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北梦琐言》词语研究与《汉语大词典》立目拾遗

时间:2024-09-03

雷冬平,李 高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汉语大词典》[1](以下简称《大词典》)作为目前最大规模的语文工具书,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编纂原则,从古今数千种汉语典籍著作中广泛收词,力求体现词汇的历史源流演变。但由于涉及内容甚为丰富,跨越古今,所以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其中以词目漏收最为明显。《北梦琐言》[2]是一部唐五代笔记小说集,全书共有20卷,包含诸多文人士大夫言行与政治史实,为研究晚唐五代史提供了可贵材料,也为专书词汇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到目前为止,对《北梦琐言》词汇研究的作品不多,且主要集中在比较研究上,将词语研究与《大词典》修订结合起来的研究尤少。本文在研究《北梦琐言》词语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尚未被《大词典》所收录的新词,并对其进行考证,以期对《大词典》的修订完善贡献绵薄之力,以下聊举十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1.【病瘠】

怠数年,李茵病瘠,有道士言其面有邪气。(《北梦琐言·云芳子魂事李茵》卷九)

按:“病瘠”意为“病重致瘦”。是说“过了几年之后,李茵病得很瘦了,有道士说他面有邪气”。《说文解字·疒部》:“病,疾加也。”《玉篇·疒部》:“病,疾甚也。”可见“病”在古语中为“重病”。“瘠”则有“瘦弱”义,如《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申叔豫]遂以疾病……楚子使医视之,复曰:‘瘠则甚也,而血气未动。’”杜预注:“瘠,瘦也。”唐·韩愈《杂说》之二:“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故“病瘠”有“病重致瘦”之义。如宋·范成大《吴郡志》卷四十五:“久而心疑之,又病瘠。”《宋史·兵志十二》:“蜀马送京师,道远多病瘠。”《元史·乌古孙良桢列传》:“晚岁病瘠,数谒告,病益侵,遂卒。”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四十四:“临赈无法,则强壮先得,孱弱空手,甚至病瘠者且践踏而死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董生》卷二:“居数日,迷罔病瘠。”《大词典》收录了“病乏”“病弱”“病革”等同构词,当补收“病瘠”一词。

2.【池湟】

是邑也,池湟坚牢,人心犷悍,昼夜攻击以至疲竭。(《北梦琐言·梁祖围枣强事》卷十六)

按:此例“池湟”义为“护城河”。因“池”有“护城河”义,如《诗经·陈风》有:“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孔传:“池,城池也。”《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而“湟”亦有“护城河”之义,《文选·枚乘〈七发〉》:“黄池纡曲。”唐·李善注:“黄当为湟。湟,城池也。”“城池”即“护城河”。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一:“新弃马逾城,二人者遽命将追及,堕湟水中,斩其首。”故“池湟”是由两个都表示“城池”义的单音节语素复合而成的并列双音词,词义仍然是“护城河”,如《全唐文》卷二百五:“韬轶蓬莱,池湟环渤,载隆法宝,大启群迷。”《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五:“既服御于灵仙,久驯扰于池湟。”宋·王钦若《册府元龟》:“乃趋贝州与晋军遇于堂邑,邀击,却之,追北五十馀里,遂军于莘县。增城垒浚池湟,自华及河筑甬道以通饷路。”《艺文类聚》卷三十七:“夫琁玉致美,不为池湟之宝;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以上四例之“池湟”皆为“护城河”义,故《大词典》当补录。

3.【忿狷】

于是宰臣归中书贬其官,示小惩也。又尝忿狷,挤其弟落井,外议喧然。(《北梦琐言·孟弘微躁妄》卷九)

