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宁夏中宁县王家庄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时间:2024-09-03

艾 爱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宁夏总队,宁夏 银川 750021)

1 区域地质背景

王家庄某矿区地层区划属华北-柴达木地层大区(Ⅲ),阿拉善地层区(Ⅲ3),阿拉善南缘地层分区(Ⅲ31),景泰-中宁地层小区(Ⅲ31-1)。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六盘山复背斜的北端,北与长香复背斜相接。地质矿物主要产出于同心~海原陆相盆地中。

2 矿床地质特征

矿区总体地势南西高北东低,地形侵蚀切割强烈,矿区内山脊和缓坡第四系覆盖普遍,赋矿地层清水营组出露范围局限于山前陡崖。

经查明矿区内地层有:古近系清水营组(E3q)、第四系上更新统马兰组(Qp3m)及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h2f)。矿区内地层构造形态受北西向微倾的宽缓箱状背斜控制。矿区位于该背斜的北东翼,南西—中部地层倾角平缓,微倾向北-北东,倾角一般为5°~10°;北东部山前一带地层转折变陡,倾角渐变为25°~60°。矿区地层总体倾角由南西-北东逐渐变陡,覆盖层逐渐变厚,地层延伸较为稳定,未见断层,构造为简单。

3 矿层地质特征

3.1 矿层特征

以清水营组第二段(E3q2)上部棕红色砂质矿石(辅助标志层)及下部青灰色厚层状硬质矿石(标志层—厚度稳定、分布范围广)为基础,将清水营组第二段由老至新划分为5个含矿亚段(E3q2-1~E3q2-5)12层矿(K1~K12),其中含矿层底板至标志层K4之间含矿3层(K1~K3),标志层K4至辅助标志层K9之间含矿4层(K5~K8),辅助标志层K9至含矿层顶板之间含矿4层(K10~K12)。

矿区内含矿层控制最大厚度为299.12m,矿层累计平均厚度为119.26m,含矿率约为40%。单矿层平均厚度为2.92m~42.37m,其中K1、K4、K5及K6矿层厚度规模较大,分布连续性较好,其资源量占矿床总资源量的70%以上,为主要矿层;K2、K3、K7及K8矿层厚度规模适中,分布连续性较好,为次要矿层;K9、K10、K11及K12矿层厚度及分布范围较小,为零星分布矿层。

(1)清水营组第二段第一亚段(E3q2-1)。

该段位于清水营组第二段底部,其岩性以青灰色厚层状矿物为主,夹有粉砂质泥岩。该段含有3层矿(K1~K3),主要矿层特征如下:

K1矿层:赋存于第一亚段下部,岩性主要为灰-青灰色泥质矿物,偶见有粉砂岩泥岩。矿层分布于矿区中南部,呈近水平层状产出,微倾向北西,沿走向延伸长760m~1365m,沿倾向延伸长1430m~1545m,赋矿面积1.69km2,矿层厚度2.17m~28.43m,平均厚度11.19m。矿层内部含2个透镜状夹石。

(2)清水营组第二段第二亚段(E3q2-2)(标志层K4)。

该段位于清水营组第二段下部,出露于矿区内南东冲沟中下侧,其岩性以青灰色厚层状泥质矿物为主,偶尔夹有透镜状泥岩及含膏泥岩,以其自身青灰色厚层状矿石为特征区别于顶底板。该段为K4矿层,为矿区内标志层。矿层岩性以青灰色厚层状矿石为主,偶尔夹有透镜状泥岩及含膏泥岩。矿层大面积分布矿区中南部,呈近水平层状产出,微倾向北西,沿走向延伸长1320m~2050m,沿倾向延伸长1285m~1650m,赋矿面积2.36km2,矿层厚度14.34m~69.26m,平均厚度43.16m。K4矿层内含6个透镜状/似层状夹石。

(3)清水营组第二段第三亚段(E3q2-3)。

该段分布于清水营组第二段中部,出露于矿区内中部山前陡崖中侧,其岩性为棕红-灰绿-灰白色厚层状泥质矿物、泥岩,多呈互层状,为含矿段,其顶板为第四亚段(E3q2-4)棕红色砂质矿物(辅助标志层),底板为第二亚段(E3q2-2)青灰色厚层状矿物。该段含有4层矿(K5~K8),主要矿层特征如下:

K5矿层:赋存于第三亚段下部,岩性主要为灰-青灰色泥质矿物,夹青灰色泥岩及粉砂岩泥岩,多呈互层状分布。矿层分布于矿区中南部,呈近水平层状产出,微倾向北西,沿走向延伸长1260m~1670m,沿倾向延伸长1490m~1725m,赋矿面积为2.10km2,矿层厚度1.76m~19.56m,可采厚度2.00m~19.56m,平均厚度7.72m。K5与K4之间含1个层状夹石,岩性为泥岩及少量粉砂质泥岩。

