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娄翠萍
(中共农二师党委党校 新疆 库尔勒 841000)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红枣产业已发展成为兵团的特色主导产业。农二师党委积极响应兵团提出的减棉、增粮、增果、增畜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方针,将特色林果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在水资源不足的塔里木、米兰和且末三大原植棉垦区大力调整园艺业种植结构,实施退棉进枣工程,突出红枣基地建设。目前,全师已形成了38万亩红枣基地,成为团场职工增收的支柱产业,为广大职工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也显示出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塔里木、米兰和且末三大垦区属于干旱荒漠性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降水极少,蒸发强烈,土地资源丰富,极适宜红枣栽培。红枣耐风沙干旱,需水量比棉花要少,对水的敏感程度也相对较低,有利于在长期缺水干旱的垦区生长,因此,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优势使红枣具有甜度较高,品质很好的特质。
(二)经济效益显著,已成为职工增收的重要途径。与棉花、香梨比红枣经济效益较高。从红枣的种植、管理成本看,每亩红枣的成本一般在800元—1000元左右,按每公斤25元算,如果每亩达到300公斤的中等产量,除去成本,亩均效益也在6500多元。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收入较可观。如三十四团2011年生产总值达2.3亿元,职均收入3.5万元,人均收入12500元,实现了社会发展、经济腾飞。从其收入来看,职工收入60%以上来自红枣种植。三十六团2010年红枣面积达到4万亩,全团红枣总产达到1.1万吨,枣园职工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的就有100多户,最高收入户是种植42亩地有53万元收入,红枣成了职工致富的“金果子”。
(三)产业效益较大,群众生产积极性高。随着水资源日益枯竭,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和棉花价格飘忽不定,棉花种植比较效益越来越低,风险骤然增大,单纯种植棉花无法支撑团场发展和职工增收。为此,农二师把发展红枣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团场经济尤其是塔里木垦区、米兰垦区和且末垦区的支柱产业来抓,采取了有效措施,强力推进产业升级,使红枣产业逐步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朝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种植红枣可以给枣农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所以团场发展红枣产业的积极性很高,职工种植的热情十分高涨,全师上下形成共识,掀起了种植红枣的高潮。红枣已成为二师干果经济林的主要树种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快速增长。
(四)生态效益明显,已成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优质树种。塔里木、米兰和且末垦区地处沙漠边缘,风沙大,气候恶劣,一年四季大风扬尘天气较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大面积种植枣树,可以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粮田,有利于形成农田防护林的天然屏障,为农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因此,红枣具有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五)注重红枣栽培种植和管理技术。团场为大力发展红枣产业,把红枣生产作为一项兴团富民的骨干产业来抓,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发展的优惠政策,采取直播建园,苗木购置,低产林改造补贴,提供技术服务,统一采销管理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红枣产业。农二师工会组织农二师农科所有关研究红枣方面的专家深入各团场,为园林业职工讲授优质水果丰产栽培技术,采用高标准水保整地、优良品种栽植、病虫害统一防治等措施保证了园区红枣的正常生长。为了加强精细管理,师每年初因地制宜开展了红枣嫁接、修剪、病虫害防治和优质丰产栽培等一系列先进实用技术和现场观摩操作培训,发放种植红枣实用技术手册,免费为退棉进枣职工配发剪刀。
红枣产业作为农二师塔里木、米兰、且末垦区团场发展的一项经济林果品产业,是立足当地有力的地理条件,因地至宜,突出区域特色和品质优势发展的职工增收产业。但是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在:
(一)加工能力不强,产业链条不长。目前,各垦区团场红枣产业发展仅处于产业化初始阶段,产品多属简单的初级加工,仅仅是将采后的红枣经筛选、清洗、烘干、简单包装出售流程的粗加工为主,像浓缩枣汁、枣泥、枣醋、枣酒、枣饮料等精、深加工产品几乎没有,而且很多不经过加工,甚至连包装都没有,只是卖原产品,价格增值增值能力不强。因此,在深加工方面存在着规模龙头企业少,加工能力弱,科技含量低的缺点。
(二)产品品牌建设不够到位,市场营销体系不够健全。企业对市场重视程度不够,营销投入少,未能打造出拳头产品,难以发挥品牌效应。近些年,随着产品销售网络的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相对有所提高,但由于扶优抑劣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红枣的品牌市场仍处于多牌竞市、各自为政和单打独斗状态,无序竞争现象依然突出。种植农户、加工企业、运销大户品牌意识差,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上不能从发展品牌、保护品牌上做起,有意无意破坏品牌的行为经常发生,严重影响了今后全县红枣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市场意识薄弱,流通管理混乱。目前,相当比例的枣农缺乏市场意识,在销售问题上,坐等老板上门收购,自己很少主动出击。各地红枣合作社成立了一些,但大都局限于种植、管理环节,而不是产销并重。师内也缺乏具有经营规模、管理规范的红枣专业市场;大部分红枣(干果)主要通过收购运销大户采用编织袋、纸箱等包装向外整批销售,收购中压级压价、掺杂使假、优劣不分等现象经常发生,直接影响了红枣的品牌形象。
