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王陆飞,杜 潮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0三队,湖南 常德 415000)
本区位于江南古陆的西南端,沃溪~冷家溪东西向金矿带东段。属江南古陆金矿成矿带,主要矿产为金矿。区域内出露的地层从老至新有新元古界冷家溪群、板溪群、震旦系、下古生界寒武系、上古生界泥盆系、中生界白垩系及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其中冷家溪群、板溪群、白垩系分布最广,占总面积的80%以上,金矿主要产于板溪群或板溪群与冷家溪群交接带,少数产于冷家溪群中。断裂构造极为发育,构造形迹复杂,主要构造为轴向东西向的冷家溪倒转背斜及近东西向断层和北东向断层两组。从两者关系看,北东向构造形成较晚,往往把近东西向构造逆时针错开。
冷家溪金矿属低温热液型矿床,含金石英脉的分布多与区内马底驿组地层的蚀变作用密切相关,形成蚀变程度不同、蚀变范围不同的多个蚀变带,在地层中相间呈大小不等的带状出现,沿走向具有收缩、分枝复合、尖灭再现等现象,倾向变化不大,具平行斜列的特点。主要蚀变作用有褪色化、硅化、黄铁矿化、白云石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为褪色化、硅化、黄铁矿化,并有岩石矿物后期蚀变作用产生的斑点状变晶结构,显微鳞片状变晶结构。
区内含金石英脉受蚀变带制约,石英脉在蚀变带内常常形成彼此平行展布的多条石英脉带、石英细脉,石英扁豆状、透镜状以及含金斑点状绢云母板岩组成的含金石英脉带赋存于褪色化蚀变带层间断裂中,其产状、规模、形态严格受层间断裂构造的控制,与围岩产状近于平行一致,矿脉走向近东西,向南陡倾斜,因受层间滑动影响局部产状有变化,但总体向南倾斜。
冷家溪金矿共查明含金或不含金石英脉70余条,矿区东部梓木溪~周家冲一带查明石英脉16条,石英脉长一般10m~400m,少数脉长500m~1300m,走向近东西向,一般倾向南,倾角45°~80°,各矿脉近于平行展布,呈斜列雁行状向北交替出现,产于板溪群马底驿组蚀变带内层间断裂构造中,脉厚0.05m~2.70m,含金品位0.1g/t~50g/t,脉间距由数米至60余米不等。
从以往地质调查工作及矿山开采情况,矿区具有开采价值的含金石英脉分别为15号、32号、34号、41号、56号、110号、106号,现将各矿脉特征分述如下:
(1)15号矿脉(体)。出露在矿区西端,地表走向长度450m,矿脉控制最大斜深约370m,脉体主要由石英脉及斑点状绢云母蚀变板岩组成,以石英脉为主,石英脉呈扁豆状、条带状,矿脉的形态、产状严格受北东东向层间裂隙控制,走向近于东西向,倾向南,倾角60°~75°。该矿体平均厚度0.8m,金品位1.5g/t~11.0g/t,平均2.8g/t。矿化在走向上较连续,并沿蚀变带分布,矿脉上下盘往往见有明显的蚀变,主要蚀变类型有褪色化、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等。
(2)32号矿脉(体)。出露在矿区西部,地表走向长度约300m,矿脉控制最大斜深560m,矿脉(体)主要由石英脉及斑点状绢云母蚀变板岩组成,以石英脉为主,石英脉呈扁豆状、团块状产出,形态受层间裂隙控制,脉体走向北西西~南东东,倾向南偏西,倾向197°~203°,平均倾角70°。该矿体平均厚度0.87m,厚度变化系数21%,属稳定型。单工程金品位0.78g/t~4.11g/t,矿体组合金平均品位为2.37g/t,品位变化系数为34%,为均匀型。
