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功能互补式多途径围手术期护理在腹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时间:2024-09-03

孙秀民

(山东省单县中心医院 手术室,山东 菏泽,274399)

腹部手术作为当前临床工作中一种较为常用的手术类型,可用于治疗诸多普外科疾病,尽管其治疗效果突出,但因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在一定程度上给治疗的安全性带来了影响[1-2]。加之相当一部分患者缺乏医疗专业知识,且基础护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医疗的需求。因此,在基础护理上给予更加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功能互补式多途径围手术期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通过将同类疾病患者、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共同纳入与围手术期护理密切契合的健康教育活动工作中,一方面可提高科室内的护理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可保证患者获得更好的认知和技能,以及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3-4]。本研究旨在探讨功能互补式多途径围手术期护理在腹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山东省单县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行腹部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依据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病理学诊断证实为需接受腹部手术治疗的胃肠道疾病、肝胆系统疾病或妇科疾病;② 无精神系统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③ 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 无法主动配合研究;② 中途退出研究;③ 临床资料缺失。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52~67岁,平均年龄为(59.45±5.11)岁;胃肠道疾病43例,肝胆系统疾病10例,妇科疾病7例;上腹部手术34例,下腹部手术26例。观察组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50~69岁,平均年龄为(59.34±5.27)岁;胃肠道疾病40例,肝胆系统疾病11例,妇科疾病9例;上腹部手术38例,下腹部手术22例。两组间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和手术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术前指标监测和健康教育,术中器械准备、体位护理和手术配合护理,术后疼痛护理和用药指导,以及复查和复诊指导等。

观察组患者接受功能互补式多途径围手术期护理,具体如下:① 结合院内情况构建功能互补式多途径围手术期护理小组,其中小组内成员包括1名主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护士长、3~5名手术室护士和3~5名消化科护士,共同编制关于腹部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宣教材料包。材料包内包含1份在线视频(以动画和真人示范的形式呈现,可用移动端或PC端使用)、1份腹部手术围手术期护理要点和注意事项记录手册,以及1份腹部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指导手册等。其中护士负责对整体护理工作的实施,主治医师担任随访顾问,副主任医师担任方案顾问。② 在手术开始前1周,由手术室护士和消化科护士对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评估,在患者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适宜的接受程度前提下,为其家属发放腹部手术围手术期护理宣教材料包,指导其使用方法,对其所提疑问给予解答。对于精神状态较差的患者在寻求家属帮助下,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待其状态稳定后给予腹部手术围手术期护理宣教材料包,并与患者进行交谈。同时组建微信群,护理小组通过微信群广泛收集术后患者的康复故事和围手术期护理经验,帮助提高其自信心,以此充分发挥患者及其家属在整个围手术期护理中的能动性,并针对患者不同病情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鼓励患者及其家属通过微信群提出相应的问题,组内成员负责解答和相互补充,并给予合理化建议。③ 在手术结束后,由手术室护士将患者的术中护理资料加以整合,并编好编码,告知护理小组组内成员,分享患者在术中的状态,以帮助主治医师结合其术中情况给予更加合理的建议。同时鼓励患者多参与社交活动,寻求周边和社会帮助,以促进其改善不良的健康行为。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指导其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患者,并帮助患者更好地接受相应的护理和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 围手术期指标包括首次进食时间、首次下床运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② 分别在术前1 d、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和术后72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VAS评分在0~10分之间,0分为无痛,10分为无法忍受的剧烈疼痛,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重。③ 采用自制的腹部手术相关健康知识调查量表评价患者对疾病相关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内容包括合理饮食、合理用药、保持清洁卫生、戒烟限酒、定期复查、规律生活和心理稳定知识。每个评价项目满分为10分,得分在6分及以上者评为合格,对合格患者所占比例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首次进食时间、首次下床运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2.2 两组围手术期VAS评分比较

术前1 d,两组间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24 h、48 h和72 h,两组的VA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1 d(P值均<0.05);术后12 h、24 h和48 h,观察组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围手术期VA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对疾病相关健康知识掌握合格率比较

观察组对合理饮食、合理用药、保持清洁卫生、戒烟限酒、定期复查、规律生活和心理稳定知识的掌握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对疾病相关健康知识掌握合格率比较 [n(%)]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地配合各类手术操作,对围术期护理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6]。既往临床工作中所采用的常规护理方法尽管可达到基本的护理目的,但仍较为单一,限制较多,忽略了患者自身对护理及其相关健康教育的需求[7]。加之大部分患者并非专业的医疗工作者,不具备手术相关的专业知识,使得疾病本身和手术操作均为其带来了负性情绪和应激反应,同时对手术的顺利进行也造成了影响[8-9]。因此,对于行腹部手术患者而言,采取全面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尤为重要。

功能互补式多途径围手术期护理是一种功能互补与围手术期护理相结合的护理形式,通过将同类疾病下的患者、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到围手术期护理工作中,以实现密切契合的护理和教育活动,旨在多途径且多方面地提高患者对疾病认知和应对方式的积极性[10]。该护理方法相比于常规护理更加全面多样化,对患者院内护理工作中的健康教育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在实施功能互补式多途径围手术期护理的过程中,通过结合腹部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特点构建专业小组,由小组内护士直接参与到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从不同角度和经验制订可靠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案并落实,以进一步提高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11]。另外,功能互补式多途径围手术期护理的实施加强了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互动和沟通,鼓励其全面分享自身治疗护理和康复过程,以及在目标确认、情绪反馈和控制中的成功经验,并由组内成员对其进行全程的督导和纠正,从而端正患者面对疾病的态度,保持护理活动始终处于一个正面的状态。同时患者也可通过多途径的学习,了解相关对策和注意事项,潜移默化地从被动护理向主动护理转换,为围手术期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此外,功能互补式多途径围手术期护理的应用能够为患者提供可反复学习巩固的资源,不断地强化并提升护理方法和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实施功能互补式多途径围手术期护理后,观察组的围手术期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术后12 h、24 h和48 h的疼痛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同时对疾病相关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提示功能互补式多途径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与既往研究[12]报道基本一致。其原因可能是,在该护理模式下,本科室内的专家、专科医师和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了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活动中,为患者提供了专业的咨询和健康教育帮助。通过医护人员的功能互补显著提高了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能力,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团队的整体信任感,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护理指导和干预。在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提高之后,患者各项围手术期指标表现更好,明显缩短了各项指标的康复时间,减轻了术后疼痛,避免了对围手术期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在该护理模式下通过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全面的健康教育,帮助其了解更多的腹部手术相关护理健康知识,显著提高了患者对围手术期护理的依从性。

功能互补式多途径围手术期护理应用于腹部手术患者中,可改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减轻其术后疼痛程度,提高其腹部手术相关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