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付 林 李俊桥/荆门市审计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荆门市审计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化立足全局、立面剖析、立体布局“三立”协同,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见效。
(一)紧扣中央和地方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政策落实开展审计工作。把学懂弄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政策落实作为开展审计的前提和基础,深入研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审计署关于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加强审计监督的意见》,以及湖北省、荆门市出台的各项制度办法,紧扣中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重点关注湖北省实施的荆楚富美乡村建设等8项工程和荆门市“中国农谷”战略实施,做到政策推进到哪里,审计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先后把乡村振兴规划制定和实施情况、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纳入审计监督范畴,不断把审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引向深入。
(二)紧扣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展审计工作。坚持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充分聚焦农村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卫生健康、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资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资金,脱贫攻坚资金等各类涉农资金的审计监督。近几年,累计审计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城乡低保资金、五保资金、就业补助资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良种补贴、农村安全饮水等民生资金30多项,审计金额120多亿元,充分揭露资金分配管理使用中存在的弄虚作假、骗取套取、侵占挪用、贪污私分、挥霍浪费、优亲厚友、借机牟利等问题,严肃揭示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有效发挥了审计在维护民权民利民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三)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发展的实际开展审计工作。立足荆门地处中部、农业大市的地理特征,紧扣荆门市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等优势特色产业、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小城镇实施综合治理、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等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找准审计工作的突破点和侧重点,不断加强对各种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做到有的放矢。先后对“爱飞客”小镇建设相关资金、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等开展审计,并延伸跟进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等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任务目标完成情况,着力反映阻碍乡村振兴政策措施落实、制约农业农村改革深化等体制障碍、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充分结合地方实际,尊重基层和群众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首创精神,正确把握乡村振兴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审计中帮助推广按户连片耕种“沙洋模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微动力无动力“客店模式”等,对个别地方因应急救急未批先建等有关问题,客观审慎地反映和处理,全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聚焦“产业兴旺”开展审计。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的原则,自觉当好产业振兴的“护航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积极关注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情况,以及在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方面的使用绩效,全面反映和评价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现状,积极关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情况,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内容。审计调查发现,通过三年多来的财政资金整合使用,全市整合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等涉农资金、盘活存量资金及财政增量资金39.8亿元,粮食总产295.2万吨,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3.5∶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2.2万个,产业兴旺得以彰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稳步推进。
(二)聚焦“生态宜居”开展审计。按照“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的原则,自觉当好生态环境的“保育员”。立足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着力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覆盖促进乡村生态宜居。由于荆门水资源总量丰富、分布广泛、影响面大,因此将水资源审计作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点,密切关注工业废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排放污染、乡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运行等重点内容。通过审计,发现工业污水处理未配套、环保验收规定执行不严、农村农业生产生活污染治理不到位、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缓慢等问题8类19个,提出审计建议25条,并形成审计专报专题上报市领导,进一步强化审计整改力度,有效促进水污染治理取得实效,为生态宜居奠定坚实基础。
(三)聚焦“治理有效”开展审计。按照“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的原则,自觉当好促进政策落实的“督察员”。连续3年组织全市审计系统同步开展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审计,对《意见》提出相关涉农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着眼于涉农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聚焦各项涉农政策落实效果开展审计,确保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近两年来,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关注“一卡通”惠农资金、农业绿色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农专项资金分配管理使用等方面,查出移民后扶贫专项资金发放管理不规范、农村公办学前教育分布不均衡、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审批不规范、农村改厕进度缓慢等问题5类12个,提出审计建议18条,并跟踪开展审计整改督促监督,确保各项涉农政策有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四)聚焦“生活富裕”开展审计。按照“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的原则,自觉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守门员”,把好脱贫致富的第一道关口。重点加强各项农业基础设施工程资金、农业补贴资金、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和扶贫开发资金等涉农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2018年,组织全市60余名审计人员组成7个审计小组对全市16.3亿元财政性扶贫资金和5.6亿元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开展专项审计,查出虚列套取资金、重复享受政策、挤占挪用资金、资金使用绩效不高等问题9类21个,提出审计建议19条,引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扶贫工作,确保各项涉农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度实施扫清障碍。
(一)做好“1+N”文章,拓宽乡村振兴战略审计的覆盖面。坚持统筹协调,将审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机融入各项审计之中,做大“1+N”文章,发挥“1+1>2”的效应。如按照《审计署关于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加强审计监督的意见》提出的“2020年以前对贫困县的乡村振兴审计任务主要是脱贫攻坚审计”,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审计任务,连续3年在全市范围铺开扶贫资金审计,沿着政策和资金两条主线,确保审计无死角、无空白。实行“借船出海”,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审计,统筹纳入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以及财政、企业、民生、资源环境、经济责任等各项审计,做到凡是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关的内容,都必须开展审计监督,有效扩大了乡村振兴战略审计的覆盖面,促进了重大政策落实和资金安全使用。
(二)凝聚“一盘棋”合力,构建乡村振兴战略审计的大格局。立足全市审计系统立体布局,选拔精兵强将参与扶贫审计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重大项目,加强大兵团作战和实战化演练,立体、直观地审视市、县两个层级共性问题,以及各层级之间工作衔接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查找中央政策在地方层层传递和贯彻落实中存在的“打折”和“变通”问题。2018年,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中,该市将审计触角延伸到乡镇末端,组织各县(市、区)审计机关选择1至2个乡镇(街道办)全面铺开、上下联动、整体推进,聚焦荆门市委、市政府关于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对重点河流、湖泊、水库水质情况开展立体化、全覆盖审计,取得重要成效。围绕关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情况,该市市县两级还同步对国土资源系统开展审计,不断扩大审计“作战半径”和“战略纵深”。此外,还积极构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位一体”的力量体系,充分吸纳环保、统计、金融、工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60多名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审计,更好发挥了“一盘棋”作用。
(三)依托“大数据”手段,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审计的穿透力。在审计技术方法上,积极探索“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模式,更好发挥“大数据”技术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审计中的作用,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审计的穿透力。今年,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首次采用大数据技术,对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农业、教育、生态等13大类,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林业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等25项民生资金开展全覆盖审计,对所有问题形成清单,再组织全市审计机关60余人次开展现场核实,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拓展了审计深度,扩大了审计成果,审计建设性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