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山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认识——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为例

时间:2024-09-03

颜星

(文山学院 政史系,云南 文山 663000)

文山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认识
——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为例

颜星

(文山学院 政史系,云南 文山 663000)

课程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环节,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主要评价指标,也是完成教学培养目标的基本所在,而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集中反映了课程建设的这一要求。文章通过文山学院精品课程两年建设积累的经验,在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内容及标准认识的基础上,就文山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认识;思考

一、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标准的认识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以及《云南省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细则》(云教高〔2003〕44号)文件精神,精品课程体现在“五个一流”: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体系、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教学管理机制建设、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建设、教材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各高等学校要在课程建设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从教育部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来看:要具有突出的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特色性,并具备一定的示范性和辐射作用。从文山学院省级精品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建设来看,要突出课程的特色和示范性,并建立确实可行的课程体系,必须体现出精品课程的典型性、完整性、科学性、创新性。

首先,从典型性来看,学科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具有前沿特点,充分反映出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并能够与现实的文化需要相结合。同时,要广泛地吸取相关学科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在建设过程中还要与相关专业学科的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本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建设的关系。

其次,从完整性来看,必须首先优化课程体系,结合本地区特点完善教学内容。在建设中要建立一个立体系统的课程载体,在内容上包括特色教材使用、参考资料、指导丛书、知识库、试题库等组成的完整体系;同时还包括音像制品、电子和网络出版物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网站链接等,构建一个完整立体的课程体系,从而保障精品课程建设能够确实反映出高校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并体现出该学科所具有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教育教学的适用性。

再次,从科学性来看,首先教学内容要有选择性,符合本课程知识要求和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其次,要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训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总体综合能力。另外,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师专业特长,既加深专业知识面,又体现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特色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增加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同时,建立科学的课程管理和维护体系,使课程的实用性和示范性达到长效化。

最后,从创新性来看,作为本校示范课程,首先必须根据国家教育改革的精神,通过对教育教学现状和教育思想的认识,从根本上更新观念,并结合本校及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开展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以此提高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改革与创新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并以此带动相关学科课程建设。

二、省级精品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建设的实践探索

根据云南省精品课程建设及评审的要求,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在师资队伍上,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初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教师团队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二是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充分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和教改成果,以适应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通过创新改革,把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和理念有机结合,灵活地应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整体教学的水平。

四是在教材体系上,应通过建设形成系列化的立体教材。

五是在教学实践上,通过教学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加强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素质和相关创新能力。

2010年6月,在校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文山学院申报并获得批准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根据云南省精品课程建设及评审要求,以及我院办学实际和课程特点,在精品课程两年的建设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

第一,关于建设规划。

根据三年建设周期,制定了科学的建设规划。其中,在总体规划上根据学院定位和精品课程建设需要,依据国家教育部和云南省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具体规划包括: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规划、教师团队规划、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材建设规划、课程特色规划和教学实践(实训)设施建设规划等。各种规划除体现先进性与实用性外,还与我系名师工程、教师团队、课程改革等建设结合起来,互为支撑。

第二,关于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的实践。

一是在课程内容体系上,结合传统文化的课程特点,在把握课程主体内容和体系结构建设的基础上,注重课程内容的系统化、知识结构优化,根据教学要求不断改进教学内容结构,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同时把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在这两年的教学中,我们把本地民族文化研究成果,特别是壮族“那”文化研究成果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是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及教学方式方法上,注重教学的改革创新,反映学校及课程的教学特色,充分利用地方民族文化特色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形成立体化教学内容体系。同时重视本课程内容改革与相关课程建设的关系,形成合理的配合,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特点,主讲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其中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传统与创新相结合,采用了:

其一,传统讲解方式。主要过程为:复习讨论、进入新课、知识讲解、重点总结、练习反馈。其优势为:可以充分照顾课程内容体系,建立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其二,问题引入方式。主要过程为:先提出相关的教学问题,然后由教师引导分析问题,再由教师提供相关参考书目或网址,同时也由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并通过搜集整理和运用资料来分析问题,最后通过讨论,得出相关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有较好的作用。

其三,实际参观教学方式。教学中可以根据课程进度,配合本地教学资源灵活应用,适时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历史古迹、遗迹、博物馆或者教学实训基地,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其四,作业配合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配合师范性和学生基本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小论文、历史札记、教案等的写作及其宣讲讨论,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对学生演示能力进行相应的锻炼。

其五,个案分析教学方式。在完成基本知识、基本线索讲授的前提下,留出一定的教学时间,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个案分析。个案分析应当选择较为典型的历史文化问题。

其六,教师团体轮换教学方式。主要配合课程教师团队建设,对不同教学内容,安排有教学和科研特长的教师分别穿插进行对应内容的教学,发挥教师特长,让学生感受并学习到更专业的知识。

在教学中灵活应用各种方式方法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三是把精品课程网站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同时,配合教学过程使用网络进行精品课程教学与管理,通过建设过程中把相关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练习题、指导丛书、参考文献、网络资源等逐步上网并开放,形成精品课程网页,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

第三,关于教材建设。

重视教材建设,形成立体化教材体系。本课程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从2003年校级精品课程开始选用了多种优秀基础课程教材,同时编制教学讲义,每讲配合有教学参考书目、学习指导丛书及配套练习题。此外还根据教学需要,对包括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网络资源库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配套建设。

