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德安县张十八铅锌矿尾矿库工程地质特性及评价

时间:2024-09-03

吴新宇

(江西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江西 九江 332100)

1 拟建区地质特征

区域上为九江台陷、瑞昌一九江凹褶断束、彭山穹窿构造东侧。库区位于彭山穹窿构造的东端,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其次为第四系,褶皱不发育,地层走向近南北,倾向东,倾角20°~30°,为一单斜构造,沿走向呈舒缓波状,断裂以层向重力滑脱为主,次为向东南方向延伸的放射状断裂,裂隙以垂直层面的节理(裂隙)发育,见有岩脉出露,现分述如下。

1.1 地层特征

库区主要为寒武系地层、次为第四系,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1.1 寒武系下统王音铺组(∈1w)

分布在库区西北角,岩性分布:底部为含磷结核炭质页岩,中部为灰黑色硅质灰岩,上部为灰黑色板状页岩夹灰岩,厚度150~200m。

1.1.2 寒武系下统观音堂组(∈1g)

库区大面积出露,根据岩性不同可分为下、中、上三段。

(1)下段(∈1g1):为灰绿色、灰色粉砂质页岩夹炭质页岩,厚度150m~300m,出露在库区西部高山地带。

(2)中段(∈1g2):为灰色薄层状灰岩与灰色粉砂质页岩互层或夹透镜状灰岩,厚度100m~150m,出露在库区中部低凹处。

(3)上段(∈1g3):为灰色粉砂质页岩夹灰色钙质页岩,厚度50m~100m,出露在库区东部坝基一带及南北一带。

1.1.3 寒武系中统杨柳岗组(∈2y)

岩性:下部为块状白云质灰岩、中部为灰色条带状灰岩夹页岩。上部为深灰色薄层状灰岩夹同生角砾状灰岩,厚度80m~150m,分布在库区东侧。

1.1.4 第四系(Q4)

下部为残坡积层,岩性为褐灰色碎石土,固结性较好,厚度一般0m~10m,分布在沟谷各边坡旁,上部为砾石砂土夹滚石等,呈松散状,厚度0m~15m,分布在沟谷中部呈条带状分布[1]。

1.2 构造特征

由于区域受彭山底辟穹窿构造影响,褶皱、断裂、节理具有特殊性。

1.2.1 褶皱

地层走向近南北向,倾向东,倾角20°~40°,构成向东倾斜的单斜构造,沿走向呈舒缓波状,褶皱不发育。仅局部见小型褶皱。

1.2.2 断裂

库区内断裂构造不发育,根据以前的区域地质资料,本区断裂构造以层间重力滑脱断裂为主,就是层间破碎滑动,库区内部发育,节理裂隙较发育,页岩中垂直节理最发育,倾向西或东,倾角80°左右,密度一般1~3条/m,密集处5~6条/m,把页岩切割成豆腐块一样[2]。

1.2.3 岩浆岩、矿产

库区岩浆岩不发育,仅见有煌斑岩脉在库区北部有少量分布,岩脉厚度0.5m~1.5m,出露极少,库区内未见矿床矿化带分布。

1.2.4 不良地质现象

库区内不良地质现象主要在寒武系下统观音堂组中段(∈1g2),灰色灰岩在库区分布面积广,灰岩中溶蚀现象明显,如:小溶坑、溶隙、溶沟现象发育,在KCZK47孔附近灰岩中见小溶洞,洞高约0.7m,宽约1m,深大于1m,由于充填物堵塞,溶洞大小难以观测(图1)。据此可说明观音堂组中段灰岩中,岩溶现象比较发育,对库区渗漏存在潜在的不利因素,根据物探结果场区基岩下部局部较破碎,建议根据物探结果确定灰岩中岩溶发育情况及位置,然后采用覆盖、封堵等办法处理。

图1 灰岩溶蚀现象

2 拟建区水文地质特征

2.1 区域水文

拟建区域位于德安县茅山水库西侧冲沟,拟建尾矿库汇水面积约1.5km2。区域地表水较丰富,主要地表水均汇聚于茅山水库内。茅山水库南北长约0.5km,东西宽0.05~0.3km,总汇水面积约5km2,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

2.2 地下水类型及各含水层特性

区域为丘陵地形地貌,地势较高,地表水体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以茅山水库为区域地下水滞缓径流区,水力坡度1/10000左右。根据地层岩性、地下水赋存特征和水力性质,地下水类型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溶洞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三种类型[3,4]。

