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杨家松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 610000)
城市地下工程爆破振动倍受关注,对振动的限制十分苛刻,以至于在特定条件下将钻爆法变更为机械开挖,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诉求,可是却增加了施工的工程成本,甚至可能延误工期。近几年来众多学者围绕城市浅埋隧道施工(埋深小于开挖跨度的2.5倍),研究了爆破过程产生且对环境敏感的突出问题,取得了丰硕成果。有些研究成果表明,无论什么形式的掏槽,振动最大幅值发生在掏槽部位的概率最大。欧仙荣[1]、孟小伟[2]、何闯等[3]围绕隧道采用复式V型掏槽、孔内分段和电子雷管网路,达到了错峰降振30%~60%的效果;邹新宽等[4]基于复式掏槽的研究,采用非电雷管孔内延时,达到降振至少30%的效果;张志毅等[5]研究了在隧道复式掏槽中央增加2个空孔,采用高精度雷管9 ms间隔错峰,实现了降振。
这些研究都是基于普遍使用的斜孔典型掏槽——水平楔型掏槽为前提,采用先进的电子雷管技术为主的研究成果。同样,周宜等[6]结合青岛地铁3#线区间隧道,采用直孔深0.8 m、孔径150 mm螺旋形掏槽,使用多段非电雷管结合孔外延时技术,成功地将距爆源10.3 m处的振速控制在2 cm/s以内;杨家松[7]、刘思峰[8]、王军涛等[9]、李启月等[10],从不同侧面对空直孔掏槽的机理以及产生振动的原因、减振技术措施、爆破参数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归纳前述研究成果发现,城市浅埋隧道爆破降振的研究在延时网路上,大都侧重于电子雷管或高精雷管的错峰降振研究,而在掏槽上几乎多用复式V型掏槽,掏槽夹角一般未超过55°,在孔内分段装药上也未超过2 段,同时对分段装药在孔内布置方式的研究不够深入,实现的降振效果也未超过60%,而且在爆破循环进尺上一般也不超过1 m。为此针对未涉及的问题,基于各类研究成果,创新临空面设计理念,提出了正三角形掏槽方法,建立精准的装药结构体系和延时网路系统,使用普通非电雷管,在满足快速施工的条件下,进一步开展降低掏槽区振动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
在隧道掌子面爆破掘进过程中,创造临空面的3~5对上、下平行炮孔(简称掏槽孔)的延长线在同一平面上与掌子面构成正三角形;同时差分掏槽深度(W)在掏槽孔内间隔装入等份微量炸药,孔间错位形成炸药能量基本均匀分配的装药结构体系,并采用普通非电导爆管雷管,满足各等份炸药合理延时有序起爆的要求,以形成每列振动波峰值完全独立的网路系统,再通过减少同段雷管最大起爆装药量,以实现对最大峰值的有效控制,最终达到大幅削弱掏槽区爆破振动的效果。
1)正三角形掏槽无论在什么地质条件下,在削弱炮孔夹制作用、创造临空面上均较其他斜孔掏槽有显著优势,可获得较高的炮孔利用率和稳定的施工循环进尺。
2)掏槽孔的夹角较固定且为特殊角度(60°),在计算、分析和控制实际钻孔工艺等方面十分方便,而惯用水平楔形掏槽的夹角是变量,变化在30°~70°之间,设计经验性强,实际操作相对复杂。
3)差分掏槽深度实现微药量装药,结合延时错峰网路,能很好地降低振动速度,打破了传统的认识——掏槽是产生最大振动的源头。
4)等份炸药装药结构,能量基本均匀分布,槽区大块率低,现场操作精准方便。
针对隧道斜孔掏槽爆破而言,定义掏槽孔底至掌子面的垂直距离为掏槽深度。隧道或地下工程开挖进尺控制是爆破降振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再将一次性掏槽深度按比例进行支解(即差分),分散振源能量,就能实现有效的降振[5]。
