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雷火灸对化脓性阑尾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时间:2024-09-03

孙 梅

(南京中医药大学泰州附属医院 江苏省泰州市中医院 普外科, 江苏 泰州, 225300)

化脓性阑尾炎多由单纯性阑尾炎加重,阑尾充血肿胀,炎症加重致脓性分泌物附着,从而发展而来,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1],临床多以转移性右下腹痛,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并逐渐加剧为主要表现[2],目前多采取手术行阑尾切除治疗。然而由于炎症刺激、术中牵拉肠管、麻醉及镇痛药物、手术损伤及围手术期禁食等因素,均可导致术后胃肠蠕动减弱,胃肠功能不易恢复[3],常表现为:腹胀、腹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排气排便延迟等症状,容易引起肠梗阻、肠粘连等术后并发症,且化脓性阑尾炎有着较高的术后肠粘连发生率[4]。因此,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及早恢复对患者的预后有极大的临床作用意义。目前西医对于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多采取鼓励及早下床的措施,往往效果欠佳。中医操作疗法具有副作用少、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等优势,易于被患者接受。本研究针对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后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雷火灸炙双侧足三里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3月泰州市中医院普外科于全麻下行三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均提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的患者61例,排除代谢性疾病或免疫功能不全病例。61例患者根据术后是否接受雷火灸治疗分为雷火灸组及对照组。雷火灸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18~78岁,平均(43.39±18.96)岁。对照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17~76岁,平均(41.03±19.25)岁。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于全麻下行三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术前均予禁食、补液支持等治疗。

1.2.1 对照组术后常规护理: 术后予监测生命体征、消炎、止血、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心理护理等,麻醉清醒回病房后予低坡卧位,指导床上翻身活动,进行双下肢的活动,鼓励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以利于胃肠功能恢复。饮食方面:先禁食,肛门排气后可进流质,并逐渐到半流、软食和普食。

1.2.2 雷火灸: 雷火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雷火灸治疗。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取穴为双侧足三里,暴露穴位,将雷火灸灸条一端点燃,插入固定于单孔灸具内,将其对准穴位后施灸,时间为20 min。第1次施灸为术后第1天,1次/d[5]。注意事项:密切观察皮肤温度,防止烫伤。关注患者一般状态,若出现晕灸,立即停止,去枕平卧,松解衣带,注意保暖、通风,已经进食流质者可予温开水或者糖水口服,必要时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如仍不能缓解,可指按或针刺人中、合谷、太冲等急救穴,必要时予现代急救手段辅助[6]。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评价标准: 腹部手术的患者由于麻醉药物的抑制及手术对腹腔脏器的干扰,胃肠蠕动减弱,肛门常需72 h才能排气[7]。参照《诊断学》及临床症状,疗效标准为:治愈:术后内排气≤24 h;显效:24 h<术后排气时间≤48 h;有效:48 h<术后排气时间≤72 h;无效:术后超过72 h未排气[8]。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 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恢复时间以回病房后开始计算,记录术后第1次排气、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以小时为单位,首次排便时间以天为单位。

1.3.3 安全性评价: 观察雷火灸组患者有无晕灸、过敏、烫伤等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的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雷火灸组治愈13例,显效14例,有效3例,无效1例,有效率96.78%(30/31)。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6例,有效率80.00%(24/30)。雷火灸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患者排气和排便时间比较

雷火灸组术后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安全性评价

雷火灸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晕灸、烫伤、过敏等不适症状,未有不良事件的发生。

3 讨论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属传统医学“肠痈”范畴,多因寒温不调、饮食不节、六邪侵袭而致肠道传化不利,败血浊气壅遏[9]。阑尾炎术后患者气血受损,肠道气机痞结,运化失职,通降失司,导致胃肠功能障碍[10]。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属“腹满、痞证”等范畴,以腹胀、恶心、呕吐、嗳气及纳差等为主要表现,《景岳全书》曾曰:“凡欲察病者,必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说明胃肠功能对于疾病的发生及转归至关重要[11]。

《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雷火灸源自“雷火神针”,以明火悬灸疗法替代实按灸法,遵循辨证施治原则所创新出来的灸法,其在经络学说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利用燃烧灸条所产生的热能、药物作用和红外辐射力,通过经络的传导,从而达到温通经脉、调理脏腑之效。雷火灸具有药效峻猛、渗透性强、治疗面广、副作用小等优势。

《针灸甲乙经》云:“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足三里为胃之合穴及下合穴,是胃气之大会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记载:“合治内腑”,强调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疾病的主要穴位,作为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足三里在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其他穴位不可替代的优势。“肚腹三里留”则说明了足三里善治一切胃肠系统疾病的主治规律。研究[12]发现,足三里为补益要穴,具有调节消化系统功能、畅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排出毒素、提高机体免疫力、缓解疲劳等功效。现代研究[13]亦表明,通过雷火灸刺激体表的脾胃系统相应穴位,激发经气活力来调整人体功能,从而改善脾胃系统失调的功能。故雷火灸炙双侧足三里不仅可以促进肠蠕动,利于胃肠功能恢复,同时还能提高免疫力,达到标本兼治之效[14]。

本研究结果显示,雷火灸组胃肠功能恢复的有效率96.78%,高于对照组的80.00%,并且患者术后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说明雷火灸能有效促进腹腔镜下化脓性阑尾炎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有助于缩短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安全性方面,本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烫伤、过敏等不适症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