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黄学巧
(富宁县文化馆,云南富宁 663400)
云南壮剧是在文山壮族地区民间文学、歌舞、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受到广西北路壮剧和汉族剧种的影响而发展形成的。因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和流行地区不同,又分为 “富宁土戏”、“广南沙戏”、“乐西土戏”三个分支。云南壮剧对开演日期的选定非常重视,从中可窥探出壮族人民独特的风土人情和风俗礼仪。
古代壮族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征服自然的能力很低,存在“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诸事都要求神问卜祭祀鬼神。[1](P40)在壮族人民看来,土戏开演日期的确定关系重大:它不仅事关演出的顺利进行,还关系到本村一年的风水平安。所以就由担任本地壮族风俗礼仪活动的道师麽公或者戏师傅择算吉利日子,这样壮剧开演日子的择定就染上浓厚的壮族民俗信仰气息。
广南北路沙戏开演的日子一般是在当地壮族过小年时即农历二月初二,也有大年初三开演五天,小年后再演三五天或七天的,开场后演单不演双,一般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十五均可,双数日则不合规矩。传统认为,按这样做之后,即可驱妖辟邪,不出舞台事故;文山乐西土戏每年正月初三至十六演出。[2](P321-322)
富宁县剥隘镇那塘村赶陇端街演出壮戏是在每年农历 3月 24日,先前几次赶陇端街很顺利,是好日子,后来就确定下来。认为定在 3月 24日后,即使之前干旱,赶陇端街演壮戏后就会下雨,本年的庄稼就会丰收,寨子也会平安,而用别天就不会下雨。每次陇端街只赶一天,且要连续赶三年,不能中途停办。从中透出壮民族渴望顺应天时,求得天时地利人和的天人合一宇宙观。
富宁县归朝镇里呼新乐戏班曾经是活动开展得比较红火的班子,但在 1995年赶陇端时发生命案,从此戏班停止在本村演出,只是偶尔受邀到外地演出。可见当地村寨壮戏班对演出禁忌的敏感和敬畏。
从这点来看,根据壮族宗教信仰选择的吉日开演反映出壮族人民对和谐安定生活的美好期望和对灾难的本然抗拒。
富宁壮族是以水稻为主食的民族,水稻的种植事关来年的丰收和生活的基本保障,长期以来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稻作文化。稻作文化对壮族饮食、礼仪、民俗、宗教信仰、文化意识及心理素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壮剧也不例外。[1](P29)
从一定意义来说赶陇端就是为春耕农忙做精神的准备和信念上的祈福。吃五色饭、五色蛋,演土戏都是预祝五谷丰登的意思。俗语有“锣鼓不响、庄稼不长”的说法。陇端街最初是在开阔的田坝间开展,民间谚语称“赶了陇端街,风调雨顺。跳得土地热,唱得粮满仓”。所以,壮戏演出时间都尽量避免春耕时节,大多选择春耕之前和播种之后。
例如归朝老街戏班壮戏开演日期一般是从正月初三开始,不论演出天数,但必须在清明节前结束,原因是春耕季节到,不要影响生产。
剥隘六益村新颖戏班在 1978至 1985年间是土戏最繁荣的时期,1985年陇端街人最多,土戏演出就在寨子中间的凉亭,历来 3月 19至 4月 8日是六益村赶陇端街的日子,传说先把包谷种下才赶。
壮族是一个稻作民族。壮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据 “那”而作,凭 “那”而居,赖 “那 ”而食,依 “那 ”而乐,以 “那 ”为本的生产生活模式及“那文化”体系。节日文化体现整个民族文化的全民性、认同性。壮族节日文化和稻作农耕生活密切相关,是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混为一体的表现形态,是稻作文明类型和壮族文化群体的象征。[3]选择在春耕时节赶陇端街、演壮剧是壮族农村宗教祭祀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表达壮族人民祭拜神灵祖先、祈福消灾,求得来年人寿年丰的美好愿望,具有娱神娱人的双重作用。
选择壮戏开演时间要有连续性,尽量不扎堆,保持一个地区之内村村有演出,时时有戏看,避免分散观众,造成冷场。
一般来说,每个村子陇端节的举办和壮戏的演出是一年一次,甚至几年一次,所以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娱乐方式奇缺的时期,热闹的壮戏演出就显得弥足珍贵,于是一些壮族村寨协商轮流举办陇端节,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拓展了壮戏表演的欣赏,又加强了村子之间人际的交融,增添了节日热闹喜庆的氛围。
