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邵颖, 段寒寒, 谢艳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江苏 徐州,221000)
慢性呼吸衰竭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肺通气或换气障碍,从而导致缺氧或伴二氧化碳潴留,病因多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慢性呼吸衰竭具有病程长、病情反复和逐渐加重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肺康复干预包括健康教育、行为改变或训练指导等,以个体化治疗为原则,促使患者养成长期、可持续的健康行为,具有提高患者运动耐量、缓解疾病症状和降低再住院率等作用[2]。本研究旨在探讨个性化肺康复结合多形式健康教育策略在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本研究经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19年1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98例COPD伴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被诊断为慢性呼吸衰竭[3];② 经动脉血气分析、胸部X线片和CT检查,结合临床特征确诊为COPD伴慢性呼吸衰竭;③ 认知功能正常;④ 能够熟练使用微信等软件;⑤ 患者家属对该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 合并严重呼吸衰竭,需要行呼吸机治疗;② 伴有心、脑、肾的严重疾病;③ 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系统疾病;④ 伴有癌症或终末期疾病;⑤ 不能配合完成本研究。将9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9例。观察组与对照组间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基线资料比较
1.2.1 个性化肺康复管理 2组患者均接受个性化肺康复管理,整个干预周期为3个月。① 被动康复训练:被动屈曲、外展患者的双侧手腕关节和肘关节;被动上举双上肢至与肩部齐平;双下肢髋关节及膝关节被动屈曲90°;足部背曲,将腿伸直并抬高30°。上述动作交替进行,每次20 min,每天2次。② 主动康复训练:在患者充分配合的前提下进行主动康复训练。训练时,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主动进行上述被动康复训练内容,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动作完成度以及动作是否标准,待患者能够主动进行超过20次的直腿抬高训练后可以开始行抗阻力训练。③ 抗阻力训练:患者双手持 1 kg 重物进行上举训练,上举至与肩部齐平,下肢绑缚1 kg沙袋行足部背曲直腿抬高训练,抬高至30°。10个为1组,每天训练2组。④ 呼吸肌训练:在患者清醒的情况下指导其进行呼吸肌训练。护理人员将手掌轻轻地置于患者腹部,嘱其吸气时将腹部鼓起,口述“1、2”,并将手轻轻向上抬起,呼气时将腹部回缩,口述“1、2、3、4”后将手轻轻下压。每次15 min,每天2次。
1.2.2 常规教育 对照组在个性化肺康复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实施常规教育策略,周期为3个月。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制作宣教手册,发放给患者,手册内容重点介绍COPD、慢性呼吸衰竭,以及肺康复治疗的基础知识、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出院后,患者每月接受呼吸科病房肺康复护理小组随访,对患者的疑问由小组成员进行解答并提供指导。
1.2.3 多形式健康教育 观察组在住院期间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个性化肺康复干预及入院宣教,出院后接受以呼吸科病房肺康复护理小组和互联网相结合的多形式健康教育策略,周期为3个月。① 患者采用分时预约的方式每周至呼吸科病房接受随访,内容包括日常用药指导、体能训练和呼吸肌训练等,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辅助检查结果指导其进行生活中运动量最大的运动,旨在提高其运动及活动耐量,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和再入院次数。② 发挥互联网优势,使患者能够更方便地获取疾病诊疗知识,提高其依从性。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组建微信群聊等方式,由专人负责推送COPD、慢性呼吸衰竭和肺康复训练等相关知识的链接,包含科普文章、教育视频或音频等,供患者观看或训练。患者还可于评论区进行提问,由专人负责答疑。组建包含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和患者在内的微信群聊,群内定期由医师或专职护理人员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患者可针对院外肺康复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由专人进行解答,病友间也可互相交流心得,提高肺康复训练效果。每周于微信群内召开讨论会,采用视频或语音等方式督促患者学习健康知识,梳理存在的问题,纠正错误思想,提高患者对肺康复训练重要性的认知水平及疾病知识掌握程度。
① 分别于干预前(入院当天)及干预后(干预周期结束当天)抽取患者的动脉血3 mL,检测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酸碱度(pH值)。② 分别于干预前后测定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6 min步行试验(6MWD)和Borg量表评分,以此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的肺康复效果。Borg量表是一种通过0~10分描述呼吸困难强度的垂直量表,0分表示完全没有呼吸困难的感觉,10分代表能够想象到的最严重呼吸困难[4]。③ 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5]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做出评价。该问卷包括3个维度,每个维度的评分和总分均为0~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
干预后,2组的各血气分析指标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的PaO2和pH值均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干预后,2组的FEV1%pred、6MWD和Borg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的FEV1%pred和6MWD均大于对照组,Borg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肺康复效果比较
干预后,2组的SGRQ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较干预前有所下降(P均<0.05),且观察组的活动部分、症状部分、影响部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SGRQ评分比较分)
虽然肺康复干预适合大多数COPD患者,但由于部分患者对药物治疗的过度依赖,再加上肺康复是一个具有专业性、长期性的过程,导致患者在肺康复训练过程中的依从性较低,难以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6]。因此,在COPD伴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中实施个性化肺康复训练结合有效的健康教育策略对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改善其干预效果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教育模式常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开展线下讨论会或知识讲座等方式进行,这种形式往往仅在患者住院期间有效,当患者脱离医院环境后,失去了医务人员的督促和管理,再加上部分患者自我监督能力薄弱,导致院外治疗训练得不到良好的延续[7]。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多形式健康教育模式得到了较好的推广[8]。作为延续性护理的特殊形式,多形式健康教育以专科护理门诊和互联网作为媒介,在患者出院后仍能够为其提供专业性指导,督促患者坚持院外治疗,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9]。本研究分别给予接受个性化肺康复训练的COPD伴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不同的健康教育策略,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PaO2、PaCO2、pH值、FEV1%pred、6MWD、Borg评分、SGRQ各维度评分和总分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这说明个性化肺康复结合多形式健康教育策略能够提高COPD伴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肺康复效果,并改善其生活质量。多形式健康教育策略既能使患者通过肺康复护理小组获取专业的疾病诊疗知识及训练指导,又能够使其通过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介观看相关影音或文字资料,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此外,通过微信群内定期组织的语音视频会议,患者能够将院外肺康复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由群内的医务人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尽早发现问题并给予妥善解决,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保证了治疗效果,进而体现为自我护理能力和康复效果的提升,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10]。
综上所述,在COPD伴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肺康复训练过程中联合应用多形式健康教育,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肺康复效果,改善其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和实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