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笃行致远:温州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分析与预测(2020—2021)

时间:2024-09-03

任 晓

(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浙江 温州 325013)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给宏观经济带来短期供求双重严重冲击后,随着国内疫情迅速受控且进入常态化防控,经济基本面已经从疫情救助,转向疫后加速复苏,畅通经济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疫情初期,温州防疫形势一度异常严峻,通过果断行动,在付出相对更大的经济和时间代价有效控制疫情后,经济运行迎来快速回升,以“V”型回弹确立经济强劲复苏态势。在如此超预期的复杂经济形势中,仍然清晰可见此前强调的温州工业经济运行的逻辑主线:“温州工业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偏悲观预期的冲击会过去,短期内的结构性增长机会将逐渐呈现。”[1]9然而,也要清醒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动荡带来高度不确定性,需进行前瞻研判,“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严密防范各种风险挑战”①参见WIND新闻情报《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在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一、产能加速修复,生产改善持续有待确认

2020年1—2月,温州工业生产因封城停工出现“疫情冲击坑”。3月,结束休克式停顿后,复工复产复业进程同步启动,并持续加速,主要经济数据出现接续式跳空回弹。恢复生产初期月度环比增速水平大幅拉高。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为368.6%,超浙江省平均水平209.1个百分点,1—3月和1—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环比增速分别为91.7%、51.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和7.4个百分点(如图1a所示)。温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经过初期大幅回归后,按月增速降幅较快收窄。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走出负值区间(如图1b所示)。

2020年1—11月,温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为2.3%,较1—10月同比增速上升1.1个百分点,连续11个月保持上升趋势。虽然距离11月全省平均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水平还有2.5个百分点缺口,但省市间同比增速差距在逐月收敛,表明工业生产动能在持续修复。另外,二季度以来,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速累计环比水平分别有4个月高过或持平同期增加值增速累计环比水平(如图1a所示),表明产出的销售去化迅速,后续必定要经过补产销缺口再到补库存缺口过程,生产增长尚存有较大的空间。据过去三年(2017—2019)的生产轨迹,由温州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领先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的表现②参见温州市统计局《温州统计月报》(2017—2019)、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统计月报》(2017—2019)。,可以简单推断工业生产尚未完全恢复到疫前水平,仍在爬坡上行,按当前增速趋势,排除基数效应造成2021年年初名义高同比增速,不晚于2021年一季度,实际工业生产有望达到疫前正常水平。

图1 温州市工业经济运行态势

2020年前11个月,浙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平均水平低见3月的-10.2%,高点为11月的4.8%,同期也是温州最低,最低为-18.4%,最高为2.3%。疫情意外冲击在温州形成“冲击坑”似乎更大,短期造成生产端受损更严重(如图2所示)。除了上一年同期相对高基数影响带来统计数值上的影响外,主要原因在两个方面:其一,负向冲击发生在本地过去两年(2018—2019年)去库存周期收尾阶段。“2018年以来,偏弱的需求替代此前库存的去补轮动,主导产能节奏调整。”[1]2上一年度报告曾提示,“工业企业为了缓冲需求下滑,预期偏软,加快主动去库存,削减存货投资,压缩产能,降低库存水平”[1]2而工业企业为需求变动而做出库存响应,“存在一个3个季度以内的滞后期”[1]3,以至于疫情受控后的短期供需失衡没有足够库存缓冲,导致销产缺口加剧。其二,相当大体量的温州工业企业分布在消费品制造业。在疫情防控极限压缩需求之下,“温州工业产品所处区段下游接受终端,传导链条更短,更早受到市场需求收缩冲击”[2]4。

图2 浙江省、温州市工业经济增长水平

产能释放匹配产销短期缺口与库存周期缺口是较长一段时期的工业生产主线。从图2反映的生产修复节奏来看,温州工业生产修复节奏稍有“半拍”落后。2020年三季度温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为77.9%,前值为74.7%①参见温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三季度我市规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恢复至77.9%》,http://wztjj.wenzhou.gov.cn/art/2020/10/23/art_1229429195_3686419.html。。虽然已有单季提高3.2个百分点大幅提升,不过,较上一年同期低2.4个百分点。而且,也大幅低于82.3%的浙江全省三季度表现的平均水平②参见温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11月份浙江经济持续提速保持向上向好态势》,http://tjj.zj.gov.cn/art/2020/12/16/art_1229129214_43375 77.html。,表明产能改善发挥的余地空间较大,但需要一定时间。

