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模式研究

时间:2024-09-03

王玉刚



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模式研究

王玉刚

(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内容提要]我国农村图书馆建设应依据时代要求,切实贴近农民需求,来大力发展“农村图书馆”事业,通过采取措施不断提升农村图书馆服务水平,继而实现可持续的普遍均等公共图书馆服务。

[关键词]农村地区图书馆建设背景模式成绩不足

一、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模式背景

自建国以来,关于农村图书馆建设及相关服务设施完善工作得到了巨大发展,其中农村图书馆建设呈现出高潮势头,但是目前看来,城乡公共图书馆服务仍存在很大差异,有相关数据显示,1949年到2010年的60年间,我国各省、市级,地级,县市级图书馆的机构数,从51个提升至2884个。2010年三级图书馆在各地分布情况为:省、区、市级37个;地、市级334个,实际覆盖90%左右的地级市;县、市、区级2512个,覆盖县级行政区近87.8%,除去县级地区以外的农村地区,囿于图书馆服务设施的规范及稳定原因,数据中没有未将其纳入“公共图书馆”范畴。截至2014年,农村居民还是无法真正享受到公共图书馆提供的系统服务。

2005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七大报告也提出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等惠民方案。十八大更是进一步强调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此后,中央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旨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强调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普遍均等。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着力探索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方式,成为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向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怎样构建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体系,更多的民众享受到规范的公共文化服务,怎样全覆盖,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如前文所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已经开始尝试探索农村图书馆建设,但是,农村图书馆的可持续建设方案及其持久性效果尚需进一步改进、完善。农村图书馆在“建设-关闭”的模式下单曲循环,以致于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仍停滞于建设初期。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各地农村图书馆建设已经呈现出新的模式,若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开展新一轮的农村图书馆建设,就必须要继续创新其建设模式,在不断探索中总结出一套可操作性强的推广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多地已着手探究新的农村图书馆建设模式,如嘉兴模式,主要由市、区、镇政府主导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江苏吴江地区以县级政府为龙头,农家书屋,共享工程,远程教育接收点,乡村图书室为带动点而形成的四位一体模式等。

二、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模式综述

如前所述,公共图书馆建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在薄弱的基础之上,提升图书借阅,交流,图书系统流转的水平,让农民们普遍均等地享受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近年来,归纳众多地区的农村图书馆建设的实践经验,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类:第一类,将“农村图书馆”转化为“文化中心”,并对图书借阅的相关设施进行建设,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对“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所已有的图书室加以建设;第二类,“总分馆制”建设,即农村图书馆隶属于公共图书馆,将农村图书馆的发展视为总管发展的一部分,并对其加以建设。前一种类的建设体现出乡镇一级别的“底层设计”,后一类建设则体现为多级图书馆的“底层设计”。

针对农村图书馆的相关理论研究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建设及农家书屋建设的相关研究。另一类则是构建农村公共图书馆体系的相关研究。比对两类研究可以看出,第二类研究更加注重农村图书馆的专业化。就时间节点来看,2007年是一个转折点。在2007年之前,前一类研究主要从提升农村文化生活品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需求的层面,阐述农村图书馆建设。后者则从如何入手来整合图书馆资源、如何将信息资源做到有效共享与利用的层面上来阐释农村图书馆建设。在这之后,国家相继出台了“两个纲要”,透过纲要,“普遍均等”、“全覆盖”等词成为研究者解读的重要词汇。此后,第二类研究,开始明确的将农村公共图书馆建设与“实现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问题结合起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下的农村图书馆建设研究不再拘泥于简单的创新经验介绍,转而剖析创新模式对实现普遍均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价值与局限。