当设计炮孔的循环进尺超过1.5 m时,在振动控制严格的敏感地带,其工艺困难,几乎难以实现降振,但低于0.5 m时又无工程实际意义(功效低、成本大)。因此,当差分掏槽深度W为W1(对应小掏槽孔的小掏槽深度)和W2(对应大掏槽孔的大掏槽深度)且满足一定比例时,大、小掏槽孔内就能实现等份装药。即在0.5 图1 差分掏槽深度Fig.1 Difference-cut depths 根据实践经验,掏槽区参数按下述原则取值,既能获得良好的掏槽效果,又能保障孔内单孔装药量适度。孔网参数如图2所示。 图2 槽区孔网参数Fig.2 Hole network parameters in the cut area 1)掏槽孔层间距h。h=40~70 cm,即Ⅱ、Ⅲ、Ⅳ、Ⅴ各级围岩依次对应40、50、60、70 cm。 2)槽口高度H。H=120~240 cm。软岩取较小值,硬岩取较大值。 3)炮孔数量。硬岩不宜多于5对炮孔,软岩不宜少于3对炮孔。 4)掏槽区设在掌子面中偏下一点,可严格控制振动;槽口底部掏槽孔离隧道底板高度控制在50~70 cm。硬岩取小值,软岩取大值。 掏槽区满足加强松动爆破既是获得基本进尺的前提条件,又是控制爆破振动药量计算的上限。装药量仍然采用经典的体积公式计算,但在分别计算大、小掏槽单孔药量时,V分别由V1、V2代替: 1)掏槽孔的单孔装药量(Q单) (1) V1=W1h(0.6W1+D) (2) V2=Wh(0.6W+d)-V1 (3) 式中:K0=0.7~1.1 kg/m3,经验值:软岩取较小值,硬岩取较大值;V为1对炮孔所承担的掏槽体积,m3;V1为1对小掏槽炮孔承担的掏槽体积,m3;V2为1对大掏槽炮孔所承担的掏槽体积,m3;h为正三角形掏槽孔间距离,m;d为孔底间距,m;Q单为单个掏槽孔炸药装药量,kg。 2)等份炸药质量(Q0) 将V1,V2分别代入式(1)计算后,根据确定的单孔等份炸药数(nj),计算出Q单0,然后平衡取相同值,即Q0。为了使得掏槽区各等份炸药量Q0均相同,其质量控制在30 g≤Q0≤150 g(精准至5 g)。并满足: ∑nj×Q0≤Q单 (4) ni×Q0≤Qmax (5) (6) 式中:nj为同一炮孔内的等份炸药数量,且nj=1~3;ni为掏槽区第i段非电雷管的等份炸药数量;R为振源中心距被保护对象的距离,m;K,α为与地质条件相关的系数;v为设计允许振速,cm/s。 将掏槽孔的装药量分成相同的若干等份(即等份炸药),并在孔内间隔错位放置,使能量在孔内基本上均匀分布,让每等份炸药(Q0)爆破岩石体积基本相当,同时保证孔内的间隔填塞长度(l0)30 cm 图3 等份装药结构Fig.3 Equal explosive charging structure 爆破引起的两列波间隔2.5T0(主振周期)时就完全独立,实践已得到充分佐证。软岩主振周期一般在10~30 ms(30~100 Hz),中硬及以上围岩一般小于10 ms(大于100 Hz)。延时网路设计遵循该原则并具备4个条件就能够达到完全错峰,①首段(发)起爆的对称炮孔数不得多于3对;②孔内由外(掌子面)向内(孔底)、孔间由内(靠隧道轴线)向外(洞壁侧)有序起爆;③掏槽区先中央再两侧或依次自首发掏槽的下方孔、上方孔顺序起爆;④允许的同段雷管数量ni由式(5)和式(6)计算,结果取小于或等于ni的偶数。 结合非电毫秒雷管的延时特点,针对浅埋隧道对振动的限制标准不同,实际运用可分2种情况设计延时网路。 1)严格控制振动的敏感地带。当埋深介于10~13 m且对振速限制在0.5~1.5 cm/s时,严格限制施工循环进尺使其不超过0.75 m,并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爆破网路设计,软弱围岩、中硬及以上围岩的爆破网路设计分别如图4~图5所示。 注:图中数字为非电毫秒雷管段位;h=70 cm图4 软弱围岩爆破网路Fig.4 Blasting network of weak rocks 注:图中数字为非电毫秒雷管段位;h=40、50、60 cm图5 中硬及以上围岩爆破网路Fig.5 Blasting network of middle hard and harder rocks 2)振动环境要求较为严格的地带。