《旧唐书》 《 新唐书》 无传, 唐代笔记小说亦无相关记载,而《新唐书·艺文志》 及私人目录书仅记载姓名与著作情况。唯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 第一百一十二卷《神仙感遇传》 中有一则记载王叡最为详尽的材料。兹摘录如下:
进士王叡,渔经猎史之士也。孜孜矻矻,穷古人之所未穷,得先儒之所未得,著《灸毂子》 三十卷,六经得失,史册差谬,未有不针其膏而药其肓矣。所有二种之篇,释喻之说,则古人高识洞鉴之士,有所不逮焉。嗜酒自娱,不拘于俗,酣畅之外,必切磋义府,研核词枢,亦犹刘阑之诟诮古人矣。然其咀吸风露,呼嚼岚霞,因亦成疹,积年苦冷,而莫能愈。
游燕中,道逢樱杖棕笠者,鹤貌高古,异诸其侪,名曰希道。笑谓之曰:“少年有三惑之累耶?何苦瘠若斯?”辞以不然。道曰:“疾可愈也。予虽释仵,有炉鼎之功,何疾不除也。”叡委质以师之,斋于漳水之滨三日,而授其诀曰:“木精天魂,金液地魄。坎离运行,宽猛无成。金木有数,秦晋合宜。近效六旬,远期三载尔。”歌曰:“魄微入魂牝牡结,阳呴阴滋神鬼灭,千歌万赞皆未决,古往今来抛日月。”受而制焉,饵之周星,疹且瘳矣。乃隐晦自处,佯狂混时。
年八十,殕于彭山道中,识者瘗之。无几,又在成都市,常寓止乐温县。时鸷兽结尾,为害尤甚。叡醉宿草莽,露身林野,无所惮焉, 斯亦蝉脱得道之流也。[2]2430-3431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 卷七十三也收录此篇传记,而卷九十四则记载简略[3]213,529。
通过上述材料,笔者可以得知王叡为进士,笔者检索 《登科记考》[4]《〈登科记考〉补正》[5]《〈登科记考补正〉考补》[6]《〈 登科记考〉再补正》[7],未能发现有关王叡的记载,是何年中进士,不得而知。王梦鸥先生认为:“惟称王叡为‘进士’,而徐松《登科记考》 未录其名,倘非原本脱佚,则疑其为未及第者之泛称,其身份实为一乡贡进士而已。 ”[1]349王先生此推断十分中肯。 《云笈七签》 《蜀中广记》 都提及“王叡著《炙毂子》 三十卷”,这与诸多史书记载不一致,另文再作讨论。“嗜酒自娱,不拘于俗”,说明王叡喜欢饮酒,不受世俗的束缚,任性自我,或许还保留魏晋士人标识的“魏晋风度”。“切磋义府,研核词枢”,表明王叡对诗歌创作颇有研究,著有《炙毂子诗格》 一卷。“诗格”,是一种有关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 《炙毂子》 中有部分内容取材于《乐府古题要解》,吴兢著《乐府古题要解》 目的是改变“或不赌于本章,便断题取义”[8]1的现象,唐人对古乐府的理解已偏离本旨,要改变此种现象,规范创作诗歌的标准,当然须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亦犹刘阑之诟诮古人矣”,刘阑, 《魏书·儒林传》 有传,这表明王叡行事作风与此人颇为相似。
“咀吸风露,呼嚼岚霞”,表明王叡有道士修仙的行为。“因亦成疹,积年苦冷,而莫能愈”,成仙未果,反而得了一身病,久治不愈。王叡曾经游历燕、赵之地,他在燕地遇到希道,并拜其为师,希道传授口诀,《全唐诗》卷八六二收录这两首诗,第一首诗文字有出入。 《云笈七签》是张君房在北宋时编修一部关于道教的类书,其书既然记载王叡,可以肯定他晚年应为道士,且精通炼丹之术。“少年有三惑之累”,笔者在辑录《炙毂子》佚文时,发现其中中有一条“三惑论”的佚文[9]71-72。 笔者认为“ 三惑之累” 是以 《 三惑论》 为肇基而进一步阐发议论。 《三惑论》 出自《后汉书·杨震列传》,其记载:“秉性不饮酒,又早丧夫人,遂不复娶,所在以淳白称。尝从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10]1775杨秉为杨震的儿子,列传附在其父之下。杨秉三不惑只是提到了酒、色、财三个名称,没有进一步阐发。而王叡《炙毂子》 中举例说明三不惑,论述详细。此则材料最后提到,王叡活到八十岁,倒毙在彭山道中,认识他的人把他埋之,结果没有死,后又出现在成都市及乐温县。王叡无惧鸷兽之害,经常露宿野外, 《神仙感遇传》 赋予王叡一种得道成仙的神异色彩。