在富宁县剥隘地区,有三个村依次举办陇端节演土戏:首先是标村,在农历 3月 23日、24日两天演出;25日、26日轮流到拥村举办;至 27日、28日轮到六益村。每个寨子演两天。这样,村民可连续六天享受本民族文化的饕餮盛宴。他们的演出习俗是先在田里搭建戏台,预祝祷告风调雨顺,现搬到榕树下,麽公念咒供神,准备开台,在戏台中间点香,不用香炉,演员在后台集中,先拜土地庙(老人厅),再回到师傅家点香,由两个小旦拜,意思是尊重师傅,如果戏是 “哎咿呀”,小旦就唱“哎咿呀”。最后回到戏台上点香,化妆,正式演戏。
壮族是一个懂得享受生活、乐天知命的民族。相比较汉族而言,壮族的物质需求欲望不是很高,生活节奏相对慢,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与亲友同饮杯盏,侬声细语的浅酌低唱,沉浸在名目繁多的各种传统节日庆祝上,过着悠闲自适的田园生活。他们对天地自然更多的是顺应、是感恩,他们注重的是人伦的交往而非征服自然的功利思想。以轮流演壮戏方式确定演出日期,透露出壮族人民浓浓的与人为善、聚众同乐、热情好客的诗意民族情怀,体现壮族包容开放的民族性格。在热闹的民族节庆中孕育和延续共同民族心理素质,让年轻一代在舞台艺术的享受中潜移默化习得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增进本民族认同感。
剥隘镇壮剧开演日期定在每年农历 3月 16日举行是为了纪念剥隘镇的创始人。据传说:很早以前老剥隘这个地方人烟稀少。当时,在通往河边的路口边上只居住着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只有父女两人,女儿名字叫 “爱”。“父亲”一词在壮话中发 “博”音,壮话习惯是定语前置,所以 “爱”的父亲就叫“博爱”。因为此地是滇桂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商人、官员和行人时常通过这里,他们遇到雨天或者天晚的时候,都要到 “爱”家逗留避雨或借宿。“爱”父女俩也乐于接待和帮助客人,因此,很受过往商客的尊敬。渐渐地大家把“爱”的父亲的尊称“博爱”当作地名的代名词,时间长了“博爱”也就自然成了这里的地名了。后来,来这里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了,“博爱”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商品集散地。后更名为剥隘。先人们为了表达对“博爱”的敬意,也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这个剥隘的创始人,专门修建了 “老人庭”,庭内立了 “博爱”的祭祀牌位,以始祖来进行祭奉。并且把深受当地壮民族喜爱的壮剧开演日期确定在“爱”的父亲 “博爱”生日农历 3月 16日那一天。时光流转,村寨搬迁,剥隘古镇已沉没湖底,但那一阵阵震天锣鼓,那一声声哎呀唱腔仍在传唱着剥隘悠久的历史,辉煌的过去。
此外,如剥隘镇百莪村动乐戏班开演日期定于每年农历 3月的第一个鼠日,演出到第二天。这是因为本村祖宗的 “亭廊” (壮语:郎神庙)是 3月的第一个鼠日建的,本寨陇端节也是在第一个鼠日开街。开街时,由全寨人出米、酒、肉到 “亭廊”煮饭吃,由麽公、锣鼓和八仙敲锣打鼓去拜,才回来开台。本村赶陇端街在农历每年第一个鼠日开台,演多少天都行,过年时每家派一个人到两个庙里吃午饭,之后才能做工和演戏 (本寨有两个庙,鼠日那天要五六个厨师在上庙做菜,吃饭后,将饭菜挑到下庙,全村人就在下庙吃。庙是土地庙),开箱仪式是煮两个鸡蛋供。
壮族崇敬祖先,民间流传“无祖即无我,世人有福,毕赖祖先所荫”,故以祭祖为重。祖先崇拜是扩大了的英雄崇拜,是父权制和私有制以后的产物,目的是巩固父系血统关系,从而保证权利财产的继承和分配,也是团结族人的血缘纽带。通过在祭祀祖先的日子演壮戏告诫后人不忘根本,继承祖先的文化血脉,保持本民族的本质特征。[1](P42)
云南壮戏对择定开演日期的重视,反映了壮族人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吉利发财的殷切希望。这是稻作文化对壮剧产生的影响,或者说是稻作文化在壮剧中的传承和延续。撇开封建迷信的因素,无不深深透露出壮族人民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理念和对邪恶的警告、对幸福安康的祈祷。
[1] 黎方,何朴清.云南壮剧史[M].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2] 何朴清.云南壮剧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
[3] 壮哉!美哉!——戴光禄解构壮族文化.http://www.yndaily.com[EB/OL].2006-06-2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