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毛天明
(甘肃省地矿局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 天水 741025)
以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利用激电中梯测量、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测量,对成矿有利地段开展矿产检查或异常查证工作,优选找矿靶区,为下一步开展勘查工作提供依据[1,2]。
根据对研究区已知矿床(点)研究,本区内赋矿岩石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泥质岩和细粒碎屑岩为主夹薄层碳酸盐岩;另一种是以碳酸岩为主[3]。泥质岩类有厚层块状或条带状泥岩,也有具薄层叶里的粉砂质泥质及灰泥质页岩,这类岩石浅变质时为绢云母绿泥石英千枚岩,除正常组成矿物外,常有钠长石、重晶石和碳酸盐类矿物[3]。第二种容矿的岩石是薄层灰岩、生物碎屑灰岩[3]。主要含矿的岩石并不是此类岩石本身,而是产于其上部的硅质岩,硅质岩常含有一定量的铁白云石,形成硅岩—铁白“礁硅岩套”[3]。常见于南带邓家山、郭家沟等矿床[3]。硅质岩根据地球化学研究,属于热水硅质岩[3]。主体属于热液沉积岩[3]。这种岩石有的在含矿层内呈层状、透镜状产出,构成矿体下盘或直接的容矿岩层,有的以矿层中薄层夹层或条带出现[3]。
(1)电法找矿的前提条件是岩矿石物性的电阻率差异[4]。研究区内不管是什么灰岩,其电阻率值都远大于区内千枚岩电阻率值,通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二维反演的电阻率剖面图,就大致可以确定碳酸盐岩顶板(Ls),通过分析碳酸盐岩高阻层和千枚岩(P)低阻层之间的界线形态,推测深部背斜的存在,确定背斜的轴部和其产状,进而厘定赋存在碳酸盐和千枚岩之间的矿体的有利部位[4]。
(2)根据以往测定的物性资料,虽然铅锌矿石所测得的电阻率值相对较低,但是要探测含在千枚岩中的矿体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千枚岩的电阻率也非常低,在同样是低阻异常的情况下,很难区分矿致异常与非矿致异常,但是厚层焦沟层(D2a2)千枚岩中的矿体往往赋存在透镜体灰岩顶部,所以在低阻千枚岩中探测高阻透镜体灰岩是间接找矿的思路[5]。
(3)根据本次对研究区的岩矿石电性参数的统计,铅锌矿石极化率高值达到7.8%,相比较围岩表现为低阻高极化特征,故在激电低阻高极化异常区,结合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推测的地质构造,可较为可靠的圈定铅锌成矿有利部位[5]。
根据研究区岩矿石物性统计结果来看,铅锌矿石极化率明显高于其它围岩,最高值达到7.8%,平均值为6.34%,炭质千枚岩极化率为次高,最大值为6.24%,平均值为3.89%,为主要的干扰异常,但其极化率还是低于铅锌矿石,其余岩石极化率大致在1%~2%范围内变化,其极化率明显低于铅锌矿石。由电阻率统计结果来看,灰岩类明显高于其它岩石,砂岩类最低,其它岩石相差不是很大,但千枚岩与灰岩类比较表现为低阻特征。综合分析岩矿石极化率和电阻率变化特征,确定铅锌矿石表现为低阻高极化异常,故本次工作采用激电中梯法,重点关注低阻高极化异常来进一步圈定铅锌矿致异常,对找矿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在研究区布设激电中梯剖面,点距20m。经测定,剖面极化率最大值为16.96%,最小值为0.44%。电阻率最大值为7377Ω·M,最小值为84Ω·M。极化率按照异常下限6%,圈定了2处异常。
