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下水资源开采对环境地质产生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4-09-03

翟志海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地质队,广西 南宁 53003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口总数不断增长。工业、农业、生活用水量都在不断加大,而且仍然存在着广泛的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污染的状况,这就使得我国面临着较大的用水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城市就采取了加大地下水资源开采力度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1 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相关知识背景

1.1 我国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

要想了解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就要首先要查明地下水的来源。地下水,绝大部分是由大气降水渗入地面转化而来。因此,一个地区地下水资源是丰富还是贫乏主要受到该地区降水量、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分布状况呈现着明显差异,秦岭淮河一线的一个重要地理意义就是我国地下水不同分布规律的南北界限,整体来看,我国地下水呈现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还有几个需要特别指出的特殊位置,第一是位于我国西部的内陆盆地地区,由于这些盆地大多紧挨着终年会产生积雪融化的高山,因此地下水供给比较充足。第二就是基层裂隙发育比较完善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岩石风化程度较强、风化壳厚度较大,也有利于储存大量的地下水资源,第三就是青藏高原地区,高原发育着多年冻土,冻土区下部也会分布一些地下水。

1.2 地下水资源开采的主要形式

目前,我国主要针对裂隙水、岩溶水、孔隙水三种地下水进行开采。其中开采量最大的是孔隙水,该种水体开采难度也相对较低。开采量第二大的是岩溶水,最后则是裂隙水。

2 地下水资源开采对环境地质产生的影响

我国北方地区土地总面积大约占到全国总面积的60%,而且大部份规模较大、用水量巨大的重工业都分布在北方,但是北方的地下水资源只占全国的30%,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2.1 水质恶化

相对来说,地下水的自我保护、自我净化能力较强,一般不容易受到污染,污染过程也相对缓慢。但是,地下水无法经受污染源的长期侵袭,长期受到污染的地下水会如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极难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地下水的污染来源十分广泛。不合理排放的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都会拉低地下水的水质,很多时候,不同形式的污染源还会相互“勾结”,如地表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各种有害渗透液就会综合作用,带来棘手的水质恶化问题。如果未安排专门人员坚持定期对地下水水质进行检测,就很难发现地下水中的异常情况,也就无法对污染问题进行及时防控。在这种情况下,不知情的人们就会继续对受到污染的地下水进行使用,被人类或牲畜直接饮用就有可能带来各种疾病,比如肿瘤、肠道传染病、肾衰竭以及皮肤癌等,受到污染的水还有可能会被用来灌溉农作物,这又会进一步使得农作物发育不良、植株矮小,人们食用了这种植株结出的果实后,人体健康还会遭到进一步损害。

2.2 海水入侵问题

海水入侵状况一般会发生在近海地区,主要是由于地下水资源开采过度所致,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导致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漏斗区大面积出现。这就给了海水大肆涌入的机会。地下水通常盐分较低,属于适宜人类饮用的淡水资源。而海水则不同,其内部含有较多的盐分和矿物质,一旦出现海水入侵,海水和地下水资源相混合,原有的地下水盐分也会随之上升,也就无法再为人类利用,这无疑使得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变得更加紧张。

2.3 地面变形问题

常见的地面变形主要有三种:地面坍塌、地面沉降和出现褶皱。坍塌,又名蛰陷,多存在于地基松软、岩溶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坍塌现象,在南方地区尤其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区更为常见。这种现象所造成的财产损失一般比较严重,会破坏城镇基础设施,造成交通中断,电线破坏等。地面沉降又称地面下沉,截至2011年,中国已经有50多个城市出现地面沉降问题,地面沉降可能会导致建筑物倾斜,造成地基不稳,上海是我国最早发现地面沉降的城市,其他地面沉降问题比较严重的城市还有天津、北京、西安和太原等。

2.4 土壤盐渍化问题

土壤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带,由于这些地区气候干旱,连年高温,所以蒸发作用非常强烈,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比如大水漫灌,这就造成了土壤盐渍化问题。土壤一旦出现盐渍化问题,其肥力就会不断下降,日趋贫瘠的土壤无法再养育作物,也就会被弃耕。在甘肃酒泉,已经有近七平方千米的土地被弃耕。

2.5 泉群消失、湖泊沼泽干旱

我们知道,大气中的水、海洋里的水、陆地表面的水和地下水都是能够通过水循环的过程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比如很多内陆地区河流和湖泊的重要补给来源就是地下水,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河流和湖泊的补给量便会减少,但与此同时,它们的蒸发量仍然不变,这种情况下河流的水位就会下降,甚至会出现断流的情况,湖泊面积也会不断减小,甚至有可能消失。

3 防治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

实际上,要想解决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可以从防控和治理两个方面入手,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管理的原则,把重心放在预防上,在预防阶段就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要在悲剧发生后才追悔莫及,付出更大代价弥补过错。还要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的共同力量。

3.1 加强对地下水资源开采情况的监督管理

近几年我国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制定出了很多有关防治地下水开采过度问题和地下水污染问题的法规和细则,不难发现这些细则都统一坚持着从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原则。地方政府要对这些细则进行深入研究,坚持对细则不断贯彻和落实,严格用其中条例约束本地区的地下水开采行为。还应该定期安排专门的负责人员对地下水的开采情况和水质进行实地调查,以确保地下水的开采总量位于允许的范围之内,地下水的水质也没有被破坏。一旦发现出现了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的不良行为,就应该立即严格勒令其停止,并根据法律做出相应的处罚。在地下水的监测问题上,还应发挥新时代大数据技术的强大优势,建立一套信息管理系统,将不同时期地下水的有关情况记录在内,严格防治开采强度过大的情况出现,保证开采的均衡性。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地面沉降等不良灾害现象进行随时监控,最大限度降低不良灾害的发生概率,保障周围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3.2 拔除地下水污染的根源

拔除地下水污染的根源,其实就是从工业、农业、生活污水入手,控制这些污水的排放数量,或勒令这些污水的排放者采用合理的技术将污水进行处理,让污水的相关指标都达标后再进行排放处理后的污水还可以进行二次利用,这样不仅减少了对地下水水质的威胁,还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有助于缓解很多地方突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对于实在无法进行净化处理的污水,也要制定建立专门的排污通道,建立污水和地下水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3.3 调用其他水资源,缓解地下水用水压力

在东部很多城市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降水,这些降水对地下水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所以不应该被浪费,首先要提高城市内部地面软化程度,即提高城市内部植被覆盖率,从而增加下渗,补充地下水。另外,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安排人工降雨,增加地区降水量。还可以开展和建设一些生态防治工程,比如湿地工程、拦蓄工程等,以此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地下水水位,并增强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

3.4 其他主体积极配合,共同保护地下水

企业和社会个人都应继续夯实节约用水、保护地下水的先进意识。不同主体也应该拿出应有的作为,为保护地下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农民群体就可以积极引入各种先进的节水灌溉设备和技术,变大水漫灌为滴灌。相关企业也要自觉用地下水保护的有关条例约束自身行为,考量每一步建设计划,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发展经济。每位普通群众都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一旦发现未经允许私自开采地下水或过度消耗地下水资源的状况,就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4 结束语

地下水是水文生态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滋养着地球上存活的各种生命,还有助于为人类营造生态宜居的生存环境。由此可见,保护地下水的行动不容耽搁。本文就地下水资源开采对环境地质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分析,希望能为相关问题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