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岑参边塞诗中的思乡情结

时间:2024-09-03

杨 栖

(喀什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岑参,唐代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曾经家世显赫,岑参的曾祖父是唐初宰相岑文本,其伯祖岑长倩因得罪诸武被杀,其堂伯父岑羲因涉及太平公主谋逆案被杀,岑氏家族已经没落。况且,岑参的父亲岑植早逝,昔年的荣光不再,光大门楣的重任落在岑参的肩上,岑参希望腾达显贵,提高现在的家族地位。出于这个目的,岑参两度出使西域,以期建功立业,但是由此生发的思乡之情则不可避免。岑参远离家乡,面对未知的情形与严酷的环境,眼见着友人得以回归内地,必然会牵挂自己家里的情况,心思郁结,故而抒发恋家之情,想念家乡而无法回归家乡,必然生成悲情。

(一)送别引发的思乡情结

“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1]209岑参在西域送别友人的时候,见到别人都可以回到内地,自己却留在这里不知何时才能回归家乡,故而引发思乡之情。在《逢入京使》中,岑参写到:“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2]103此时诗人已远离家乡,向东望家乡已经很远了,“龙钟”是沾湿的意思,双袖已然沾湿而眼泪仍然流个不停,在马上相逢没有纸笔,只能借助回归京城的使者给自己家里捎个口信,这首诗真实而朴素,没有使用过多的技巧手法,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双袖龙钟泪不干”可以想见诗人是多么的思念家乡。在《送韦侍御先归京》中,岑参写到:“客泪题书落,乡愁对酒宽。先凭报亲友,后月到长安。”[2]123诗人在写家书时眼泪都能落下来,只有喝酒才能消解乡愁,不过令诗人感到宽慰的是,不久就可以回归内地。在《临洮泛舟,赵仙舟自北庭罢使还京》中,有“醉眠乡梦罢,东望羡归程。”[2]171表明自己对友人能回归的羡慕。“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2]175路途艰辛,诗人想起故乡,不免垂下泪来,岑参无法排遣思乡之愁,军中痛饮,在醉里写好家书。“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送崔子还京》)[2]204诗人送崔子泪流满面,实际上是对自己不能像崔子一样得以回去的伤心。“相送泪沾衣,天涯独未归。将军初得罪,门客复何依。梦去湖山阔,书停陇雁稀。园林幸接近,一为到柴扉。”(《送四镇薛侍御东归》)[2]208诗人送别薛侍御时,说只有自己在远方没有回去,与家里联系不便,况且此时诗人没有了依靠,两家离得不远,诗人需要薛侍御帮忙带回家书。

(二)由自然生发的思乡情结

岑参独处的时候,或是见到荒凉的景象,不免思念家乡。天宝八载,岑参西行经陇水。《经陇头分水》:“陇水何年有,潺潺逼路傍。东西流不歇,曾断几人肠!”[2]101开头是对陇水形成年代的疑问,接下来说陇水在路旁潺潺流动,陇水流动不停息,曾经让多少人断肠呢?诗人这样的表达,实际上是说自己是断肠的。诗人远离家乡,目睹陇水潺潺流动,生发思乡之情。在《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中,“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2]101唐初设雍州,治所在长安。诗人见渭水东流,突发奇想,想让渭水带着自己的两行热泪,流到故乡去,诗人的乡愁如此深重。“昨夜宿祁连,今朝过酒泉。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愁里难消日,归期尚隔年。阳关万里梦,知处杜陵田。”(《过酒泉忆杜陵别业》)[2]103诗人经过酒泉,见到黄沙广袤,白草无垠,归期遥远,乡愁难以消解,度日如年,诗人的心还是牵挂自己的居所。“塞迥心长怯,乡遥梦亦迷。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宿铁关西馆》)[2]109路途遥远,前途未知,梦中回乡也会迷路。令诗人感到欣慰的是故乡的月亮能够来到这么远的地方与自己相伴,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因远离家乡,对路途的担忧,以及内心深处强烈的思乡之情。《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2]110诗人描写了离开家乡两个月后,深入极西的大漠,在夜里找不到住宿之地的境地。圆月是游子思乡的常用意象,此诗蕴含了诗人对现况的担忧以及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安西馆中思长安》:“家在日出处,朝来喜东风。风从帝乡来,不异家信通。”“乡路眇天外,归期如梦中。遥凭长房术,为缩天山东。”[2]111岑参因为风从家乡的方向吹来而感到欣喜,认为这等同于与家乡得以传信。反观自己离家乡如此遥远,回归的日期尚不知晓,甚至想用费长房缩地之术,缩短自己与家乡之间的距离,从中可以看出岑参殷切的思乡之情。《河西春暮忆秦中》:“渭北春已老,河西人未归。”“别后乡梦数,昨来家信稀。”[2]117家乡春天将尽,诗人仍在河西未归。离开家乡之后诗人有很多关于家乡的梦,近来与家乡的书信联系也日益稀少,可以看出岑参非常想念家乡。

