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福建丘埕矿区七町湖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时间:2024-09-03

徐广东

(福建省国土资源评估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0)

闽中成矿区属中国东部中新生代陆相火山-次火山热液成矿带,位于闽西南坳陷带与闽东火山断坳带的结合部。该地区查明的金属矿床以铅锌多金属、铜钼、铁矿为主,部分达到大中型矿床规模,显示出良好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1,2]。丘埕矿区是闽中地区的一个代表性铁钼多金属矿集区[3],前人对丘埕矿区青岗钼矿床的研究认为钼矿床属于广义斑岩型钼矿[4]。本文以丘埕矿区的七町湖矿床为研究对象,总结矿床地质特征,探讨了矿床成因。

1 矿区地质特征

1.1 地层

研究区出露中—上元古界龙北溪组(Pt2-3l)变质岩地层。龙北溪组分布于矿区中部,岩性以一套浅灰白、灰白色纯石英岩、石英岩为主,夹灰黄色—墨绿色透辉石石英岩、硅化阳起石化蚀变岩、透闪石蚀变岩、阳起石化透辉石岩及黑云斜长变粒岩。龙北溪组原岩以硅质岩为主,夹含铁质砂泥岩,变质程度为高绿片岩相。

1.2 构造

区内构造主要以断裂构造为主,有北东向的F1和北西向的F2断层。

F1断层,呈北东方向延伸,长2.2km,走向35°~45°,倾向南东,倾角一般62°~70°,平面上波状起伏,地表见硅化岩透镜体、绢云母化碎裂岩。F1断层控制了燕山期中细粒花岗岩的展布,沿断裂及旁侧裂隙充填花岗斑岩脉、石英细脉、石英-萤石脉、石英-方解石微细脉,并伴随有钾化、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等蚀变。F1具多期活动的特征,早期为张性,晚期为压扭性。

F2断层,为区域上香林院—汤头北西向断裂的北西延伸部分。该断层呈北西向延伸,长1.5km,走向325°方向,倾向北东,倾角50°~68°。F2断层切割龙北溪组变质岩,但被后期北东向F1断层切割。F2断层面发育厚约12m的破碎带,沿断裂带发育有硅化、绢云母化蚀变。F2断层主要表现为张性,具多期活动的特征。

图1 丘埕矿区七町湖铁矿地质简图

1.3 岩浆岩

研究区侵入岩为琼溪岩体,主要由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ξγJ3)、早晚侏罗花岗闪长岩(γδJ1)、花岗斑岩(γπ)、正长斑岩(ξπ)等组成,其中琼溪正长花岗岩体与成矿关系密切。其中,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ξγJ3),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侧和西北部,呈岩基状侵入至龙北溪组地层中,属琼溪岩体古竹超单元主期结构岩石庵前坪单元的花岗岩,发育绿泥石化、绢英岩化、磁铁矿化等蚀变,与区域矿化关系密切;早晚侏罗花岗闪长岩(γδJ1),分布于研究区西南部,出露长300m~500m,宽100m~150m,长轴方向为北东向,呈小岩株侵入于龙北溪组地层中;花岗斑岩(γπ),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外围,呈岩脉状侵入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中,长轴方向为北东,长100m~800m,宽10m~50m,陡倾角,发育绿泥石化、磁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等,见黄铁矿化、辉钼矿化等矿化现象;正长斑岩(ξπ),沿北西向F2断裂充填贯入,长50m左右,宽3m~5m,走向NW310°,陡倾,具弱硅化蚀变。

2 矿体地质特征

2.1 矿体规模形态特征

七町湖矿床共发现3条矿体,分别为Ⅰ号矿体、Ⅱ号矿体和Ⅲ号矿体,矿体均赋存于龙北溪组(Pt2-3l)变质岩地层中。

Ⅰ号矿体,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矿体呈上宽下窄之契形脉状,产状与围岩产状一致,赋存于龙北溪组变质岩中。地表由TC4101、TC4201、TC45-101控制,深部由ZK4101、ZK4201、ZK45-101控制,矿体产状倾向76°~95°,倾角45°~55°,赋存标高为545m~657m,走向长为120m,厚度2.17m~10.6m,平均厚度7.4m,矿体品位:TFe 21.10%~52.13%,平均34.67%。矿体顶、底板为黑云斜长变粒岩。

