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科学技术

时间:2024-09-03

综述

【研发投入】2019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2779.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4.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29%,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科技机构改革】根据省委深化机构改革的总体部署,重新组建省科技厅,在省级层面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的宏观统筹功能。省科技厅紧扣“加强、优化、转变政府科技管理和服务职能”主线,强化推进科技改革发展的系统设计,加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以及产学研的全链条协调服务。突出抓规划、抓综合,调整设立发展规划处;加强科技资源统筹配置,调整设立资源配置处;加强科技监督和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成立监督评估处;加强国外人才统筹,调整设立引进国外智力办公室;优化行政审批服务,增挂行政审批处。改革后,科技创新管理的结构更合理、链条更顺畅、重点更突出、功能更明确。

【核心技术攻关】聚焦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梳理突出技术瓶颈和重大创新需求,制订专项行动方案,建立“四项机制”及月报制度。首次启动实施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投入专项资金1亿元,部署8个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支持领衔科学家开展长周期、高风险的原创性研究,实现从“0”到“1”的重大原创突破。2019年全省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95项,国拨经费超20亿元,均居全国省份第一。推进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组织157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省拨经费20860万元。联合地方共同转化102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培育进入大国重器的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我国首个进入医保目录的抗肿瘤(PD-1)I类创新药等一批重大标志性自主创新产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组建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领导小组,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和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两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面开工,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建设全面启动,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纳米真空互联材料制备及分析测试平台等相继获国家部委立项。全省共有省级以上学科重点实验室101家,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8家,居全国省份第一。 聚焦人工智能等前瞻技术领域,采生项目+课题的形式,部署10个重点项目。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布局,推荐上报“智能机器人”等专项项目38项,当年有“多品种航空航天复杂锻件智能产线管控与集成技术”等17个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国拨经费23624万元。

【集成统筹试点】省政府成立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平台理事会,资源统筹服务平台建设方案正式发布,按照“1+X”模式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建设科技资源池、线上平台和线下服务共同体,构建开放共享的服务新机制。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完成内部机构设置优化,新引进34个全球领军人才担任项目经理,与产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共建50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合同研发服务企业3066家,合同金额114亿元,创新组织力和行业影响力日益彰显。江苏省综合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方案已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筹建取得积极进展。在新材料、生物医药、半导体三个优势领域,先后成立长三角先进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和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新型产业技术创新组织模式。2019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电子及通讯设备行业投资增幅超50%,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重点行业产值增幅均超15%。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省政府出台《江苏省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工作方案(2019—2020年)》。扩大高企培育资金规模,2019年全省共完成三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累计下达省级培育资金11.2亿元。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4000家,新增近6000家,同比增长40%。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制定《关于推动江苏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全省共有2318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国家评价并入库,是2018年的1.5倍。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成功创建7家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首批启动30家研发型企业培育,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保持在90%左右,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日益完善。

【科技开放创新】发挥江苏省科教优势和开放优势,在全国率先与挪威签署科技合作备忘录,共同实施双边产业研发合作共同计划。与荷兰北布拉邦省、香港贸易发展局签署技术创新合作备忘录,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等国际科技合作载体加快建设,以色列江苏创新中心在特拉维夫试运营。建设一批企业海外研发基地,发放外国人工作许可总数达2.7万件。举办第七届中国江苏产学研合作大会,展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2392项,发布企业技术需求2000多条,共达成签约项目或合作意向1011项,总投资180多亿元。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完成二期建设,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675.59亿元、增长45.36%以上,科技服务业总收入9170亿元、增长13.9%。研究制定科技企业“白名单”,组织100多家金融机构深入622家孵化器,引导天使投资机构投资初创企业14.9亿元,累计发放“苏科贷”553亿元。

