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吴 桐
(浙江外国语学院科学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在细胞信号传导、细胞迁移、基因表达等多项生理活动中,都会发生蛋白质相互作用。所以在生命科学研究中,需要对蛋白质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但从实践情况来看,采用传统核磁共振、荧光检测等技术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观察,容易遭遇蛋白质标记问题,需要借助镧系金属探针特性加强蛋白质标记,从而得到科学的研究结果。
作为稀土元素,镧系金属中的钆元素带有显著的顺磁特性,铽元素则具有较好发光特性。钆离子拥有半充满f轨道和各向同性g张量,自旋量子数较大,同时拥有较长弛豫时间[1]。利用顺磁探针提供的未配对电子与核间相互作用,可以加快弛豫速率,同时不会引起交叉相干弛豫,能够提供简单的数据分析过程。借助溶液核磁共振技术,能够使钆的顺磁弛豫得到增强,从而对蛋白质复合体进行标记。在核磁共振实验中,顺磁弛豫增强的大小与电子和核间距离成正比关系,电子拥有较大磁矩,能够实现长距离监测,因此能够用于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铽的发射谱在可见光区域内,荧光寿命达毫秒级。采用荧光波谱学技术,可以实现时间延迟检测,将纳秒量级背景荧光去除,从而使铽成为发光探针对蛋白质特异性进行标记,使荧光技术在蛋白质特异性检测上的不足得到弥补[2]。针对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采用核磁共振等技术难以实现结构解析。利用铽探针进行蛋白质标记,能够对蛋白质结构、装配和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因此可以实现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
(1)利用钆探针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在对蛋白质相互作用展开研究时,利用钆探针顺磁特性,通过增强顺磁弛豫能够提供距离信息约束,实现蛋白质结构系综优化精修,对生物大分子复合体瞬时构象进行观测,确定蛋白质间发生的相互作用。采用该方法,能够获得较之电子质子更短的基态结构,得到低分布频率构象,因此能够对蛋白质相互作用进行动态研究。在研究大肠杆菌磷酸转移系统时,细胞信号传导需要通过蛋白质磷酸化作用实现。但是从生物信息学角度来看,在数以万计蛋白质间,仅几千个蛋白质复合体能够获得原子水平分辨率结构信息,其中能够实现信号传导的则更少。针对蛋白质复合体拥有较高分辨率结构信息的特征,需要采用钆探针实现核磁共振实验中顺磁弛豫增强,对弱相互作用遭遇的蛋白质复合体进行检测,从而得到相应结构信息。
实验需要以大肠杆菌基因为模版实现定点突变,利用非同位素进行蛋白表达纯化,然后实现核磁共振滴定。在整个过程中,酶I(EI)C末端结构域内,需要对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水解作用进行催化,促使其N端结构域(EIN)实现自动磷酸化,将基团传递至组氨酸磷酸运载蛋白,最终传递至酶IIA(EIIA)。研究EI与EIIA间发生的相互作用,可以进行二者间核磁共振滴定实验,利用钆探针在EIIA突变体和D144C突变体中进行钆离子的引入。通过研究发现,EI和EIIA间平衡解离常数约13mM,说明二者之间存在较弱相互作用,能够证明EI和EIIA间并非直接相互作用。通过对磷酸化酶促反应进行测定可以发现,EIIA能够被EI直接磷酸化,缺失突变体的酶则会对这一过程进行抑制,因此可以说明Hpr酶未参与到磷酸化过程中。在实验期间,能够检测发现EI-EIIA复合体的存在,但是存在时间和比例均较少。由此可见在蛋白质间发生极弱相互作用时会对复合体进行遭遇,但在各种因素调节下能够达到结合与解离间的平衡,保证细胞信号顺利传播。
(2)利用铽探针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实际上,细胞中各种生理活动需要利用不同信号通路实现,各通路之间会发生交叉对话。蛋白质作为细胞信号传导网络的节点,需要通过相互作用实现信号传递。采用荧光技术,可以利用荧光分子间能量转移现象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即根据荧光分子发射光谱和受体间光谱重叠情况确定距离约束信息,对蛋白质动态学信息进行获取。但是由于生物样本自发荧光,采用有机小分子探针对蛋白质进行标记会出现非特异性问题。采用铽探针,可以通过电子自旋禁阻轨道跃迁发光,只有较小的发光系数,能够利用有机生色基团进行能量转移,在紫外激发下发出绿光,从而通过扣除纳秒级荧光寿命实现蛋白质特异性检测。在活细胞中,利用有色氨酸的结合标签,能够使铽离子与目的蛋白质融合。标签中的天冬氨酸等可以与铽离子构成稳定配位化学键,实现蛋白质的特异性标记。
在研究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CysLTR时,可以在基因中不同位点进行结合标签突变质粒的插入,利用数据库对氨基酸序列展开分析。由于其是细胞膜外N末端进行的多次跨膜蛋白,通过插入结合标签,能够使N末端和膜外loop环对铽离子进行结合,实现受体标记。利用标记的hCysLTR对转染细胞进行刺激,可以借助标记物中激动剂白三烯D4实现,然后对细胞内钙增高情况进行测定。从研究结果来看,利用含结合标签的质粒进行细胞转染后,相较于野生型受体,得到的受体不会出现细胞内钙增高的情况。在结合标签与hCysLTR之间进行甘氨酸的插入,能够实现柔性链接。从细胞内钙的检测结果来看,依然无反应,可知增加柔性链接长度无法产生刺激作用。由于铽的激发波段为紫外,不利于生物样本观察,因此可以引入喹诺酮,采用更长波长实现激发。
采用光学显微镜成像法进行观测,可以发现铽离子对细胞形态和活性不会产生显著影响。利用多光子显微镜进行铽标记的蛋白观察,可以发现标记的蛋白质和未标记的蛋白质都发出了微弱荧光,与细胞自发背景荧光被激发有关。对微妙延迟检测时间进行设置可以发现,未插入结合标签的蛋白质荧光完全消失,但是利用铽标记特异性蛋白质依然发光。由此可见,在膜外loop区蛋白质标记检测方面,可以采用铽探针对蛋白质相互作用进行研究。采用该方法,利用多功能酶标仪进行细胞观察,可以发现铽离子对蛋白质做出的特异性标记。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领域,采用传统的荧光检测技术和核磁共振技术容易遭遇蛋白质标记问题。而对镧系金属探针进行运用,能够借助钆探针顺磁特性和铽探针发光特性实现蛋白质特异性标记,为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提供支持。因此在实践工作中,还应加强镧系金属探针特性分析,以便实现探针合理利用,满足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需求。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