(四)水资源严重缺乏。塔里木垦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四周,降水稀少,干旱多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更适于红枣的生产。但是塔里木河流域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落后,水利设施少且不配套,整个流域水资源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水的利用率很低尤其是水资源分配不均衡,加之干旱少雨,水资源极度缺乏,风大尘多,日温差悬殊大,塔里木垦区下游地区成为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严重影响红枣的产量和质量效益。在调研中,枣农普遍反映水资源匮乏是当前红枣产业扩大规模的最大障碍。
(五)病虫害防治压力加大。种植红枣是近几年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陆续开始种植的,相比而言,种植时间不是很长,前期过程中病虫害很少发生,枣农也缺乏防治病虫害的意识。目前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病虫害将愈来愈多,病虫害的出现对枣农的种植心理和成本及产品的品质都带来一定的影响,加之红枣病虫预测报体系、防治体系不够完善,又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查,病虫害防治难度大。为此,红枣产业的病虫害防治工压力不断加大。
三、加快红枣产业发展对策思考
(一)优化产品结构,丰富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一是要加快红枣基地建设步伐。重点选择优势特色树种,向最适宜区域集中,要成方连片,集中发展。二是根据三大垦区地域的特点,加大红枣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力度,大力引进推广早熟、晚熟等优良红枣品种,淘汰劣质品种,鼓励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三是加强产品品质管理,提升红枣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团场对承包果园的职工,必须按照工厂化的要求实行“五统一”管理和服务,即:统一管理模式、统一技术措施、统一订购价格、统一采收标准、统一收购产品和对外销售。坚决克服一些团场连队出现的“以租代管”、“以包代管”、“以卖代管”的倾向。采取必要的和有效的措施,全面推行与承包办法相适应的风险抵押金制度和养地基金制度,把幼树和幼树嫁接成活率及各时期重大技术措施的考核与发放生活补贴挂起钩来,或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和要求职工增加对果园的投入、加强对果园的管理,努力提高幼树和幼树嫁接的成活率,提高现有成龄果园的果树存活率和园相整齐度,提高特色林果业的贡献率和收益率。
(二)充分发挥工业园区辐射和带动功能,形成红枣产业集群。目前,我师形成了“一区两园”的格局,即库西经济工业园区及下辖的库西工业园和绿原工业园。要着力发挥工业园区的辐射和带动功能,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红枣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根据不同品种、品质、等级的红枣分类利用,提高产业分工细化程度,形成“红枣生产基地—加工园区—集散市场”的红枣发展链条,拉动全师红枣产业的发展,逐步增强红枣业的集聚程度和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壮大基地规模。龙头企业是团场农业和职工进入市场的纽带,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要重点发展和壮大加工企业,积极扶持冠农、鹿丰两家龙头企业开展红枣产品的精深加工,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把基地、农户、企业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效解决生产与流通、生产与市场的矛盾,推动产品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另一方面要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争取用3至5年时间,建设起以库西工业园区干鲜果品批发市场为中枢,以冠农公司经销网络和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以超市、商场为补充的林果产品流通体系。同时在红枣发展中,按照市场要求进一步优化品种,合理搭配干鲜果比例和销售加工比例,推进我市红枣产业发展再上一个新水平。
(四)加快品牌战略的建设。进一步加大对优势企业、优势产品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支持企业争创国家名牌和地方名牌,以品牌做大企业,以品牌占领市场,以品牌提高竞争力。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加强地方品牌的保护,通过新闻媒体,展览会,网络,物流配送等多种手段,提升品牌的知名度,积极开拓潜在市场,扩大红枣消费区域。建立网络服务中心,随时发布红枣的最新资讯。同时,组建行业组织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加强生物防治病虫害,杜绝使用各种违规化肥、农药,力求二师建设成有机红枣、绿色红枣基地,为农二师红枣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为确保红枣品质,促进红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由师主管部门牵头保护红枣品牌,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第一,扩大对外宣传窗口,通过新闻媒体、招商引资等各种形式搞好与外界联接的纽带,将红枣宣传出去。第二,积极组织红枣生产企业、加工大户、红枣经纪人外出参加各类红枣博览会,制作专题片,举办红枣节、红枣推介会等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积极推销产品,提升红枣知名度。第三,注重创新开发红枣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药食文化、工艺礼品、文学艺术等文化,不断增加枣业文化的厚实度和扩张力,不断增进枣乡风情的浓郁度和感染力。
(六)全面推行红枣标准化管理,提高红枣产业的整体水平。高度重视以防治有害生物、防范低温冻害、防御大风沙尘为主的灾害综合防控体系建设,针对灾害综合防控体系建设的重大关键技术,整合现有科研教学、生产单位的技术力量联合攻关,重点在抗逆良种引进培育、病虫害防治、低温冻害防范、果树冻害补救等技术上取得突破,进而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规程,积极推广应用。制定、修改和完善红枣业优良品种、栽培条件、灾害防范、基地管理以及采收、分级、包装、贮运、保鲜和精深加工等生产环节的技术标准,建立起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体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