特别提示关注的是,需求侧的变动可能带来疫后生产恢复的不确定性。与供给侧不同,需求端既有短期消费增长乏力压力,也有长期可持续性支撑缺乏的困难。温州工业生产出厂价格指数(PPI)累计同比水平从复工复产之初3月、4月的99.5%,连续下行至7月的98.9%后保持持平走势。工业生产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水平从3月的99.5%,上行至8月的100.3%高点后,9月回落至100.1后走势持平(如图3所示)。PPI同比水平自2019年7月以来17个月处于低于“1”的位置表明,温州工业产品的需求侧景气度已经较长时间未能得到改善。疫后PPI环比指标的快速触顶回稳意味着,需求端“冲击—回应”补偿式反弹有限,上行动力不如预期充沛。

不过,需求侧的政策因素可能对2021年温州工业景气度带来一定支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1年经济工作的部署强调了“双循环”在需求侧的主要政策导向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如果采用更为直接的进一步降低成本路径来提振内需,下游产业将有望因此率先得到明显提升。

图3 温州工业生产出厂价格指数(PPI)

虽然外需的景气是当前全国工业生产和利润保持强劲势头的重要因素③参见“招商证券”微信公众号,谢亚轩《环比增速扩大源于外需强劲——2020年1—11月工业企业利润分析》(2020-12-28)。事实上,我国出口依赖程度较高的产业大多集中在产业链中游,出口拉动对偏下游的温州工业景气度上升帮助有限。,但未来温州工业外需或较弱。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处于复杂易变不可预期阶段,而且,海外疫情形势严峻,部分国家和地区因为又一波疫情快速蔓延已经加大疫情管控措施,全球需求回升趋势可能因此放慢,下游制造业行业或将再次先行承受需求疲弱影响。在有更多关于贸易条件和疫情管控的积极信号得到确认之前,外部需求料难改善。温州的工业行业偏下游,对制造业需求端景气度疲弱更加敏感。尽管疫情控制后的最初阶段,温州工业产品出口需求有过短暂大幅反弹,但进入下半年后,整体工业出口疫后回稳节奏已经承压放缓。4月,温州规模以上工业出口累计同比增速落后全省4.7个百分点。11月,温州规模以上工业出口累计同比增速为-9.1%,低于浙江全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如图4所示)。持续扩大的出口增速差距部分转为内需替代消化,相当份额外需减少是因为复工复产中存在产业链条恢复不同步,齐整性不足而导致的订单转移,这部分出口需求可能难以再回流。此前,工业出口同比增速曾经历过2015年由负回正的波动,温州则是领先于全省回暖。比较两次波动反差,主要逻辑是温州出口工业产品结构上相对价格低阶,消费类低值工业品对运价与汇率弹性较高[1-7]。显然,全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前,出口综合成本越敏感越不利于后续出口走强。

图4 浙江省、温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产值增速

总之,补库调整周期、行业所处区段(产品品类)、产业链条稳定、需求端景气度是综合影响2021年工业生产运行态势的主要因素。基于消费品工业产能弹性更大,调整更迅速的结构性特征,全年工作生产运行走势呈现为工业生产向上修复持续,回稳反弹的动能在边际递减,增速摸高承压,上行幅度收窄。低基数效应让2021年工业生产名义增速表现为年初领涨,进入二季度后,增速会出现边际放缓,工业生产将再次确立起平稳增长通道。

工业经济运行的稳健性还需要关注未能排除的风险事件,虽然疫情出现再次扩散的可能性不高,但疫情冲击的负向影响存在明显长尾效应,疫情防控常态化大幅增加了运行成本。

另外,部分长期累积的结构性问题叠加疫情在放大:产能整体智能化适配性不高,数字化协同能力较差。疫情部分激化了传统管理经验供应链复杂场景下的冲突和矛盾,将传统工业体系架构难以适应工况变化的尴尬显现化。事实上,数字化生态融入程度已经体现在疫情期间地区、行业和企业之间的经济效能巨大分化。站在“十四五”规划开篇之年展望,3—5年内,对工业互联架构的认知程度和智能化转型的速度将决定工业经济的未来。

二、营收推高盈利,效益提升支撑力度弱化

2020年1—11月,温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累计同比增速为4.2%,较1—10月上升0.9个百分点,较上一年同期水平提高4.2个百分点;11月当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为77.7%,10月为69.7%。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同比增长为-1.5%,较1—10月上升1.2个百分点,较上一年同期水平下降5.0个百分点。11月当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同比增速为43.9%,10月为38.6%①参见温州市统计局《温州统计月报》(2019—2020)。。除了前11个月利润和营收累计同比增速“一升一降”主要受上一年同期基数影响之外(如图5所示)。11月工业企业利润和营收累计增速较前值扩大,以及利润和营收的单月同比增速分别上升,可以确认工业经济修复进程还在持续,而且也进一步验证了此前关于“2019年以来,利润与收入收缩变动方向趋于一致,差距出现收敛”[1]4的结论。

