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科研资金专项审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时间:2024-09-03

◆田 娜/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

广义的审计包括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种类型,其中社会审计也称注册会计师审计,本文主要针对注册会计师对国家科技计划的结题审计开展分析讨论。财政科研资金审计从审计业务量的角度看,属于专项审计中的“小众”业务。以往此类审计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审计程序,加之受会计师事务所在开展相关审计时投入的人力、物力不足等因素影响,在审计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事务所开展科研资金专项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不了解科研,机械套政策

不少会计师事务所客观上承担财政科研资金审计业务量较少,主观上对国家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相关政策学习较少,对科研活动了解不多,在开展工作时往往是按照审计人员自身理解,单纯套用报表审计或工程预算审计来开展工作,从而导致诸多问题。一是政策应用过于刚性。如审计人员按照课题预算书中载明的内容去机械对照,将设备型号不符、材料品名不一致、出差地点发生变化等均视作问题,对政策允许的单位内部预算调整“视而不见”的情况,被科研人员诟病为“对表”行为。二是对新政策了解不够。如科研资金管理政策允许科研单位针对科研活动的会议、差旅等经济活动制定符合单位特点的管理办法,部分审计人员不了解相关政策,简单套用行政经费开支的会议、差旅管理办法。三是未能发现单位科研资金管理政策滞后于国家政策的情况,导致难以发现因为政策滞后带来的科研资金管理使用问题。以上这些情况不仅导致开展财政科研资金审计时问题定位不准,也阻碍审计人员发挥科研资金管理政策“宣传队”的作用。

(二)风险评估弱,“就账审账”多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部分审计人员片面认为专项审计比较简单、风险较小,无须执行风险评估相关工作;也有部分审计人员对单位的组织架构、科研资金管理相关内部控制情况和具体科研项目的实施缺乏必要了解,开展风险评估工作走过场。风险评估不足,对项目缺乏必要了解,导致审计人员无法站在资金使用行为是否更有利于科研工作的角度去审视其合理性,仅能“就账审账”,对支出情况进行简单汇总,或就票据使用合规性等表面问题发表意见,难以就财政科研资金使用上的核心问题发表意见。

(三)工作底稿多,逻辑性不强

由于审计程序缺乏统一指导规范,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获取底稿资料的途径各异,部分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未了解科研单位和课题实际情况,仅程式化“照方抓药”,导致获取底稿资料过多,极个别项目审计形成档案十余册,多达数千页。由于未充分履行风险评估程序,在抽取凭证环节,“一刀切”式要求覆盖金额达到预算安排的80%以上。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审计人员由于经验不足,在工作底稿上未能体现审计的过程与思路,只是“照猫画虎”,审计底稿与审计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够充分。这些不当行为既导致审计工作质量不高、效率低下,也给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

(四)沟通不充分,武断下结论

科研项目涉及领域多,且内容多为技术前沿,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之间“隔行如隔山”,审计人员对项目的研究内容及经济活动缺乏了解也较为常见,因此,在审计时应高度重视沟通。在审前,应请课题组就科研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简单介绍;在审后,应就审计发现的疑惑请审计对象充分做出说明,只有充分沟通后,才能形成审计结论,有效避免武断形成审计结论。曾有媒体报道某课题在预算执行中对同一设备在预算中和报账时分别采用了不同名称而被审计人员作为问题反映的现象,这就反映出有些审计工作因沟通不到位而武断下结论。

(五)问题不准确,语言欠严谨

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重要载体,其中对问题的界定和语言表达的严谨体现了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部分科研资金专项审计报告中问题反映不准确,语言欠严谨,主要表现为:一是混淆政策造成问题“张冠李戴”;二是对问题表述含糊,容易产生歧义或误解;三是报告过于口语化,不符合书面表达习惯,或不符合科研资金管理中的专业表达习惯。

