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心理护理对无偿献血者焦虑情绪和献血不良事件的影响

时间:2024-09-03

郭 荣

(乌鲁木齐市血液中心 献血服务科,新疆 乌鲁木齐,830091)

无偿献血为目前医疗用血的主要来源,也是中国血液事业的主要发展方向[1]。目前,血站为无偿献血的主要场所,可通过完善献血者的护理流程,为其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进而提升护理质量,确保献血安全[2]。左超越等[3]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献血过程中,由于多数献血者为初次献血,普遍存在焦虑或紧张等不良情绪,极易引发献血反应。李娟等[4]的研究证实,实施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消除献血者焦虑和紧张情绪具有显著效果。心理护理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可通过对献血者的整个献血过程给予心理支持,从而消除献血者的不良情绪,有助于献血过程顺利进行。基于此,本研究对无偿献血者实施心理护理,并探讨其对献血者焦虑情绪和献血不良事件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2~8月乌鲁木齐市血液中心80名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名)和观察组(40名)。纳入标准:① 基本资料完善;② 符合献血指征,为无偿献血;③ 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 有献血禁忌证;② 合并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等疾病;③ 患有恶性肿瘤;④ 具有传染病史。两组间基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献血者接受常规护理。献血前,由护理人员检测献血者的相关生理指标,检测结果满足献血条件后进行血液采集。采用常规交谈方式与献血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于血液采集前告知献血者采血时的相关注意事项。采血结束后,告知献血者采血后的注意事项。

1.2.2 心理护理 观察组献血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① 献血前: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献血者进行健康教育,主要内容是献血方面的知识,尽可能提高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的认知,并且消除其对献血的顾虑。同时告知献血者定期献血可有效降低血液黏度,且对献血者的学习和工作不会产生负面影响。为献血者营造温馨且和谐的献血环境,可通过制作彩色标语、播放轻音乐和放置花草盆栽等方式使献血环境更加舒适。献血者于献血前禁酒和禁食油腻食物,以及禁空腹献血,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充足睡眠。女性献血者在月经期前后禁止献血。② 献血中:护理人员应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服装整洁规范。献血环境应保持环境通风、宽敞和安静,以减轻献血者的紧张情绪,避免献血环境空气流通不好和室内拥挤而引发献血不良反应。在献血过程中,密切观察献血者的心理状态、眼神和表情变化。护理人员做到动作娴熟和轻柔,进针快且准,以免反复穿刺对献血者造成伤害,提高献血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对于精神紧张的献血者应多宣传献血常识,并在献血过程中通过聊天分散其注意力。③ 献血后:告知献血者献血后正确按压血管的方法,并告知其拔针后不可弯曲前臂,穿刺点按压10 min,再观察5~10 min方可离开。护理人员主动询问献血者献血后的感觉,是否存在不适,如有不适立即行对症处理。告知献血者献血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如采血部位 24 h内禁止碰水;穿刺部位保持清洁且干燥,以免穿刺处发生感染;献血后适当休息并补充水分;多进食水果、蔬菜、蛋和瘦肉等食物补充营养;禁止暴饮和暴食。献血当天献血者勿通宵娱乐或高空作业,避免剧烈运动。

1.3 采血方法

所有献血者均取坐位,按照全血采集标准操作规程通过一次性塑料袋(山东威高集团有限公司,25 mL空袋)采集200~400 mL全血。

1.4 观察指标

1.4.1 护理满意率 采用血站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评估献血者的护理满意率,包括健康教育、技术操作和服务态度等内容,共10项,每项0~10分。>80分表示献血者非常满意,60~80分表示满意,<60分表示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献血者人数/总人数×100%。

1.4.2 焦虑情绪 分别于护理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5]评估献血者的焦虑情绪,共20个条目,将总分乘1.25即为标准分。分界值为50分,分值越低表示献血者焦虑情绪越轻。

1.4.3 献血反应发生情况 献血反应严重程度评估标准:① 轻度:表现为面色苍白、出汗、焦虑或紧张等。② 中度:除以上轻度症状外,还可表现为心悸、皮肤湿冷、呕吐或恶心等;③ 重度:脑供血不足症状明显,可表现为大小便失禁、抽搐或晕厥等[6]。

1.4.4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记录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疼痛刺激、晕血和晕针等情况,并计算总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为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2.2 两组焦虑情绪比较

护理前,两组间S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护理前(P值均<0.05),且观察组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SA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献血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5名出现轻度献血反应,观察组2名出现轻度献血反应,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6,P=0.429)。

2.4 两组献血不良事件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献血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见表4。

表4 两组献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随着人们献血意识的提高,无偿献血者逐渐增多。但是献血者对于献血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如献血后会损伤元气或影响身体健康,影响人体造血功能,发生感染性疾病或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等[7-8]。因此献血者易产生反感、紧张和恐惧的心理,继而影响献血。

殷莉萍[9]的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合理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心理护理是通过在献血前、献血中和献血后对献血者给予心理支持,全面干预其心理状态,消除其紧张和抗拒情绪[10-11]。本研究通过对无偿献血者实施心理护理,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间S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SAS评分均显著低于护理前(P值均<0.05),且观察组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提示,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无偿献血者的焦虑情绪。分析其原因可能为,献血前通过健康教育消除献血者对献血的错误认知,使其了解献血相关知识。并且于献血过程中通过观察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密切监测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的安全情况,指导献血者通过心理放松或深呼吸等方法缓解不良情绪,进而提高其舒适度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献血后,告知献血者注意事项消除其相关担忧和顾虑,以提高其再次献血的可能。

裴静等[12]的研究显示,“一对一”系统化护理模式应用于初次无偿献血者具有良好效果,有助于提升献血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为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观察组的献血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对照组5名出现轻度献血反应,观察组2名出现轻度献血反应,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6,P=0.429)。这提示,心理护理应用于无偿献血者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率。分析其原因为,在献血过程中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够建立护士与献血者之间良好的关系,且运用针对性的行为和语言改善献血者的认知和感受,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的效果,从而减少献血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通过布置温馨且宽敞的献血环境缓解献血者的紧张情绪,且通过娴熟的技术以增加献血者的信任,缓解其焦虑和担忧情绪,进而使献血过程更加愉悦和轻松,提高护理满意率和献血整体效果。此外,献血后为献血者详细介绍注意事项可进一步提高献血者献血感受,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满意率。

综上所述,将心理护理应用于无偿献血者可有效改善献血者的焦虑情绪,降低献血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率,值得推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