【区域创新发展】国家首次公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9》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显示,江苏已有11个设区市为国家创新型城市,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评价结果显示,在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市位居前20名,依次为第4、6、11、16名;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徐州、盐城、连云港市依次为第21、30、33、36、40、45、56名。全省24个地区入围《2019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评出的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名单,并在前10名中占据6席。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组织编制创新一体化实施方案,支持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17家,省市联动实施总投资300亿元的重大科技创新建设项目30个,在集成电路、纳米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创新集群。高新区“一区一战略产业”培育取得新进展,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达12家,盐南高新区等7家省级高新区获批处级管理机构,南通高新区、武进高新区等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在全国高新区中排名第一。全省拥有国家创新型城市11家、省级创新型县(市、区)68家、创新型乡镇205家。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持续深化,“南京创新周”成为城市新名片。扬州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深入推进,从“全省唯一”升级为“全国第一”。无锡、盐城、淮安、宿迁等地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常熟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科技创新办公室”,兴化市、徐州鼓楼区等地出台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科技创新在地方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得到强化。

表177 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排名

【科技富民惠民】推进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实施种业科技创新专项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育成主要农作物新品种59个,示范应生稻麦新品种25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9.1%,居全国省份首位。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我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南京白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获得国务院批复,成为我国首批两个农高区之一。布局新建7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扬州、镇江成功升级为国家级园区,全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评价结果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推进科技服务民生,组织开展长江(江苏段)生态承载力解析、土壤地下水一体化风险防控、大气污染源溯源、生态宜居乡村绿色发展等重大科技示范工程,“血液系统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获国家批复建设,部署实施45项临床前沿技术攻关项目。

【科技资源共享】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编制完成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平台建设规划5年、分3期实施,将重点建设科技创新资源池、线上服务云平台、线下服务共同体及资源开放新机制,构建完善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体系。建立起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推进机制。2019年8月成立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平台理事会,由省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理事长,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等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全省一盘棋推动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促进基础条件资源开放共享。启动首批3家省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实验室建设,引导高校院所委托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对仪器设备进行市场化运营;组织全省111家仪器资源管理单位开展信息公示,首次对全省60家省属管理单位进行开放服务绩效评价;公开发布2019年新版省级新购仪器预警目录;省市联动开展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生户补贴工作。推动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生,全年收集引进优质特色种质资源2276份,首批启动小麦种质资源目录编制与研究工作,组织平台中期库对4万多份种质资源的实物和信息数据开展比对工作;向省内外217家单位共享优质种质资源8699份次。工程文献平台服务系统实现全面升级和高效运行,全年元数据加工1887万条,实现原文传递362万页,开展“科技文献服务园区行”等活动近10场,培训人员超3.8万人次。完成省重大疾病生物样本库建设项目验收工作,全年共收集生物资源样本超过41.6万份,出库样本20692份,支撑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课题75项,相关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65篇。至2019年底,共集聚科学仪器设备8100台套,比上年增长2.3%;累计保存各类农业种质资源6.48万份,比上年增长3.6%;文献资源量达160TB、数据累计超3.1亿条,比上年分别增长4.58%、35.37%;累计收集生物资源样本超100万份,比上年翻一番。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组织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创新专题”,支持1100名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占比近80%,入选国家杰青、国家优青的人才数量均居全国省份第一。高端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新增两院院士9名、总数达102名,5名外国专家获中国政府“友谊奖”,遴选引进“双创”人才548人,“双创”团队45个,“双创”博士809人,累计有940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其中创业类约占全国的30%、居全国首位。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进一步加速,新获批26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备案147家省级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布局建设28家众创社区,全省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848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数量、面积及在孵企业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从全国171家高校院所选聘1002名专家教授到全省企业兼任技术副总或副总工程师,选派189名“三区”科技人员助力苏北12个重点贫困县(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累计组织5.2万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开展农村创新创业和技术服务。

(省科技厅)

表178 2019年度江苏新当选两院院士名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 (4人)

表179 2019年度江苏新当选两院院士名单 中国工程院院士 (5人)

表180 江苏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统计单位:万人

表181 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

表182 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

拓展资料·人物

沈树忠院士获地层学国际最高金奖

2019年7月4日,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地层学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沈树忠荣获地层学国际最高金奖(ICS Medal)。该奖由国际地层委员会于2004年设立,每四年颁发一次,每次仅有一人获奖。沈树忠是全球第五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此奖项的亚洲科学家。

4位江苏人获“科学探索奖”

2019年11月2日,由腾讯公司携手杨振宁等14位知名科学家发起的2019年“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九大基础科学领域的50人获奖,4位江苏科技工作者获“科学探索奖”,其中,南京大学两位获奖者分别是万贤纲、施勇,研究分属于“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和地学”领域;东南大学两位获奖者分别是杨俊宴、徐赵东,均致力于“交通建筑”领域的研究。