(3)34号矿脉(体)。出露在矿区西部,地表走向长度约800m,是冷家溪金矿一工区规模较大的一条矿脉。控制最大斜深640m。含金矿脉(体)由石英脉和斑点状蚀变板岩组成含金石英脉带,以石英脉为主,石英脉呈扁豆状产出,矿脉(体)严格受层间构造裂隙控制,倾向210°~230°,倾角57°~78°。矿体厚度0.37m~1.62m,稳定性好。金品位1.46g/t~7.49g/t,平均品位2.28g/t,品位变化系数为52%,矿化均匀。
(4)41号矿脉(体)。出露在矿区中东部牯牛山乡政府驻地以东,地表走向长度420m左右,控制斜长420m左右。该矿脉由石英脉和蚀变板岩组成,以石英脉为主,呈扁豆状产出,矿脉体形态受层间裂隙控制,矿脉走向近东西向,倾向198°~235°,倾角51°~67°。该矿体平均厚度为0.81m,厚度变化系数45%,稳定性好,金平均品位5.2g/t,品位变化系数为31%,矿化均匀。
(5)56号矿脉(体)。出露在矿区东部,地表走向长度约1300m,是矿区出露长度最长的一条矿脉,西段被F4断层切割位移,形成约40m宽的无矿带,将矿脉(体)分为东、西两段(56-1、56-2)。东段(56-2)位于采矿权之外。西段56-1矿脉(体)走向长度440m,矿脉由石英脉及斑点状绢云母粉砂质板岩组成,以石英脉为主,呈脉状、透镜状,受层间裂隙控制。倾向160°~193°,倾角46°~70°。矿体厚度0.42m~2.57m,平均厚度1.06m,厚度变化系数54%,厚度稳定。金品位0.86g/t~4.15g/t,平均品位2.27g/t,品位变化系数45%,矿化均匀。
(6)110号矿脉(体)。出露在矿区东端,地表走向长度800m左右,矿脉形态受褪色化蚀变带层间裂隙控制,由石英脉及斑点状绢云母蚀变板岩组成,以石英脉为主,呈脉状、扁豆状分布,矿脉走向近东西向,倾向180°~200°,倾角64°~82°。矿脉向东延伸被F3断层破坏。矿体厚度0.30m~6.22m,平均厚度1.23m,厚度变化系数66%,厚度稳定。品位0.69g/t~4.87g/t,平均品位2.40g/t,品位变化系数59%,矿化较均匀。
(7)106号脉(体)。出露在矿区东端110号脉以北,两者平行分布,地表出露长550m左右,形态严格受褪色化蚀变带层间裂隙控制,与岩层产状一致,由石英脉及蚀变板岩组成,以石英脉为主,呈脉状、透镜状、扁豆状分布。矿脉走向北西西~南东东,倾向193°~212°,倾角73°~85°,矿化分布零星。
综上所述,矿区15号、32号、34号、41号、56号、110号、106号脉为主要含金矿脉,赋存于矿化蚀变带内,主要由石英脉及蚀变板岩组成,以石英脉为主,受层间裂隙控制,多呈脉状、透镜状、扁豆体状。
①区内矿脉赋存于板溪群马底驿组蚀变带内斑点状绢云母板岩的层间断裂带中,矿脉走向互相平行、空间分布受层间裂隙控制、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南。②矿脉属于中低温热液作用沿层间裂隙充填的石英脉型金矿,有益金属矿物为自然金,自然金以明金为主,显微金次之,在同一组矿脉的富矿脉呈对应出现在裂隙膨胀部位,矿脉沿走向转折部位以及沿倾斜转折处,由陡变缓处含金性较好。③矿石具有条带状构造和晶洞构造者,金矿化较好。④围岩蚀变带中,以褪色化、硅化(石英细脉)作用强烈者有利于成矿,若围岩未出现褪色蚀变,虽有石英脉存在,则不具备成矿条件。
本区金矿产于板溪群马底驿组矿化蚀变带层间裂隙中,矿脉主要由石英脉及斑点状绢云母板岩组成,矿化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褪色化,绢云母化,无论走向上倾向上厚度较稳定,矿体规模为中~大型。根据现有化探、地质、矿产成果资料,判断该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深部金矿化变化不太均匀,预测这些矿脉控制标高以下或走向上有金矿资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