生卒年是一个历史人物最基本的信息,笔者查阅相关史料,其中并没有明确记载王叡的生卒年。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卷五十记载:“炙毂子,王叡也。 元和后诗人。”[11]762《全唐诗》 采用 《唐诗纪事》的说法,其卷五百五记载:“王叡,元和后诗人,自号炙毂子。集五卷,今存诗九首。”[12]5742(笔者按: 《全唐诗》 自注中提到 《牡丹》《秋》 《燕》 一作王毂诗)《唐诗纪事》 最早提到王叡的生活时代,仅用一个年号来代指,说明宋人也无法得知其确切生卒年。元和(806—820)为唐宪宗李纯的年号,笔者据此初步推断王叡大概生活在公元820年以后,下文会进一步分析。
王叡的《炙毂子诗格》 中引及唐代其他诗人的诗,依次为李白、李益、杨衡、常建、刘长卿、李德裕、张志和、杜牧、李郢、戴叔伦[13]385-391,其中卒年相对较晚的为李德裕、杜牧,最晚的为李郢。据《资治通鉴》 卷二百四十八记载:“(大中三年)己未, 崖州司户李德裕卒。 ”[14]8041李德裕卒于大中三年即849年。 《唐才子传校笺》卷第六记载:“牧生于贞元十九年(八○三),卒于宣宗大中六年(八五二)。”[15]193杜牧卒于大中六年即852年。 《唐才子传校笺》 卷第八记载:“郢,字楚望,大中十年崔铏榜进士及第。”[15]401大中十年即856年。李郢考中进士之时,卒年较晚的李德裕 (849年)与杜牧(852年)都已经去世。
笔者辑录的《炙毂子》 佚文中,其中有些年号、人物的词语,也可以用来推测王叡生活时代,如祝穆《古今事文类聚》 后集卷一二“贞元”,贞元(785—805)为唐德宗李适的年号。 《古今事文类聚》 后集卷二十“元和初”,元和 (806—820)为唐宪宗的年号。陶宗仪《说郛》 卷四十三“建中元年”,建中元年为780年。祝穆《古今事文类聚》续集卷一九“马周”,马周为唐初人。高承《事物纪原》 卷一“孟诜”,孟诜为唐睿宗时期的人。明蒋克谦《琴书大全》 卷十一“太中初, 《纂异录》中有《公无渡河歌》”,通过查找资料,并未发现“太中”这个年号。 《太平广记》 引及《纂异录》,其中记载了元和、会昌年代的事情,应为唐代“大中”之讹。大中(847—860)为唐宣宗的年号。明蒋克谦《琴书大全》 卷十七“永泰”,永泰(765—766) 为唐代宗李豫的年号。上述佚文中提到的最晚年代为大中,其他年代早于李郢的年代,所以以李郢的年代为基点来推测王叡的生活年代。
《唐才子传校笺》 卷第八记载:“郢之卒年未能确考,约卒于咸通末。闻一多《唐诗大系》 定郢生年为八三二年,恐未为确论。”[15]405咸通 (860—874)为唐懿宗的年号。 陈尚君先生认为:“据此推测, (李郢)其及第时年当四十岁左右,生年当在元和后期。”[16]404陶敏先生认为:“知郢诗作于开成三年(八三八)春,时郢当年二十以上。即以此年年二十计,郢亦当生于元和十四年(八一九),大中十年及第时已三十八岁。闻一多《唐诗大系》 定郢生年为八三二,开成三年仅七岁,断误。”[16]405王梦鸥先生据 《 炙毂子诗格》 引李郢诗,而称之为“端公”,认为:“以李郢为唐宣宗大中十年(八五六)进士,徐松 《登科记》 从之……(李郢)为侍御史或员外郎,当在大中咸通之世。王叡采录终作,即不能早于此时,则其著书或在乾符以后:黄巢犯阙,僖宗奔蜀,王叡亦铩羽还乡,从事著述。”[1]369陶敏先生也认为:“王叡当为宣宗大中、懿宗咸通中人。”[17]1964张伯伟先生认为:“王叡当活动于唐宣宗至僖宗之时。”[13]384他把王叡卒年下限定在僖宗(874—888)之时。
可见学界比较公认,李郢约生于元和末年(819年),大中十年(856年)中进士,卒于咸通末年(874年)或僖宗之时,笔者大致认同以上学者的观点。由于王叡生平材料太少,记载时间更不明确,以李郢的时代来推断其卒年,只是一个上限,而他卒年的下限,其实是有可能稍晚一点的。这里提出三个新的理由:
一是前文提及明代蒋克谦《琴书大全》 卷十一“太 (大)中初, 《纂异录》 中有 《公无渡河歌》 ”[18]106。 按照古人引书的通行做法, 既然这里明确说“大中初”,那么此书的写作年代应该是比“大中”更晚,即最早为咸通年间。
二是《万首唐人绝句》 卷七十二收录了王叡的《牡丹》 《秋》 《燕》三首诗,排列在“顾云”与“齐己”的诗中间[19]634。该书同一类诗往往按诗人时代先后排列,那么王叡的生活年代极有可能介于二人之间。查顾云生年不详,卒于唐昭宗乾宁(894—898)初,齐己生活年代约为公元864年至943年。据此推知王叡卒年下限介于公元898年至943年。
