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情志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对多发性脑梗死伴焦虑和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时间:2024-09-03

张云, 黄珂, 陈芳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山东 聊城,252000)

多发性脑梗死属于脑梗死的特殊类型,也是最常见的卒中形式之一,患者主要表现为偏瘫、感觉障碍及尿失禁、大便失禁等[1]。调查[2]显示,大部分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常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焦虑、抑郁及精神行为异常等情况,若未能进行有效的干预和管理,则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其治疗依从性降低,从而使预后受到较大影响。情志护理为中医特色护理方法,通过采取积极语言、态度及行为等干预措施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消除其顾虑和烦恼,促使其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及护理,以实现早期康复[3]。本研究对多发性脑梗死伴焦虑和抑郁的患者施以情志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取得显著效果,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多发性脑梗死伴焦虑和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且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后开展研究。纳入标准:① 符合《重症心血管病诊疗学》[4]中对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② 经计算机体层成像(CT)或磁共振成像术(MRI)检查可见多发性梗死病变;③ 意识清晰,可积极配合研究;④ 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 合并其他心血管脑疾病或恶性肿瘤等;② 入组时存在继发肺部感染等相关并发症;③ 合并骨折、关节炎等影响肢体活动或运动功能的其他疾病;④ 处于妊娠、哺乳或产褥等特殊生理期;⑤ 中途退出观察或失访。将纳入患者按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60例。2组间病程、发病次数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等资料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优质护理 对照组给予优质护理至患者出院,出院后2个月复诊。① 入院护理:患者入院时,护士以热情的态度接待,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医院和病区环境及医护人员情况。鼓励患者表达内心需求或顾虑等,并尽可能予以满足,以减轻其陌生感和孤独感。② 基础护理:每日清晨打扫病房并整理床单,及时更换被污染的床单和衣物等,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询问其有无不适、睡眠情况等,并给予相应指导。晚间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如调节室内温度于最佳、光线适宜以及播放舒缓音乐等。③ 肢体护理:明确告知患者正确摆放下肢的重要性,协助其处于良肢位,通常以平卧体位为主。嘱患者伸长下肢,适当屈伸足背,保持踝关节与足背成90°,定期协助其更换体位并予以肢体按摩等。④ 康复训练:当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至稳定,尽早指导其进行患侧肢体被动和主动训练,如外展、抬起及内旋等。待肌力恢复,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指导患者展开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进食、洗漱、穿衣及上厕所等。⑤ 出院随访:经医师允许后方可出院,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康复及转归,向其详细交代居家注意事项和护理要点等,安排责任护士定期进行微信或电话随访。

1.2.2 优质护理联合情志护理 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联合情志护理至患者出院,出院后2个月复诊。参照《中医基础理论》,结合五志论、七情学说等,依据患者的不同性格、家庭环境等,辨明其情志异常的主要特征,并予以针对性和个体化的中医情志护理。① 忧伤型:针对忧伤型的患者,选择以情胜情模式,如营造温馨的病房环境、轻松愉悦的氛围,打破空间肃穆、沉闷,并主动与患者多交流沟通,给予其充分的尊重和支持,帮助其养成乐观向上的态度,形成良好的心境。② 惶恐型:针对惶恐型的患者,采用口头讲解、多媒体影像等多种方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个体化健康宣教,并进行必要安抚,使其正确且全面地了解疾病和治疗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减轻错误认知所致的情绪障碍,平稳心情。③ 焦虑、抑郁型:针对焦虑、抑郁型的患者,采用移情法,如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播放患者喜好的音乐和视频,以此达到分散其注意力的目的,进而舒缓其焦虑或抑郁情绪。同时,对于缺乏治疗信心而终日忧心忡忡的患者,可将其与性格开朗、对治疗充满信心的或治疗效果理想的患者安置在一起,以相互开导、启发和影响,去忧解烦,增强信心。④ 易怒型:针对易怒型的患者,在对其进行护理干预期间,应保持高度耐心、绝对包容的态度。当患者出现发怒、情绪明显波动等情况时,可先让其完全释放,待其情绪平稳后再予以劝解;并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使其全身肌肉放松,以排解负性情绪和心理压力。