K6矿层:赋存于第三亚段中下部,岩性为灰-青灰色泥质矿物,夹青灰色泥岩及粉砂岩泥岩,呈互层状。矿层分布于矿区中南部,呈近水平层状产出,微倾向北西,沿走向延伸长670m~1590m,沿倾向延伸长740m~1675m,赋矿面积为2.14km2,矿层厚度1.71m~20.54m,可采厚度2.00m~20.54m,平均厚度6.78m。K6与K5之间含1个层状夹石。

(4)清水营组第二岩段第四亚段(E3q2-4)(辅助标志层)。

分布于清水营组第二段中部,出露于矿区南西-北中部山前中上侧,岩性为棕红色厚层状砂质矿物,该段含矿1层为K9矿层,矿层分布于矿区中-南西部,呈近水平层状产出,微倾向北西。

(5)清水营组第二段第五亚段(E3q2-5)

分布于清水营组第二段上部,出露于矿区西部山前上侧,其岩性为棕红-灰绿-灰白色厚层状泥质矿物及泥岩,呈互层状。该段顶板为清水营组第三段(E3q3)棕红色泥岩,底板为第四亚段(E3q2-4)棕红色砂质矿物(辅助标志层)。该段含有3层矿(K10~K12)。

3.2 矿石质量

3.2.1 矿石矿物成分

(1)常见矿石:具多种形态,以中粗粒为主,细粒少量,粒度大小多为0.04mm~4.10mm。中粗粒呈粗大板状、不规则粒状,定向平行排列,集合体呈纤维状-条带状团块,局部弯曲、扭折,细粒矿物呈细小板状分布在粒间;矿石呈粒状,紧密镶嵌,集合体呈团块状。

(2)硬质矿石:呈细小粒状、板状,粒度大小多为0.05mm~2.25mm。解理发育,粒间解离缝隙中有微晶碳酸盐岩交代残余和粉砂质石英团块或条带,部分晶体中有黄褐色铁质色素残余,集合体常呈放射状。

(3)粘土矿物:呈隐晶质、胶状,粒度大小约0.01mm~0.03mm。黄褐色,呈细网脉状、密集块状集合体分布于各种矿物之间,或分布于矿物表面,遇水易膨胀、粘手。

(4)碳酸盐岩:呈微晶状、它形粒状,粒度大小约0.01mm~0.03mm。集合体呈条带状、团块状,其内分布少量粉砂-细砂石英碎屑。

(5)石英:呈粉砂-细粒砂状,粒度大小约0.02mm~0.50mm。棱角、次棱角状,晶面较干净,包裹于矿物之中,或杂乱分布于碳酸盐岩或粘土矿物中。

(6)长石:呈细粒砂状、它形粒状,粒度大小约0.06mm~0.15mm。由斜长石、微斜长石组成,杂乱分布。

(7)副矿物:微量,磷灰石,自形-半自形晶,沿矿物的裂隙定向断续分布。

3.2.2 矿石的化学成分

依据基本分析样品统计结果,矿层中主要组分H2O+含量1.75%~20.21%,平均8.35%;CaO含量18.08%~36.36%,平均27.54%;SO3含量22.61%~50.88%,平均36.46%。

矿区矿石品位普通矿石+硬质矿物为55.10~94.28,矿石平均品位为70.36%。各矿层品位变化特征,见表1。

表1 矿层品位变化特征一览表

4 矿床成因

该矿床为内陆湖盆相沉积型矿床。内陆湖盆矿物的化学沉积作用,受内陆湖盆水动力和水化学因素控制。只有内陆湖盆动力条件较为稳定,而内陆湖盆地内卤水达到过饱和并有SO42-持续补充的条件下,才能形成此类沉积型矿床。此外,内陆湖盆的形成,受到断裂构造控制,只有内陆湖盆缓慢下沉,粗碎屑物质来源减少,此时细碎屑悬浮质点不断下沉,湖盆进入结晶碎屑沉积的阶段,最终才能形成矿层。

矿床赋存于古近系渐新统清水营组,属早渐新世红层,上部为红色碎屑岩建造,中下部为灰色碎屑,中下部为灰色蒸发岩建造~红色碎屑建造。该矿床是在干热气候条件下,封闭湖泊环境中形成的,位于中下部岩建造阶段。区内缺失古生代以前地层,在早白垩世以前,为盆地大型坳陷,沉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岩含矿、含油建造。早白垩世后期,晚期燕山运动使该区产生轻微褶皱,盆地开始隆起,一直到渐新世后才局部坳陷,构成孤立小盆地,沉积了陆相红色含岩建造及红色碎屑岩建造,由喜马拉雅升降运动的影响,使本区第四系广布。该矿区矿层是在水动力、水化学条件较稳定,构造活动强度较低、频率较小,内陆湖盆缓慢下沉条件下形成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