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医刮痧治疗骨科长期卧床患者便秘的效果观察

时间:2024-09-03

徐书英, 刘 佳, 李爱娟, 杨 娟, 朱 琳

(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 中医经典科, 江苏 扬州, 225002)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有便意而排出困难的一种病证。大肠传导失常导致便秘,可表现为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排出不畅。便秘是骨科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林梓凌等[1]报道骨科患者便秘的发生率为50%以上,尤其是长期卧床的骨折患者,因活动受限会导致便秘发生率升高[2]。便秘不仅会造成患者的不适感,同时也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因此,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对改善骨科长期卧床患者便秘症状,促进其康复具有显著意义。本研究探讨了中医全息刮痧联合艾灸、走罐、按摩等中医适宜技术对改善骨科长期卧床患者便秘症状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12月骨科长期卧床并发便秘的患者120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中便秘的诊断,无心、脑、肺、肾等严重并发症;住院后排便间隔时间>3 d;患者在本次治疗前1周均未应用其他手段或通便药物治疗便秘;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既往有器质性便秘或习惯性便秘患者;有刮痧禁忌症;依从性差,不能配合治疗者;住院期间服用了润肠通便类药物者;治疗中断者。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21例,女39例;年龄21~89岁,中位年龄68岁;下肢骨折28例,胸腰椎骨折25例,骨盆骨折5例,其他部位骨折2例。对照组男12例,女48例;年龄21~91岁,中位年龄69岁;诊断下肢骨折35例,胸腰椎骨折19例,骨盆骨折4例,其他部位骨折2例。2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①多饮水、多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选择粗纤维的、富含胶质的或富含油脂类的食物。食疗方:热秘者可选食麻油拌菠菜、新鲜芹菜粥;气秘者可选糯米粥里面加火麻仁、郁李仁、槟榔等;冷秘者可选食肉苁蓉粥、黑芝麻粥;虚秘者可选食黄芪人参粥、扁豆山药粥等。②指导患者及家属配合进行腹部的顺时针按摩,3 次/d,3~5min/次。③保持精神愉快,避免七情刺激。④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提供隐秘的排便环境。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中医全息刮痧联合刮痧搭档干预。刮痧部位:①全息穴区(每次治疗选择1~2个全息穴区):头部额顶带中1/3、后1/3;腹部结肠、直肠体表投影区;脊椎大、小肠对应区;手掌部肠区;全足底部,重点对应肠区。②经络穴位:足太阳膀胱经(脾俞、大肠俞);足阳明胃经(双侧天枢);足太阴脾经(双侧腹结);手少阳三焦经(双侧支沟);手阳明大肠经(双侧曲池);足阳明胃经(双侧足三里至上巨虚)。刮痧方法:根据刮痧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治疗室温度适宜,注意保护隐私,暴露刮痧部位,在体表相应部位涂抹刮痧油(头部全息穴区用厉刮法直接刮试),采用面刮法从上到下刮试背部脾俞、大肠俞,腹部天枢、腹结,双侧上肢曲池、支沟,双侧下肢足三里至上巨虚,每天采用面刮法隔衣刮试腹部大小肠体表投影区,刮至腹部微热。刮痧手法:冷(寒)秘、虚秘用补法刮痧;热秘用按压力度大、速度慢的手法刮痧;气(实)秘用平补平泻法刮痧。刮痧搭档:冷(寒)秘患者每天加艾灸肾俞、关元各5~10 min;热秘患者在大肠俞处拔罐5~10 min,可配合走罐,每天按揉腹结、上巨虚各3 min;虚秘患者每天按摩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各3 min;气秘患者每天按摩气海、行间各3 min。刮痧的疗程:4次为1个疗程,每次间隔3~5 d,如需连续治疗,可选择其它部位的全息穴区进行或在两次刮痧治疗之间进行保健刮痧(刮试力度较轻、时间短,无痧出现)。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便秘改善情况,比较2组排便频率、粪便性状、排便困难程度。便秘改善情况参考中医药管理局1995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疗效标准,显效:治疗后1 d内排气排便;有效:大便基本正常,与病前相似,3 d内排气解便;无效:3 d内未解大便,排气未见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排便频率、粪便性状、排便困难程度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在《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中的便秘治疗后疗效评分表,将各指标治疗效果分为4级,分数为0~3分,分数越低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便秘改善情况

观察组便秘改善显效26例,有效2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00%(54/60)。对照组便秘改善显效14例,有效17例,无效29例,总有效率51.67%(31/60)。观察组便秘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排便频率、粪便性状、排便困难程度比较

观察组排便频率、粪便性状、排便困难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排便频率、粪便性状、排便困难程度评分比较±s) 分

3 讨论

便秘是骨科长期卧床患者的临床常见的并发症[4],目前临床治疗便秘主要以简易通便法、灌肠或口服缓泻剂为主,虽然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也会引起了胃肠功能的紊乱,产生药物依赖,进而导致习惯性便秘。引起骨科长期卧床患者便秘的原因有:①环境改变、不习惯床上排便;②创伤骨折后导致机体气滞血瘀、肠腑传导不利,使胃肠蠕动速度减慢;③患者怕增加照顾者的负担,自主减少饮食及饮水量,导致肠腑津液不足;④担心疾病的预后或经济等因素而导致情志失调,气机郁滞;⑤骨折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多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易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引发便秘[5]。研究[6-11]显示,利用中医传统疗法,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紊乱状态。中医学认为,津液亏虚、气血不足、气滞、食积热盛、虚寒都是导致便秘的根本原因。本研究是在张秀勤中医全息刮痧的基础上,根据证型配合不同的刮痧手法及艾灸、走罐、按摩等中医适宜技术干预,如虚秘采用速度慢,按压力小的补法刮试即“虚则补之”,再配合按摩起到益气养血通脉的效果;对于体内环境偏寒,肤温过低的冷(寒)秘则用速度快、压力小的刮痧手法快速调动气血,再配合艾灸起到温通气血的功效;对于热秘则采用按压力大、速度慢的泻法刮试即“实则泻之”,与拔罐相结合,使清热解毒之效更强;而对于气秘患者则采用平补平泻的刮痧手法,加上按揉行气的穴位,从而发挥行气导滞的作用。全息穴区的刮痧,极大地丰富了临床刮痧部位,缩短了治疗间隔的时间,保持了患者治疗的连续性,提高了患者的治疗舒适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便秘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排便频率、粪便性状、排便困难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中医全息刮痧联合艾灸、走罐、按摩等中医适宜技术能有效改善骨科长期卧床患者便秘症状。

综上所述,刮痧、拔罐、艾灸、穴位按摩等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操作简便易行,患者易于接受,用于改善骨科长期卧床患者便秘症状有显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