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胡翔云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指出职业技术教育要“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要求在职业院校试行“1+X”证书制度[1],其中的“1”是基于专业基本要求、体现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毕业证书,“X”则是基于学生自主选择、体现就业能力的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此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必然具备多方向、可选择、差别化特点。研究和探索高职人才差异化培养,满足不同人才的需求,提升职业教育受教育者的获得感,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内涵的题中之义。
从高职教育改革实践来看,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模式及生源的多样化,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差异性十分明显,也迫切需要实施差异化培养[2]。但是,高职院校在实施差异化培养时却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困境。其一,随着近十年来本、专科生“逃离工科”现象的出现[3],高职机电类招生人数下滑。加之机电类专业口径窄、专业数量多,许多专业只能招到一个标准班(甚至还不到一个标准班),而差异化培养的基本要求是能按照学生意愿选择培养方向,分层分班教学,这势必进一步缩小班级容量,大大增加培养成本,并且还会给教学组织带来极大困难。其二,差异化培养对专业教师的能力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教案和教学方法,大大增加了工作量,这就可能造成部分教师对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不适应而使推行阻力加大。其三,由于高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为数不少的学生属于无学习目标、无学习兴趣、无个人规划的“三无”学生。其对人生目标的茫然,对职业发展的漠然和自我认知的不足,导致在选择差异化教学模块时无所适从,参与度不高。
孔子认为教育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大意是依据受教育者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天赋禀性采取不同教育要求和不同教学策略。蔡元培主张教育要“尚自然,展个性”;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只要为学习者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任何人都能学习和成才。这些理论为研究和实施差异化培养提供了依据,但要将其应用于高职机电类专业的教学实践,还要进行系统设计。
学校教育通常包括两种教育渠道,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一般认为,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确定的课程群(或称课程体系)实施的教育是第一课堂教育,而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确定的课程群之外实施的教育则是第二课堂教育[4]。学界大多关注第一课程差异化培养问题(如课程分层教学、分班教学、分类教学等),而对第二课堂在差异化培养上的作用关注不够。高职机电类学生的差异化培养,应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互补、互促、耦合作用,在保证学生达到专业基本要求的情形下,尊重学生的爱好、特长和自主选择,加强引导,实施差异化培养。图1是基于问题导向的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差异化培养方案的理论设计。
由图1可知,针对细分专业多、招生人数少、教学组织困难的问题,可以将若干相近专业整合为一个专业群;针对差异化培养中教师工作量大的问题,一方面采取专业群通用课程集中授课,另一方面发挥第二课堂学生自主管理的优点,减轻教师工作量,并对教师进行适当激励;针对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可以设置导师制度及第一、第二课堂最低学分制度,并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块。
图1 高职机电类学生差异化培养的理论设计
基于第一课堂差异化设计可从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标准设计两个层面进行。“1+X”证书制度中的“1”对应于毕业证书,它表明,高等职业教育仍是一种学历教育,必须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因而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仍是必须的。其中的“X”对应于职业技能证书,“X”是一张、两张还是多张,每一张具体是什么证书?文件并没有规定。允许学生基于个人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哪一个或哪几个工种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应是该文件的题中之义。由此,在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时,一方面要将体现专业基本要求的课程纳入其中;另一方面还要设计足够多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职业技能模块课程和选修课程。在课程标准层面,根据学生学习基础不同,可以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拔尖要求制定[5]层级化的课程标准及其考核标准,为教师实施分层教学提供指导。
通过第一课堂实施差异化培养,由于学时有限以及可选择范围的局限性,差异化、个性化培养还不彻底、不充分。2018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发文,要求在高校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这为差异化培养提供了另一条重要渠道。第二课堂活动是全面培养和差异化培养相结合的较好平台。第二课堂活动的多样性、综合性,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第二课堂自主性、可选性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形式多样、组织灵活的特点实施差异化培养,可以破解在第一课堂中实施差异化培养教学组织相对困难、差异化培养不彻底、不充分的问题。这是因为第二课程是在课余时间进行的,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由学生自主管理,打破了细分专业界限,允许学生自主组建、自主参加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自主选择第二课堂学习内容,指导教师仅起指导和协调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把教师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为了充分发挥第二课程在差异化培养中的作用,必须提高第二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一是需要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和反馈机制,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程活动,并对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和改进。二是设置第二课堂导师,加强对第二课堂的引导,消除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特别是科技类第二课堂活动的畏惧心理。同时也能引导少数“三无”学生参加合适的第二课堂活动。三要有意识地围绕专业构建第二课堂体系,成立专业竞赛类、创新创业类、文体活动类第二课堂,加强管理,注重第二课堂的思政元素融入。提高第二课堂对第一课程的补强和促进作用。相对于第一课程差异化培养,第二课堂更自主、更开放,在体现学生个性发展上的作用更充分和突出。
1.构建“大平台,活模块”的课程体系
针对机电类专业种类多、专业口径窄、各专业招生人数少等实际情况,为了使差异化培养落到实处,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专业相近、资源共享的原则重组专业群。如将原机械设计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数控专业整合为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群;将原机电一体化、电气与自动化、工业机器人专业整合为自动化专业群等。专业群设计有共同的专业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是专业群内所有专业都必须学习的,实施教学时不细分专业,而按标准班容量开班。各专业群设置有专业技能模块课程(必修)和选修模块课程。其中技能模块课程主要面向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开设;选修模块课程则充分尊重学生个人兴趣和意愿,针对职业技能证书而开设。这种“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技能模块课程+选修模块课程”的课程体系架构,既体现了各专业对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要求,又满足了学生个性需求,把专业一般培养与差异化培养,学生持续发展能力与就业能力较好地统一起来。同一专业群学生在第一学年学习共同的专业平台课程,便于实施课程层面的差异化教学;第二学年学习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体现专业基本要求;第三学年则完全是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体现课程体系层面的差异化培养。这样设计,在不过多增加培养成本的前提下使差异化培养落到实处。
2.制定差别化的课程标准,实施分层教学
