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杨 帆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之后,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高校学报作为高等教育科研成果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更不可能置身事外。在中国大陆9000多种期刊中,社科学术期刊约占四分之一强,达到了2800余种。其中,高校社科学报又占据了一半。高校综合性学报的数量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在面对中国加入WTO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时,高校学报国际化之路还面临很多问题。纵观高校学报办刊国际化研究主要分为四大部分:
学者对高校学报国际化的内涵的认知是比较统一的,即办刊理念国际化(面向世界办刊)和办刊模式国际化(语种、稿源、审稿专家、读者、出版发行国际化)。在认识高校学报国际化办刊内涵之前我们要知道国际化的定义,刘钧(1995)认为国际化是用以表征人类历史进程的范畴,即用以表征人类由狭隘的地域联系走向社会化普遍交往的程度和水平的范畴,是生产社会化发展到现时代的历史形式,具体地说,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呈现的世界性联系。刘为清(2010)指出从狭义定义来说,期刊国际化主要是指稿源和审稿专家的国际化。邹建达等(2001)认为所谓高校学报的国际化,主要是指高校学报要实现国际化的办刊方式,扩大开放与合作、交流,不仅要面向高校内部的教学科研,而且要面向国内经济、教育、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必须迎接国际的挑战。高校学报要走出封闭,扩大开放,通过学术文化的交流融合,办刊形态的选择,实现作者国际化、稿人国际化和读者国际化的一体化目标。也就是“面向世界办学报”。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必然面对国际化问题,正如李延军(2002),撰文指出学报自身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人类精神家园的建设都呼唤学报国际化。王东方(2003),从学报所处的内部环境(高校专业人才优势、编辑队伍及刊物状况)和外部环境(面临新技术革命的到来,“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信息网络化”与“科技同步化”)全面分析了我国高校学报国际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高校学报国际化办刊之路是每个学报必须面对的问题,事关学报的生存和长足发展。在面对这个问题早着手、早计划、早改革是每个学报的正确之选。
学报在国际化进程中也面对诸多问题,是我们不可回避的。孟庆勋(2011),从四方面分析了高校学报国际化的瓶颈:首先,高校学报的国际化意识不足;其次,高校学报的竞争力不强;再次;高校学报国际化的现行政策、体制、学术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最后,高校学报国际化程度远远不够。王玉叶(2009),着重论述了影响学报国际化的七个主要因素:办刊理念、体制、学术质量、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和其他因素。高崇友(2004),从比较视野,分析我国高校学报与国外学报在产业实力、制作上、人才和经营理念和管理上存在的差距。梁仁(2009)主要有办刊理念问题、体制问题、学术质量问题、市场化问题、专业化问题、集约化问题、规范化问题等。学者们的分析都很入理,我们的体制、学报的定位、学报现在整体实力等这些问题都是硬伤,对这些的认知并不是为了踌躇不前,而是为了更好的前行。
学者们大都从整个高校学报的视角分析国际化办刊的路径,有极少作者介绍了某个学报的成功之路。
(一)一般路径。高崇友等(2002),认为通过扩大稿源,提高稿件质量;提高英文撰写水平,出版学报的英文版;增加信息量,缩短出版周期;聘请外籍编委;在因特网上设立学报的网页或开办网站等途径可以提升学报国际化水平。梁仁(2009)建议采取办国际名刊、联合办专辑、办国际名栏目、进入国际检索系统、以信息化推动学报的国际化等路径以加快推进高校学报的国际化进程。刘为清(2010)在期刊国际化背景下,通过开放来稿渠道、主动约稿等措施可有效提高高校学报稿源质量,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大审稿专家资源是保证高校学报质量的重要环节,提高编辑人员素质将使高校学报具有持续的生命力,良好的制度建设是高校学报发展的先决条件,软硬件设施的改进会为高校学报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邹建达等(2001)打开“窗口”,促进交流与合作;提高学报质量;加快学报规范化进程;要办出各自的个性和特色;优化学报结构,使办刊形态多样化;加大投入,推进学报国际化。马建平等(2010)坚持学术质量标准,开放办刊,缩短出版时滞,采用OA出版方式,走出一条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二)个别期刊国际化办刊成功经验。张月红(2012)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重点介绍了,《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国际化办刊过程中主要采取了哪些可借鉴的方法如,“全方位的国际同行评审体系”、进入国际出版链接协会CrossRef、文后跟踪网络服务。除了《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的成功经验外,还有一些医学类学报等专业性期刊也有很值得借鉴的经验,但由于是专业期刊就不在此赘述了。
高校学报国际化办刊的前期研究成果中,学者们对高校学报国际化的内涵认识是比较统一的,且较深刻的揭示了学报国际化办刊的困境和必要性,为今后学者们进一步研究高校学报国际化办刊路径指明了方向。对于高校学报国际化办刊路径的研究,学者较多的论述了一般路径,缺少特殊性的研究。也说明了学报目前国际化水平不高,国际化办刊经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
我国高校学报国际化水平离实际要求还有一定距离,高校学报自身定位、体制、学报现在整体实力等这些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但作为学报首先要从改变能改变的入手。首先,我们可以将我们的办刊质量向国际标准看齐,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编校质量,为与国际期刊接轨做好准备;其次,编委国际化,约稿国际化,编辑国际化;再次,办国际名栏或国际名刊,学报根据现在自己办刊的实际情况和优势,如果学报已经进入教育部名栏,可以利用这个平台继续把名栏办成国际名栏,再进一步借名栏聚集人气和名气,把学报最终办成国际名刊。最后,提高学报信息化水平,浙大学报的成功经验中,让我们看到了,信息化与国际化的密切关系。
[1]王玉叶,徐镇强.论高校学报国际化问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7).
[2]孟庆勋.高校学报国际化发展的理性审视[C].第九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络化研讨会论文集,2001.
[3]高崇友.高校学报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保山师专学报,2004,(4).
[4]冯月联,论高校学报走向国际化的有效途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2,(1).
[5]邹建达,袁莎.论推进高校学报国际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1).
[6]李延军.谈我国高校学报社科版的国际化[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2,(2).
[7]王东方,陈智,赵惠祥.关于高校学报国际化的思考[J].学报编辑论丛,2003,(11).
[8]梁仁.略论高校学报国际化问题[J].《公安学刊》—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09,(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