二、新时代科研资金专项审计面临的新形势

(一)科研环境变化对提升科研资金审计质量提出了新要求

当下,国内外科研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科技实力已大大增强,财政科研投入增长带动了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全社会R&D投入强度连续6年在2%以上。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诸多领域的“卡脖子”技术亟待攻克,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有待提升。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李克强总理指出:把科研人员从繁琐的表格中解放出来。科研环境的变化对科研效率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科研资金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单位内部管理完善对提升风险评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营造了反腐的舆论氛围和高压态势,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不断完善,与科研资金管理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逐步健全,信息化手段对单位内部管理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合同管理、信息公开等手段不断应用。单位内部管理完善带动了资金使用合规性的提升,严重违规违纪行为明显减少,过往结题审计和验收中反映的自行扩大开支范围等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但仍有个别违规行为通过对外委托合同或对外转拨资金等方式变得更为隐蔽。因此,事务所在开展审计时要提升风险评估能力,把审计重点放到关键环节。

(三)专项审计指引颁布对审计业务规范性提出了客观要求

财政科研资金审计业务在审计市场上属于“小众”业务,过往审计程序缺少统一指引,各事务所在实际工作中执行程序各异。2018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结题审计指引》(以下简称《审计指引》),以国家有关财政法律法规和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相关管理规定为依据,以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主管部门的需求为导向,在《审计准则》的总体框架下,按照风险导向审计思路,着重突出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结题审计工作的特殊要求,对审计工作的承接、制订计划、风险评估、设计和实施、形成结论、出具报告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审计指引》的颁布对审计业务规范性提出了客观要求,承接相关业务的事务所应根据《审计指引》要求改进原有工作。

三、改进科研资金专项审计的建议

(一)全面学习相关知识,灵活运用相关政策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持续推进科技计划和科研资金管理改革,完成了新五类科技计划整合、布局,调整优化了科技计划管理流程。在优化资金管理方面,围绕简化预算编制、下放预算调剂权限、改进结余资金管理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当前,还面临新旧政策衔接问题。从事科研资金审计的事务所和审计人员应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融入国家创新发展大局,主动加强科技计划和科研资金管理相关政策学习,对政策做到全面深入理解,并在审计实践中灵活运用,切实发挥好政策宣传队的作用,服务好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把好科研资金使用的关口。

(二)了解科研活动特点,提高风险评估能力

科研活动具有探索性、不确定性的特点,这决定了科研经济活动的难以预测性、预算灵活性、支出非标准及非定额的特性。对科研项目进行风险评估需要从科研活动基本规律出发,并结合单位性质、单位规模、内部控制建设情况及课题负责人的过往科研成就、声誉等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才能够跳出账目看账目,站在更高层面审视资金开支的合理性。在风险评估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

(三)厘清专项审计思路,科学组织工作底稿

开展科研资金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结合专项业务指引,科学组织工作底稿,细化本所底稿要求,建立目录与索引,对审计对象在科研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在底稿中应有明确证据和审计说明。一方面,要防止审计人员向审计对象索要过多底稿资料,给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另一方面,应借此引导审计人员建立清晰的审计思路。

(四)加强与审计对象的沟通,杜绝信息不对称

在开展科研项目资金审计时,对存疑的问题应从交易时间、资金往来、合同签订、供应商资质、完工验收、预算相符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可借助领域技术专家的作用,审慎形成审计判断。在此基础上,把握好沟通节点,与审计对象进行沟通,充分听取意见,这样既为客观形成审计结论奠定基础,也可防止片面听取意见被误导的情况。

(五)提升专业语言表达,准确表述所发现的问题

提升专业语言表达,准确表述所发现的问题,是审计人员毕生都应修炼的能力。撰写一份高质量的审计报告,首先应有清晰的审计思路,对审计工作有全局性的把握;其次应重视专业语言表达,可从相关制度、指南中寻找相应的专业表述作为参考,提升报告内容的逻辑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