图5 温州市工业企业利润与营收累计增长

受基数效应的抬高作用,2021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增速会短暂上升,一季度后月度利润环比增速会回落至个位数。最迟不晚于三季度,温州工业企业营收能够完全修复至疫情之前,同期利润同比增速会逐月上升到年度高位,之后开始走弱。2020年11月,工业企业利润环比增速为12.9%,前值为17.6%;营收环比增速13.6%,前值为14.0(图6)。工业企业利润环比增速在放慢,营收环比增速同样在减缓。增速环比作为先行指标,提示利润增速出现趋势性钝化。

如图6所示,最初的疫情单击过后开始复工的最初的三个月(2020年3—5月),温州工业企业利润环比增速分别一度达到127.4%、136.1%、51.7%,同期营收环比增速也达到了83.7%、50.7%、34.4%的罕见高位。2020年工业营收和利润环比增速基本同步呈现“高开低走”,清晰表明利润超常规加速增长来自疫情“冲击-回应”模式下的营收回补动力的牵引。2020年内利润增长幅度扩张主要来自“量”的推动,随着产能修复释放逐步到位,利润增长加速的空间会逐步收窄。

图6 工业企业利润、营收环比增速

“主动去库存阶段,主营业务和利润总额必定出现大幅缩减”[1]5,在2019年去库存周期尾声阶段,出现超预期的疫情冲击。两者叠加,生产缺口被拉大后形成工业企业主导的卖方市场,与疫情冲击下被压减或延后的需求一同推高了市场优势。2019年6—11月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为6.22%,到了2020年利润率已经上升至6.47%。不过,利润率迅速上行是对突发疫情的短期综合反应,当前相对高位利润率缺乏基础性利好稳定支撑。

从决定利润率的价格和成本来看。温州工业企业的PPI疫后已触顶(如图3所示),尚且疲弱的需求端难以支撑后续上涨。成本下降是推高年内利润率的关键。2020年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2.26元,同比下降0.11元。3月累计单位成本同比首次出现下降,从前值同比高0.17元,降至同比低0.05元。累计单位成本逐月下降至5月的82.49,出现同比低0.6元的最大差距幅度。另外,成本最低点在10月,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2.21元。对应地,利润率也在10月达到阶段最高,6.6%(如图7所示)。

图7 每百元收入中的成本、利润率

显然,成本端单位成本下降直接支持了盈利水平持续上升。疫情暴发以来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纾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政府积极出台各类帮扶求助政策,主动压减企业税费,贴息补差,一定程度降低了企业业务成本①为缓解疫情冲击实施“减租减息减税减费减支”,通过“惠企28条”“稳经济32条”“金融12条”等扶持行动。其中,温州地方财政直接贴息名单内专项再贷款户均166万元,无差别纾困补助5.75亿元,减免税费等77.3亿元。参见温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温州经济观察之精准助企》,http://wzjxj.wenzhou.gov.cn/art/2020/5/13/art_1210255_42958871.html。。另外,产成品库存挤占资金减少,回款账期缩短,资金周转加快,以及贷款利率等融资综合成本下降,都共同减轻了工业企业的成本负担。

不过,盈利能力本质还是产能质量的反映。2020年一季度工业企业效益指标数据出现较大幅度变动,主要反映的是疫情冲击对进度数据的扰动。在驱动本地工业企业内生动能发生实质性优化迭代之前,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动,难改“效益收入同步走弱,利润增长中枢下移”的局面[1]5。2020年前11个月温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率为6.54%,较前值下降0.04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38个百分点(如图7所示),从中已可初窥端倪。

图8 温州市工业企业利润率

后续来看,2020年温州工业企业的利润上行得益于营收及利润率增长。2021年,随着疫情造成的产出缺口填平,此前主导工业经济修复的内生动力,会逐步回归新一轮产成品库存周期回补,利润增长加速的窗口正在关闭。类似地,在PPI上行缺乏需求支撑的背景下,企业利润率面临“抗疫纾困”政策退出后成本回升的压力。企业利润持续增长根本保障来自高质素增长新动能的崛起。