在众多研究者与实践者中,“总分馆制”方案备受青睐,大家普遍认为“总分馆制”是实现“普遍均等和覆盖全民”的最佳模式。所谓的总分馆制就是指图书馆的建设主体与机构管理者必须是同一个,在此前提下,管理发展起来的图书馆群。在这其中,将一个处于核心地位的图书馆作为总馆,处于从属地位的其他图书馆作为分馆。在现行的体制下,通行的做法是各级政府共同资助,总、分馆之间的所处关系是业务管理与相应的辅导,没有明显的从属关系。在各地的实践探索中,“总分馆制”又可以分解为五种,1、“全委托总分馆体系”,即“苏州模式”,该体系是由下而上进行全方位委托。2、“半委托总分馆体系”,即“天津模式”,该体系是由下自上而产生的,该模式是天津图书馆援建的社区街道图书馆的一种模式。3、“全委托总分馆体系”此体系也是自上而下的,是广东创立的流动图书馆体系。4、“半委托总分馆体系”,此体系是北京东城区与西城区总分馆所运用的体系5、改革体制产生的“严格总分馆体系”(广东佛山禅城区联合图书馆)。

然而,就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总分馆制”所推行的地区主要是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各级政府拥有提供充足经费的能力。但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基层政府财政紧张,对于图书馆投资建设所需的资金能力有限,故而很难在这些地区发现“总分馆制”的实践方案。在当前推行的“总分馆制”中,发展村(社区)级别的图书馆成为体系建设中的瓶颈。一方面村(居委会)不属于行政级别的体制内,另一方面“空壳村”存在于当前很多村委会,政府扶持资助图书馆建设成为必然。囿于体制阻碍,乡镇级、村级图书分馆缺乏确定的责任主体对其进行扶持建设,以至于“总分馆体系”无法顺利开展,进而导致失败。因此,从发展农村图书馆的角度来看,体制壁垒得不到解决,“总分馆制”在农村地区的建立将难以落实或持续发展。

三、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取得了诸多成绩,主要体现在: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建设者们在我国现行公共图书馆垂直层级的行政管理体制与分级掌管的财政体制下,勇于实践;在法律与体制的规范内,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总分馆制”模式。关于这些实践探索所积累的经验,对今后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模式推行,提供了有力借鉴。

诸多研究者从不同层面阐释和论证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从而发扬“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理念。这些研究成果无疑拓宽了图书馆学研究的内涵与外延。

针对垂直层级的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与“农家书屋”式的援建工程,分属于不同主管部门这一现状,诸多研究者分别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详尽的剖析,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理论决策与实践参考。

在公共图书馆为广大农村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足。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农民,对于信息与知识的需求及其行为存在着巨大不同。“千万个农村书屋”并非是衡量“农村图书馆”建设的评价标准,作为其评价标准的应当是农民通过“农村图书馆”获取信息的满意度,其建设是否可持续发展。出版社,援建工程在农村图书馆建设之中将积压许久的图书、资料赠与农村地区,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可持续资金的投入与体制的革新是解决批量“农家书屋”工程由盛而衰的必要条件。故而,未来研究的重点首先应当放在不同时期及地区,农民对于信息的需求上,其次才是改进体制与机制,建立完善可持续的图书馆建设模式。

从图书馆建设模式来看,他们大都处于自上而下的整体推进模式,鲜有质疑之声,不可否认“自上而下”能够集中所有的资源,快速提升农村图书馆建设的品质,但是,长远来看这种方式未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未能实现“惠及全民”的预期效果。与之相反的是“自下而上”的民间图书馆,在自办自管的发展中惨淡经营,但总能突破障碍,受到居民的赞同与认可。对比两种模式,一种是“送文化”,一种是“种文化”。对于“送”与“种”值得我们深层次研究与探索。

现代社会,农村地区的居民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互联网,手机通讯信息等便捷方式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农村图书馆建设者们能否依据时代要求,切实贴近农民需求,大力发展“农村图书馆”事业,这还需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不断探索实践。

[责任编辑:竹效民]

参考文献:

[1]李超平.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嘉兴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

[2]潘丽敏.吴江市整合农村信息服务资源的探索与展望[J].图书与情报,2011.

[3]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文版)[OL]2012.

[作者简介]王玉刚,新疆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讲师。

[收稿日期]2015-09-18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15)04-0101-03

doi:[D OI编码]10.3969/j.issn.1674-6287.2015.04.3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