Ⅱ号矿体,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位于Ⅰ矿体层之上的龙北溪组变质岩中。规模小,矿体呈契形脉状,产状与围岩产状一致。矿体产状倾向84°~93°,倾角45°~55°,赋存标高为616m~658m,走向长约120m,厚度3.01m~5.77m,平均厚度4.45m。矿体品位:TFe 28.25%~43.50%,平均32.85%。

Ⅲ号矿体,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位于Ⅰ矿体层之下的龙北溪组变质岩中。矿体呈上宽下窄之契形脉状,产状与围岩产状一致。矿体倾向80°,倾角55°,赋存标高为571m~637m,走向长40m,厚度2.24m~3.50m,平均厚度2.87m,矿体品位:TFe 28.70%~29.30%,平均29.05%。

2.2 矿石特征

矿石呈灰黑—钢灰色,半自形—自形粒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局部见条带状构造。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含微量赤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为石英、石榴子石、方解石、透辉石、透闪石、黑云母、阳起石、萤石等。

磁铁矿,半自形—自形晶粒状,粒径大小不一,从0.05mm~1.4mm,呈集合体状分布,含量65%~80%。赤铁矿,呈条状或为磁铁矿粒状自形晶假象,粒径在0.05mm~0.15mm,充填在磁铁矿的粒间空隙。黄铁矿,呈半自形—自形晶粒状,粒径小于0.1mm,分布在脉石矿物中或充填在磁铁的裂隙和空洞中。黄铜矿,微粒状、浑圆形,被磁铁矿包裹,含量甚微。

2.3 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以中高温热液蚀变为主,有矽卡岩化、阳起石化、透辉石化、角岩化,其次有绿泥石化、硅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叶蜡石化、碳酸盐化等。

矽卡岩化,发育在近矿围岩含钙、泥质条带状石英岩、黑云斜长变粒岩中,其矿物组合为透辉石、阳起石、石榴子石、石棉、斜硅镁石、磁铁矿等,与矿体呈渐变关系。

阳起石化,主要见于铁矿体外缘,矿物组合有阳起石、绿泥石、绿帘石、叶蜡石等,与磁铁矿密切共生。

硅化,主要分布在石英岩和矽卡岩化的边部,呈细脉状次生石英产出。矿物组合为石英、角闪石、透辉石、绿泥石、黑云母等。

钻孔中还见有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石榴子石化、叶蜡石化、绢云母化等蚀变。各类蚀变无明显分带特征,多呈互层混染状分布。在纵向上从矿体往外围岩蚀变大致为:磁铁矿化—矽卡岩化(阳起石化)—硅化的分带规律。

3 矿床成因浅析

中—晚元古代,本区处于陆间裂陷海槽环境,动荡的沉积环境引发海水多次进退,从而形成龙北溪组碳酸盐—硅泥质岩建造。晋宁运动期间,研究区形成北东向断裂构造,龙北溪组经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形成低绿片岩相变质岩。地台演化阶段,由于构造运动使政和—大埔断裂活化,从而成为古断拉谷[3-5]。

晚三叠世—白垩纪,随着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加剧,处于地洼演化阶段的本区形成北西向断裂,同时活化原有断层。燕山运动期间,来自上地幔或下地壳的同熔岩浆,经结晶分异作用,沿着北东向断裂发生大规模中酸性钙碱性系列岩浆侵入活动,带来大量成矿物质,琼溪岩体古竹超单元在此期间形成。随着花岗质岩浆上侵,携带含Fe、Pb、Zn等成矿流体沿着龙北溪组地层中的断层、岩性界面及层间滑动带运移,并与龙北溪组变质岩发生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形成矽卡岩。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后期,成矿物质卸载形成矿体。

4 结论

(1)丘埕矿区七町湖矿床赋存于中—上元古界龙北溪组变质岩地层,成矿物质由晚侏罗世花岗岩体和龙北溪组提供。铁矿成矿受地层、构造、岩浆三位一体控制。

(2)丘埕矿区七町湖矿床属于与晚侏罗世琼溪正长花岗岩体侵入接触交代变质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