1.3 观察指标

① 心理状态:于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后2个月,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2个量表均包含20个项目,采取4级评分法,分值范围均为0~100分,评分越低说明心理状态越好[5]。② 治疗依从性:于出院时,对2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估。完全依从即能够完全遵照医护人员的要求配合治疗和护理操作;部分依从即大部分情况可良好配合治疗与护理,偶见不配合情况;不依从即不符合上述判定标准[6]。总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③ 血管内皮功能:于入院时及出院后2个月,采集患者的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水平。④ 脑血管储备能力:于入院时及出院后2个月,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进行检测,包括双侧大脑中动脉(MCA)改变量、脑血管储备能力(CVR)。具体操作过程为,指导患者平卧休息10 min,设置探头频率为 2 MHz,检测双侧MCA,获取最佳信号后固定探头,静息状态下MCA的平均速度(MFV)记为MFV1,吸入混合气体(95% O2、5% CO2)1 min,记录此时的MFV为MFV2[7]。CVR(%)=[(MFV2-MFV1)/MFV1]×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心理状态比较

出院时及出院后2个月,2组的SAS、SDS评分均较入院时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较同期对照组更低(P均<0.05),见表2。

表2 2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分)

2.2 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依从率为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例(%)]

2.3 血管内皮功能和脑血管储备能力比较

出院后2个月,2组的NO水平均较入院时升高,ET水平均较入院时降低;2组的MCA改变量、CVR均较入院时升高;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更优,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4。

表4 2组干预前后血管内皮功能和脑血管储备能力比较

3 讨论

脑血管病变是多发性脑梗死的直接原因,同时年龄、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因素也可诱发或加重此病[8]。近年来,由于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类基础疾病的频发,导致多发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呈大幅度上升趋势,且患病群体趋向年轻化。由于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并发焦虑和抑郁后可为临床治疗和康复带来较大不利,故如何最大限度地改善多发性脑梗死伴焦虑和抑郁患者的预后是目前临床诸多医学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和重要的研究课题[9]。

从中医角度讲,情志变动可损伤内脏、影响气机,反之,中风后血气不畅又可造成脏腑功能进一步紊乱,使患者情绪低落,形成恶性循环,对其疾病治疗和预后带来不良影响[10]。情志护理是一种先进且有效的新型护理手段,其对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具有积极作用,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1]。本研究结果发现,出院时及出院后2个月,相较于同期对照组,观察组的SAS、SDS评分更低(P均<0.05),说明情志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可显著改善多发性脑梗死伴焦虑和抑郁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其原因为,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实施个体化情志护理,遵循辨证施护的原则,可有效缓解其负性情绪,促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而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的目的[12]。本研究结果还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总依从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出院后 2个月,观察组的NO和ET水平,以及MCA改变量、CVR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由此证实,情志护理联合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提升多发性脑梗死伴焦虑和抑郁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促进其血管内皮功能和脑血管储备能力尽早恢复。分析其原因为,心理状态是影响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因素,而治疗依从性是决定预后的关键所在,故在优质护理的基础上联合情志护理对调整患者的心态、改善其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通过辨明患者情志异常的主要特征,准确了解其心理、精神状态,予以开导和安慰,可让患者对自身病情有一定的正确认知,从而排除某些对疾病恢复不利的思想因素的干扰,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护理工作和康复锻炼中,从而为血管内皮功能和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尽快康复奠定一定的基础[13]。

综上,在多发性脑梗死伴焦虑和抑郁患者中实施情志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可取得理想效果,在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升其治疗依从性,以及促进其血管内皮功能和脑血管储备能力恢复方面均具有积极影响,可在临床上推广和施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