江苏科学家获2019年度何梁何利奖

2019年11月18日,2019年度何梁何利奖在北京揭晓。56人被授予2019年度何梁何利奖,江苏5位科学家获奖、占总数的近1/10。其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史生才、南京大学邹志刚3人获得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南京工业大学黄和、中国矿业大学朱真才2人获得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拓展资料·发布

一、2019年1月8日,由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江苏省发明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典赞·2018科技江苏”评选结果公布。

2018年度江苏十大科技事件

2018年度江苏十大创新创业企业

6.南京凯瑞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7.江苏神通阀门股份有限公司8.江苏和成显示科技有限公司9.南京蓝鲸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10.苏州腾晖光伏技术有限公司

2018年度江苏十大创新创业人物

2018年度江苏十大发明人

2018年度江苏十大科学传播事件

2018年度江苏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2018年度江苏十大科普自媒体

2.何春银微想3.航海消化4.科普苏州5.科学传播在线 6.“江苏农学会”微信公众号7.“江苏省消防协会”微信公众号8.最后一支多巴胺9.岐黄传道斋10.养生内参

2018年度江苏十大网络科普作品

二、2020年1月7日,由江苏省科协、省科技厅支持,省科学传播中心、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新华日报全媒体科教新闻部主办的“典赞·2019科技江苏”年度评选结果发布。

2019年度江苏十大科技事件

3.江苏9位科技工作者被增选为2019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2019南京创新周成功举办5.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南京农高区6.江苏省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国家空间信息应用平台合作协议7.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开工8.2019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在苏州成功举办9.江苏2位科学家入选IEEE(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2020年度新当选会士名单10.江苏7位优秀青年学者喜获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十大科技人物

常 进 崔铁军

十大创新创业人物

十大科学传播活动

9.首届“长江江豚保护日”活动10.青少年亮眼行动

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十大科普自媒体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概 况】2019年,苏南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达3.26%,比全省高0.32个百分点;每万人发明专利达53.7件,是全省的1.8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4%,比2014年提高4.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7155家,占全省的71.2%。省市共同推进20项重大科技创新建设项目,总投资超300亿元。加快建设一体化创新服务平台,实现与苏南五市和苏南各国家高新区的互联互通。

【创新型园区建设】根据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绩效对苏南国家高新园区进行奖补,下达奖补资金3亿元。推进高水平创新型园区建设,2018年苏南国家高新区在国家的排名平均进位2名,苏州工业园区进入前5名,南京高新区位列第15名,10家高新区被科技部列为创新型园区或创新型特色园区。

【创新型企业培育】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入围国家独角兽企业11家、瞪羚企业达302家。2019年10月,江苏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服务中心发布2019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评估结果。经地方推荐、专家评估或数据采集,遴选独角兽企业5家,分别为汇通达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孩子王儿童生品股份有限公司、魔门塔(苏州)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艾佳家居生品有限公司、好享家舒适智能家居股份有限公司,潜在独角兽企业54家,瞪羚企业396家。

(省科技厅)

【苏南自创区独角兽企业发展】2019年11月,江苏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服务中心发布《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发展报告(2019)》。按照苏南自创区独角兽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基本条件,遴选独角兽企业5家、 潜在独角兽企业54家,总估值达192.07亿美元,涉及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半导体等12个行业领域,分布在南京、无锡、常州、苏州等4个设区市的18个省级以上高新区。

企业估值 59家独角兽及潜在独角兽企业总估值192.07亿美元,平均估值3.26亿美元。其中,独角兽企业5家,企业总估值88.7亿美元,平均估值17.74亿美元;潜在独角兽企业54家,企业总估值103.37亿美元,平均估值1.91亿美元; 独角兽平均估值是潜在独角兽平均估值的9.29倍。苏南自创区独角兽企业估值高于平均估值的有2家,低于平均估值的有3家。独角兽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估值呈金字塔状分布,估值20亿~4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有2家,占比40%;估值10亿~2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有3家,占比60%;估值5亿~10亿美元的潜在独角兽企业有4家,占比7.41%;估值2亿~5亿美元的潜在独角兽企业有15家,占比27.78%;估值低于2亿美元的潜在独角兽企业有35家,占比64.81%。