当埋深介于10~15 m之间且振速不超过2.0 cm/s时,限制施工循环进尺在1.5 m以内,并根据地质条件不同,采用不同的爆破网路设计,软弱围岩、中硬及以上围岩的爆破网络设计分别如图6~图7所示。 注:图中奇数及14为非电毫秒雷管段位;h=70 cm图6 软弱围岩网路Fig.6 Network of soft and weak rocks 注:图中1,3~14为非电毫秒雷管段位图7 中硬及硬岩网路Fig.7 Network of middle hard and harder rocks 青岛地铁8#线区间隧道下穿密集居民区(砖结构平房),ZDK39+142-185段隧道埋深12~13 m,地层为中风化流纹岩,基岩裂隙水,围岩Ⅴ级。控制地面垂直振速1.5 cm/s。 1)初支采用格栅,间距0.75 m,台阶法施工。施工循环进尺为1.5 m,计入炮孔利用率。设计掏槽深度W=1.6 m,取d=0.2 m,则计算:W1=1.6×0.6=0.96 m、W2=1.6×0.4=0.64 m。掏槽参数选用如图6所示。 2)允许的最大装药量Qmax、Q单、Q0计算。结合地质情况,依据回归资料,取K=320、α=1.9、R=15 m(掏槽中央至地面垂直距离),并取K0=0.8 kg/m3,代入式(1)~(3)、式(6),计算结果如表1~2所示。 表1 最大允许装药量 表2 掏槽孔药量 综合取Q0=0.1 kg,由式(5)推算得:ni≤Qmax/Q0=0.709/0.1=7,取偶数,ni=6(低段同段雷管数量)。 3)控制爆破设计如图8所示,各孔装药量如表3所示。 图8 控制爆破设计Fig.8 Controlled blasting design 表3 正三角形掏槽雷管段位及装药量控制 注:炸药单耗0.67 kg/m3。 4)爆破振速评估。在掏槽中央至地面垂直距离15 m处(拱部正上方),计算得到可能产生的最大振速为1.5 cm/s。 在常规控制爆破施工期间,振动较大,引起居民上访。距掏槽区24.08 m处测得地面质点最大振速为5.7 cm/s,距槽区23 m处附近的振速介于1.2~1.5 cm/s之间,经多循环监测统计,最大振速发生在掏槽区,而且以首发炮孔频率最高(见图9a~图9b)。研究成果运用后情况发生了明显的改善,即最大振动后移至掘进孔,而位于掏槽正上方地面最大振速为1.35 cm/s,一般介于0.8~1.35 cm/s之间,位于正前方20.7 m处,垂直振速为0.56 cm/s(见图9c~图9d)。 图9 不同位置处应力时程Fig.9 Stress time history at different locations 通过使用正三角形掏槽爆破错峰降振技术,爆破振动降低效果十分显著,平均降幅达50.3%,最大降幅75%;另一方面,该技术的使用不仅减少了钻孔数量和炸药消耗量,钻孔数量降低了47%,炸药消耗量降低了35%,而且也改善了爆破效果,几乎无拒爆现象,碴堆集中、块度均匀。 1)掏槽设计60°特殊角度,构成正三角形掏槽。既方便爆破参数的计算又能提供较大的爆破破裂角,减少炮孔夹制,提高掏槽成功率,有利于降低振动以及获得较大进尺等爆破效果。 2)将一次掏槽深度W再按一定比例分成“小抵抗线”,极大地保障了掏槽的成功率,减少了同时起爆的装药量,实现了微药量爆破,消除了掏槽是产生最大振动的源头认识。 3)采用等份炸药均匀的装药体系,保障了孔内装药分配基本均匀,又能做到孔间等份药段相互错开,从整体上看炸药能量基本均匀分布在掏槽区,各等份爆破体积基本相当,炸药能量得到充分利用。 4)孔内延时错峰网路系统可靠。孔内由外(掌子面)向内(孔底)、孔间由内(靠隧道轴线)向外(洞壁侧)有序延时起爆,既减少了低段位同段同时起爆药量,从本质上满足了降振要求,又能够使得爆炸应力波作用相互叠加,不削弱爆破总体效果。2.2 槽区孔网参数
2.3 装药量计算
2.4 装药结构体系
2.5 延时错峰网路系统
3 工程案例
3.1 方案实施
3.2 方案效果对比
4 结语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