按:此例“忿狷”指“愤恨,急躁”。该词为两个近义语素“忿”与“狷”并列复合而成。其中“忿”有“愤怒,怨恨”义,如《周易·损》有:“君子以惩忿室欲。”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此鲍焦所以忿于世,而不留富贵之乐也。”“狷”则有“偏急”义,如《汉书·刘辅传》:“臣闻明王垂宽容之听,崇谏争之官,广开忠直之路,不罪狂狷之言。”颜师古注:“狷,急也。”《文选·潘岳〈射雉赋〉》:“若夫多疑少决,胆劣心狷。”李善注引《说文解字》:“狷,急也。”唐·杜牧《长安送友人游湖南》:“子性剧弘和,愚衷深褊狷。”可知,复合词“忿狷”义为“愤恨,急躁”。“忿狷”早在中古时期已见用例,西晋·聂承远译《佛说超日明三昧经》卷上:“菩萨忍辱,天人乐顺。化忿狷者令无纤介。”此例说的是菩萨能忍受耻辱,天和人才能快乐安顺,才能令愤恨急躁的人没有丝毫的过错。《世说新语》中就有《忿狷》篇,其中收录了八则故事,多是因小事而生气、仇视或性急的事例,如第八则故事:“桓南郡小儿时,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唐·李翰《蒙求》:“洪乔掷水,陈泰挂壁。王述忿狷。荀粲惑溺。”此例说的是古代的几个名人,其中王述性格急躁,而荀粲则沉溺感情不能自拔。清·潘永因《宋稗类钞》卷二:“躁竞,以躁竞则必忿狷也。”此例本身就是对“忿狷”的解释,说明“忿狷”含有急躁之义。同时,《大词典》释“忿躁”与“忿速”为“愤怒急躁”,那么,也应该收录同义同构词“忿狷”。

4.【规赞】

有孔目官贺隐者,亦返俗僧也,端贞俭约,始为腹心,凡有阙政,赖其规赞。(《北梦琐言·成令公为蛇绕身》卷四)

按:“规赞”意为“规谏辅佐”。“规”有“规劝,谏诤”义,如《左传·襄公十一年》:“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唐·元稹《崔郾授谏议大夫制》:“夫以朕之不敏不明,托于人上,月环而其七,而善恶蔑闻。岂谏争之臣,未尽规于不德耶?”而“赞”有“辅助,帮助”义,如《尚书·大禹谟》:“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孔传:“赞,佐。”晋·潘岳《夏侯常侍诔》:“内赞两宫,外宰黎蒸。”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南齐武帝崩,郁林王即位,明帝谋废立,右仆射王晏尽力相之。从弟思远谓晏曰:‘兄荷武帝厚恩,一旦赞人如此事,何以自立?’”因此,双音节复合词“规赞”之词义为两个单音节语素的叠加,即“规谏辅佐”义,如《南齐书·始安贞王道生列传》:“高宗辅政,遥光好天文候道,密怀规赞。”《汉魏南北朝墓志选·魏故龙骧将军洛州李使君墓志》:“水土之务,平和实难,规赞均明,无思不治。”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九:“帝深以时事为忧,尝从容让卢文纪等以无所规赞。”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六:“足下以书生为人幕府,不能以此事规赞主帅,而反咎主人以不敛于民,岂不异哉!”以上四例皆“规谏辅佐”之义。且《大词典》将“规佐”释之为“规谏辅佐”,将“规弼”释之为“规划辅佐”,那么,作为结构相同、意义相同的“规赞”,《大词典》当补收。

5.【嗟悯】

预戒军巡,以犯夜戮之,湘人俱闻,莫不嗟悯。(《北梦琐言·马希声谋杀沈申》逸文卷一)