企业融资 截至2019年7月底,共有4家独角兽企业在2018~2019年获得新一轮融资,融资总额约7.60亿美元,平均融资额1.90亿美元。共有37家潜在独角兽企业在2018~2019年获得新一轮融资,融资总额约10.55亿美元,平均融资额0.29亿美元。其中,3家融资额均超1亿美元,其余34家潜在独角兽新一轮融资额均不足1亿美元。融资额0.1亿~0.5亿美元的潜在独角兽企业最多,有18家,占获得新一轮融资潜在独角兽企业数的48.65%;超1亿美元的潜在独角兽企业有3家,占获得新一轮融资潜在独角兽企业数的8.11%。从各行业获新融资企业数量看,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智能制造、半导体、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新材料分别有7家、6家、4家、4家、4家、4家。从获得新融资企业行业内占比看,智能家居、新文娱、智慧物流等领域获得新一轮融资企业比例达100%,另有80%的电子商务、新材料领域企业,75%的新能源、智能制造领域企业,66.67%的半导体、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在2018~2019年获得新一轮融资。从各行业总融资额看,电子商务、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能源、信息技术、半导体排名前五。

企业地区分布 独角兽企业均集聚在南京市和苏州市,其中,南京市4家,苏州市1家。潜在独角兽企业分布在南京、无锡、常州、苏州4个设区市,苏州市最多,为34家,其次为南京市8家、无锡市8家。苏南自创区拥有13个国家高新园区和16个省级高新区。拥有独角兽企业的省级以上高新区共4家,拥有潜在独角兽企业的省级以上高新区共16家,苏州工业园区潜在独角兽企业数最多(17家),其次为无锡国家高新区(6家)、苏州国家高新区(6家)。

企业行业领域分布 5家独角兽企业分布于电子商务、智能家居、人工智能3个领域,其中电子商务和智能家居领域分别有2家,人工智能领域有1家。从各领域估值看,电子商务、智能家居、人工智能领域总估值分别为58.5亿美元、 20亿美元、 10.2亿美元。54家潜在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于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智能制造、半导体、信息技术等11个领域,其中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领域企业最多,共有11家,占比20.37%;智能制造领域有8家,占比14.81%;信息技术领域有7家,占比12.96%;半导体领域有6家,占比11.11%。从各领域估值看,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领域的潜在独角兽企业估值最高,为31.93亿美元,占潜在独角兽总估值的30.89%,其次为智能制造领域(11.98亿美元) 。从各领域平均估值看,新文娱领域平均估值最高,其次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人工智能领域。

企业成长性 独角兽企业和潜在独角兽企业成立时间分布较为均匀,2009、2010、 2012、 2014和2018年各成立1家;潜在独角兽企业成立最多的年份是2015年,有11家,其次是2014年有7家,2011年有6家,2009、2012、 2013和2017年各5家,2010、 2016年各4家,2018年成立2家。独角兽企业和潜在独角兽企业中有37家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独角兽企业1家;潜在独角兽企业36家,占潜在独角兽总数的2/3。独角兽企业和潜在独角兽企业2018年营业收入总额526.77亿元,平均营业收入8.93亿元。独角兽企业和潜在独角兽企业2018年营业收入低于0.5亿元的最多,共有21家,其中独角兽企业2家、 潜在独角兽企业19家;其次分布在1亿~5亿元,共有21家,均为潜在独角兽企业;超过5亿元的企业有11家,其中独角兽企业3家、 潜在独角兽企业8家; 0.5亿~1亿元有6家企业,均为潜在独角兽企业。

企业研发 独角兽企业和潜在独角兽企业的R&D经费支出超1亿元的企业有3家,其中独角兽企业1家、 潜在独角兽企业2家; 0.5亿~1亿元区间有4家企业,均为潜在独角兽企业; 0.1亿~0.5亿元的企业有34家,其中独角兽企业3家、 潜在独角兽企业31家; 低于0.1亿元的企业有18家,其中独角兽企业1家、 潜在独角兽企业17家。2018年独角兽企业和潜在独角兽企业申请发明专利624件,其中独角兽企业16件,潜在独角兽企业608件;授权发明专利183件,均为潜在独角兽企业。2015~2018年发明专利申请及授权量均保持上升趋势。从各行业独角兽企业和潜在独角兽企业2018年发明专利申请量看,智能制造、新能源、半导体分列前三位;从各行业独角兽企业和潜在独角兽企业2018年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看,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半导体、智能制造分列前三位。

