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自然环境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价值及实践途径

时间:2024-09-03

张莉琴,万淑芬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8)

陶行知先生曾在《创造宣言》中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我国学者洪惠英认为:“幼儿创造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幼儿的创造素质,包括:创造意识、创造精神以及创造思维、创造个性等方面的内容。”[1]幼儿的创造素质发展需要一个适合其创造力发挥的环境。我国学者焦荣华从哲学层面探讨了幼儿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并以“母—子”和“我—你”的关系比喻幼儿与大自然的关系。[2]这种关系说明幼儿的生长和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同时,从儿童的视角来看,幼儿心目中的幼儿园也是处处弥漫着自然气息的,有自然界的“太阳、花、草、树木”等。[3]可见幼儿自身从主观上对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偏爱。由于幼儿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无法磨灭的联系,幼儿在自然的环境中能够感受到内心的平和,这种内在机制有助于幼儿内在创造思维的形成及外在创造力的表现。大自然为幼儿提供了多样且不断变化的探索空间,这有利于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在一些创造性思维维度上,自然环境中上学的幼儿比在人工环境中上学的幼儿有显著提高。[4]基于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幼儿五感的体验、问题的发现和探索、游戏的开展等方面论述大自然对幼儿创造力的促进作用。

1 自然环境与幼儿创造力特质的契合性

由于学者们看待事物的视角不同,因此对创造力的界定也呈现出不一样的看法。Torrance更加强调创造力的过程,他看重的是利用创造性思维不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5]Amabile则更强调创造的结果,她认为创造力是对那些结构不良问题产生出有价值的产品或思想等。[6]我国学者张庆林等人从创造力人格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所独有的、利用一定条件产生出新颖且实用的产品的心理素质。[7]由此可见,创造力的表现形式不仅是为大众所理解的创造出了某样产品(即显性创造力),还可以是创造主体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在其中展现出来的心理素质(即隐性创造力)。基于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此阶段所独有的身心特质,幼儿展现出来的更多的是隐性创造力。我国学者王小英认为:“幼儿的创造力逐渐由漫无目的到有目的,再到指向具体问题解决的创造不断发展”。[8]这个观点说明幼儿的创造力是动态发展的,并且越来越具有目标性。环境是影响幼儿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因素。好的环境是幼儿创造力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杨晓红等人在有关“如何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研究中提出要创设富有探索性的物质环境,并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在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双重作用下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9]因此,培养幼儿创造力,应以幼儿为主体加之以环境质量为辅助条件,逐步提高幼儿创造力水平。

我国学者李兰生从比较全面的角度阐释了大自然之于儿童的作用,主要包括:萌发关爱地球的意识;提高自然观察智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救治自然缺失症等四个方面。[10]国外学者ParsonsA通过自然环境对幼儿发展作用的相关研究也已证实:体验自然环境有助于塑造他们的环境认同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社交技能,同时能够促进运动技能、注意力和活动水平发展,并影响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11]由此可见,大自然对幼儿的发展是全方面、多领域的,涉及到幼儿成长的方方面面。大自然的好处除了以上这些,更直指创造力,有不少研究者通过研究表明大自然是有助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Reyhaneh Mozaffar和Shahabedin Zeini Aslani通过研究发现,自然环境中生长的幼儿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等创造力因素方面表现更佳。Mandi Wojciehowski和Julie Ernst通过对自然环境幼儿园和非自然环境幼儿园进行研究发现,自然幼儿园中的幼儿在流畅性、创造性和想象力得分明显高于非自然幼儿园。[12]Reid Fisher等人发现森林沉浸式幼儿园中的幼儿在表达自己想法时会运用更多有关自然的词汇,并且在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创造力方面得分更高。[13]通过以上三位学者的研究,发现自然环境相较于非自然环境对于幼儿的创造力发展更有好处,那么自然环境中哪些因素更有利于幼儿创造力发展呢?Christine Kiewra和Ellen Veselack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大自然中有四个因素可以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预测的空间;充足和一致的时间;开放式的材料;善于观察的成年人支持创造性的游戏和学习。[14]

