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妙手回春修国宝

时间:2024-04-23

文·图/沈嘉禄

妙手回春修国宝

文·图/沈嘉禄

上海博物馆以青铜、陶瓷和字画馆藏著称于世。就陶瓷而言,几千年来的流离颠沛、磕磕碰碰,难免会造成缺损,为了还原历史,就需要将展品最原始的形态呈现给观众,于是古陶瓷的修复就成了博物馆的一项重头戏。

沈嘉禄,上海报业集团《新民周刊》主笔、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小说创作委员会主任。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随笔集二十多部,并有多部艺术鉴赏类专著。

蒋道银就是一位使国宝重现风采的奇人。早几年他还没退休时,我每次去上海博物馆的五楼古陶瓷修复部看望他,他都会拿出刚刚修复的国宝级瓷器,跟我讲解它的来历与工艺特征。每当此时,头发已经疏朗的蒋先生就在眉宇间微露一丝自豪。

蒋道银从小喜欢美术,年轻时就拿起了画笔,1966年从上海戏剧学校毕业后,在样板戏剧组干了6年舞美,1973年调进上海博物馆,第二年进入文物修复组。蒋道银说:当时虽然有组织上为他指定老师傅“传帮带”,但学得真经还不那么容易,有时想看看师傅们的操作,有些人就装作打哈哈,将正在修复的东西收进抽屉里,连用些什么修复材料也秘而不宣。但蒋道银的虚心好学,很快赢得了师傅的信任。加上蒋道银有着良好的美术基础,短短几年过后,不仅将修复的常用技术掌握在手,连用了什么修复材料用鼻子一闻也明白了。几十年的实践和探索,为伊消得人憔悴,使蒋道银在这个行当中立足并成为翘楚。

三十多年来,蒋先生成功修复了500余件古陶瓷。上海博物馆库房里躺着一件青花扁瓶,器型硕大,但缺耳、缺环、缺盖,几十年来没人知道它是派什么用场的,一直深锁“冷宫”不得陈列。九十年代末,香港苏富比拍卖行出现了一件与它相同的明永乐青花扁瓶,并一举拍到2147万港元。蒋道银得知这一消息后异常兴奋,请示领导后决定修复它。但找遍上海博物馆的馆藏资料,均查不出同类瓷器的踪影,后来他听说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件永乐扁瓶,但按规定只能隔着玻璃柜看。蒋道银硬是根据经验目测了大致的尺寸,回上海画好画稿,做了一批“零配件”送到景德镇烧制。没想到今天使用的煤气窑与古代柴窑的温度、气氛都有所不同,“零配件”缩水率过大,配不拢。蒋道银没有泄气,再次北上故宫,终于感动了北京的同行,被允许进入库房拍下资料照片。然后蒋道银又制作了一批零配件送景德镇烧了几窑“零配件”,再从中挑选出一件接上口与环,最后抛光做旧,体现出古瓷器特有的“味道”。前前后后两年的反复劳作,终于使这件世所罕见的明永乐青花扁瓶再现明代青花瓷高峰时的美丽神韵。

上海博物馆的陶瓷馆内陈列着一件明正统青花云龙大缸,这是上博收藏的最大的一件瓷器,也是国内明清官窑瓷器中罕见的大器,但已瓜裂为二,曾用铁钉加固,口沿处也有残缺。蒋道银先用中性清洁剂进行了清洗,再打磨去铁钉,然后用医用小型齿科软轴机装金刚砂磨头加水打槽,将加工后的特制不锈钢骑马钉植入槽内,再用黏结剂加填充材料填平釉面,最后打磨抛光。由于这件瓷器体积庞大,让蒋道银吃了不少苦头。当然,最后还是成功了,特别是蒋道银的美术功底帮了他很大的忙,明中期瓷器苏泥勃青蓝中带黑的青花效果、釉面的气泡、火石红底的特征均被他传神地再现出来。现在它以突出的位置安坐在上海博物馆的古陶瓷馆里,又有谁能知道它曾经的沧桑?