按:此例“嗟悯”义为“悲叹哀怜”。因为“嗟”有“叹息”义,如《易经·离》:“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诗经·周南》:“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后汉书·冯衍传》:“嗟我思之不远兮,岂败事之可悔?”唐·崔峒《送冯八将军奏事毕归滑台幕府》:“自叹马卿常带疾,还嗟李广不封侯。”以上“嗟”都是“叹息,忧叹”之义。而“悯”有“哀怜”义,如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然而穷鸟入怀,仁人所悯,洗死士归我,当弃之乎?”唐·韩愈《贺雨表》:“陛下悯兹黎庶,有事山川。”宋·王迈《简同年刁时中俊卿》:“吏则日饱鲜,谁悯民艰食?”“嗟悯”是由两个单音近义词并列复合构成,其义为“悲叹哀怜”,如《隋书·李文博列传》:“道衡为司吏大夫,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宋史·樊知古列传》:“视事旬日,忧悸卒,年五十二。上犹嗟悯,赐其子汉公同学究出身。”又《宋史·杨砺列传》:“砺僦舍委巷中,乘舆不能进,步至其第,嗟悯久之。”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此皆百姓卖儿贴妇钱所为,佛若有知,当慈悲嗟悯。罪高浮图,何功德之有!”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九回:“那壁厢梨花泣尽兰前粉,这壁厢蝴蝶飞来梦里魂,堪嗟悯!”《大词典》收录了“嗟愍”一词,并释之为“悲叹哀怜”,如《魏书·高祖纪上》:“去秋淫雨,洪水为灾,百姓嗷然,朕用嗟愍,故遣使者循方赈恤。”其释义和例证皆正确。其实,在“怜悯”义上,“悯”和“愍”是相通的,《大词典》既然收录了“嗟愍”一词,那么,“嗟悯”一词也应该收录。

6.【年颜】

然于风教似亦不可,以其叔侄年颜相似,恕之可耳。(《北梦琐言·张曙起小悼》卷八)

按:“年颜”在此例中指的是“年龄”。“年颜”是一个并列复合词,因为“年”为“年纪,岁数”义,如《左传·襄公九年》:“晋侯以公宴于河上,问公年。”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年。”宋·王禹偁《诫诸王诏》:“朝谒之暇,友悌为娱,以德以年,雍雍穆穆。”宋·王安石《李白》:“君看赤松子,犹自不长年。”而“颜”为“容貌”义,如《楚辞·九辩》:“颜淫溢而将罢兮,柯彷佛而委黄。”王逸注:“形貌羸瘦,无润泽也。”《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后长七寸三尺,姿颜姝丽,绝异于众,左右皆惊。”《文选·颜延之〈秋胡诗〉》:“惨凄岁方晏,日落游子颜。”吕向注:“每及岁暮,常凄惨烦忧,恐秋胡颜皃日就销落。”因此“年颜”作为一个并列复合词具有“年龄,容貌”之义,只不过该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所突出的语素义不一致,如《北梦琐言》之例,其中“叔侄年颜相似”中“年颜”是指年龄,说的是唐张祎侍郎有爱姬早逝,退朝见几案上其侄子所作《浣溪沙·枕障熏炉隔绣帷》更触动思念之情,也就是说这种“谑戏”之作于传统风教是不可以的,但是因为他们叔侄之间的年龄相仿而可以原谅。取“年颜”为“年龄”义的用例很多,如唐·白居易《日渐长,赠周、殷二判官》:“年颜盛壮名未成,官职欲高身已老。”两句采用对比的写法,从后句之“身已老”可见前句“年颜盛壮”为“年富力强”,“年颜”在此主要还是突出年龄;有唐·方干《赠山阴崔明府》:“平叔正堪汤饼试,风流不合问年颜。”“不合问年颜”当为“不应该问年龄”之义;再如宋·惠泉集《黄龙慧南禅师语录·答邹长者》:“日往月来如掷梭,年颜不觉暗消磨。”此例之“年颜”是指“岁月”,即“年龄”。

值得注意的是“年颜”一词在突出外貌的语境中,其所表现出来的语义为“容貌”。如白居易《寄同病者》:“年颜日枯槁,时命日蹉跎。”此例“年颜”与“枯槁”搭配,显然是“容貌”之义;再如白居易《寄王质夫》:“年颜渐衰飒,生计仍萧索。”又《途中感秋》:“节物行摇落,年颜坐变衰。”此两例皆描写容颜逐渐衰老之义,亦可见“年颜”之“容貌”义。再如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九:“久别年颜改,相逢夜话长。”久别重逢关注得更多的是容貌而非年龄,故“久别年颜改”即是“久别容颜改”之义。

因此,“年颜”虽是一个并列复合词,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它会表现出偏义复词的特征,而且前后两个语素的语义都可以因为不同的语义凸显而淡化。但是我们认为《大词典》没有必要为“年颜”列出两义,因为“容颜”和“年龄”是紧密相关的两个概念,“容颜老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实就是“年龄的增长”。故《大词典》补收“年颜”时,释之为“年龄,容颜”即可。