由此可见,大自然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大自然中,幼儿可以进一步的完善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大自然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少不了成人的支持,大自然环境是物质基础,成人支持是精神支柱,当两者都具备且发挥积极作用的时候,幼儿的创造力才会得到良好的激发。

2 幼儿园融入自然环境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和陈鹤琴先生把大自然比喻成活的书籍、教材,认为大自然中有很多值得探索的东西,只有当幼儿真正走进大自然,亲身体验,实际感知,才能丰富自己的认知,获得大自然的第一手资料。

2.1 大自然是魔术师之手,在变化中丰富幼儿感知

剑桥大学建筑师西蒙·尼科尔森认为,在任何环境中,发明和创造力的大小与环境中变量的数量和种类呈正向关系。[15]城市现代化的推进,许多建筑物从建成开始便已成型,不会改动,这就意味着幼儿长期生活的环境都是固定化的。父母工作日益繁忙,幼儿基本过着家庭——幼儿园两点一线的生活。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的创造力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研究者表明,为追求新异感而过度变换幼儿园环境,容易导致幼儿缺乏坚持性并在环境中感到不安[16],情绪起伏过大,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一成不变”和“变化频繁”的环境都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因大自然的规律变化,大自然环境很好的平衡了“变”与“不变”的关系。一棵树的成长,从小树发新芽到长成小树苗,从小树苗到长成参天大树,树的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树的生长轨迹也一圈圈的印刻在树的年轮里。在一年四季中,树叶颜色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春夏季,树木为了能够更好的生长,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叶绿素,从而使得叶子呈现绿色;而到了秋冬季节,叶片中的色素分解,产物储存到植物体的其他部分,因此叶子的颜色也随之改变。一年四季的色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春天万紫千红,夏天绿树成荫,秋天橙黄橘绿,冬天白雪皑皑,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基调。这些形状、颜色变化冲击着幼儿的视觉神经,共同构成了幼儿眼中的自然界,扩充他们的知识库,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大自然的艺术不止于视觉享受,更是一场视听盛宴。鸟鸣声是大自然美妙乐章中的一部分,一年四季的更替蕴藏在变化无穷的声音里,春天泉水叮咚、百鸟争鸣,夏天雷声轰轰、蝉鸣不休,秋天风吹麦浪、窸窸窣窣,冬天北风呼呼、雨水滴答。在大自然中,幼儿竖起耳朵仔细听,接收着大自然的美妙乐章,刺激幼儿的听觉神经。

幼儿通常依靠眼睛看,动用耳朵听,而有一种感受,它不需要特定的器官,几乎遍布全身,这种感受就是触觉。当幼儿身处大自然时,他不仅可以接受大自然带给他的触觉感受(简称被动触觉),而且可以主动出击,去感受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肌理。走在沙滩上,用脚尖去感受石头的坚硬和沙子的细软;漫步树林中,用手掌去感受树皮的粗糙和树叶的光滑;栖息大树下,用身体去感受大树下的阴凉。大自然中,幼儿总有非常多的机会去接触到不同材质、纹理的事物,当幼儿触摸这些事物的时候,这种触感会变成幼儿的一种心理感受,深深的印刻在幼儿的脑子里,成为幼儿日后进行创作活动时可被提取的感知经验。

身处大自然中,鼻子和嘴巴是大自然芳香的接收器,通过接收不同的香味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果实成熟的过程恰恰可以说明这一点,比如说柿子,未成熟的柿子果实通常为青绿色,尝起来嘴巴会感觉到涩涩的,而成熟的柿子通常是橙色的,气味都是香甜的。在大自然中,这些气味通过鼻子的呼吸和嘴巴的咀嚼,成为幼儿对自然的一种具象感受,在纪录片《小人国》中,有个叫“柔柔”的小姑娘喜欢站在幼儿园外面的草地上说“我要呼吸一下风景”,证明大自然的气息是幼儿喜欢并乐于体验的。

2.2 大自然是问题之库,激发幼儿创新解决问题之法

纽厄尔、肖及西蒙(1962)从创造力认知学的视角分析,把创造性思维看作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这个观点出发,创造性思维充斥在幼儿解决问题的每个过程中,并随着问题的解决而不断发展。

