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姜德民,李舒佳,焦龙进,尹灵强
(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江苏 镇江 212000)
马虎山所处的宁镇地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褶束带南京坳陷的北东地段,属淮阳山字型东翼反射弧。
燕山运动期,由于持续受南北向挤压作用,使区内已有的“三背二向”褶皱构造进而紧闭,局部形成倒转紧闭褶皱。纵向和横向断裂进一步发展,形成逆冲—逆掩断裂和张扭性断裂。伴随区域性构造运动,本区产生了大规模的岩浆和火山活动,形成一系列的断陷盆地,并成为大陆边缘活动带。其内岩浆性质由中性向偏碱性演化,形成了钙碱性杂岩体。侵入岩与火山岩的同源同期多相分异。燕山运动对该区成矿起到积极作用。
2.1.1 褶皱构造
马虎山地区位于宝巢复背斜中西段的背斜核部偏北部位,核部地层为志留系下统高家边组砂页岩。两翼分别为坟头组、五通组、栖霞组。
马虎山地区北部应属范家塘向斜南翼,地层有龙潭组,上、下青龙组。由于区内岩浆岩大面积分布、沉积岩多呈捕虏体分布于岩体中,岩体被动侵位时,原各层位构造位置基本变化不大,但当岩体为主动侵位时,则地层构造位置则会发生较大变化。
2.1.2 断裂构造
由于区内大面积岩体侵位,断裂构造部位基本都被岩体占据。根据区域地质构造及区内地层展布推测区内断裂构造主要有:近东西向纵向断裂,位于背斜两翼,断裂于高骊山组与栖霞组之间,缺失黄龙、船山组,局部见有零星船山组灰岩。北翼(范家塘向斜南翼)龙潭组与青龙组之间存在一纵向断裂,缺失部分龙潭组、下青龙组地层。
横向断裂主要有NE向与NNW向两组。其中国山与185.1m高地之间推测有一NNW向断裂,两侧地层不连续,地层产状西盘走向NE,东盘走向NW,倾向NE。
2.1.3 接触带构造
研究区内存在大面积的志留系与岩体的接触带,以及岩体中大量捕掳体的接触带。由于志留系起到矿液活动的屏障作用,在志留系与岩体接触带的岩体边部有利于形成斑岩型铜多金属矿,猴子石与马虎山铜矿就属于该类型。
2.1.4 岩体边部微裂隙构造
岩体边部的微裂隙构造较为发育,猴子石铜多金属矿体、马虎山铜矿体、西银坑北部斑岩型矿体就位于此类构造中,为斑岩型铜多金属矿的赋矿构造。
与本区斑岩型铜矿成因有关的岩浆岩为花岗闪长斑岩,呈灰白~青灰色,斑状~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区内由于岩浆的多次侵入,因而伴随的岩浆期后热液蚀变亦是多期次多阶段的,按蚀变矿物组合和其先后关系,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各种蚀变的空间展布受岩性、构造等多种因素的控制,亦由于蚀变的多期次导致各种蚀变叠加展布。
岩体的早期蚀变主要为钾化,主要分布于岩体的内部,在各个钻孔中均可见及,表现为钾长石交代斜长石斑晶,多受到裂隙构造带的控制,呈线型分布,或带状分布,伴有微弱的黄铜矿化。
岩体的中期蚀变表现为硅化、绢云母化,形成石英绢云母化带,分布于花岗闪长斑岩内,多见于钻孔的中部,受到裂隙构造带的控制,叠加于钾化带中。此带是斑岩型Cu、Mo矿的主要赋存部位,黄铜矿主要赋存于中等蚀变强度的石英绢云母化带中,辉钼矿大多赋存于硅化强烈的地段。
岩体的晚期蚀变表现为高岭土化、绿泥石化(或绿帘石化)、硫酸盐化(石膏化)及碳酸盐化。高岭土化不发育,仅零星出现于位于石英绢云母化带边缘,该带矿化较弱,仅见黄铁矿及少量的黄铜矿。绿泥石化普遍发育,但在闪长玢岩中以及石英绢云母带外侧尤其明显。伴有较弱的黄铁矿化,局部呈斑团状、星点状分布。硫酸盐化主要表现为石膏化。碳酸盐化主要表现为方解石呈脉状叠加于以上各种蚀变带之中。
岩体内微裂隙带构造,岩体与围岩接触带构造,也都是有利于成矿的构造,是本区斑岩型矿和细脉浸染型矿床的赋矿部位。
花岗闪长斑岩为该地区的成矿母岩,其特征元素Cu、Mo等含量高出一般岩体十倍以上,据其化学成分属钙碱性岩体,有利于形成斑岩型铜钼矿,已知的斑岩型铜钼矿(化)体主要赋存在花岗闪长斑岩中。该区域出露有保存相对完好的志留系砂页岩地层,可起到矿液活动的屏障作用。与斑岩型成矿作用紧密有关的蚀变主要是石英~钾化带,其次是青磐岩化带。
根据化探异常分析,马虎山西至团山,东到盘龙岗、老人峰,异常的南北向水平分带非常明显,而马虎山附近化探在高背景范围内出现中等强度的铜异常和弱强度的钼异常共生的现象,与紧邻的西银坑矽卡岩型多金属矿点所表现的异常特征有明显的差别,与盘龙岗铜钼矿相似的异常强度和元素组合特征相似,该异常反映为斑岩型Cu、Mo矿。
猴子石、西银坑北部、马虎山已知铜钼矿(化)体均分布在物探低阻高极化异常带范围内,尤其是激电测深低阻高极化异常值得进一步开展工作,以扩大资源量。
综合以往和近期勘查成果资料,猴子石-盘龙岗一带已发现猴子石、西银坑北部和盘龙岗斑岩型铜钼矿,王家洼和马虎山矿区也发现了斑岩型铜钼矿化体,证实该区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并且存在一条东西长约8km,南北宽约2km的斑岩型铜钼矿成矿带。马虎山斑岩型铜矿与周边铜矿在成因上是密切相关的,都属于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与砂页岩接触时,在岩体内部形成斑岩型铜钼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