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等美术教育中创意课程之浅谈

时间:2024-04-24

李 丹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创造与创新能力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高等院校中。各高校美术专业在原有基础课程基础上,又开设了一些新兴基础课,如:创意素描,创意山水等等。但由于是新兴课程,各学校对创意课程的理解与把握没有统一标准,任课教师凭借有限的资料及个人的经验与理解摸索前行着。我也曾教授过创意山水这门课程,在这里谈谈我的浅见。

传统的美学与文艺理论一直把创意或独创性视为艺术家或者艺术创作的独特品质。今天这种观念发生了变化,将创意或创造性视为一个内涵更为广泛更具普遍意义的观念,而它的所指,所涉及的对象则有了不同改变。 从广义的角度看,创意产业是当代以创意理念为核心的总体经济活动。当代的创意产业部门应包括广告、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广播媒体、博物馆、软件开发乃至交响乐。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的创意开始转向与人们日常娱乐的价值相联系的趋势。但我今天要谈的仅仅是狭义中艺术的创意。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作为一种创意(创造性)艺术的观念突破了原先艺术家的创造性或独创性的樊篱,它包括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独特的灵感、妙悟、神思、意念。那么,让我们常常会将其与传统相联系。这也是我们在高等教育中教授创意课程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何为传统艺术?在我理解就是现有的,固定的,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艺术形式。在我教授的创意山水课程开展初的教学进展是相当艰难的,可以说是举步维艰。首先先要学生们理解,开设创意山水并不是传统的艺术模式不好,开设创意课程不是对传统否定,而是发展,使其更多样化,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一点,达到精神层面的百花齐放。让学生们先放下与传统敌对的包袱。要让他们认识到要想在艺术形式上创新,必须先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找大部分人不能突破传统进行创新的原因:

1.受传统限制(自己固有认识,学校及教师的影响与限制)。首先学生们接触的国画形式大多以传统笔墨为主,在个人的认识上难免有局限有固有的认识与想法,就导致在创新方面被自己的固有知识所束缚,无法达到“走进去,走出来”的认识。再者学生所受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尽管国画主张多走多看,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特别是山水注重临摹与写生相辅相成,但很多学校由于条件环境所限,本科四年甚至没有开设写生,大部分课程都是在临摹中完成。只是近些年才注重写生创作,但开设创意山水是需要长期摸索,才能找到更适合学生创新的方式;最后就是我们师者对学生的影响了,可以说我们自身的认识及经验往往在传授给学生时,会被认为是绝对唯一的标准。甚至有些师者自己也这样认为,常常说这样是对那样是错,人为束缚住了学生的想象和创作,并没有给学生营造个自由的创作空间。

2.从想法到做法实施困难。人们往往眼高手低,从有想法到有做法是需要勇气和信心的,而从中国人的民族特点上看,我们过于含蓄内敛,不利于创新发展;于是创意课程一重要要素就是鼓励加赞赏。赏识教育也是近几年才被认可,但大多被运用在幼儿、中小学教育中。于是,可怜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们也许在四年专业的道路上,毫无赞扬之声。其实大学才是最好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发挥创造的最佳时期。

3.认识不深刻。没有认识到精神食粮也不可挑食,会导致营养不良,尤其是传统绘画国画,更需要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走进去,走出来”,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传统进行创新,这样才能达到艺术上的百花齐放。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和学生们一起想办法解决,解决认识不深刻,绘画表现缺乏的问题,鼓励大家从内心出发,先学会放弃原来学习的绘画认识和手段,重新开始。课程为六周,前两周可说是没有多大进展,就是动员与鼓励,鼓励学生多想多看多问,解答学生的疑问。讲一些画家的创作过程的故事:高更远离社会去充满原始气息的岛屿生活,凡高进行精神上的自我追求画出《向日葵》等等。后四周和他们共同尝试和实践,渐渐我们摸索出一些方法:

“不视东西”法,就是不用平常眼睛眼光去看所绘画对象,找出独特的视觉角度。就像杜桑的《泉》,突破人们对小便池这一日用品的认识,以新的艺术审美角度观察。收获颇多,我们放弃国画中山石云雾的传统形象,并放弃了皴、擦、点、染等用笔的方式,甚至放弃了毛笔,用抹布、钢刷、棉花,甚至是身边随手拿来的东西做工具做绘画对象。

“肢解重组”法,将原不相干的东西组合在一起,把绘画对象原有的形象破坏掉,放弃传统的山、石、云、树的形象,将不相干的东西联系甚至组合在一起,造成“新物种”,变形变相,创造出新的形象,甚至新的绘画对象,效果惊人,过程充满乐趣,学生们都乐不思蜀。

“局部放大”法,让大家在一粒沙里看世界。想象自己是个小蚂蚁,蚂蚁眼中的世界万物!总之改变原有的观察眼光,达到新的境界。

纵观六周的创意山水的课程,给我的启示与震撼并不亚于我的学生,使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原有的审美标准及对待自己不认同事物的看法。艺术的创意形式美是可以多样的,也必须是多样的,当然他们之间有某些共性的,如国画中的浓淡变化规律及绘画基本的法则黑白灰关系的处理,画面整体效果,是不会因为绘画对象的变化而变化的。看着学生的作品,令我深深的震撼,其做法的大胆和创意的新颖,个个都是大师,!让我深深感受到,世上本没有艺术家,每一个善于观察,热爱生活并勇于创新的人都是艺术家。在此我感谢每一位同学——我的老师!(编辑/丹桔)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