2.2.1 松散岩类孔隙水

区域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Q4)碎石类土中,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周边水系渗透补给。但区域碎石类土层分布不均匀,主要是冲洪积、残积、坡积形成,层中泥质含量较高,故区域该类水水量较小。

2.2.2 碳酸盐岩溶洞裂隙水

库区碳酸盐岩溶洞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灰岩层,间夹泥炭质页岩隔水层。灰岩层中含水特性,主要受控于层中岩溶发育情况及充填物情况。岩性完整及裂隙充填率高地段,含透水性差,岩溶发育;充填率低的地段,含透水性强,受区域及上部水体补给。

2.2.3 基岩裂隙水

赋存于碎屑岩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中,主要受大气降水及上覆松散岩类孔隙水补给,富水性与裂隙性质、裂隙发育程度密切关联,并受地形地貌等条件控制。矿区碎屑岩为页岩,岩石风化裂隙发育,充填程度高,连通性差,故其富水性贫乏。

2.2.4 地下水的水力性质

本次勘察期间,对坝基钻孔及个别库区钻孔进行了压水试验,根据压水试验结果,计算出各岩土层的平均渗透系数如下:含碎石粉质粘土层渗透系数K约为0.481m/d,强风化灰岩层渗透系数K约为0.145m/d,中风化灰岩层渗透系数K约为0.068m/d,强风化炭质页岩层渗透系数K约为0.316m/d,中风化炭质页岩层渗透系数K约为0.012m/d。

根据规范要求,当岩土层K值接近或大于0.05m/d时,岩土体就应进行防渗处理。

勘察过程中在拟建区采取两组地表水样、在钻孔中采取6组地下水样进行试验分析,根据水样检测结果,场区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3 拟建区岩土体工程特性

根据钻探揭露资料综合对比,拟建区地层从上到下划分如下:

第(1)层:含碎石粉质粘土。

含碎石粉质粘土:褐黄~灰黄色,可塑,稍湿,主要由粘粒、粉粒等组成。夹碎石,碎石母岩成分主要为强风化页岩,少部分为灰岩,砾径一般在1cm~5cm,多呈棱角状,含量约10%~20%。局部分布,最薄处为0.50m,见于KCZK47号孔;最厚处为18.20m,见于KCZK52号孔;平均厚度为7.69m。

第(2-1)层:强风化石灰岩。

强风化石灰岩:青灰色、灰白色,原岩结构大部被破坏,但尚可辨认原岩结构。主要矿物成份为方解石、泥质等,岩体较破碎,风化裂隙及节理发育,岩芯呈碎块状。局部分布,平均厚度为6.20m。

第(2-2)层:中风化石灰岩。

中风化石灰岩:青灰色、灰白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方解石、泥质等,岩体较完整,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多呈短柱状,部分呈碎块状。局部分布,最薄处为0.60m,见于KCZK53号孔;最厚处为11.10m,见于KCZK32号孔;平均厚度为5.36m。

第(3)层:溶洞。

溶洞:灰岩溶洞,由灰岩溶蚀形成,无充填。局部分布,最薄处为1.30m,见于KCZK53号孔;最厚处为1.60m,见于KCZK34号孔;平均厚度为1.45m。

第(4-1)层:强风化炭质页岩。

强风化炭质页岩:灰黑色,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泥质、碳质等,岩石节理裂隙发育,裂隙多被粘土矿物充填,岩芯较破碎多呈块状及短柱状。局部分布,最薄处为3.60m,见于KCZK8号孔;最厚处为12.40m,见于KCZK49号孔;平均厚度为9.94m。

第(4-2)层:中风化炭质页岩。

中风化炭质页岩:灰黑色,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大部分呈闭合状,岩芯破碎呈短柱状。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RQD=50%。局部分布,最薄处为2.60m,见于KCZK3号孔;最厚处为8.00m,见于KCZK48号孔;平均厚度为5.39m。

第(5-1)层:强风化页岩。

强风化页岩:青灰色,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为泥质、钙质等,岩石节理裂隙发育,裂隙多被粘土矿物充填,岩芯较破碎多呈块状及短柱状。局部分布,最薄处为1.20m,见于KCZK22号孔;最厚处为28.20m,见于KCZK45号孔;平均厚度为10.18m。

