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质量反馈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行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时间:2024-09-03

张小萍, 田小乐, 窦 玲, 侍永伟

(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江苏 泰州,225300)

静脉溶栓治疗可尽快使闭塞的血管再通,以达到重建血流通道的目的,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但溶栓后也需要结合饮食和心理指导,以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临床常给予患者吸氧、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等,可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但缺少针对性的指导,故常规干预的效果不显著[1]。质量反馈理论的护理模式主要是建立质量反馈理论小组,并实行责任分工制,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制订护理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补充和改善,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质量反馈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行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16例行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法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58例)。纳入标准:① 符合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3],均已接受静脉溶栓治疗;② 首次发病,发病时间<6 h;③ 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 合并严重血液系统疾病;② 合并心脏、肝脏或肾脏等功能障碍;③ 对烟、酒依赖。两组间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干预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干预,具体方式如下:① 于溶栓治疗前,先给予患者药物和吸氧治疗,同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脑梗死相关治疗方法、发病机制、注意事项和日常护理等,并评估其生存质量;② 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清理其口腔异物,保持呼吸畅通,给予心理支持和指导;③ 溶栓治疗后,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定期给予皮肤清洁,同时观察患者的黏膜、鼻腔和皮肤等处有无出血情况,并进行对症护理,告知患者后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应对的防护措施。

1.2.2 质量反馈理论的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采取质量反馈理论的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如下。

1.2.2.1 成立专项小组 建立质量反馈小组,组内成员由主治医师、护士长、康复医师和责任组长各 1名,以及5名护士组成。小组成立后在科室进行专项培训,以责任制进行分工,同时对培训后的医护人员进行考核,以督促其熟练掌握各项方案的实施情况。

1.2.2.2 健康宣教 根据以往的护理经验,综合分析患者的过敏史和病史,并定期巡视观察其精神和生理状态。建议患者通过参加讲座的方式了解疾病知识,掌握溶栓治疗药物的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等,以提高其自护能力和治疗依从性。

1.2.2.3 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交谈,直接了解其病情状况和心理状态。同时与家属交谈,进一步了解患者的情况,及时对其进行心理评估,根据评估的具体内容制订护理干预计划。护理人员及时疏导有负性情绪的患者,耐心倾听其主诉,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告知其积极状态对病情恢复的重要性,与家属一起将患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兴趣爱好上。并嘱咐家属为患者讲解生活中的趣事,多陪伴患者等。

1.2.2.4 并发症的护理 患者行溶栓治疗后,护理人员加强监测其生命体征,及时评估其吞咽功能,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翻身和拍背,促进其痰液咳出,保持呼吸畅通;不能自行有效咳嗽的患者接受机械排痰。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言语和肢体功能等,针对异常情况做好对症处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2.2.5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和以往的护理经验制订针对性的康复锻炼计划,主要包括被动或主动式肢体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和生活活动能力锻炼等。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指导其在床上进行康复训练,并指导家属按摩其萎缩的肌肉,每天1次,每次20 min,以促进血液循环。在训练过程中,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家属可从旁协助,以提高患者的积极配合度。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同时为其播放音乐、指导其读报或看书等,并做好心理疏导。定期评估患者功能的改善情况,在护理过程中及时分析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整合改进。

1.3 观察指标

1.3.1 情绪状态 干预前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HAMD评分≥17分表示肯定有抑郁情绪,HAMA评分≥14分表示肯定有焦虑情绪,且评分越高表示情绪状态越严重[4]。

1.3.2 神经和运动功能 干预前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满分为 42分,神经损害程度与分值呈正相关;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价患者的肢体功能,FMA总分为0~100分(肢体功能与分值成正比),MAS总分为0~4分(肢体功能与分值成反比)[5]。

1.3.3 出血情况 记录溶栓治疗期间患者的出血情况,根据全球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策略(GUSTO)出血分级标准[6]分为无出血、轻度出血(如皮下、牙龈的出血和血尿)、中度出血(不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以及重度出血(威胁生命或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出血率=(轻度+中度+重度)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情绪状态比较

干预前,两组间HAMD和HAM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的HAMD和HAMA评分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HAMD和HAMA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神经和运动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间NIHSS、FMA和M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的NIHSS和MAS评分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两组的FMA评分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NIHSS、FMA和MA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出血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出血率为15.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48%(P<0.05),见表4。

表4 两组出血情况比较

3 讨论

行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常会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同时因神经功能损害,以致肢体功能出现障碍,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常规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是临床最常用的护理方式,但此方案并未针对患者的自身疾病情况制订护理计划,也未针对性地对其运动功能进行锻炼,因此对改善患者神经和肢体功能的效果不佳[7]。质量反馈护理主要是根据患者的自身现存情况制订护理计划,并采用适当的电刺激以促使神经细胞活化,若将其用于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或许对改善神经和肢体功能的效果更佳[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HAMD和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说明基于质量反馈理论的护理干预可改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的负性情绪,与吕小兰[9]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因为质量反馈理论干预由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交谈,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和心理状态,及时对其行心理评估,根据评估的具体内容制订护理干预计划,并指导家属多陪伴患者,帮助患者重拾治疗的信心,从而改善其焦虑和抑郁状态。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的NIHSS和M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出血率(15.52%)显著低于对照组(34.48%,P<0.05),说明基于质量反馈理论的护理干预应用于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中可提高其神经和运动功能,降低溶栓后出血率。可能是因为质量反馈理论护理是根据患者病情和护理经验制订针对性的康复计划,指导患者进行被动或主动式功能训练,并指导其家属从旁协助,以促使患者积极配合训练。对于日常生活能力丧失的患者选择性地进行梳头、洗漱和穿衣等训练,以锻炼其肢体功能。同时告知患者积极应对疾病,督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根据患者的喜好播放音乐,指导其阅读报纸等,以及开展辨认颜色等需要脑力思考的项目,以促使其神经功能运转。因此,对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实施基于质量反馈理论的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其心理状况、神经和运动功能,且降低溶栓后出血的发生率。这与余敏燕[10]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基于质量反馈理论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的情绪状态、神经和运动功能,同时减少溶栓后出血的发生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