蒋道银最得意的是修复了一件罕见的元青花瓷器。这是一件四系扁壶,式样独特,小口卷唇、溜肩、体呈扁长方形,肩部两端向下垂到底,长方形砂底,两肩各塑贴两条龙。此类扁壶为元代特有,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并非中国传统器物造型。可以想象的是,在成吉思汗的马队向欧洲大陆飞沙走石进发的过程中,随军工匠们从西亚和欧洲的器物中捕捉到了灵感。

有一次蒋先生打电话来,很激动地请我去他府上看一件宝贝,“这是一件世所罕见的元青花啊,我花了很大的力气将它修好,过几天就要交还给人家了,你快来看一眼,平时看不到的!”

我马上赶到蒋府,这件元青花四系扁壶完美无损地呈现在我眼前,与《中国青花瓷》一书图录中的一件扁壶几乎一模一样,除了肩部各塑有两条螭龙外,体量也几乎一样,通高都在40厘米左右,而且图案也如出一辙:颈部绘有两朵西番莲,螭龙背部弓起,脊梁上有实心圆点装饰。壶身前后的图案,上面1/3位置以如意云肩纹勾勒一个区域,内有双凤穿行在缠枝菊丛中,一上一下,引颈相呼。下面是两条三爪龙蛟龙翻腾于海水之中,双龙中间是一个火球。龙的姿态和眼神都相当生动,威猛灵动,元气十足。壶的侧面也绘有缠枝莲图案。整具器物构图严谨,层次丰富,疏密有致,浑厚茂朴,和谐完美,富丽典雅。

蒋先生告诉我,数月前,一个收藏界朋友抱着这样一具扁壶来找他,扁壶伤痕累累,表面的裂痕碎成哥窑一般,有些地方还有缺损,留下五六个小洞。蒋道银接受了这个挑战。他先将原件拆碎,一一清点,居然有40多块。然后用药水仔细清洗,再像拼图游戏一样拼装起来。再用高强度进口胶水将缺损处一一填补。更难的是用低温仿釉材料将表面做平,还得用画笔将青花图案补齐。元青花图案粗中有细,笔意恣肆汪洋,予人雄浑大气的美感,今人书写的材料与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接通七百年的时代气息确实不容易。好在蒋道银懂得如何向元代工匠借几笔精神,修了3个多月,总算大功告成。我细看之下,糙底,有淡淡的火石红,釉面白中闪青,莹润透亮。修复的那几笔,在细微处体现了水墨画的晕散效果,还有数笔交汇、着墨最浓处那种青中泛紫甚至近黑的铁锈斑,也做出来了。

二十多年来,蒋道银攻克的难题中,还有碎成140多片的新石器时期黑陶刻花扁足鼎、碎成15块的唐代彩绘陶仕女俑、碎成27块的清乾隆仿宋汝窑蟠桃洗、碎成35块的成化款的斗彩海兽纹盘、那只斗彩盘拼接后还缺失12块黄豆般大小的瓷片,蒋道银就用瓷粉等复合材料嵌镶才得以完璧……

蒋道银成了古陶瓷修复的高手,出版了《古陶瓷修复技艺》等多部为业界权威看重的陶瓷修复与鉴定方面专著。蒋先生还在上海博物馆内就带出了好几个“武艺高强”的学生,退休后又被上海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聘为古陶瓷修复专业教授,带了15名学生。

现在这批学生羽毛渐丰,顺利毕业,其中有两个去意大利罗马大学读研究生,专攻文物修复,有一个去澳大利亚读硕士学位,还有三个学生留本校深造。前不久,视觉艺术学院还为他们举办了古陶瓷修复专业毕业作品展。

2011年,古陶瓷修复技艺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蒋道银被命名为这个项目的传承人。他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既是一种苦役,也是一种福分。去年,蒋先生的女儿蒋蔚受他的影响,辞去了外企的工作,在龙华创意产业园区内开设了一家名为“鼎遇”的文物茶艺展示馆,上海收藏协会青年委员会示范基地也在那里挂牌。蒋先生经常在那里给青年收藏家们上课,传授古陶瓷修复、鉴定的经验与秘诀。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