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宦红美, 何 俊, 钱 雪, 丁渝权
(江苏省常州市德安医院 康复科, 江苏 常州, 213003)
偏瘫肩痛是脑卒中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患侧肩区不适或不同程度的疼痛,部分偏瘫肩痛患者可累及到肘、手等部位,其阻碍了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训练、自我照顾等,严重者还可能引发抑郁[1-2]。尽管临床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医保额度以及医疗资源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导致患者无法长期住院治疗[3],而院外训练患者大多数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尤其是老年患者,在缺乏指导与监督的情况下,往往很难保质保量完成院外训练计划,从而大大降低了偏瘫肩痛的康复效果[4]。本研究根据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特点,制定了一组易记忆、易接受、操作简单方便的上肢活动操运用于此类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2月常州市德安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符合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标准,并通过MRI检查或者头颅CT检查获得明确诊断;②偏瘫侧肩区存在明显疼痛或不适症状;③患侧上肢肌力2~4级;④年龄≥60岁,本地区常住人口;⑤病情基本稳定,意识清楚,无认知障碍;⑥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配合参加。排除:非脑卒中引发的肩痛者;心肺功能不全、重度偏瘫者;伴有沟通障碍、精神障碍、认知障碍者。将入组的42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1例。研究组中,男15例,女6例;年龄60~82岁;病程4~12周;脑梗死18例,脑出血3例;左侧偏瘫10例,右侧偏瘫11例;患侧肌力评定2级5例,3级10例,4级6例。对照组中,男14例,女7例;年龄60~80岁;病程4~12周;脑梗死17例,脑出血4例;左侧偏瘫12例,右侧偏瘫9例;患侧肌力2级4例,3级10例,4级7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组住院期间均给予常规治疗、康复训练以及常规护理,针对偏瘫肩痛采取中药熏蒸治疗,1次/d,每周治疗5次,30 min/次,治疗3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出院前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传统院外康复训练内容,包括生活活动训练、良肢位的摆放等。
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完全掌握上肢活动操,内容如下:①采取坐位或站位,屈曲偏瘫侧的肩关节与肘关节,并尽可能向肩胛冈触及。上臂部位尽力贴靠耳朵,将肱骨背面徒手或在健肢帮助下指向前方,同时肩关节尽可能地屈曲,保持60 s;②采取坐位,健侧与患侧手十指交叉,由健肢带动患肢缓慢上举、前伸、下伸至最大程度,每项动作训练2~3 min,随着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可由患肢独立完成上述动作;③采取站立位,下肢分开并与肩部同宽,双手放于桌面做下压动作,躯体微微向前倾,着力于腕关节、肘关节以及肩关节,保持3~5 min;④采取站立位,面向墙壁,下肢分开并与肩部同宽,在健肢的固定下由患肢支撑墙壁,躯体向前倾压,训练5 min左右。上述训练均遵循渐进原则,不可超出患者所有关节的最大活动度。上肢活动操每天早晚各1次,20 min/次。
2组患者出院后均给予12周延续性康复护理,出院1个月内每周电话随访护理1次,2周上门随访护理1次,以后每隔4周电话随访1次。随访护理内容主要是了解前一阶段患者家庭康复训练实施情况与训练成果,并给予相应的鼓励、督促以及指导,对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予以纠正,对家庭康复训练积极性不高的患者予以再教育。
2组患者分别在出院前及出院后12周评估以下指标:①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肩痛程度,该方法评分在0~10分,“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无法忍受的剧痛,评分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强烈;②采用Fugl-Meyer上肢评分量表评估患侧上肢功能,该量表总共33个评分项目,每个项目评分为0~2分,满分66分,总评分越高表示患者上肢功能恢复越佳;③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该量表内容包括进食、洗浴、修饰、穿脱衣物等共10个条目,总评分为0~100分,总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强。
干预前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VAS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2组VAS评分比较 分
干预前2组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P<0.05),且研究组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2组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比较 分
干预前2组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MBI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P<0.05),且研究组患者MBI评分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2组MBI评分比较 分
脑卒中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与致残率。有报道[5-6]显示,卒中后95%以上患者存在一种或多种功能障碍,而80%以上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肩痛是脑卒中偏瘫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报道的发生率在9%~72%[7],通常发生于卒中后的2周至半年内,主要表现为患侧肩区疼痛,尤其当患肢行外展、后伸、内旋以及前屈等活动时疼痛显著,导致患者肢体康复训练受到限制,可能致使患者偏瘫肢体错过卒中后6个月内的康复黄金期[8-10]。因此,及时有效地干预偏瘫肩痛对提高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临床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方法较多,常用的主要为肢体训练、针刺治疗、中药汤剂等。本院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根据偏瘫肩痛的中医分型,自拟中药方剂,采用中药熏蒸仪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11-12],且具有操作简便、经济、患者易接受等优势,在临床广泛开展。然而,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且肢体功能恢复需要一个长期的康复治疗过程,但目前由于受到医保政策、患者家庭经济、医疗资源等诸多条件的约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住院时间十分有限,更多的是依靠于患者回归家庭后的自主训练。脑卒中的主要发病群体是60岁以上老年人,其认知力、记忆力、系统功能等都出现减退[13-14],导致大部分老年患者出院后家庭自主训练无法保质、保量完成,甚至可能出现错误的训练方式或彻底地放弃康复训练,极不利于预后[15]。针对于此,本次研究根据脑卒中偏瘫患者特点,基于院内康复训练内容编制成一组适用于老年患者的上肢活动操运用于延续性康复护理中,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而研究组患者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MBI评分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上肢活动操内容简单,易于老年患者记忆、接受,且活动时不受场地、时间限制,能够积极促进患者锻炼患肢,从而使得院内外肢体康复训练得以延续,最终可使患者在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家庭照顾负担方面获益[16-17]。
综上所述,上肢活动操运用于老年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出院后延续性康复护理中,可明显改善患者偏瘫肩痛程度,并明显提高患者上肢功能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对促进患者整体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