三、投资大幅修复,资本支出节奏有望加快

2020年1—11月温州限额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同比18.3%,高于上一年同期8个百分点,较前值跌幅再扩张0.6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4.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工业投资增速大幅高过温州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3.5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17.9和20.6个百分点①参见温州市统计局《温州统计月报》(2019—2020)、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统计月报》(2019—2020)。。图9直观显示工业投资修复速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工业投资快速大幅修复是拉动本地经济回暖最为强劲的内生动力。从分项来看,温州限额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3%,高出前值4.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4.4%,高于全省平均24.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②参见温州市统计局《温州统计月报》(2019—2020)、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统计月报》(2019—2020)。。

图9 温州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投资的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一方面由于基建、地产投资在“去杠杆”中渐渐触及各自的瓶颈,需要制造业投资提振投资总需求。特别是,“温州工业产能结构弹性相对更大,有利于应对需求变动进行及时调整”[1]2,疫情冲击后经济恢复支持政策倾向实体经济,着眼于经济安全,夯实经济复苏基础。另一方面,针对“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的困难[2]2,温州坚持着力于供给侧改革,推进先进产业结构性扩张和制造业整体技术改造,通过制造业重塑计划,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千企智能化改造”工程等政策牵引,促进数字经济等新动能加快成长。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0%、2.4%、3.6%和4.5%,均好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③参见温州市发改委《2020 年前三季度温州市经济形势分析》(未刊稿)。。

向前看,资本支出节奏有望进一步加快。短周期内,一是工业企业盈利能力仍在持续改善,尽管利润上行斜率收缓。工业企业的利润是反映产能投资水平比较显著的领先信号。当前利润的改善会对后续投资形成较强的激励。二是产能利用率与库存见底,促使企业启动主动补库存进程。当前时点,工业正处于新一轮产能周期的起点;三是2020年较低的基数,为来年工业投资的上行打开了宽幅空间和持续时间。

长期来看,事关长远和安全的工业是经济稳定增长保障,工业投资必定是长期拉动投资增长的中坚力量。工业投资的核心矛盾从来不是资金来源,而是项目质量。驱动工业投资持续向好的因素有:一是工业互联改造和升级的长尾投入。疫情放大的制造流程、劳务用工等问题,在情势倒逼下,客观上提前和加速了制造流程的数字互联改造、机器替人等持续投入需求。二是景气度结构性分化叠加效益边际改善强化了投资预期。近年来温州市的重工业发展好于轻工业,1—11月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高于轻工业10.4个百分点。其中,仪表仪器、电子设备等制造业加速增长,而制鞋业、纺织服装业、文教娱乐制品业等行业增速仍未走出负值区间。重资产行业投资弹性更高,高增长拉动投资景气度上行。三是宏观流动性定向宽松工业投资。2020年以来央行多次降准降息注入流动性,畅通实体对接金融资本市场渠道和路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1年温和政策预期和顺周期逻辑之下,扩大工业贷款占比的政策会继续发力。2020年11月,温州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0%(如图10所示),以信贷增速领先于设备购置投资2~4个季度外推,2021年投资增长节奏会有加速表现。

图10 温州贷款余额增速

四、结论与建议

回顾2020年工业经济表现,在新冠疫情突如其来的初期,温州受异常严峻的疫情冲击,1—2月,工业生产跌落“深坑”,3月开始,复工复产逐月加速修复。目前工业生产的表现尚未完全恢复到疫前水平,仍在爬坡上行。产能释放匹配产销短期缺口与库存周期缺口是后续较长一段时期的工业生产主线,补库调整周期、产业区段(产品品类)、产业链条稳定、需求端景气度是综合影响2021年工业生产运行态势的主要因素。2020年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幅度扩张主要来自“量”的推动,成本端单位成本不断下降直接支持了盈利水平持续上升。不过,随着疫情造成的产出缺口填平,利润增长加速的窗口正在关闭,而相对高位利润率也缺乏基础性利好稳定支撑。2020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修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改善了整体结构,2021年工业资本支出节奏有望进一步加快。

此次疫情放大了温州工业产能整体智能化适配性不高、数字化协同能力较差的问题,根本上是传统工业体系架构难以适应工况变化的反映。基于数字化生态的价值增量将进一步带来行业经济效能分化。工业经济对工业互联架构的认知程度、数字化适配能力和智能化转型速度将决定“十四五”乃至更长期的产业竞争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1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列第一位。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2021年度的重点任务是打造全球数字变革高地,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温州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及早适应和适配数字化时代的产业周期的变化。争先一步部署完成算力底座对能源底座的替换,将数字化的赋能赋智最终落脚于制造的本底基础和运行条件的升级,通过数字化制造基础设施建设超前牵引,重构产业链,打开效率瓶颈,结构性提升行业经济效能。从而在“十四五”期间构建起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工业经济生态和产业链价值闭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