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云南省芒市大矿山铅锌矿矿床控矿构造特征

时间:2024-09-03

魏 栋,王佳璇,肖 军

(1.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集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72;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1 区域地质背景

大矿山铅锌矿地处芒市近东80°方向,直线距离约9.5千米处。矿区大地构造单元属冈底期—念青唐古拉褶皱系[1],潞西-畹町复式背斜带,位于芒市弧形构造带。成矿区带属保山-镇康成矿带。

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有古生界泥盆系上统回贤组(D2h)、景坎组(D2j);志留系(S);奥陶系(O);寒武系上统保山组(∈3b1)、公养河群(∈3gn2)。

地质构造区域内较为复杂,褶皱及断裂均相当发育,区域构造线以北东向为主,主要有回贤向斜、潞西红岩褶皱带及龙陵—瑞丽断裂、大矿山断裂。

岩浆岩在区域内较为发育,分布范围广,其中以加里东晚期—华力西中期及燕山晚期的酸性、酸碱性侵入最为强烈,并与多金属成矿关系较为密切。主要出露的岩浆岩体为:加里东晚期—华力西中期侵入的平河岩体和燕山期形成的蚌渺、华桃林岩体。

区域内变质岩主要分布于龙陵——瑞丽大断裂以西的广大的地区,由一套变质程度深浅不等的岩石组成,岩石类型复杂[2]。

2 矿区地质概述

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中上志留统(S2+3):岩性组合主要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是矿区的含矿层。上泥盆统回贤组(D2h):岩性组合为上部大理岩,下部为主要为变质砂岩。

区内构造总体比较简单,断裂构造主要以大矿山断裂北段(F6)为主,F5、F8等次级断裂构成;褶皱主要为次级大矿山背斜。

矿区变质岩以热接触变质作用为主,分布于花岗岩之接触带及大矿山次级背斜层间破碎带,主要岩性有大理岩、角岩、石英岩及矽卡岩,矽卡岩中普遍见有铅锌矿化[3]。

矿区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矽卡岩化、绢云号化、角岩化及大理岩化,其中,矽卡岩中常含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铁矿、磁铁矿等,与矿化关系密切。

3 矿区构造格架

3.1 褶皱

矿区内褶皱构造主要为次级大矿山背斜,其发育于中上志留统(S2+3)内,轴向近东西向,轴部岩性为大理岩或大理岩夹角岩。北翼岩层北倾,倾角大于60°,走向为近东西向,受F5断层影响,北翼大部已被破坏,仅见变质砂岩出露;南翼岩层南倾,倾角介于40°~70°之间,其岩性主要为变质砂岩、砂质板岩、石英岩等。

3.2 断层

F6断裂:F6为区域大矿山断裂北段断裂,在矿区表现为一高角度逆冲断层,倾向北,倾角约70°,断层可见糜粒岩分布及花岗岩岩脉侵入,断层两侧变质作用强烈。

F5断裂:属F6的次级断裂,为一层间断层,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倾角约70°。该断层发育强烈的层间破碎带及劈理化,宽1m~10m,断层破碎带内可见铅锌矿化。

3.3 节理裂隙

矿区内裂隙发育,特别在断裂交接复合及背斜转折端部位尤为发育。区内裂隙以南西向(200º~250º)斜交裂隙最为发育,其次为顺层裂隙(45º~83º),南东向(110º~160º)斜交裂隙较弱。裂隙倾角最大85º,一般65º~80º。

图1 矿区地质略图

4 矿区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矿区处于次级大矿山背斜内。矿区矿体主要分布中上志留统(S2+3)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的层间破碎带及节理裂隙内,矿体主要集中分布在背斜近轴部及断裂交接部位,矿体赋存主要赋存在大理岩及矽卡岩内。

矿区的中上志留统(S2+3)的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层间破碎带及节理裂隙构造为后期成矿的提供了良好的储矿空间,起到了良好容矿作用,而地层中碎屑岩则为成矿提供了良好的地球化学及物理障,起到有效的屏蔽作用,有利于矿液的富集和存储。

矿区内主断裂F6,为区域大矿山断裂的北段断裂,其为后期成矿热液的运移提供了有利的通道,使矿液在有利部位成矿。

5 构造与成矿

5.1 构造事件与赋矿建造

前寒武纪至早古生代时期,在泛非事件后,原始劳亚大陆和原始冈瓦纳大陆相联,形成第一次联合古陆。进入前古特提斯洋演化阶段,区内发育一套浅海相稳定型碎屑岩、碳酸盐岩及少量火山岩沉积建造[4],与之对应是本区则形成了中上志留统(S2+3)沉积岩地层,岩性组合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为碳酸盐岩及碎屑岩建造,厚度为616.91m。中上志留统(S2+3)的出现为矿床的赋矿围岩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沉积岩。本矿床的矿化体分布的层位为中上志留统(S2+3),地层中碳酸盐岩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赋矿岩层,碎屑岩又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盖层和底板,起到了良好的地球化学及物理障的作用,有利于矿液的富集和存储。

图2 矿区区域剖面图

5.2 构造事件与构造类型

加里东运动期,地壳受拉张裂陷作用影响,在区域上逐步形成了大的断裂构造,构成了次级构造分区的边界,本期构造活动主要以升降运动为主,基本未见强烈褶皱[5]。具体在本区表现为,在早奥陶世,龙陵-瑞丽及怒江大断裂开始活动,造成本区构造分带日趋明显。同时,受升降运动的影响,在龙陵-瑞丽及怒江大断裂之间形成一相对隆起的地背斜[6],此次构造事件,对矿区的影响主要为矿区地层发生首次变形发育纵弯褶皱及岩石浅部的构造脆性破裂和碎裂作用。

燕山中期,受板块碰撞的影响,该区发生了较为强烈的褶皱运动,形成了规模较大的褶皱构造,同时伴随着褶皱运动,该区区域上形成了一系列的北东向的正断层及逆断层,并由此派生了一系列的次级构造[6-8]。具体而言,该区区域上形成了潞西-畹町复式背斜构造,区域断裂大矿山断裂亦同期形成。对矿区影响主要是矿区地层再次经历变形运动,矿区褶皱构造次级大矿山背斜得以形成,并伴随着褶皱运动发生,同期形成了矿区主要导矿构造大矿山断裂北段断裂(F6)。

5.3 构造事件与成矿就位

燕山晚期,伴随着大规模、多期次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成矿岩浆热液沿着前期及同期的断裂及次级断裂系统运移、侵位,在有利部位沉淀富集,形成了一系列的斑岩型、矽卡岩型矿床[4]。就矿区而言,矿区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晚期第一亚期含角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γ53(1))及第三、四亚期等粒细晶花岗岩(γ53(3~4)),其携带了大量的成矿物质,沿大矿山断裂上侵、运移,在次级大矿山褶皱的层间破碎带及节理裂隙有利部位交代、富集、沉淀,最终成矿。

6 结语

综上得知,燕山期为本区的主构造期,该矿床成矿严格受背斜、地层及断裂构造控制。次级大矿山褶皱构造是矿床的主要容矿构造,大矿山断裂的之北段F6为矿床的导矿构造,而F5断裂,作为F6断裂的次级构造,为矿床的配矿构造,该矿床类型应为矽卡岩型矿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