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刘昌宇/湖南怀化
从绘画的翰墨飘香里移情到文学的现实书写;又从文字的字斟句酌里转型到对传统文化的倾情保护,作为“民间文化守望者”的冯骥才,以文化学者身份撰写的非虚构作品《漩涡里:1990-2013我的文化遗产保护史》,以深情而又隽永的文字诠释了他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上的坚守与传承,体现了他作为知识分子对文化的敏感与自觉、责任与担当。
《漩涡里》是冯骥才“记述人生五十年”系列非虚构、自传体、心灵史式写作中的最后一本,共分上下两篇。
上篇从1990年至2000年,叙说了他在奔走相告中,锲而不舍地抢救和挖掘传统文化的事迹。读者可以看到他以画养文,用卖画所得的款项保护传统文化的一系列善举,也可以从他缅怀式的书写中,窥见罗振玉、梁思成、张大千、王国维这些大师们为了重振传统文化的辉煌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虽然这些善举只是他的个人行为,但他守望和拯救传统文化的殷切之心已然彰显。值得欣慰的是,通过多方努力,唐朝诗人贺知章的祠堂、周庄的“迷楼”……这些追怀历史、凭吊先人的名胜古迹,均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冯骥才以此为动力,深情地打量着散落在历史深处的一颗颗文化遗珠,一方面为它们所迸发出的璀璨光华而惊叹,另一方面又在用心思量如何保护好这些蔚为壮观的文化遗产。他深知,那些斑驳的历史遗迹、那些口耳相传的民间艺术、那些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能,无一不展示着中国智慧,凸显着民族风情,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们就像一个个精美的文化地标,又像是一串串熠熠生辉的文化符号,保护好它们,就是为坚守传统文化树起独特的丰碑。冯骥才以一个作家的情怀,风趣地说,自己之所以如此执着地投身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落入时代为他预设的一个陷阱,也是一个一般人看不见的漩涡。”
下篇从2001年至2013年,荟萃了近年来冯骥才在文化保护事业上的所感所思。从年俗文化的传承与革新,到民间文化基地的设立;从保护传统文化的点滴付出,到唤醒我们的千年记忆,再到守望共同的精神家园。冯骥才从川西的大足石窟到泰山脚下的华岩寺,从孟子故里到浙东的秋瑾故居,从雄奇的三峡到豪强的水泊梁山……他在一探一访中,亲历传统文化的现场,见证它们的沧桑与悠远,感受中华文明的灿烂与悠久。他思想直通大地,为推土机轰鸣下的历史街区而奔走,为田野深处几欲消失的古村古寨而牵怀。面对这些“历史文明的活化石”,冯骥才用自己的坚韧践行着意义深远的文化拯救,并从中汲取博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着一场场文化保护活动向纵深迈进。
书中,冯骥才意蓄满满地道出了多年投身文化遗产保护的心声,他说,文化遗产保护是“写不完的大文章,没有句号,只有逗号。”在他看来,深入民间,深入每一个历史文明的现场,将历史的文化和文化的历史尽力保护好、传承好,是一个文化守望者最引以为豪的精神追求。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