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盛志敬,罗彦云,张洞川,牛迎春,何熙时
(株洲中车天力锻业有限公司,湖南 株洲 412000)
本文中中心锲块属于铁路货车缓冲器上的关键零件,需模锻成形。该产品非加工面占比达到95%以上,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要求较高。中心锲块现有锻造工艺为:制方坯—卡压预锻—终锻成形—切边—整形,操作工艺流程复杂,且零件叉部尖角易出现折叠。
中心锲块如图1所示,属于对称叉口锻件[1],除了叉口钻孔和方孔尾部端面铣平需加工外,其余均为非加工面。根据中心锲块零件图分析,此锻件采用开式模锻方案,因为锻件上、下对称故分模面选择在锻件中间位置。通过分析计算锻件各部分的截面积,该中心锲块锻件方孔尾部最小截面积相当于直径Φ100mm的圆棒料,方孔尾部最大截面积相当于约直径Φ140mm的圆棒料。锻造时尾部金属有从最小截面积向最大截面积处流动的趋势。现工艺一般采用先制方坯,然后卡压预锻,最后终锻工序,工序多,工件流转时间长。
图1 中心锲块
根据以上工艺分析,本文设计了一款中心锲块锻模,把制坯和卡压预锻工序合成一道工序,节省了工序和工件流转时间。锻模设计图如图2所示,预锻型腔高度比终锻型腔高度尺寸大5mm,长度和宽度比终锻小1mm~3mm左右,预锻叉形部位采用大圆角加斜面和平直段形式,用于坯料劈开分流,其中平直段长度比叉部开口小约5mm,中间设计凹弧,便于坯料放置;预锻型腔四周采用大于7°的斜度和大圆角,用于减小坯料往四周扩散的趋势从而使坯料易于往叉部尖端流动,同时保证预锻件进入终锻型腔易于对正。终锻型腔按锻件图加工,热胀率取1.2%,合模方向按负差制作。
图2 锻模图
对坯料、锻模进行3D建模,然后导入仿真模拟软件。始锻温度设置1150℃,模具的预热温度设定为300℃,上模下压运动速度取为300mm/s,摩擦系数设定为0.3,将有限元模型进行定义材料、划分网格、设置运动条件、设置坯料、模具等相对位置后,进行分析求解,最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坯料纵向直接放入预锻型腔。随着锻模上模金属在初始成形时,坯料叉部端先被劈开分流,然后成形底部方孔,最后往叉部尖端流动,整个预锻过程中金属流动性良好,无折叠,见图3。图4为预锻后金属与模具间隙距离图,借助于仿真模拟软件分析可知预锻后金属并未全部充满型腔,其中两个方孔部位与模具型腔间隙最大相差7mm左右,其原因为此部位筋板厚度不足10mm,高度为35mm,导致金属流动阻力大且冷却速度较快,所以容易产生充不满的情况。图5为锻件温度场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预锻后锻件温度在1030℃~1180℃之间,其中锻件薄壁部位温度略低。
图3 预锻金属流动图
图4 预锻后金属与模具间隙距离图
图5 预锻后锻件温度场分布图
预锻型腔比终锻型腔在高度方向高5mm左右,在锻造过程中金属流动有向受力最小的方向流动趋势,故预锻造后直接进入终锻。终锻模拟,预锻件根据拔模斜度先自行对正,然后尾部方孔与叉部随着模具打靠,金属全部充满模具终锻型腔,整个过程金属流动性良好,无折叠。图6为终锻时锻件金属流动图,箭头的指向表示金属流动方向,不同的颜色表示金属流动速度大小。从图中可以看出锻件两个方孔部位金属流动比其它部位大,金属流动方向基本沿锻件外形轮廓,无交叉、乱流。图7为终锻造后金属与模具之间间隙距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锻件与模具间隙距离≤0.1mm,表明终锻后金属充满型腔。图8为终锻后锻件温度场分布图,工件温度1110℃~1170℃之间。图9为锻造过程中载荷—时间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预锻时最大锻造力为3810t,终锻时最大锻造力为2770t。
图6 终锻金属流动图
图7 终锻后金属与模具间隙距离图
图8 终锻后锻件温度场分布图
图9 锻造过程载荷—时间图
工艺试验根据锻造模拟,坯料中频电感应加热后先在预锻型腔内进行预锻,紧接着进行终锻,锻件充满性良好,终锻后使用红外线测温仪测得表面温度在1050℃左右,其中锻件薄壁部位温度略低,锻造实际生产过程与模拟过程基本相符。中心锲块锻件实物如图10所示,锻件无损检测未发现表面有裂纹、折叠等缺陷,尺寸检测完全满足工艺图纸要求,锻件飞边连续且比较均匀,说明锻模及工艺设计都比较合理。该产品现已批量生产,产品合格率为100%。
图10 中心锲块锻件实物图
在分析中心锲块锻造工艺基础上,根据锻造工艺优质化、工艺省力化原则,中心锲块坯料采用中频电感应加热,优化了工艺流程,并通过了数值模拟和工艺试验验证,把制坯和预锻工序合成一道工序,节省工序和工件流转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