第四,关于教学团队建设。

作为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课程特色的重要方面。在课程建设中教师起到关键的作用。根据文山学院自身教学结构和特点,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上,课程主持人除主要负责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总体协调工作外,还要对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开展、课程日常事务的管理以及课程建设质量与教学质量进行监督。而在课程主讲教师的安排上,充分考虑了传统文化的课程结构,组成了由骨干教师牵头,各学科主讲教师共同配合的教师团队,主讲教师都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涵盖政治、历史、中文、美术、音乐等领域,并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此外,在教学团队建设中,本团队还加强与其他教学团队的合作,资源共享,共同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第五,关于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文山学院将课程实践性建设分为两部分,包括: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从《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内容特点出发,本课程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主要依托本地民族文化和边疆地理特征,与当地博物馆、民族服饰厂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开展与周边广西省高校的合作,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学见习、实训体系开发与建设,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到州内省内进行相关的参观和考察,丰富了教学。

第六,关于评价机制。

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重视评价机制的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需要有科学、完善的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对所建设的课程管理及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评价与检查,以评估促进建设。因此,本课程在建立评估体系时,具体从包括学生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等方面入手,制定了相关评价指标,其中包括:《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专家和同行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学环境的评价表》、《授课教师教学自评表》、《学生学习情况的基本信息表》、《学生对课程和教师教学质量的调查问卷》、《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等。同时,在教学效果的评价方面,除传统的教学考核评价外,在方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其中在具体考核内容上:除了对基本知识重点进行考核外,还加强对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在考核形式上:采用多种考试考查形式,包括平时随堂作业、结合社会实践实训,撰写实践报告、写作小论文、读书笔记等,通过全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较真实地反映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水平。从两年来学生及同行对《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评价反馈的意见来看,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肯定了课程建设的成果。

三、对精品课程建设问题的思考

在精品课程两年建设实践中,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程基本成型。但显现的问题也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精品课程建设主要内容、步骤的先后及主次安排问题。其主要反映在课程建设周期为三年,每一年虽然都计划了主要的建设工作,但由于教学的特殊性和周期性,很难在一个学期内完成相关的建设内容,这势必把工作压到最后时期才可以整合完成,给课程建设造成压力。

二是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和活动的问题。其主要反映在由于课程的开设主要是公共课,课时少,学生流动性大,要配合开展教学实训活动缺少资金和合理的时间。同时,普遍存在着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如何合理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如何取舍和体现本地区特色的问题。

三是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及实用性的问题。根据课程要求,本课程结合本地实际,与博物馆、民族服饰厂、新农村建设等联合建立了部分实训基地,从几届学生考察参观的效果来看,与课程内容的实效性凸显不出来。

四是地方民族文化如何融入课程教学内容的问题。文山州地处边疆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民族文化研究上也取得了较多的成果,比如对壮族“那”文化、铜鼓文化的研究等,但在具体教学中把这些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体系存在难度。

五是精品课程与相关质量工程建设的关系问题。文山学院政史系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还开展了历史学科建设、名师工程建设等,如何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整合资源利用等需要作进一步的工作。

六是网络资源的应用与课程内容教学衔接的问题。由于传统文化的特殊性,我们在教学中逐步积累了较丰富的网络视频资源,如何把这些资源在有限的课时内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存在较多的难点。

针对以上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如何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进一步完善和解决,本课程组在每学期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思考和研讨,采取了一些相应的对策。主要有:在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取舍及课程时间的安排上,针对文山学院课程安排特点,把中国传统文化分解为三个部分,即:总论(包括了相关文化的概念、理论和源流等)、分论(包括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余论(传统文化的转型、现代文化现象、本地区民族文化研究等)。在主体内容上弱化了古代政治经济制度,突出文化内容,具体教学主要采用专题式教学,同时适当补充了本地壮族、苗族文化研究成果;在实训基地的应用上,根据教学中民族文化特色,在具体参观考察内容上,主要突出了壮族、苗族服饰的来源、制作工艺及特点等方面的了解。同时,配合专业考察,对云南地区楚雄-大理-丽江-中甸-版纳一线的民族文化作了一定的介绍;在网络资源的应用上,根据课程内容体系有针对性地下载了部分视频资料,在教学中主要以专题的形式穿插在每一学期,观看并讨论一个专题内容(包括玉石文化、宗教文化、陶瓷文化、书法文化、诗歌文化等);在课程建设的相互关系上,主要在教师队伍、课程资源及研究成果等方面,与政史系历史学科建设实现了初步的协调;在教材建设上,通过教学及多次的讨论,确立了应用高校优秀教材与自编教学讲义,最后逐步发展为校本教材的思路。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要达到“五个一流”,建设成为真正的精品示范课程,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立稳定的教学团队,使教学管理常态化,并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才能保障整个课程质量和长效运行机制。

The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of Fine Course Construction in Wenshan University: A Case Study of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YAN Xing
(Politics and History Department,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663000, China)

Cours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the key assessing index for college teaching quality and operation level and basic factor of completing training aims and college fine course construction rightly reflects the demand of course construc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about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fine cours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 and standards of fine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the experience accumulated in the two years practice.

Fine course; construction practice; understanding; thinking

G642.3

:A

:1674-9200(2013)01-0104-04

(责任编辑 查明华)

2011 - 09 - 01

云南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及文山学院重点学科——中国历史建设项目成果。

颜 星(1963 -),男 ,云南文山人,文山学院政史系副教授,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历史及传统文化相关教学和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