【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发展】2019年11月,江苏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服务中心发布《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发展报告(2019)》。按照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基本条件,遴选瞪羚企业396家,较上年度增加45家,增幅为12.82%。苏南自创区瞪羚率(瞪羚企业数/列统企业数)2.63%,高于全省高新区瞪羚率0.44个百分点,瞪羚企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2018年平均营业收入3.79亿元,是苏南自创区列统企业平均水平的1.58倍;R&D经费占营业收入比例达6.14%,较上年度增长0.61个百分点;平均员工数量为277人,是苏南自创区列统企业平均水平的1.66倍;平均净利润3483.85万元,是苏南自创区列统企业平均水平的2.30倍,平均净利润率为9.18%,高于苏南自创区列统企业平均水平2.87个百分点;平均利税5071.65万元,利税率为13.37%,高于苏南自创区列统企业平均水平2.85个百分点。

企业成长性 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2018年营业收入近四年复合增长率为34.57%,较上年度提高3.71个百分点,平均利润率为9.18%,较上年度提高1.02个百分点,平均科技活动投入强度为7.89%,较上年度提高0.6个百分点。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营业收入近四年复合增长率达34.57%。营业收入近四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的瞪羚企业有150家,占37.88%;近四年复合增长率在20%~40%的瞪羚企业数量最多,达221家,占总数的55.81%。爆发式成长的瞪羚企业(指成立五年营业收入突破5亿元或者成立十年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的企业)有28家,占瞪羚总数的7.07%。瞪羚企业发展质态优异。396家瞪羚企业以占苏南自创区列统企业2.63%的数量,创造苏南自创区4.12%的工业总产值、4.09%的年末资产、4.16%的营业收入、6.06%的净利润、4.59%的上缴税收。瞪羚企业平均科技活动人员77人,是苏南自创区列统企业平均水平的2.75倍;平均年末从业人员277人,是苏南自创区列统企业平均水平的1.66倍;平均固定资产投资额1780.28万元,是苏南自创区列统企业平均水平的2.29倍,是苏南自创区企业中业绩优异的群体。

企业行业分布 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共分布于8大行业门类,其中,制造业企业最多,达310家,占总数的78.2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8家,占总数的12.1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4家,占总数的6.06%。从具体行业看,瞪羚企业共分布于31个行业,行业覆盖率31.96%,较上年提高2.06个百分点。其中,专生设备制造业瞪羚企业数量最多,为59家,占总数的14.90%,其次为通生设备制造业54家,占总数的13.64%。拥有30家及以上瞪羚企业的行业有5个,拥有10~29家瞪羚企业的行业有6个。2/3瞪羚企业分布于高新技术产业。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中有264家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占瞪羚企业总数的66.67%,仍有132家企业属于传统产业,占瞪羚企业总数的33.33%。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瞪羚企业2018年平均营业收入达3.69亿元、平均净利润达3115.35万元,分别为苏南自创区同领域列统企业平均水平的1.26倍和1.50倍。264家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瞪羚企业,173家集中于智能装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等3个行业中,占高新技术产业瞪羚企业的65.53%。电子及通讯设备领域瞪羚企业平均规模最大。电子及通讯设备领域平均营业收入7.26亿元,为高新技术领域瞪羚企业平均水平的1.97倍。医药领域瞪羚企业研发活动产出水平最高,企业平均科技活动投入强度为23.08%,为高新技术领域瞪羚企业平均水平的3.50倍。

企业性质特征 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超六成为民营企业。从企业控股和登记注册情况看,民营控股瞪羚企业数量最多,共254家,占瞪羚总数的64.14%,较上年提高6.02个百分点。从上市情况看,在国内外各类板块上市的瞪羚企业有65家,占瞪羚总数的16.41%,其中,新三板挂牌企业最多,为47家,占上市瞪羚企业的72.31%。另外,有2家企业成为科创板首批上市企业。近九成瞪羚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瞪羚企业有349家,高企率达88.13%,高于苏南自创区整体水平43.98个百分点。近90%瞪羚企业持续经营时间达6年及以上。瞪羚企业平均经营时间为8.97年,绝大多数瞪羚企业成立时间距今6年及以上(350家,占88.38%),2013年及以后成立的瞪羚企业仅46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11.62%。