三是杜光庭《神仙感遇传》 详细记载王叡生平事迹,说明杜光庭年代应晚于王叡。王梦鸥先生认为:“谓杜光庭坐化于后唐长兴四年(九三三),享年八十四岁。是而可信,则杜光庭当生于唐大中十年(850年)。其生世仅稍后于王叡,所有传说, 似得于耳目之前。 ”[1]348-349杜光庭 (850—933)生活年代略晚于王叡,王叡卒年下限不会晚于933年。
综上所论,笔者推断王叡生年应该略晚于李郢,即最早亦当在穆宗长庆 (821—824)年间。《云笈七签》 中提到王叡“年八十,殕于彭山道中……常寓止乐温县”[2]2431, 即王叡活了 80多岁。李郢比王叡的生年略早数年,而王叡比他更是多活30多岁。 《炙毂子诗格》 作于王叡的中晚年,引用同时代人(李郢)的材料也是极其可能的。王叡卒年下限极有可能为唐昭宗乾宁至天复(901—904)年间,甚至更晚至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哀帝天祐 (904—907)年间。笔者把王叡的生活年代定在唐穆宗长庆年间至哀帝天佑年间,他经历了唐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哀帝,贯穿了大唐王朝整个后半期。
李昉《太平广记》 卷四二四《北梦琐言·逸文》卷四:“彭州蒙阳县界,地名清流,有一湫。乡俗云,此湫龙与西山慈母池龙为昏,每岁一会。新繁人王睿乃博物者,多所辨正,尝鄙之。秋雨后经过此湫,乃遇西边雷雨冥晦,狂风拔树,王睿絷马障树而避。须臾,雷电之势,止于湫上,倏然而霁,天无纤云。诘彼居人,正符前说也。”[20]3454
《北梦琐言》 最早明确提到王叡为新繁人。《北梦琐言》 作者为五代孙光宪 (901—968),字孟文,生活时代从唐末延及宋初,陵州贵平人(今四川省仁寿县东北)。王梦鸥先生、陶敏先生据此认为王叡为新繁人[1]349,[17]1964。 张伯伟先生认同王梦鸥先生的观点[13]384。 《 云笈七签》 中又提到“(王叡)无几,又在成都市,常寓止乐温县。”[2]2431从此则材料可知,王叡曾经在四川成都一带活动。杜光庭生于850年,卒于933年,稍早于孙光宪,二者生活年代距王叡颇近,孙光宪与王叡同郡属[1]349, 说法可信。 另外, 《 蜀中广记》是曹学佺在任四川右参政、迁按察使时所作,主要记叙四川的掌故。其书记载王叡的相关情况,显然认为王叡是四川人。这又提供了一种佐证。
王叡为新繁人,笔者需考证新繁位于何地。《旧唐书》 卷四十一:“(武德)三年,罢总管,置西南道行台。仍分绵竹、导江、九陇三县立蒙州,阳安、金水、平泉三县立简州,割玄武属梓州,又析置德阳、新繁、万春三县。”“新繁:汉繁县, 属蜀郡。 刘禅时加‘ 新’ 字。 ”[21]1663-1664,1665《元和郡县志》 卷三十一:“新繁县,次畿,东南至府六十里。本汉繁县地,属蜀郡,因繁江以为名也,周改为新繁,隋开皇三年省。武德三年分广都县地重置,因周旧名也。”[22]771《大清一统志·成都府》:“唐武德三年复置,属成都府。宋因之,元属成都路。明洪武十年省入成都,十三年复置,属成都府。 本朝因之。”[23]3《民国新繁县志》记载:“民国二年一月,中央政府以旧时之府直隶州厅,及州均改为县,四川省分为五道,新繁县属西川道。十三年,废道制,直隶四川省政府……东至新都县界十五里,西至崇宁县界十五里,南至成都县界二十里,北至彭县界十五里,东南至成都县界十七里,西南至郫县界十五里,东北至新都县十八里,西北至彭县界二十五里。”[24]12
综上而述,新繁在汉代为繁县,属于蜀郡。到后主刘禅时加“新”字,改名为新繁。武德三年复设新繁县,属成都府。宋代因之,元代属成都路,明洪武十年并入成都,十三年复置,属成都府,清朝也属于成都府。民国二年,新繁属于四川西川道;民国十三年,新繁直属于四川省政府。张伯伟、陶敏先生认为新繁今属四川彭县东南[13]384,[17]1964, 不甚准确, 按现在行政区域划分,应属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
最早提出王叡为琅琊人说的是明抄本《类说》①从《炙毂子及其诗格考》 一文可知,王梦鸥先生所用《类说》 为明抄本,今检《中国古籍总目》,台图藏明会稽钮氏世学楼本(六十卷本)、明山阴祁氏淡生堂蓝格抄本(五十卷本),不知王先生采用何本?其与文渊阁四库本《类说》 不同,文渊阁四库本无王叡相关介绍。,王梦鸥先生据此认为:“曾慥《类说》,录其遗文而注云王叡琅琊人,盖仅从王氏郡望言之耳。”[1]350前文王梦鸥先生已认为王叡是新繁人,所以说琅琊是其郡望,陶敏先生认同王先生观点[17]1964。宋周南《山房集》,其卷五记载:“《炙毂子》,唐琅琊王叡纂。”[25]54明陶宗仪《说郛》 卷四十三记载:“《炙毂子杂录》五卷,唐王献,琅琊人。”[26]2《说郛三种》 卷二十三记载:“《炙毂子录》 唐王叡。”[27]1108通过前文记载与 《 说郛》 两个版本的比较,笔者认为涵芬楼版《说郛》 中的“献”因字形相似而讹。