第(5-2)层:中风化页岩。

中风化页岩:青灰色,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大部分呈闭合状,岩芯破碎呈短柱状。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RQD=50%。局部分布,最薄处为0.70m,见于KCZK49号孔;最厚处为40.00m,见于KCZK41号孔;平均厚度为9.41m。

4 岩土参数分析及选用

4.1 岩土体原位测试

对场区主要土层进行动探41次,各岩土层原位测试数据见下表1。

表1 动探数据统计结果表

4.2 岩样室内试验

对场区主要土层进行土样采集,采取岩样42块,进行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各土层指标推荐值详见下表2。

表2 岩体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结果表

4.3 各岩土层强度参数指标

根据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测试结果,结合已有区域经验,对本拟建区内揭露的各岩土层强度参数如下表3:

表3 各岩土层强度参数

(1)含碎石粉质粘土:本层厚度不均匀,不同位置的各土层性质差异较大,根据现场动探试验结合本地区工程经验,建议本层承载力特征值为200KPa。压缩模量建议取9MPa。(根据参考资料,本层中有部分为碎石土,综合考虑后将其并层分析。)

(2)强风化石灰岩:本层厚度不均匀,且由于岩体破碎无法进行试验,参照本地区工程经验,结合相关规范及前期勘察资料,建议强风化灰岩承载力特征值取800KPa。

(3)中风化石灰岩:本层埋深大,层厚大(未揭穿),根据岩体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结果,本层岩体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3.91MPa。

(4)强风化炭质页岩:本层分布范围相对较小,厚度不均匀,且由于岩体破碎无法进行试验,参照本地区工程经验并结合相关规范,建议强风化炭质页岩层承载力特征值取600KPa。

(5)中风化炭质页岩:本层分布范围相对较小,厚度不均匀,根据岩体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结果,本层岩体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6.18MPa。

(6)强风化页岩:本层厚度不均匀,且由于岩体破碎无法进行试验,参照本地区工程经验,结合相关规范及前期勘察资料,建议强风化页岩承载力特征值取700KPa。

(7)中风化页岩:本层埋深大,层厚大(未揭穿),根据岩体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结果,本层岩体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1.56MPa。

5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5.1 区域稳定性评价

区域地质构造上属彭山穹窿构造。出露地层有中元古界双桥山群、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第四系,构造穹窿状褶皱为主,根据区域地质调查,结合本区地质资料,区域内断裂构造不发育,区域稳定性较好。

5.2 库区渗透性评价

根据物探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工程钻探资料综合分析可知,库盆上部地层为含碎石粉质粘土,厚度约为1m~18m,渗透系数约为0.481m/d,属弱透水层。下部为强、中风化板岩及强、中风化石灰岩,风化程度不均匀,风化裂隙较发育,根据地调发现,灰岩层上溶蚀现象明显,多含溶槽、溶沟、溶坑等,据此推测灰岩层属较强透水层。故库盆底部属于中~强透水地基,若不处理极有可能产生库区渗漏现象。

5.3 坝基稳定性评价

初期坝及拦水坝选址均位于山间谷地,地基土层主要由含碎石粉质粘土、强风化石灰岩、中风化石灰岩等组成,各层岩土层上下之间左右之间,结合紧密,稳定性较好,现今未见新的活动迹象。岩土层中未见土洞,空洞现象,结构性较好。根据物探结果,初期坝下伏基岩为炭质灰岩夹炭质页岩,沟谷处夹炭质页岩相对较厚,推断基岩裂隙发育,相对较破碎,透水性较好,故要防止存在绕坝渗漏的可能。拦水坝下伏基岩为炭质灰岩夹炭质页岩,沟谷处夹炭质页岩相对较厚,推断基岩裂隙发育,相对较破碎,透水性较好。两侧坝肩地势陡峭,其中初期坝右侧坝肩目前已发生大规模垮塌,根据现场调查,垮塌原因主要是因为山坡坡度陡峭,在雨水冲刷作用下导致上部第四系覆盖层垮塌,未发现断层等活动断裂迹象,坝体基础自然情况下总体较稳定。

6 结论

拟建工程选址区场地较稳定,地质构造不发育,基底较稳定,为适宜建设的一般地段。选址区下部为含碎石粉质粘土及强、中风化石灰岩等中—强透水层,地下水量小,但连通性好,若不处理会在库盆产生渗漏及产生绕坝渗漏等,建议施工前应先对其进行处理。坝基基础整体稳定性较好,坝肩上覆土层厚度不大,在清除其上覆土层后整体稳定性较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