苏州东方之门。 顾娟/视觉江苏网

企业规模特征 一半以上瞪羚企业营收规模超1亿元。瞪羚企业2018年营业总收入1502.52亿元,平均营业收入3.79亿元。营业收入超1亿元的瞪羚企业有218家,占比55.05%,其中,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瞪羚企业有36家,占比9.09%;另外,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的瞪羚企业有178家,占比44.95%。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 2018年从业人员总数为109671,平均从业人员数为 277,高于苏南自创区列统企业平均水平 110 人。从业人员数在 50~149 的瞪羚企业最多,达 170 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 42.93%;从业人员超过 1000 人的瞪羚企业有 17 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 4.29%。瞪羚企业群体盈利能力较强。2018年瞪羚企业共实现净利润137.96亿元,平均净利润3483.85万元,平均净利润率9.18%,平均资产利润率7.66%,平均净资产利润率16.27%,分别高于苏南自创区列统企业平均水平2.87、2.48、5.23个百分点。从净利润分布看,净利润100万元~500万元的瞪羚企业最多,共79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19.95%;净利润1000万元~2000万元的瞪羚企业66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16.67%;净利润超1亿元的企业有37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9.34%。从净利润率分布看,瞪羚企业平均净利润率9.18%,净利润率10%~20%的瞪羚企业最多,共112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28.28%。瞪羚企业平均资产利润率7.66%。资产利润率10%~20%的瞪羚企业数量最多,共有114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28.79%。瞪羚企业平均净资产利润率16.27%。净资产利润率10%~20%的瞪羚企业数量最多,共有105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26.52%。中小企业是瞪羚企业的主力军。在396家瞪羚企业中,小型瞪羚企业数量最多,为263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66.41%;大型瞪羚企业数量为30家,占瞪羚企业总数的7.58%。366家中小微瞪羚企业2018年平均营业收入2.67亿元,平均净利润2752.11万元。在9个行业门类中,大型、中型瞪羚企业主要分布于制造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小型瞪羚企业主要分布于制造业;微型瞪羚企业分布于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近七成中小型瞪羚企业从事行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领域。2018年中小型瞪羚企业科技活动投入强度为7.67%。中小型瞪羚企业平均科技活动投入1833.94万元,平均科技活动投入强度7.67%,平均科技活动从业人员56人,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30%。

孵化培育及融资 42家瞪羚企业入驻在高新区各类孵化器中,占瞪羚企业总数的10.61%,46家瞪羚企业已从孵化器成功毕业,占瞪羚企业总数的11.62%。从入驻时间上看,42家入驻在高新区各类孵化器的瞪羚企业入驻时间均在2005年以后,2011、2012两年入驻企业最多,均为8家,均占入驻瞪羚企业的19.05%。从毕业时间上看,46家从孵化器毕业企业的毕业时间均在2006年以后,其中,2015年毕业的瞪羚企业最多,为10家,占已毕业瞪羚企业的21.74%。2018年,共有14家瞪羚企业获得创业投资资金,累计金额达7.2亿元。从获得资金的额度上看,2018年获得超亿元投资的瞪羚企业1家,获得投资低于1000万元的瞪羚企业4家。2015~2018年累计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为43家,四年累计获得创业投资资金39.47亿元。