要想激发幼儿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要有问题呈现在幼儿面前,并且这种问题要贴合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想要解决的欲望。随着学前教育理念的普及,大部分一线幼儿教师已经有了这种意识,但在教学过程中,也不乏有教师更倾向于提出结构良好和假设性的问题。面对这类问题时,幼儿感受不到真实的问题情境,也就无法独立面对并想办法解决问题。有学者对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教师的提问多集中于低水平的认知类问题,提问的有效性不高。[17]反观幼儿与自然环境的互动过程,由于大自然时刻充满变化,因此发生的问题大多是结构不良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答案和固定的解决方法,需要幼儿自己思考和探索,运用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立解决问题。例如,幼儿在探索大自然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大家都没有带伞,被困在森林里了。这个突然遇到的问题就会延伸出一系列问题:如果一直下雨怎么办,怎么躲雨?是临时找一个躲雨的地方,还是搭建一个避护所,用什么材料来搭建?问题的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让每个幼儿都必须开动自己的脑筋,幼儿的已有经验不同,所以他们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也大不相同,幼儿可以对已有知识进行排列组合,从多样化的视角看待问题,从而想出新颖的问题解决之法。

2.3 大自然是游戏之所,给予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

大量研究表明,游戏和创造力有不可磨灭的联系。创造力的发生需要内部准备和外部准备相结合,内部即幼儿自身有稳定的内部动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外部即宽松的环境以及自主探索的机会。恰恰这些也是游戏的特点,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幼儿创造力的使命就落在了游戏身上。在幼儿园内,幼儿的游戏场所较为固定并有所限制,有些幼儿园由于建园时间悠久,每个幼儿平均游戏面积比较小,使得幼儿无法尽情地玩耍。并且,现在的幼儿园大多建在小区里面,周围都是高楼,这种环境给幼儿一种压抑的内在感知。

大自然则与幼儿园大不相同,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在大自然里,幼儿游戏的空间得以扩大化并不易受限,时间也变得较为宽松,同时在自然环境中,幼儿的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当幼儿在自然环境中开展游戏时,大自然的浩瀚蓝天,花鸟鱼虫,温暖的阳光,和煦的微风,给幼儿一种安定的环境体验,让幼儿的心理变得更加的平和,使幼儿感受到被呵护的感觉。有学者从“母与子”的关系表明了儿童的肉体和精神都是自然进化的产物。[2]“母亲”的怀抱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温暖的避风港,在这个避风港里,幼儿可以完全卸下心防,自由且轻松的进行游戏。大自然中的任何场地和材料都会成为幼儿游戏的宝藏之地,原本被认为是地上妨碍走路的木棍,在幼儿的眼中就成为了跨越障碍游戏的一部分,或者是魔法师手中的仙女棒,或者是建筑物中的一部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构想,天马行空的利用大自然中的材料进行游戏。

3 有效利用园内外自然环境提升幼儿创造力的实践途径

3.1 利用幼儿园自然资源,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家杜威在提出教学的阶段时着重强调了“真实”二字,主要体现在要给幼儿创设适宜且真实的情境,这种情境包含幼儿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实际问题。[18]幼儿园的自然环境既包括一些普遍的地理特征,比如当地的地理坐标、气候、地形、植被等,也包括园内的自然景观。当前幼儿园大多有沙坑、种植区等场所,但是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以至于这些区域成为了一种摆设,偶尔才会带幼儿去这些场所进行玩耍,而且时间一般不长。这样走马观花的教育方式无法开发幼儿的五感,丰富幼儿的认知,促进幼儿发现“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如何让幼儿园的自然环境焕发新的活力,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原先对于幼儿园自然环境的关注点放在了“有”或“没有”以及“该设在哪个位置上才更合理”的问题上。现在,幼儿园及教师应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在没法改变原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原有的教学策略,并且探寻适合儿童的教学方式,以儿童为主,让儿童在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中发挥主体性。例如,现在幼儿园都会开设的种植区就是极具探索意义的自然资源,从土壤的选择、翻松到种子的选择、播种,以及如何浇水施肥,如何抵御恶劣天气都是幼儿可以发现并进行思考的问题。再往后延伸,幼儿可以讨论为什么有些种子可以发芽结果,而有些不能?从而引导幼儿发现气候、土壤、浇水施肥的频率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幼儿园中除了专门的种植区,随处可见的植被也是一大自然资源,它见证了一年四季的变化,春天的发芽、夏天的茂盛、秋天的落叶、冬天的凋零,每一种现象发生的原因都是值得深入挖掘的教学资源。这样,不仅有效利用了自然环境,同时还让幼儿成为了主动学习的一方,使其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问题的答案,从而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3.2 改造幼儿园自然环境,激发幼儿在自然环境中开展游戏的兴趣