7.【谟猷】

有朝士贻书与悰曰:“公以硕大敦厖之德,生于文明之运。矢厥谟猷,出入隆显。”极言讥之,文多不录。(《北梦琐言·秃角犀》卷一)

按:“谟猷”指“计谋,计划,谋略”。如《说文·言部》:“谟,议谋也。”《大词典》释“谟”为:计谋,谋略。如《尚书·君牙》第二十七:“呜呼,丕显哉,文王谟。”所以“谟猷”的“谟”字意为“计谋,谋略”。“猷”亦有“谋略,计划”义,如《尔雅·释诂上》:“猷,谋也。”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林自为太学博士,上章相子厚启云:‘伏惟门下相公,有猷有为,无相无作。’”“谟猷”作为一个同义并列复合名词,义同“谟”或“猷”义,如唐·令狐德棻《周书·于谨传》卷十五:“李弼、于谨怀佐时之略,逢启圣之运,绸缪顾遇,缔构艰难,帷幄尽其谟猷,方面宣其庸绩,拟巨川之舟楫,为大厦之栋梁。”“运筹帷幄”是指在军帐中决定战争谋略,则“帷幄尽其谟猷”就是在军帐中充分发挥其出谋划策的本领,故此“谟猷”为“谋略”义。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四:“当年流落丹心在,自古忠良得路难。必有谟猷裨帝右,直须风采动朝端。世间万事俱尘土,留取功名久远看。”此例是说“必定有出谋略的人在皇帝身边辅佐他”。清·陆以湘《冷庐杂识》卷三:“盖尝推原其故,窃见列圣谟猷深远,与前人立法定制之善,不可易也。”“谟猷深远”即“谋略深远”。从以上几例中不难看出,“谟猷”有“计谋,谋略”的意思。《大词典》收录有“猷虑”、“猷畧”等结构与“谟猷”相似的词,因此《大词典》应收录“谟猷”一词。

8.【庶贱】

又贺襄州赵洪嗣袭书云:“不沐浴佩玉为石祁兆,不登山取符而无恤封。”是显言其庶贱。(《北梦琐言·郑准集军书》卷七)

按:此例“庶贱”义为“平民,百姓”。《说文解字》:“庶,屋下众也。”“庶”有“百姓,平民”义,如《尚书·召诰》:“厥既命殷庶。”《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于今为庶。”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而“贱”则有“地位低下的人”之义,如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上》:“小不得僭大,贱不得逾贵。”“庶”之“平民”义其实也隐含了“地位低下的人”的含义,故“庶”与“贱”在此义上是同义词,由二者并列构成的复合词“庶贱”之义则同样为“平民,百姓”。此义早在汉代已见用例,如汉·陆贾《新语·资质第七》:“(天下之名木)无膏泽而光润生,不刻画而文章成,上为帝王之御物,下则赐公卿,庶贱而得以备器械。”此例是说,天下名木,普通老百姓得到它则用来制成各种用具。《太平经》卷八十六:“灾变异之见,常于旷野民间,庶贱反先知之也。”意为“庶贱”作为平民生活于“旷野民间”,故凡有灾害变异之现象,他们反而先知道。“庶贱”在其他文献中的用例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有:《梁书·贺琛列传》:“今言妓之夫,无有等秩,虽复庶贱微人,皆盛姬姜,务在贪污,争饰罗绮。”此例,“庶贱”与“微人”对举,可见两者意思相近。