对专业平台课程制定差别化的课程标准及考核标准。高职学生生源复杂,学生个体差异化明显。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划一的教学方法无法兼顾到不同学习基础和不同学习动机的学生。这就要求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就要体现差异化,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实施。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不再是“一把尺子量到底”、一本教案讲一生。要区别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对大部分学生,只要求其掌握常见机械的工作原理和维护维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就可以了;但对机械设计有兴趣的学生,则要求他们会常见机械的结构设计和计算;对少部分拔尖学生,则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其研究兴趣,提升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
3.理顺第二课堂运行机制,发挥第二课堂在差异化培养上的作用
(1)创新第二课堂管理机制。首先,理顺第二课堂的组织制度。第二课堂一般由学校团委归口管理,由各教学院系团委和教学班团支部承担具体管理工作。这种垂直管理有利于保证第二课堂活动始终在学校团委的领导下运行,有利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但是由于学校团委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较少涉及专业教学和科研,有关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互补充、促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管理能力相对欠缺,这就需要对学校第二课堂活动的整体架构进行重新规划。如,学校团委主要负责组织、发动、引导学生参与思政类、公益类、文体类等公共性质的第二课堂活动,这一类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相关的学生社团由学校团委直接管理。而社会实践、技能竞赛、大学生科技活动和相关的社团等则交由教学院系管理。教学院系是科技类、专业类第二课堂运行的责任主体。这种组织架构能够确保对第二课堂政治引领,有利于第一、第二课堂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确保第二课堂长期健康运行。其次,设立第二课堂最低学分制度。制定第二课堂最低学分标准及其配套的记分制度是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前提。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创新创业、科学研究、志愿公益、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等类型。学校应制定第二课堂活动成果认定和记分办法,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及时认定和记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成果。这样能够及时调动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最后,建立第二课堂导师制度。设立第二课堂导师对于第二课堂的正常运行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至少包括如下方面。一是保证作用。在导师的指导下,能够保证第二课堂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运行。二是引导作用。机电类专业的第二课堂往往与科技活动相关,没有导师带领,学生往往不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容易导致第二课堂活动“空心化”。通过导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才有底气。三是推动作用。当学生懈怠时,导师的提醒和鼓励能够推动学生按照第二课堂活动计划执行。四是教学相长作用。导师的设立既能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个性化发展,对导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职业生涯发展也十分有利。
(2)建立第二课堂激励机制。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必要的激励是不可缺少的。对于第二课堂活动中取得较重要成果(如国家、省级职业技能竞赛奖,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国家专利等)的学生和导师,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于一般性的社团活动,也要及时认定活动成果,及时核记第二课堂学分;对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分子应及时给予表彰和宣传。以此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
(3)形成第二课堂反馈机制。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是共青团中央的明确要求。第二课堂活动是否开展,开展规模与效果如何,必须进行检查、考核和反馈,以便不断改进和完善第二课堂。对于活动开展有声有色、效果明显的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应及时给予表彰;对于名存实亡的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及时予以撤销;对于有一定基础,形成一定规模和氛围的有益活动,以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需要的,及时引导学生成立相应的社团。推动第二课堂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个性发展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课堂进行差异化培养具有第一课堂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在满足差异化培养的前提下教学成本不至于大幅增加。因为第二课堂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学生自我研习,导师指导,学习形式灵活多样,不受时空限制,不会对教学组织带来困难。二是科研与指导相结合,提高了导师工作的积极性。机电类第二课堂导师通常由专业骨干教师承担,依托第二课堂对导师的激励机制,导师可以把科研和第二课堂活动组合起来,发动学生利用第二课堂活动从事相关的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研兴趣,并提高导师的获得感。三是第二课堂活动与各类竞赛项目相结合,破解教学任务重与竞赛种类多的矛盾。技能竞赛常态化是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由于专业竞赛多,备赛时间漫长,专业教师难以平衡教学与竞赛的关系。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把大量的组织、准备、训练工作交由学生自主完成,使专业教师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结合国家职业技能竞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四是导师引领,解决了学生开展机电类第二课堂信心不足的问题。高职机电类第二课堂活动专业性强,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较高,有些活动还有一定的危险性。高职学生在参与这类活动前,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导师本身的魅力及其宣传、引导和带动作用,能给予学生充分的信心。
按照上述思路,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分级管理,学校团委负责公共类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管理,教学院系负责科技类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管理。学校制定了《第二课堂管理办法》和《第二课堂计分办法》并率先在机电工程学院进行了第二课堂试点,规定机电类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必须取得至少30学分,对各类社团和竞赛类、创新创业类活动指定了专门的导师,对老师指导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绩效考核,承认其工作量。为了减轻第二课堂计分核算工作量,学校引入“PU口袋校园”系统,学校团委和二级学院在网上及时发布第二课堂活动通知,由学生自愿申请(额满为止),学生参加完活动后,由组织活动的教师或社团学生干部网上认定后自动计算学分,并可随时打印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成绩单。学生参加竞赛类、创新类活动除了可以取得第二课堂学分,还可以进行专业课的学分置换,取得竞赛名次的还能获得物质奖励。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和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网上发布的一些热门活动还经常出现学生“抢”不到的情况。
高职机电类学生差异化培养可以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个教育渠道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差异化培养安排;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要体现差异化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策略;第二课堂是差异化培养十分重要的途径。应理顺第二课堂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第二课课堂活动,破解仅仅依靠第一课堂实施差异化培养时,教学成本增加、教学组织困难的难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