天宝十三载,岑参再次赴西域,到北庭任职。途中作《赴北庭度陇思家》:“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应疏。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2]170诗人西行已经到达陇山,据《元和郡县志》记载,陇山多鹦鹉,诗人明知远离家乡与家里通信不便,但是感性战胜了理性,仍然希望能言的陇山鹦鹉飞回去告诉家人多寄书信。“苜蓿烽边逢立春,葫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题苜蓿烽寄家人》)[2]186边地又是一个春天,家人对自己只是空想念,却不知道这里的情形,诗人触景生情,想念家乡以至潸然泪下,表达出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在《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中,有:“日暮上北楼,杀气凝不开。大荒无飞鸟,但见白龙塠。旧国眇天末,归心日悠哉。”[2]191诗人于日暮之时登楼,但见肃杀之气,沙漠荒滩中一无所有,故乡遥不可及,归心日益强烈,诗人见到西域此景而心生思乡之情。“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2]194诗人描写了平日闲居无事的情形,最后提到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行书。玉关西望堪肠断,况复明朝是岁除。”(《玉关寄长安李主簿》)[2]201除了讲述友情,还包含了浓浓的乡愁。除夕,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日子,诗人仍身在万里之外,怎能没有乡愁。

“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1]186岑参积极参加到保家卫国的崇高事业当中,不畏艰难险阻与路途遥远,到边疆建功立业,关注金戈铁马与沙场征战之事,他的边塞诗昂扬奋发,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具有壮的特点。同时,岑参为了追求功名,离开家乡远赴西域,长期在外奔波,面对荒凉的景色,与家中通信不方便,挂念家里的情形,思乡之愁难以排解,岑参的思乡情结使其边塞诗具有悲的特征。正如任文京先生在《论岑参边塞诗中的矛盾心态》一文中所说:“豪是岑参精神世界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但在豪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悲,看到了诗人性格的双重性和内心世界的复杂性。”[3]岑参的边塞诗既壮且悲,其基调是昂扬向上的,同时岑参边塞诗又有悲的一面,岑参边塞诗的悲多指思乡之悲。阎福玲先生在《汉唐边塞诗研究》中谈及汉唐边塞诗乡恋主题的特点及价值意义时说:“个体的价值追求和本能欲望受到压抑,也都令人悲慨,而且本能是压抑不住的,它会时时反弹理性精神,打破个体的心理平衡,掀起层层情感波澜,体现为‘悲’。乡恋就是个体思归欲求受压抑激起的情感波澜,它加重了边塞诗的悲慨气调,使之更加感人。”[4]思念家乡是人之常情,是无法抑制的,忽视它或者试图压抑它都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出门在外的时候,人都有思乡之情,思乡之情也容易得到他人的共鸣,更何况岑参远在边塞,与家中联系不便,个中滋味,当是“断肠人在天涯”,岑参边塞诗因其思乡的悲情而更能打动人心。

在岑参的边塞诗中,不难发现思乡情结与功名意识的纠葛。一方面,岑参豪气干云,意在建功立业,好像什么都可以抛却。如“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2]99远行万里只是为了效忠君主,自身再也没有其他的追求,也知道边塞的情况艰苦,不是为了妻子和孩子做打算,诗人说自己是一心为公不为私。“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2]118男儿为了忠义,可以忘记远离家乡。另一方面,在岑参的七十余篇边塞诗中,有二十多篇思念家乡的诗。岑参避免不了对家乡的思念,甚至对自己追求的功名产生了怀疑。如“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日没贺延碛作》)[2]174在这首诗中,岑参推翻了自己以往所追求的功名,认为“功名是何物!”。岑参的边塞诗中反映了思乡情结与功名意识的纠葛,最典型的是《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2]99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2]171。《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别家赖归梦,山塞多离忧。”诗人说为了王事别无所求,但还是出现了归梦、离忧之景,思乡之情如影随形。《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对朝廷尽心尽力怎敢说路途遥远,自己只能在梦中得以回家。这两句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勤于王事、追求功名的思想,同时也道出了诗人追求功名与思念家乡之间的矛盾。

廖力先生在《岑参边塞诗的风格特色》中说到:“为原则而献身,常形成巨大的力量冲突,是悲剧艺术的核心。”[5]对于岑参而言,保家卫国、建功立业是责任,为了尽责必须做出牺牲,离家万里,远赴边塞,忍受思念家乡的愁苦。献身国事和思乡之情,一出于理性,一出于感性,理性与感性之间的矛盾有时是不可调和的,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献身精神强烈而消遁、减弱,它会伴随着游子,给游子以精神上的苦痛与折磨。因此,从一开始,豪情万丈的岑参就处在了精神上的矛盾之中,在追求功名之路上忍受着思乡的煎熬,这种矛盾揭示出了岑参边塞经历在一定程度上的悲剧性。岑参的边塞诗不是单纯的追求功名,而是功名意识与思乡情结的混合,岑参说是要忘记家乡,实际上是做不到的,这是人性使然,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岑参,在功名理想与思乡现实的矛盾之中挣扎,思乡情结与功名意识的纠葛使岑参的边塞诗更富有立体感。

总之,岑参为了建功立业前往西域,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无法避免思乡之愁的侵扰。岑参的边塞诗具有意气风发的豪壮特点,更有思念家乡的悲情特征,思念家乡却不能回归家乡,欲望得不到满足引发情感波动,思乡情结增强了岑参边塞诗悲的风格特征。豪情男儿亦有柔情,故乡最使人牵挂,建功立业虽然是无上的人生目标,但是思乡之情是人类最起码的感情,亲情是割舍不掉的。岑参热切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曾发出狂放的高歌,最终没能摆脱乡愁,陷入痛苦与迷茫的境地。岑参边塞诗中的思乡情结是其真情的自然流露,岑参边塞诗中昂扬进取的乐观精神让人备受鼓舞,思念家乡的悲情同样打动人心,这是岑参边塞诗如此出名的一个原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