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疆巴里坤县某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时间:2024-09-03

李 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七〇四队,新疆 哈密 839000)

1 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天山兴蒙造山系(Ⅰ级构造单元)之准噶尔弧盆系(Ⅱ级构造单元)的谢米斯台—库兰卡兹干古生代复合岛弧带(Ⅲ级构造单元)中西部,成矿单元位于双峰山-伊吾Au-Hg-Cu-Fe-煤矿带(Ⅳ级)上,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

区域地层主要为古生界、新生界地层;区域构造发育,经多期次的构造作用,发育多组断裂,使得岩石裂隙发育,构成本区主要的导矿构造;岩浆岩主要为华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岩,出露面积广,而中基性、基性侵入岩多以小岩株、岩枝状产出。

矿区内出露地层除第四系洪冲积物外,主要由下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一套火山岩和上志留统考克塞尔盖组一套正常沉积岩组成,地层走向总体呈东西向,产状164°~192°∠38°~78°,岩性主要为角砾凝灰岩、凝灰质砂岩以及安山岩等。

区内岩浆岩主要分布矿区中部,为华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岩,喷出岩等,呈岩株状产出,主要岩性为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英安斑岩、二长花岗岩等。

矿区褶皱、断裂构造发育,褶皱轴向近东西向,断裂发育东西向大断裂及南东向次级断裂,往往形成一定宽度的破碎带,脆性变形明显,岩石裂隙发育,为含矿热液的侵入提供了通道。即目前圈定的铜矿体均受岩石次生节理控制。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特征

矿区共圈定9条铜矿体,矿体多呈透镜状、细脉状出露,矿体受构造控制特征明显,赋矿岩性为华力西期石英二长闪长岩。

Ⅰ-1号矿体产工作区东部偏南,由TC16-18、ZK301两个工程控制,矿体出露于地表,产出标高为1448m~1449m,控制长约80m,斜深91m,视厚度1.00m~3.9m,矿体空间上呈似层状、脉状产出,矿体走向110º,倾角81°,Cu最高品位1.74×10-2,矿体延伸稳定,形态为脉状矿体。

Ⅰ-2号铜矿体:由TC-2、TC-26探槽工程控制,长约90 m,宽1m~2m,呈脉状产出,92°∠76°,Cu平均品位0.62×10-2,最高品位0.97×10-2,伴生金品位0.14×10-6,矿物组合为黄铜矿、磁铁矿、褐铁矿、黄铁矿、铜蓝、孔雀石等组成。

2.2 矿石特征

矿石类型为氧化矿石,矿石结构为矿石结构主要为(半)自形矿石结构,具体包括:粒状结构、板状结构,构造为星点状、细脉状构造、稀疏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主要金属矿物为赤铜矿、斑铜矿、黄铜矿、赤铁矿、黄铁矿、褐铁矿、磁铁矿等,脉石矿物为绿帘石、石英、斜长石、钾长石等。

2.3 围岩蚀变特征

围岩蚀变作用发生在石英二长闪长岩体及角砾凝灰岩的边缘接触带。蚀变带的强弱、宽窄视热源体的大小。热源体大,挥发组分多,热源强,交代作用也强,围岩发生蚀变的范围也宽。尤其在构造裂隙发育的地段交代作用更强。主要的围岩蚀变有: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弱钾化;褐铁矿化。其中绿帘石化、钾化的发育程度与铜矿化的相对富集关系密切。

3 矿床成因探讨

矿区上志留世(加里东期)正常沉积,形成考克塞尔考克塞尔盖组,泥盆纪,伴随着海底火山活动,接受浅海—滨海相火山碎屑岩沉积,形成塔黑尔巴斯套组、卓木巴斯套组,该区石炭纪伴随剧烈构造运动,大量岩浆上侵,形成一系列中酸性大岩基、岩株等。

该岩浆热液使该区铜、金等内生金属矿产元素活化,并沿构造带附近裂隙就为上侵,形成含矿脉体。初步判断该矿床为岩浆热液型铜矿。

4 找矿标志

总结矿床地质特征,控矿条件及矿床成因等特征,为该矿区铜矿找矿工作提供了依据,初步总结出矿区找矿标志,具体特征如下。

(1)地貌标志:铜矿体产出部位呈灰白色、低缓丘陵地貌,带状展布,该灰白的地貌特征明显不同于两侧呈低山丘陵地貌的灰绿色岩层。

(2)地球化学标志:地球化学岩屑测量中圈定的Cu、Au、Ag、Zn综合异常。

(3)地球物理标志:岩体内与激电剖面显示的相对高极化带可作为间接找矿标志。

(4)岩石标志:含孔雀石、铜蓝石英二长闪长岩体,围岩具明显的蚀变分带,即钾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铁矿体呈褐红色,具赤铁矿化、褐铁矿化。

(5)构造标志:多期次活动的断层沿构造走向产生了复杂构造带,以近东西向的多组剪切裂隙和细网脉状微细裂隙较发育,为铜矿的成矿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构造条件。裂隙为含矿热液的侵入提供了通道。

5 结语

本文对铜矿区地质特征和矿体成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总结了矿区找矿标志,但目前工作程度较低,研究认为该区具备进一步工作的价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