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护士—家属—患者认知互动模式在1型糖尿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时间:2024-09-03

吴菲菲, 刘丽娥, 周燕, 蔡敏

(无锡市儿童医院 内分泌科,江苏 无锡,214000)

1型糖尿病患儿须长期注射胰岛素,并定期检查血糖、眼底和尿蛋白等项目,同时还须配合适当的运动锻炼和营养饮食,否则会对其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1-2]。1型糖尿病患儿的自我管理能力低是影响其治疗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3]。因此,提高1型糖尿病患儿的自身管理能力,是目前延缓疾病进展,改善其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护士—家属—患者认知互动是一种互动式护理模式,护士、家属和患者三者通过相互了解和沟通等措施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护士—家属—患者认知互动模式对1型糖尿病患儿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无锡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00例1型糖尿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且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 符合《中国1型糖尿诊断指南(节选)》[5]中关于1型糖尿病的确诊条件;② 6~18岁;③ 意识清晰,且沟通能力较好;④ 患儿及其家属均愿意配合研究,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 患有严重急性并发症,如低血糖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② 合并精神障碍或认知功能不全;③ 中途退出研究。将所有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入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6~18岁,平均(11.67±2.39)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64±0.68)年。观察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7~18岁,平均(11.75±2.41)岁;病程7个月~2.5年,平均(1.58±0.63)年。2组间性别、年龄和病程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措施。① 认知宣教:在患儿住院期间,护士通过发放宣传手册或播放科普视频等,向患儿家属传授疾病基础知识。② 技能宣教:对患儿家属进行血糖检测、胰岛素注射等技能的实操演练,并了解其技能掌握程度,嘱其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③ 心理指导:由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人员为患儿及其家属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指导。从患儿入院护理至其出院,且在出院后由专业护士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嘱家属定期带患儿复查,随访时间为3个月。

1.2.2 护士—家属—患者认知互动模式 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士—家属—患者认知互动模式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 构建正确的知识架构:入院后,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患儿及其家属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包括发放糖尿病宣传手册和微信推送糖尿病相关知识等,纠正认知偏差。② 护士—家属—患者认知互动模式干预:住院期间,嘱患儿及其家属参与糖尿病健康知识宣授课,每周1次。首先,护士通过播放动画科普视频和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对患儿及其家属实施健康宣传教育,讲解有关糖尿病的治疗方案、护理要点和预后等方面的知识;其次,现场演示血糖检测、胰岛素注射等具体技能操作,时长20 min;最后,由家属讲述疾病相关知识,护士须指出其理解的错误之处。护士全程录音,并将录音交予家属,嘱其反复收听以加深了解。③ 护士—家属—患者参与式情境扮演:护士针对患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突发事件,设计话题和情境,组织家属和患儿进行角色扮演,以此鼓励患儿和家属将所掌握的知识应用起来。表演结束后,由护士进行录像回放,对错误内容进行纠正,并给出正确的示范;同时,向家属发放录像回放,嘱其与患儿一起回顾,以提高对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从患儿入院护理至其出院,且在出院后由专业护士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嘱家属定期带患儿复查,随访时间为 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血糖控制情况 于入院和出院时,使用电子血糖仪测定2组患儿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使用便携式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仪测定2组患儿的糖化血红蛋白。

1.3.2 自我管理能力 于入院和出院3个月后,采用青少年1型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6]评估患儿的自我管理能力。该量表共包括5个方面、52个条目,总分为208分,分数越高说明自我管理能力越强。

1.3.3 生活质量 于入院和出院3个月后,采用儿童生活质量量表(PedsQLTM4.0)[7]评价2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该问卷分为4项内容、23个条目,总分为92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3.4 治疗依从性 于出院3个月后,采用自制的依从性问卷评估2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包括是否能遵医嘱用药、按时复诊、定时测量血糖和定时做运动等内容,患儿能做到上述内容即判定为依从。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出院时,2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均低于入院时(P均<0.05);观察组在出院时的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均较对照组更低(P均<0.05),见表1。

表1 2组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2.2 2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出院3个月后,2组糖尿病管理活动等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入院时(P均<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分)

2.3 2组生活质量比较

出院3个月后,2组的PedsQLTM4.0各方面评分均较入院时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高(P均<0.05),见表3。

表3 2组PedsQLTM4.0评分比较分)

2.4 2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例(%)]

3 讨论

1型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β细胞受损,胰岛素出现绝对匮乏,导致机体无法正常调节血糖引发全身性内分泌代谢紊乱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三多一少”是其临床的典型症状,即饮水多、尿液多、饮食多和体重减少[8]。

目前,儿童1型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也无法得到根治,通常需要通过长期使用药物来减轻疾病症状。由于该病需要长期治疗,因此,不仅要对患儿的代谢指标进行有效监测,还要对患儿各方面进行适当干预[9-10]。常规的护理方法能满足患儿的基本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患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但缺乏针对性,同时也不能保证患儿出院后的护理效果。有研究[11-12]显示,护士—家属—患者认知互动模式能弥补常规护理的不足,有效解决患儿单独参与治疗的弊端;同时,护士也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将患儿和家属看成一个整体,使患儿在出院后仍然能够获得优质的照护,并且在护士的指导下,家属可以对患儿进行有效监督,这对患儿的预后具有较大的帮助。本研究旨在探讨护士—家属—患者认知互动模式对1型糖尿病患儿的影响,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出院时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值较对照组均更低(P均<0.05)。由此提示,护士—家属—患者认知互动模式可以帮助患儿将血糖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糖尿病管理活动等方面的评分、PedsQLTM4.0各方面评分及治疗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这说明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护士—家属—患者认知互动模式可有效提高1型糖尿病患儿的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家属和患儿均需参与到护士组织的认知指导中,同时还需接受护士的健康宣传教育,以及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建立对疾病的基本认知,这有助于提高患儿的学习积极性和治疗依从性,进一步唤起其意志力和动力,并转化成自发行为,从而提高其疾病认知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其血糖控制情况[13]。参与式情景扮演以家属和患儿为核心,由护士作为协助方,可以使患儿和家属更加了解相关护理知识,并可有效促进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构建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改善患儿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进而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采用护士—家属—患者认知互动模式对1型糖尿病患儿进行干预,可控制其血糖水平,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