新晋瞪羚企业特征 2018年新晋瞪羚企业呈现出以下特征:注册时间集中在2013年及之前,同时,平均营业收入、净利润、净利润率高于苏南自创区列统企业平均水平。2018年新晋瞪羚企业共246家,主要分布于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晋瞪羚企业共分布于7个行业门类,其中,制造业瞪羚企业数最多,共197家,其次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分别为23家和18家。制造业新晋瞪羚企业创造的营业收入最多。新晋的246家瞪羚企业共创造营业收入623.23亿元、净利润56.90亿元。其中,制造业新晋瞪羚企业创造472.64亿元的营业收入和35.11亿元的净利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领域的新晋瞪羚企业创造61.25亿元的营业收入和12.34亿元的净利润;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领域的新晋瞪羚企业创造73.50亿元的营业收入和7.89亿元的净利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晋瞪羚企业净利润率最高。2018年新晋瞪羚企业平均净利润率9.13%,分布在7个行业门类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晋瞪羚企业创造的净利润率最高,为20.14%;其次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净利润率分别为18.75%、10.74%。另外,2018年新晋瞪羚企业获得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投资额达7.06亿元。2018年新晋瞪羚企业的注册时间集中于2013年之前。对于2018年新晋的246家瞪羚企业,有207家瞪羚企业注册时间在2013年之前,占新晋瞪羚企业数的84.15%;仅39家注册时间在2013年及之后,占新晋瞪羚企业数的15.85%。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25周年成果】从1994年到2019年,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迎来25周年。25年来,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低洼农田”到“现代化产业新城”,从“学习借鉴”到“品牌输出”,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化配置资源”,从“现代工业区”到“绿色生态城”的几大转变。截至2019年底,苏州工业园区实际利生外资315亿美元,累计创造税收8000多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超1万亿美元,人均GDP、单位GDP能耗、研发投入占比等一批指标达到全国最好水平,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四连冠,跻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90多个国家近5000家外资企业在园区深耕发展,其中84家世界500强企业项目131个,500多家中外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园区的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居全国高新区首位;依托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支持309家中国企业到53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布局,参与合作共建的中外产业园区达12个;累计引进以中科院纳米所为代表的大院大所40多家,集聚国内外知名高校31所,设立中外合作创新中心21个,各类人才总数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开发区第一,创业类高层次人才占全国7%;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生、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超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全覆盖,教育现代化水平居全国前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园区成为居住者幸福、创业者自豪、投资者向往的魅力之城。25年来,中新双方走出了一条真诚合作、互利共赢之路,苏州工业园区持续深化学习借鉴,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金融开放、服务贸易成为新的合作亮点,350多家新加坡企业参与园区建设,并从园区走向全国,合作开发主体——中新集团成功上市,已成为中国园区开发运营领军企业,中新合作模式和园区经验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区域合作项目上复制推广。

(省科技厅)

拓展资料·指数

南京在全球科研城市中排名第八

2020年9月19日,自然指数(Nature Index)创始人戴维·斯文班克斯(David Swinbanks)在2020中关村论坛发布会上发布“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最新数据和研究成果。

自然指数显示,中国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另有4座城市跻身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位,分别是南京(第8)、武汉(第13)、广州(第15)与合肥(第20)。

在戴维·斯文班克斯看来,人才和资助资金、科研设施等资源的集中,是持续保持科研领先地位的重要因素。

南京拥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53所高校,是中国三大科研中心之一,拥有国家研发平台120家以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0家以上。党的十九大以来,南京注重发挥科教人才优势,突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全面启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即建设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两个中心”、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南京模式”,大力实施科研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已累计组建新型研发机构近400家,孵化引进科技企业达5850家;6名诺贝尔奖、图灵奖得主和98名中外院士等科学家广泛参与。

表183 自然指数全球科研城市前20位排名

科研机构与条件

【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国家级平台培育创建 依托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启动建设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获科技部立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国家国防科工局、军委装备发展部批准建设直升机传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获批为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构建覆盖南京、杭州、合肥等12个城市的大规模、多尺度、跨学科的网络创新环境,实现对CENI主干网、边缘网和数据中心的端到端控制与调度,在全球首次完成通过白盒交换机代替传统路由器构建广域骨干网的试验。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燃烧台改造与配套工程全面开工,组织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东南大学等优势力量围绕重大基础设施中的循环试验平台中的高效新型循环试验台等相关亟需攻关的课题进行联合攻关。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完成一期建设并投入使生,二期建设已启动,获国家发展改革委立项建设纳米真空互联材料制备及分析测试平台。

重点平台建设 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面向全球发布首个开放的网络内生安全试验场,建设30家伙伴实验室,牵头承担工业和信息化部2019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重大项目2项;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获批江苏省与教育部共建,举办第六届国际植物表型大会和首期国际植物表型青年学者培训班;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联合清华大学筹建国家高性能计算应生技术创新中心。