再者,从“平民,百姓”义可引申为“婢妾”之义,因为两个义项含有一个共同的源义素“地位低下”,所以当“庶贱”用于专指女性时,它的词义发生了引申。如《三国志·吴志·孙登列传》:“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登所生庶贱”之句省略了介词“于”,即“登所生于庶贱”,“庶贱”之地位低,其所生之子地位则同样低下。唐·杜佑《通典》卷八十九:“昌母后聘,本非庶贱,横加抑黜,复不然矣。”又《旧唐书·李大亮列传》:“迥秀母氏庶贱而色养过人,其妻崔氏尝叱其媵婢,母闻之不悦,迥秀即时出之。”此例是说,迥秀之母本为婢妾,地位低下,让迥秀对她太过和颜悦色、孝顺,于是他的妻子不满,骂其母为“婢妾”,因此从后文的“媵婢”可知“庶贱”为“婢妾”之义。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庶贱”有一个同素逆序词“贱庶”,《大词典》收录了此词,释之为“婢妾”,如唐蒋防《霍小玉传》:“故霍王小女,字小玉,王甚爱之。母曰净持。净持即王之宠婢也。王之初薨,诸弟兄以其出自贱庶,不甚收录。”《大词典》的释义和例证是正确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贱庶”和“庶贱”一样,除了有“婢妾”之义外,还具有一个初始义,即“平民,百姓”义,如《唐会要·女国》卷九十九:“虽贱庶之女,尽为家长,犹有数夫焉,生子皆从母姓。”此例所说为女国之事,在女国中“其俗贵女子,贱丈夫。妇人为吏,男子为军士。女子贵者,则多有侍男,男子贵不得有侍女。”也就是说在女国中,女子在社会和家庭中都要高于男子,完全是个女权社会,而“贱庶”的“婢妾”义完全是来自于男权的封建社会。所以例中“贱庶之女”不是“婢妾所生之女”,而是“女性中地位低的人(即一般平民百姓)所生之女”义。因此,《大词典》之“贱庶”条还应增加“平民,百姓”的义项,该义项在唐代产生,后代亦有用例,如《辽史·圣宗本纪八》:“诏两国舅及南、北王府乃国之贵族,贱庶不得任本部官。”“贱庶不得任本部官”即“平民百姓不得任本部官”之义。又清·谭嗣同《仁学·二十七》:“印度自喀私德之名立,分人为四等,上等者世为君卿大夫士,下等者世为贱庶奴虏,至不平等矣。”“下等者世为贱庶奴虏”即“下等人则世代为平民、奴隶”之义。

综上所述,《大词典》当补录“庶贱”一词及其两个义项,并补录“贱庶”一词的“平民、百姓”义。

9.【隙地】

唐崇贤窦公家,罕有名第,璟仆射先人,不善治生,事力甚困。京城内有隙地一段,与大阉相邻,阉贵欲之。(《北梦琐言·窦家酒炙地》卷十)

按:“隙地”义为“闲田,空地”。“隙”本义为“壁缝,空隙”,如《孟子·滕文公下》:“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空隙”义可引申出“空闲”义,如《左传·隐公五年》:“故春搜、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讲事也。”孔颖达疏:“隙训闲也。”《南史·徐勉传》:“文案间隙,员仗蹑履,逍遥陋馆。”《正字通·阜部》:“隙,闲暇也。”隋·李德林《从驾还京》:“玄览时乘隙,训旅次山川。”可见“隙地”即“空地,闲田”之义。“隙地”一词,早在先秦已见用例,如《左传·哀公十二年》:“宋郑之间,有隙地焉。”《唐会要》卷十九:“其余围外远坊,本是隙地。”杜甫《催宗文树鸡栅》:“墙东有隙地,可以树高栅。”白居易《早春晚归》:“草色连延多隙地,鼓声闲缓少忙人。”杜荀鹤《山中寄友人》:“深山多隙地,无力及耕桑。”《宋史·李允则列传》:“下令安抚司,所治境有隙地悉种榆,久之榆满塞下。”《元史·王伯胜列传》:“使客至,无所舍,皆馆于民,民苦之,伯胜乃择隙地为馆厩,度闲田百顷,募民耕种,以廪饩之。”《明史·舆服志四》:“世宗初,垦西苑隙地为田,建殿曰无逸。”《清史·阿尔泰列传》:“以山东产山绸,疏请令民间就山坡隙地广植桲椤,免其升科。”根据以上所举之例,可知“隙地”为“空地,闲田”义,该词从先秦到清代都有大量文献用例,且《大词典》收录了“隙屋”等同构词,则当补录“隙地”一词。

