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孙述好
(丹东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辽宁 丹东 118017)
【生物科学与环境工程】
四种开口饵料对大马哈鱼仔鱼生长的影响
孙述好
(丹东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辽宁 丹东 118017)
采用四种开口饵料对大马哈鱼仔鱼进行了30 d驯化试验。结果表明,枝角类开口饵料成活率最高,达91.5%,其次是水丝蚓组,达90%、鱼糜组,达83%、配合饲料组,达62%;水丝蚓组的全长生长率最高,达61.9%,其次是鱼糜组,达41.8%,配合饲料组,达40.5%,枝角类组,达21.4%。
大马哈鱼 开口饵料 成活率 全长生长率
大马哈鱼(OncorhynchusKeta)属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科(Salmonidae)、大马哈鱼属(Oncorhynchus),是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大马哈鱼淡水河流中产卵,在海水中生长育肥,是中国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图们江的常见种类。中国每年都要通过向自然水域内增殖放流大马哈鱼苗直接补充大马哈鱼的种群数量。目前中国大马哈鱼的人工养成技术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大马哈鱼开口饵料的研究在文献中未见报道。笔者选取四种常见的鲑鳟鱼开口饵料对刚上浮摄食的大马哈仔鱼进行试验,记录生长数据。以期筛选出最适大马哈鱼的开口饵料,为今后大马哈鱼人工育苗及养成技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1.1 试验地点及水源情况
试验于丹东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黑沟淡水渔业试验基地。
试验用水:深井水,水温10~12 ℃,溶解氧5.7 mg/L,透明度200 cm,pH 7.8,其他指标符合国家淡水渔业标准。
1.2 试验用鱼
大马哈鱼的发眼卵来自黑龙江省抚远县的鲑鱼放流站,经过人工培育的大马哈鱼鱼苗。平均体长1.9cm,卵黄囊吸收80%以上,少部分上浮摄食的迹象。试验挑选无病无伤无畸形、发育正常的大马哈鱼仔鱼。
1.3 试验设施
试验利用四个订制的玻璃缸水槽,每个水槽规格为2 m×1 m×0.8 m。每个水槽放置4个统一订制的聚乙烯网箱,规格为60 cm×30 cm×15 cm。实验用水注入水槽后从网箱的一端流入,另一端流出,每个网箱内水流量一直,均为10 L/min。试验开始前,每个网箱投放50尾大马哈鱼苗,禁食24 h,并及时捡除死鱼并补充。
1.4 试验设计与分组
整个试验周期为30 d。试验设定4种不同的饵料组, 每个水槽为一个试验组,每个网箱为一个平行。其中A组饵料为鱼糜, B组饵料为仔鱼配合饲料, C组饵料为水丝蚓(Limnodrilu), D组饵料为枝角类,每组设四个重复。A组鱼糜,选用东港海区产玉筋鱼冻板,经过解冻,去除内脏,清洗粉碎;B组仔鱼配合饲料(山东升索渔用饲料公司仔稚鱼饲料,型号S2-S6);C组水丝蚓,需提前3 d消毒处理,使用流水暂养的方式,每两小时翻动一次,并清除底部的死虫和污物。投喂前1 d使用1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 min,投喂时经过绞肉机粉碎再行投喂。D组枝角类,采用池塘肥水培养,凿冰袖网捕捞,提前1 d进试验场地,曝气暂养备用。
1.5 日常管理
仔鱼上浮后即开始投喂,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5%~ 15%,每3 h投喂一次,投喂后1.5 h清除残饵、粪便及死鱼。每5d使用30‰食盐水浸泡鱼体10 min。
1.6 数据测定
试验开始和结束分别对各组中每个平行随机取样10尾,并测量全长,计算其平均值。试验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利用单因子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来检验各试验组间差异显著性,用 Duncan进行多重比较检验 ,取P<0.05作为显著性标准,数值以平均值±标准差(x±SD)表示。
试验开始第10、20、30 d统计各试验组的死亡个体数量,并计算成活率。
整个试验周期共30d。试验A、B、C、D组各组的成活率分别为83%、 62%、 90%、 91.5%。投喂枝角类的D组成活率最高,投喂配合饲料的B组成活率最低,结果见表1。
表1 四种开口饵料条件下大马哈鱼仔鱼成活率
注:表中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试验初始全长2.2 cm,试验结束时A、B、C、D组全长分别为3.12、 3.09、 3.54、 2.67 cm, C组(水丝蚓)全长生长速度最快, D组(枝角类)全长生长速度最慢。统计表明, A-B组间全长生长差异性不显著(P>0.05);C组与其余各组间全长生长具显著性差异(P<0.05);D组与其余各组全长生长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果见表2。
表2 四种开口饵料条件下大马哈鱼仔鱼全长生长率
注:表中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3.1 不同的开口饵料对大马哈鱼仔鱼成活率的影响
鱼苗初次摄食外源性饵料的种类 、颗粒大小和营养成分对其存活与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1]。从试验结果来看,D组(枝角类)成活率最高,说明枝角类更加适合作为大马哈鱼仔鱼初次摄食的外源性饵料。在仔鱼肠道对外界食物的消化机能尚不完善时,其摄取饵料的范围比较小,主要是适口性问题[2]。B组(配合饲料)的成活率相对较低,这与配合饲料的粒型和诱食性有关。在天然水域中,大马哈鱼仔鱼以捕食水生浮游动物为主。在试验中,人工配合饲料为沉性硬颗粒,对于刚完成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过度的大马哈鱼仔鱼而言,较难获得,这与曹志华等对中华鲟的开口饵料研究结果一致[3]。A组(鱼糜)和C组(水丝蚓)的成活率比较接近,高于配合饲料组,低于枝角类组。这两种开口饵料的制作过程都要经搅碎,因此投喂时有部分粒径的饵料可以被大马哈鱼直接摄食,但是试验中也出现了大量饵料成分散失到水体中,造成一定的水体污染,细菌滋生,给日常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3.2 不同的开口饵料对大马哈鱼仔鱼生长的影响
