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广东省罗定市朝罗洞金多金属矿区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时间:2024-09-03

邓英健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广东 广州 510800)

1 矿区地质

1.1 地层

矿内出露的地层有:中上元古界云开群、白垩系罗定组和第四系。

1.1.1 中上元古界云开群(Pt2-3Y)

(1)中上元古界云开群b组三段(Pt2-3Yb-3):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南部、西部及西北部,总体呈北东向展布,为滨海相砂泥质碎屑岩夹硅质岩、中基性火山岩建造。岩性主要为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云母石英片岩、云母片岩、云母石英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

(2)中上元古界云开群c组一段(Pt2-3Yc-1):广泛分布于矿区中,总体呈北东向带状展布,为滨海相砂泥质碎屑岩局部夹炭质建造。岩性主要为黑云斜长变粒岩与黑云石英片岩互层夹石英岩、变质炭质页岩、变质长石石英砂岩。

(3)中上元古界云开群c组二段(Pt2-3Yc-2):主要分布于矿区中南部,总体沿北东向呈条带状分布,为滨海相砂泥质碎屑岩局部夹炭质建造。岩性主要为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和云母片岩、夹含硅线石细粒黑云斜长片麻岩夹石英云母片岩、千枚岩。

1.1.2 白垩系下统罗定组(k11)

(1)白垩系下统罗定组a段(k11a):主要分布于矿区东部,总体沿北东向呈片状分布,主要岩性为杂粉砂岩、杂粉砂质细砂岩、杂砂质砾岩。

(2)白垩系下统罗定组b段(k11b):主要分布于矿区东南部,总体沿北东向呈片状分布,主要岩性为杂粉砂质泥岩、砂质砾岩、杂砂质砾岩、凝灰质粉砂岩、杂砂砾岩。

1.1.3 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相(Qhal)

呈小面积分布于矿区南部,主要为冲洪积的砂质粘土、砂、砾。

1.2 构造

1.2.1 褶皱

区内规模较大的褶皱构造有泗纶倒转向斜、六庙垌倒转向斜。

泗纶倒转向斜:位于泗纶至大王山一带(结合区域范围描述),呈北东向展布,长度大于12km。核部地层为云开群c组,两翼为云开群b组,是一个南西端翘起往北东倾伏,倾向北西的复式倒转向斜。向斜转折端位于矿区外榃井桥至扶华口一带,西端轴线受断裂影响导致弧形弯曲。

六庙垌倒转向斜:位于六庙垌至榃安一带(结合区域范围描述),呈北东展布,长度大于8km。核部地层为云开群c组,两翼地层为云开群b组,是一个西端翘起往北东延展,倾向北西的倒转向斜。向斜北西翼局部被北东向断裂切割破坏。

1.2.2 断裂

矿区内断裂构造以北西向为主,北东向次之。北东向构造以F3、F4为主,其次为F4断裂西侧的含矿断裂带F5;北西向构造主要分布于矿区西南部,发育有F14、F15、F16、F17。现将主要(代表性)断裂特征分述如下:

F3:分布于矿区西北部,位于韧性剪切带南面,走向北东,与韧性剪切带基本一致,出露宽1.2m~1.5m,沿走向出露长约2km,倾向东南,倾角65°~80°,主要由碎裂岩、硅化碎裂岩组成。断层性质属于压扭性。

F4:分布于矿区的东南部,为云开群与白垩系的接触界线,走向北北东向,在大王山一带呈弧形,转为北东东向。该构造沿走向区内出露长约5km,倾向北西,主要由碎裂岩、硅化碎裂岩组成。断层性质属于压扭性。

F5:分布于矿区东南部F4断裂的西侧,出露宽度10m~15m不等,总体走向20°~30°,沿走向出露大于1.5km,倾向北西西,倾角50°~70°不等,主要由碎裂岩、硅化碎裂岩以及构造角砾岩组成,具有明显的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及金矿化等蚀变。是区内主要含金矿构造。断层性质属于压扭性。

F15:分布于矿区西南部,出露长约5km,宽度1m~2m,走向130°~150°,倾向北东或南西,倾角70°~80°,岩性主要硅化碎裂岩、硅化(石英)岩,见黄矿化等蚀变。断层性质属于张扭性。

F16:分布于矿区中部,出露长约7km,宽度1m~5m,走向105°~130°,倾向南西为主,局部北东,倾角60°~70°为主,局部大于80°,岩性主要有硅化岩、硅化碎裂岩、构造角砾岩、硅化石英岩等,见黄(褐)铁矿化等。断层性质属于张扭性。

1.3 岩浆岩

矿区内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印支期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γ51)、及燕山期石英斑岩(λπ)。印支期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γ51):主要分布于矿区西北部与西南部,沿北东向呈条带状分布,主要岩性为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受区域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影响,原岩结构构造与组分经受一定程度的改变。围岩为绢云母石英岩、变质砂岩、千枚岩、片岩、云母石英片岩等变质岩。

