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践行授人以渔理念

时间:2024-09-03

谭发良

(文山市第四中学,云南 文山 663099)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和智力成长的迅猛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1]与此同时,相较于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而言,初中数学知识更加重视学生的推理探究和归纳总结能力,纯计算类的题目开展减少。所以,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减少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这样学生才能减少对教师的依赖,真正实现学科能力的提升,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下坚实的基础。[2]针对这一现状,教师有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并科学有效地优化教学策略。

1 培养初中生自学能力的意义

1.1 有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为了更好地实现对某一学科的学习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自学能力的提升意味着学生能够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1.2 有助于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受基础知识水平以及智力水平的影响,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进度。在统一的课堂授课情况下,这一差距会变得更大,而教师往往受精力所限很难精准照顾到所有学生的需求。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能够根据个人需求不断进行查漏补缺,对于一个班级整体而言,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1.3 有助于引导学生课下学习

数学知识的掌握是一个由记忆理解到应用迁移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反复练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巩固。这就说明仅凭课上时间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完成进一步深化理解。当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时,就能够更好地利用课下时间来完成进一步学习。

2 初中数学课程以及学生学习的特点

2.1 深度和广度上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相较于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而言,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以概念引入为主,大多考验学生的基础运算能力和一些简单的公式应用能力;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开始呈现出模块化特点,知识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关系更为明显,更加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方程与函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形结合能力,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意识,强化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

2.2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更高

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课程种类和密度出现了大幅度上升,教师面对学生多种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往往会出现精力不足的情况;家长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也很难给予学生有效的辅导。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尽可能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最终实现“不教而教”的转变。在课前阶段,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主预习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工具书的辅助下尽可能解决一些基础性的问题,为课上的学习奠定基础;在课上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启发式教育为主,倡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实现对知识的自主探究;在课后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起自主归纳总结的意识,能够初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反思。

2.3 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展现出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的特点,这种特点既存在于个人身上也存在于班级整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升学考试的压力,初中生往往会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动力,在学习实践中也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规划;但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又容易出现迷茫和厌学心理,客观上的学习困难让他们在行动上又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班级整体而言,往往也会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部分学生受智能手机、网络游戏、娱乐小说的诱惑出现学习兴趣低下的情况。针对这一现状,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干预,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3.1 注重总结答题流程,逐渐形成解题思路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可能为学生讲透每一道题,但是却能够授予学生解题的思路和能力,让学生实现“一通百通”。想要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同样的道理,当学生逐渐具备独立解题思路的时候,在面对新的难题时就会尝试更多的切入点。想要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加强重视,梳理一般性的答题流程,让学生从个别题目中总结出一般规律。在带领学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很多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掌握解方程的技巧,但是面对一些题干复杂的应用题时,便会束手无策,久而久之产生畏难心理。如果教师一味地盯着学生的错题去讲解,不注重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解题思路,那么学生在面对变式训练的时候很容易出现错误,难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建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迅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方程模型。其中的难点和重点就是对等量关系的分析,经过训练学生能够在遇见问题时迅速在脑海中形成“分析题干——确立等量关系——设置未知数——解方程——验证答案”的思路。在这一解题流程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更好地独立完成知识,在面对此类型的题目时提升解题效率和准确率。

3.2 设立课前小测环节,形成温故知新效应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一般会跟着教师的思路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往往会认为自己已经从根本上掌握了知识,但是在课下独立完成作业的时候却又会发现自己“似懂非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受遗忘规律的作用,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遗忘的情况;二是学生习惯了跟着教师一起思考,而自身对知识的掌握并不透彻,一旦独立学习就会“原形毕露”。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设立课前小测环节,在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带领学生完成复习。在学习完“因式分解”后,教师可以在课前抽出10分钟,对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测评,测评内容可以是核心例题的一题多解,也可以是关键公式的推导与应用。在测评过程中教师要以“重过程,轻结果”为原则对学生进行评价,如果学生在测评中表现较好那么教师可以加强对新授课的重视,如果学生在测评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教师就要针对性地进行穿插复习。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加强复习与自我测评。

3.3 引导学生走上讲台,发挥以讲促学作用

在日常教学中讲台往往是教师的舞台,学生在课下听讲,教师在台上唱戏。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上台讲课的机会,让学生转变角色以讲授的形式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分享出去,发挥以讲促学的作用。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因为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全等三角形”这部分内容,二者之间有着较大的联系。所以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对之前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进行复习,鼓励大家“明天谁愿意走上讲台为大家讲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推导过程?”在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后,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自主预习思路,便于学生在课下提前学习。经过这些准备,在新授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讲台讲解知识,让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度掌握。当学生完成讲课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梳理并对学生进行鼓励,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以讲促学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组织学生走上讲台讲课应当是一种常态化教学方式,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自主梳理学习思路和分享学习经验的好习惯,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4 鼓励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的有效渠道,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发挥出集思广益的优势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撒手不管,在分组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小组人员学习能力的配置,同时保证大家都能积极参与,并且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布置探究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多地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地尊重。在学习“二次函数”时,探究“函数图像与解析式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对于学生以后解题应用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列举解析式、取点、作图以及总结规律这些任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亲历知识的学习理解,加强对探究结果的记忆效果。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二次项系数与函数图像开口之间的变化规律,加深对函数对称轴的理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基础。长此以往,学生之间能够养成合作探究问题的习惯,减少对教师的依赖。除了课上的集体探究,在课下遇到学习问题时,小组之间也可以集思广益共同探究,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学习效果。

3.5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拓宽自主学习途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为学生带来的更多自主学习的渠道,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地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各种智能APP,发挥出其对于学习的辅助价值。这一点在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中尤为重要,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获取到更多学习资料。第一,教师可以建立班级学习群,定期要求学生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汇总到群里,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送相对应的微课,或者分享解题思路。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建立起师生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拓宽渠道。第二,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作业帮”等学习APP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不能一味地照抄答案,而是要先去学思路和解题的技巧,在全部内化之后再进行自主计算,想要保证这一学习过程的质量,教师就需要加强监督和跟进。第三,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开展直播课,定期带领学生复习总结之前学习过的重难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学习情况自愿选择观看学习。此外,教师需要明确信息技术只是作为教学工具出现的,背后仍然要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意志。

3.6 合理利用学案导学,提供自主学习思路

导学案是指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编制的学习活动方案,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等内容,具有导读、导思、导做的功能,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自主开展课前预习、课上探究以及课后总结反思。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学情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完成导学案的设计,保证能够起到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和启发作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奠定基础。举例而言,在学习“分式”这部分知识前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学习目标可以定位:(1)分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如何利用字母来表示分式?(3)分式的恒等变形依据和规则是什么?然后针对性地设计习题让学生完成自学自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减少课上学习的阻力提升学习效率;同时也能够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在课上学习的时候更有针对性。需要注意的是,导学案的设计需要体现出引导性,而非照搬练习册上的习题,在设计自检习题的时候要精准的对应教材中即将学习的知识点,习题之间也要体现出由浅到深的递进特点。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及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逐渐成为知识的主人。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注重解题思路总结、设立课前小测环节、引导学生走上讲台以及鼓励开展小组合作等方面开展工作,来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践行“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