试验结束时,C组(水丝蚓)全长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余各试验组, 表现出了良好的诱食性和适口性。试验人员通过调整粉碎机孔径的大小,逐步增大水丝蚓的长度。试验结束时,大马哈鱼已经完全可以吞食整条水丝蚓。D组(枝角类)在试验初始阶段适口性最好,极易被仔鱼捕食,但是随着仔鱼摄食能力的加强,以及对营养要求的提高,需要营养价值更高、更丰富和粒径更适口的饵料来满足其生长发育。这与鲟鱼开口饲料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4-6]。
3.3 开口饵料的适口性和可得性分析
饵料的适口性和可得性饵料颗粒的大小是决定饵料能否被仔鱼所喜好的重要特征之一[3]。在试验初期,枝角类表现出很好的适口性,很快满足了大马哈鱼开口摄食的需要。但是其营养成分无法满足大马哈鱼仔鱼的生长需求。水蚯蚓碎段无游泳能力而易于被仔鱼捕获。随着试验的进行,仔鱼逐步具备咬断和吞食整条水丝蚓的能力,表现出良好的适口性和可得性[7]。但是水丝蚓的获取完全依赖人工捕捞,且天然的水丝蚓的生长环境极差,体内极有可能富集大量的有机磷、有机氯和重金属等毒害物质[8],也会导致幼鱼阶段某些疾病的发生。水丝蚓进场后对消毒工作的要求很高,育苗风险也在逐步提高。
配合饲料和鱼糜作为开口饵料在诱食性方面不及枝角类和水丝蚓,但是生长速度表现方面略逊于水丝蚓,好于枝角类。随着仔鱼饲料相关研究的深入,仔鱼的饲料配方会逐步趋于合理[9-12]。而且天然饵料的供应是无法满足大马哈鱼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开发各阶段的人工配合饲料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沿海地区的饵料鱼资源丰富,价格低廉,能够满足吃食性鱼类的营养需求,但是饵料鱼的质量受到仓储和运输条件的限制。大量投喂冻板饵料鱼对水环境的污染较重,给养殖过程带来一定风险。
根据试验结果推测,选用枝角类作为大马哈鱼仔鱼的开口饵料,仔鱼全数摄食以后,转食投喂水丝蚓碎段。最后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驯化转食人工配合饲料或者冻板饵料鱼。
[1]陆专灵,赵忠添,侯树鉴,等. 开口饵料对泥鳅苗种存活率的影响及其生长曲线拟合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2016(8):1411-1415.
[2]徐革锋,夏大明,姚德鑫等. 不同饵料对细鳞鱼仔鱼开口驯化的比较[J]. 水产学杂志,2007(2):7-11.
[3]曹志华,邓伦飞,李萍. 不同开口饵料对中华鲟仔鱼生长及成活率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2007(2):278-280.
[4]陈舒泛,任亚兰,华元渝.暗纹东方鱼屯仔鱼的生长特性及其开口饵料的研究[J].水利渔业 ,2004 ,24 (2 ):33-35.
[5]林小涛,许忠能,计新丽. 鲟鱼仔、稚、幼鱼的生物学及苗种的培育[J]. 淡水渔业,2000(6):6-9.
[6]叶继丹,孙大江,曲秋芝等. 用配合饲料驯饲中华鲟仔鱼研究初报[J]. 水产学杂志,1998(2):17-19.
[7]苏应兵,杨代勤. 不同开口饵料对泥鳅仔鱼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10(3):37-39+111-112.
[8]潘连德,孙玉华,陈辉等. 施氏鲟幼鱼肝性脑病组织病理学与细胞病理学研究[J]. 水产学报,2000(1):56-60,97-99.
[9]殷名称. 鱼类仔鱼期的摄食和生长[J]. 水产学报,1995(4):335-342.
[10]张斌芳.人工培育史氏鲟鱼苗技术探讨[J].河南水产,2004(2):32-33.
[11]邵力,童勇义.泥鳅仔鱼开口饵料与生长的初步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2 ,21(3) :216-219 .
[12]徐伟 ,尹家胜,姜作发等.哲罗鱼人工繁育技术的初步研究.中国水产科学,2003,10(1):29-34.
(责任编辑:龙海波)
Effect of four kinds of larval-stage feed on larvaeOncorhynchusketagrowth
SUN Shu-hao
(DandongAquacultureTechnologyPromotionStation,Dandong118007,China)
A domestication experiment feeding larvaeoncorhynchusketawith four kinds of larval-stage feed for 30 days was conduct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survival rate and full-length growth rate were different.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larvae fed withMoinasp.was the highest(91.5%),followed by that fed withLimnodrilussp.(90%),surimi(83%) and formulatedfeed(62%).The full-length of the larvae fed byLimnodrilussp.was the highest(61.9%),followed by that fed bysurimi(41.8%),formulated feed(40.5%)andMoinasp.(21.4%).
Oncorhynchusketa;larval stage feed;survival rate;full-length growth rate
10.14168/j.issn.1673-4939.2017.01.07
2016-12-15
孙述好(1984—),男,辽宁丹东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水产养殖。
Q959.4
A
1673-4939(2017)01-0032-0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