这一说王叡为琅琊(郡望)人,唐代琅琊即今山东临沂市。曾慥生年不详,死于1155年。周南(1159—1213)生活年代为南宋,相比孙光宪、杜光庭晚了大约200年,材料可靠性就差一些。明代陶宗仪《说郛》 则沿用周南的说法。根据现有的考古发掘资料,琅琊王氏的墓群集中分布在江苏南京地区。1990年12月,南京发现一块唐代琅琊王氏的墓碑,其中的墓志记载的内容经过王志高、王启斌先生的考证,他们认为:“直到唐代此地(南京)仍有可能是琅琊王氏家族的聚葬地。”[28]95这样看来,琅琊王氏聚集在南京地区,而王叡集中活动在成都地区。王叡不是真正的琅琊王氏家族成员,很有可能是后人误记。笔者疑其误认为《晋书》记载的琅琊王睿[29]122,琅琊王睿为司马氏,此睿非彼叡。此说不可信。
王叡的生平资料主要保存在《神仙感遇传》一文中,据此分析了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至于王叡的生卒年问题,前贤大都据《炙毂子诗格》曾引及李郢的诗,并称其为端公,他们把王叡生活时代推断在宣宗大中、懿宗咸通、僖宗之时。而笔者依据《炙毂子》 佚文材料提供的相关时间、人物信息,将其生活年代断定在穆宗长庆(821—824)年间至唐哀帝天佑(904—907)年间,贯穿了整个大唐王朝的后半期。通过相关考证,赞同王叡为新繁人说,新繁县现为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同时依据考古资料,认为王叡为琅琊(郡望)人说不可信,并分析古人误记的原因。
[1] 王梦鸥.炙毂子及其诗格考 [J].幼狮学报, 1980,16(2).
[2][宋]张君房.云笈七签 [M].李永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
[3][明]曹学佺.蜀中广记 [M].文渊阁四库本:第59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4][清]徐松.登科记考 [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清]徐松.《登科记考》 补正 [M].孟二冬,补正.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6]许友根.《登科记考补正》 考补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王洪军.《登科记考》 再补正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 [M].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
[9]李壮.唐王叡《炙毂子》 之研究 [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10][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 [M].[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
[11][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清]彭定求.全唐诗 [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3]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 [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1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5]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 [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6]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 [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7]陶敏.