需要指出的是,《大词典》将“隙屋”释为“坏漏的屋舍”,无例证。此义是将“隙”理解成了“壁隙,空隙”义,有了空隙的房屋当然是坏漏的房屋,但是这种理解得不到文献例证的支持,如《周礼·秋官·赤犮氏》:“赤犮氏掌除墙屋,以蜃炭攻之,以灰洒毒之。凡隙屋,除其狸虫。”郑玄注:“除墙屋者,除虫豸藏逃其中者。蜃,大蛤也,捣其炭以坋之则走。”从上例可知,隙屋的处理不是修补墙壁,而是用石灰等消毒,以除去狸虫,说明“隙屋”并非“坏漏的屋舍”,而应解释为“闲置的屋舍”,这从《大词典》所收录的另一词语“隙宇”的例证中亦可以看出,《大词典》释“隙宇”为“隙屋”,如唐·柳宗元《梓人传》:“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欵其门,愿佣隟宇而处焉。”此例是说“有匠人敲裴封叔的门,表示愿意被雇佣并愿意住在闲置的房屋中。”又唐·柳宗元《岭南节度飨军堂记》:“问材焉取,则隙宇是迁。”此例是说“如问建飨军堂的材料从哪里获取,则去搬迁那些闲置的房屋”。

因此,无论是“隙地”还是“隙屋”与“隙宇”,它们的构词语素“隙”都应该是“空闲的、闲置的”之义。那么,《大词典》就应该将“隙地”释为“空地”,而将“隙屋”与“隙宇”解释为“闲置的屋舍”。

10.【寻即】

唐干宁中,荆南成令公汭曾为僧,盗据洙宫,寻即真命。(《北梦琐言·徐相讥成中令》卷五)

按:此例“寻即”义为“立即”。“寻”有“随即”义,如《后汉书·邳彤传》:“彤寻与世祖会信都。”刘淇《助字辨略》卷二:“寻,旋也;随也。凡相因而及曰寻,犹今之随即如何也。”唐·王昌龄《塞下曲》之四:“功熏多被黜,兵马亦寻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一》:“自庆历间,张希文始以圈子标记,礼部因之,颇以为便。元佑复诗赋,尝加校正,寻又罢。”而“即”亦可以充当瞬时副词,义为“便,就”,如《战国策·楚策一》:“(苏秦)即阴与燕王谋,破齐共分其地。”《南齐书·魏虏列传》:“刘昶赂客解奉君于会刺杀僧朗,虏即收奉君诛之,殡敛僧朗,送丧随灵诞等南归,厚加赠赙。”《祖堂集》卷二十:“已至十岁,精勤好学;属词咏志,即见凌云。”因此,“寻即”这一双音复合词为同义语素并列而成,其词义与两个单音节词的意义同,历史文献用例较多,如《魏书·慕容白曜列传》:“房崇吉固守升城,寻即溃散。”《旧唐书·高丽列传》:“在此所有高丽人等,已令追括,寻即遣送。”《太平广记》卷四十:“身为横木决破颐颔间,少许出血,寻即平复。”《元史·顺帝本纪三》:“寻即控辞,养疾私第,再三谕旨,勉令就位,自春徂秋,其请益固。”明·邱浚《大学衍义补》卷一百五十五∶“自有西僧以来,此属不为边患,遇有寇盗朝遣僧谕之,寻即解散。”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十:“盖上心知讲筵故事,不当诃斥也。先生寻即假归。”同时,《大词典》收录有“寻时”“寻手”等同构同义词,并分别释之为“片刻”“随即”,故当补录“寻即”一词。

作为开放型的大型辞书,《大词典》的词目收录是一个不断完善与补充的过程。专书研究是其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理论上应该把每个时代有代表性的专书进行穷尽性的词汇研究,然后和《大词典》收录的词汇进行比对,从而发现需要补充的部分,这样才能达到扩充词汇、完善功能的目的,增强《大词典》的实用性。本文以此为思路,对《北梦琐言》的词汇进行穷尽性的搜罗对比研究,指出《大词典》所漏收词语并加以考证,希望能为《大词典》的修订工作提供参考。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2]孙光宪.北梦琐言[M].北京:中华书局,20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