①JD1异常极化率极大值为16.96%,对应电阻率为1073Ω·M,为相对高阻高极化异常,异常带走向近东西向。该剖面位于西汉水群红岭山组、黄家沟组结晶灰岩夹变粉砂岩和千枚状钙质砂岩夹砂质灰岩中,异常区出露的岩石主要为细晶灰岩、灰质千枚岩和绢云母化灰质千枚岩,经测定极化率相对较低,不足以引起该异常。②JD2异常极化率极大值为12.2%,对应电阻率为370Ω·M,为低阻高极化异常,异常带走向东西向。剖面位于西汉水群红岭山组、黄家沟组结晶灰岩夹变粉砂岩和千枚状钙质砂岩夹砂质灰岩中,异常区出露的岩石主要为细晶灰岩、灰质千枚岩和绢云母化灰质千枚岩,经测定极化率相对较低,不足以引起该异常。
在研究区内依据激电中梯测量成果,布设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6-10]。为保证采集数据质量,本次工作选取较大收发距布设场源,剔除近区及过渡区数据,利用远区数据做2D反演。在1500m的勘探深度范围内,各地电断面均较为清晰的反映了地层构造特征。
(1)电阻率断面特征。电阻率断面中按电学性质大致可以分为3个电性层,在地表以下K1线以上为第一电性层,电阻率整体呈现为中高阻特征,局部有低阻电性带,电阻率整体变化在1500Ω·M~158000Ω·M之间,层厚在220m~410m之间。在K1线与K2线之间为第二电性层,表现为低阻电阻特征,电阻率变化在2Ω·M~2500Ω·M之间,层厚在150m~480m之间。在K2线以下为第三电性层,表现为高阻特征,电阻率变化在2500Ω·M~40000Ω·M之间,延伸较大。在图的右下角明显可以看到一个“喇叭状”高电阻率异常,电阻率异常值大于4000Ω·M,高阻异常由浅至深形态连续且稳定,异常值向深部增高。
图1 激电中梯、CSAMT测量成果图
(2)异常解释及地质推断。结合地质资料及物性统计结果,推测地表以下K1线以上的第一电性层的中高阻异常主要为钙质砂岩、厚层灰岩类反映,低阻电性层主要为粉砂岩及绢云千枚岩的反映。在K1线与K2线之间的第二电性层,推测主要为千枚岩及砂岩的反映。在K2线以下的第三高电阻率电性层,推测主要是厚层灰岩的反映。
由此推测,K1线为中高阻的灰岩类与低阻的千枚岩、粉砂岩类的接触界面,K1界面形态大体呈非对称抛物线状,开口朝下,顶部较为宽缓,两侧也较为对称,从地表至该界面埋深约220m~410m之间不等。K2线为低阻的千枚岩、粉砂岩类与中高阻的灰岩类的接触界面,形态与K1线相似,从地表至该界面埋深约370m~890m之间不等。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可划分A、B、C三类含矿空间。A类含矿空间是背斜的两翼及顶部有明显低阻异常的凹陷部位,并且同时与激电低阻高极化异常部位叠合,A类含矿空间圈出1个。B类含矿空间是赋存在泥盆系千枚岩中的透镜体灰岩顶部低阻区,B类含矿空间圈出2个。C类含矿空间是主矿体赋存在高阻大理岩、石英片岩和石英岩中的低阻异常区,C类含矿空间圈出2个。
研究区铅锌矿体主要分布在灰岩与千枚岩接触面周围的石英岩中[11-14]。灰岩与千枚岩具有明显的电性差异,生物灰岩表现为高阻特征,千枚岩表现为低阻特征,并且铅锌矿体及伴生矿物相比围岩具有高极化率特征,因此采用激电中梯测量圈定高极化异常,再通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测量识别岩性界面,在电阻率断面中含矿部位显示为高低阻接触带。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测量电阻率断面较为清晰的反映了地层特征。综合分析处于成矿有利部位的岩性接触带附近的高极化异常,推测为矿致异常的可能性较大。本次研究共圈定类似成矿有利区6处,其中A类含矿空间圈出1个,B类含矿空间圈出2个,C类含矿空间圈出2个。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