石英斑岩(λπ):零星分布于矿区西南部,呈脉状分布,走向以北西向为主。石英斑岩脉两侧常见硅化、绢云岩化。

1.4 变质作用

矿区内变质作用主要为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主要是伴随着加里东运动的变质作用,原岩中上元古界的一套滨海、浅海相砂泥质碎屑岩夹硅质岩,经受较强的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了云母石英片岩、云母石英岩、石英绢云千枚岩、绢云千枚岩、变质砂岩、变质石英砂质粉砂岩、片岩等一套区域变质岩。区域变质作用对金的活化、迁移富集成矿起到重要的作用,为矿区金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初始条件。

混合岩化作用主要发生于加里东期,其次印支~燕山期。加里东期混合岩化形成混合岩和各类混合岩化岩石,主要分布于云开群中;印支~燕山期混合岩化相对较弱,仅局部发生,形成边缘混合岩化岩。

1.5 围岩蚀变

矿区主要的蚀变种类有硅化、黄铁矿化,局部有毒砂矿化,其次为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硅化分两期,早期灰白色硅化、黄铁矿化与金矿化有密切关系。晚期硅化是成矿期产物,呈白色、强玻璃光泽,而区别于早期硅化的弱油脂光泽。黄铁矿化多以细脉浸染状分布于早期硅化中,黄铁矿晶粒细小,多呈浅灰黄的粉状,局部呈集合团包状体出现。

2 金矿体地质特征

2.1 金矿化特征

通过本次工作,发现区内金矿化类型主要为两种:一是变质层位含金,即沉积~变质成因的金矿化;二是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化。

(1)沉积~变质成因的金矿化类型:变质层位含金为赋存于中上元古界云开群b组三段(Pt2-3Yb-3)中片岩及变粒岩中的金矿化,主要蚀变为褐铁矿化,主要岩性为云母片岩、混合岩化石英云母片岩夹变粒岩,主要蚀变为褐铁矿化,Au质量分数0.13~0.43×10-6,该含金层层位走向40°~58°,倾向北西,倾角48°~57°,金矿化真厚度约4m。

(2)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化类型:代表性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化)体,典型为F5含金断裂破碎带,严格受F5断裂破碎带控制。

F5断裂破碎带从0线至47线,走向长度约960m,水平宽度5m~13m不等,总体走向20°,局部走向10°~40°,倾向北西,倾角50°~75°。工程揭露达到工业金矿化(≥3×10-6),金最高质量分数达到7.01×10-6。金矿石主要为黄铁矿硅化破碎岩和构造角砾岩。

2.2 矿石矿物特征

矿石矿物有黄金。呈细粒状赋存于褐铁矿中。脉石矿物为硅化长英质矿物组成,动力变质明显,主要由碎块组成,后期硅化较强,基质由次生石英、硅质等组成。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它形~半自形粒状,也可见自形粒状,粒径0.02mm~0.5mm,浅黄色,强金属光泽,均质性,大部分为集合体网脉状分布。白铁矿半自形粒状,白色带浅蓝绿色,具反射多色性,强非均质性,和黄铁矿相交生。黄铜矿少量,它形粒状,铜黄色,较高反射率,均质性,零星分布。方铅矿少量,它形粒状,和黄铜矿共生。本工作区矿石金质量分数一般为0.5~7.06×10-6。

2.3 矿体围岩

已发现的V1金矿体主要是存在于F5断裂破碎带中,破碎带顶底板围岩为正常的未经构造破碎的云开群b组三段(Pt2-3Yb-3)以及云开群c组一段(Pt2-3Yc-1)中的黑云斜长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以及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为主,界线清楚;但金矿(化)体与不同程度破碎的非矿构造岩石不易区分。

3 成矿规律

(1)围岩与成矿的关系。云开群地层是重要的含矿层或矿源层,对金来说是控矿围岩,为金的富集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

(2)构造与成矿的关系。矿区内金质量分数较高的部位均出现在构造发育部位,构造裂隙是金受热液改造运输的重要通道,更是金矿成矿富集的部位,构造部位的硅化,黄铁矿化。毒砂矿化,绿泥石化和绢云母化更强烈。

4 找矿标志

具有较大规模的较强构造破碎的断裂破碎带,是导岩导矿(液)和容矿的最基本条件,尤其是具有一定规模,并穿切含金地层云开群的断裂容易获得矿源来源,是寻找蚀变岩型金矿的第一要素,也是第一找矿标志。

5 结论

广东省罗定市朝罗洞金多金属矿区属于构造变质热液改造型金矿,区内岩性复杂,构造发育,蚀变强烈,具有良好的寻找金矿的地质条件,因此区内的大型构造及深部仍可继续扩大找矿远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