当幼儿园的自然环境不足以满足幼儿的需求时,园方应当改变园所内的自然环境。关于由谁来改变,怎么改变的问题,应一改先前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将主动权交至幼儿手中。基于此,教师应当组织幼儿进行讨论,搜集并整理幼儿对“园内自然环境”的看法和期待,对园内环境做相应的改变,以达到既满足幼儿的发展,又适应日常教学需要的效果。

江苏句容市下蜀镇中心幼儿园,将凹凸不平的地势当作一种巨大的优势,并巧妙地将其设计为幼儿攀爬、跑动、探险的游戏场所,给予幼儿自发进行创造性游戏的条件。从幼儿教育的观点来看,天然的有障碍物的环境更能够促进孩子进行思考,从而生发出一系列的游戏,在自然环境中游戏不需要说明书、不需要示范,因而不会禁锢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力。江西芦溪县源南乡中心幼儿园以“自然、生态、野趣”为宗旨创设了室外环境,园中随处可见绿意盎然的景象。园方有效利用这些环境,创设了松木小道、生态菜地、葡萄架等自然环境,幼儿在充满生机的环境中探索生命的奥秘,“上树摘果、下水摸鱼”,随时随地发现可探索的事物并专注于此,逐渐生发游戏的兴趣。新建的幼儿园大多具有将自然环境转化为课程资源的意识,而年代久远的幼儿园在建园初期并没有将自然环境纳入考虑范围。例如:江西省南昌市的一所公立幼儿园,在建园初期园内缺乏自然环境,但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在户外中开辟了一个弧形沙坑,并在沙坑中加入输水装置,使得自然环境更具趣味性,有利于幼儿创造性地运用沙水的结合构建独特的造型,并探索其背后隐藏的物理原理,甚至生发出一些角色游戏。与此同时,该幼儿园在沙坑的顶部搭建了藤蔓,这个设计既增添了美观,又有利于幼儿在进行沙水游戏时观察光影的变化,从而为幼儿的游戏过程增加了新的探究元素。

3.3 走进真实的大自然环境,最大限度的开发幼儿的创造力

在幼儿园中,过于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教授,就容易忽视幼儿作为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幼儿年龄小,知识不够丰富,但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未开化的特性,使得他不容易受现有知识的束缚,能够让自己的思维随处可栖,而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发展自己的五感。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经有这样一段描述:天气晴朗的时候,老师会带孩子们去旷野采野花,往池塘里丢石子,以此取乐。[19]在这个场景里,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所谓“耳得知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幼儿只有亲身走近大自然,才能消弭感知主体和感知对象之间的距离。园内的自然环境是幼儿接触的主体,但是幼儿与大自然的接触不应该仅限于此,而应该拓展到真正的大自然中,这样的拓展光有幼儿园的支持往往是不够的,还要取得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例如,每月开展一次自然研学活动,幼儿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走近自然风景区,接触到真实的自然风景。这类自然研学活动不同于幼儿园平时开展的郊游活动,在进行研学之前,幼儿要制订属于自己的研学计划、研学任务。这些计划和任务可以是游戏,也可以是在大自然中探索一种生物,还可以是自发的写有关大自然的诗歌,或者进行写生等。在进行研学的过程中,幼儿要自己动手动脑,完成自己的计划,如果遇到问题了,幼儿可以和身边的小朋友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活动结束后,幼儿可以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分享自己郊游发现的有趣事物,并且可以就此活动开展一系列和自然有关的活动,可以是绘画,也可以是制作本次研学的故事图书。总之,就是以自然研学为契机,去生发与幼儿创造力有关的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