全唐五代笔记:第三册 [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18][明]蒋克谦.琴书大全 [M].续四库全书:第109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9][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 [M].文渊阁四库本:第134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0][宋]李昉.太平广记 [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1][后唐]刘昫.旧唐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2][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M].贺次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23][清]穆彰阿.大清一统志 [M].四部丛刊续编:第23册,上海:上海书店,1984.
[24]侯俊德,吕崧云.民国新繁县志 [M].成都:巴蜀书社,1992.
[25][宋]周南.山房集 [M].文渊阁四库本:第116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6] [明]陶宗仪.说郛 [M].北京:中国书店,1986.
[27][明]陶宗仪.说郛三种:第四册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8]王志高,王启斌.江苏南京市出土的唐代琅琊王氏墓志 [J].考古,2002(5).
[29] [唐]房玄龄.晋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74.
Wang Rui’s Life Stories:An Investigation
LI Zhuang
(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The life stories of Wang Rui,a famous scholar and poet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is mainly recorded in Shen Xian Gan Yu Zhuan (神仙感遇传).According to the lost texts of Zhi Gu Zi(炙毂子)and other historical materials,Wang Rui was born in the years of Chang Qing period of Emperor Mu Zong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died in the years of TianYou period of Emperor Ai Di of the Tang Dynasty.Wang Rui’s native place is Xin Fan(新繁).The viewpoint that his native place is LangYa (琅琊)is incredible.
Wang Rui;life story;time of birth and death; native place
K242.4
A
1672-8572(2017)06-0043-06
10.14168/j.issn.1672-8572.2017.06.05
2017-08-02
李壮(1988—),男,山东新泰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
(责任编辑:孙希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