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性格特征的心理干预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和症状改善的影响

时间:2024-09-03

董爱红, 周 莉

(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 行为治疗科,甘肃 天水,741001)

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行为离奇和思维怪异等,病情严重者会出现自残或伤害他人的行为,甚至有自杀倾向,对其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影响[1]。精神分裂症属于慢性疾病,患者需长期住院治疗方可有效控制病情。但长期处于封闭治疗环境,加之缺乏家人关心,患者易产生负性情绪和消极应对方式,导致治疗依从性下降,不利于其疾病康复[2]。因此,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缓解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其消极应对方式至关重要。相关研究[3]表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按不同性格类型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应用效果显著。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性格特征的心理干预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44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两组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2例。纳入标准:① 确诊为精神分裂症;② 长期住院治疗;③ 病情处于恢复期;④ 家属知情并自愿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① 伴有严重的躯体疾病;② 存在严重智力障碍;③ 临床资料不全或中途退出研究。对照组中,男28例,女44例;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27.19±6.23)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病程(3.15±0.46)年。观察组中,男30例,女42例;年龄19~44岁,平均年龄(26.13±6.11)岁;病程7个月~8年,平均病程(3.16±0.45)年。两组间年龄、性别构成和病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对患者常规入院宣教,讲解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协助患者完成相关检查,及时了解其心理状态,并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服药期间,为患者讲解药物服用方法,监督其按时按量服药,告知其药物禁忌,并提供饮食、锻炼和复查等指导。

1.2.2 基于性格特征的心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性格特征的心理干预,具体如下。

1.2.2.1 性格特征评估 由心理咨询师主动与患者沟通,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了解其心理状况。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共88道题)评估患者的性格特征,同时将评估结果输入计算机测试软件进行分析,分为抑郁质型、胆汁质型、多血质型和黏液质型4种性格特征。

1.2.2.2 心理干预 由责任护士和心理咨询师依据患者的性格特征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见表1。

表1 心理干预措施

1.3 观察指标

1.3.1 负性情绪 分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4]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5]评估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情况。HAMA评分标准为:≤7分为正常,8~20分为轻度焦虑,21~28分为中度焦虑,≥29分为重度焦虑;HAMD评分标准为:≤7分为正常,8~14分为轻度抑郁,15~23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分值越高代表负性情绪越严重。

1.3.2 应对方式 于干预前后采用应对方式调查量表(MCMQ)[6]评估两组患者的应对方式。该量表包括面对(8个条目)、屈服(5个条目)和回避(7个条目)3种应对方式,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1~4分,分值越高代表越趋向于该应对方式。

1.3.3 精神病程度 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7]评估两组患者的精神病程度。该量表对敌对焦虑抑郁、思维障碍、活力缺乏和猜疑敌视4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分,共包括18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制,总分范围为18~90分,分值越高表明精神病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负性情绪比较

干预前,两组间HAMA和HAMD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同组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后的HAMA和HAMD评分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且观察组的上述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HAMA和HAMD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应对方式比较

干预前,两组间MCMQ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同组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后的面对评分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屈服和回避评分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且观察组面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屈服和回避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MCMQ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精神病程度比较

干预前,两组间BPR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同组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后的BPRS评分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且观察组的BP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BPR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和情感分裂,以及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多由基因突变造成的精神活动和大脑功能发生改变引起,好发于青壮年群体[8]。精神分裂症患者随病情发展会出现自残、攻击他人或自杀等行为,严重危害患者和他人生命安全。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生活压力也不断增大,导致精神分裂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奥氮平、利培酮和喹硫平等抗精神病药物可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但罹患该疾病后,患者易出现悲观或厌世等负性情绪和消极应对方式,甚至导致其拒绝治疗,严重影响康复效果[9]。因此,探寻一种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缓解其临床症状具有重要意义。将基于性格特征的心理干预措施,应用于负压封闭引流术患者护理中,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从而促进疾病康复。基于性格特征的心理干预模式是通过对患者性格特征进行分型,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旨在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从而显著提高康复效果。

本研究将基于性格特征的心理干预措施应用于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间心理状态、应对方式和精神病程度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同组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后的HAMA评分、HAMD评分、BPRS评分、屈服和回避评分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面对评分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且观察组的HAMA评分、HAMD评分、BPRS评分、屈服评分和回避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面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证实基于性格特征行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负性情绪和应对方式,缓解其精神病程度,与钱小芳等[10]的研究结果相符。究其原因为,通过对患者的性格特征进行评估,并依据不同性格特征实施相应的心理干预,可确保干预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显著提升护理效果。并且通过定期开展健康宣教,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程度,使其看到康复的希望,树立康复信心,缓解恐惧心理和负性情绪,促使其积极面对疾病和生活,从而提升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同时通过实施符合患者性格特征的各类活动,可增加患者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满足其活动需求,提升其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其社会功能,从而显著缓解其精神病程度。

综上所述,将基于性格特征的心理干预措施应用于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和消极应对方式,缓解其精神病症状,促进其疾病康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