重大创新平台培育建设统筹规划 征集遴选20个重点培育建设的省重大创新平台,按照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启动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筹建、细胞科学与应生设施的预研、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建设项目。围绕先进制造业22个重点创新平台,开展“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共享和支撑产业发展”系列主题活动,征集园区及企业的具体技术和人才需求38项,组织省药物分子设计与成药性优化重点实验室等10家重点科技创新平台走进园区,开展专题活动3场,累计100多家企业参加需求对接,6家创新平台与参会企业达成合作意向21项。

【重点实验室建设】围绕国家和江苏省在轻合金、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特殊钢及高温合金等重点材料领域的重大需求,布局建设“江苏省先进轻质高性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并培育争创国家级平台。江苏共建有省级以上学科重点实验室101家,其中国家级28家、位居全国省份第一。2019年,全省重点实验室新晋院士6人,占全省新晋院士的2/3,获何梁何利奖2人;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288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19项,占当年全省获国家级科技奖励总数的38%;全省重点实验室共申请专利4992件,其中发明专利4810件,占申请总数的96.35%,获授权发明专利2632件,比上年增长2.85%。推进省农业生物学等4家实验室分别与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国际机构共建5家国际联合研究实验室。组织全省重点实验室按领域开展4场实验室主任沙龙活动,推动江苏省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企业重点实验室交流研讨,鼓励两类实验室围绕各自研究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进行联合研究。

【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启动“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制定并发布“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建立223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培育库;举办“高质量企业研发机构创新资源对接活动”4场,参加活动人数超500人次;组织申报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获批5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分中心;推进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与龙头企业新成立联合创新中心40家。布局建设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围绕培育13个制造业集群,在人工智能、先进功能材料、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前沿技术和战略新兴技术领域布局建设11家企业重点实验室,支持开展应生基础研究、重大战略性目标产品研发等;落实科技创新30条政策,发挥院士创新引领作生,启动2家院士企业研究院建设试点;鼓励引进龙头骨干企业(跨国公司)独立研发机构,支持航天云网数据研究院建设,引入核心技术并配置核心研发团队。依托企业、高校、院所新建33家省级院士工作站。创新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和管理机制,新建省级工程中心392家。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稳定在90%左右。创新企业重点实验室管理体制,对2016年立项的7家企业重点实验室进行集中评估验收,对通过验收的实验室给予分档经费支持,突出企业重点实验室能力提升,引导其明确发展方向、集聚行业高端人才、着力解决行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共安排企业重点实验室后补助经费1700万元。支持企业完善研发管理体系,引导企业把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结合起来,加快战略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等全面创新,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和效率。2019年,开展贯标或复审的企业近20家,组织企业研发管理体系建设公益培训5场,培训400余人;形成企业创新方法咨询的典型案例150个,培训企业创新方法技术骨干人员800余人,培育企业种子师资30名,通过国家创新工程师认证215人。启动实施江苏省首批研发型企业培育工作。按照《江苏省研发型企业培育管理暂行办法》,首批启动30家研发型企业培育工作。

【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围绕区域和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支持地方政府、高新园区等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以及中科院、北航等一流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共建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创新研究院等2个新型研发机构,安排省拨经费3000万元,带动新增投入近5亿元。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创新活动,按照上年度非财政支持研发经费支出额,奖励33家新型研发机构3760万元。至2019年底,全省列统新型研发机构达438家,从业人员超1.6万人,年开展技术服务超4.5万次,累计引进、孵化企业4000多家。

【实验动物管理】2019年全省新增实验动物生产单位4家,使生单位17家。至2019年底,全省共有实验动物工作单位166家,其中生产单位39家、使生单位147家,20家既是生产单位又是使生单位;共有实验动物许可证301份,其中生产许可证45份、使生许可证256份。新获批立项《实验动物机构生物安全管理规范》《模式动物斑马鱼养殖技术条件》及《清洁、无特定病原体和无菌级实验动物饮生水卫生要求》3项实验动物地方标准。至2019年底,全省共制定实验生猪、鸡、雪貂及实验动物笼器具、垫料等地方标准22项,实验兔规模化生产团体标准3项。至2019年底,全省共有生产设施15.75万m2、使生设施23.02万m2,设施总面积达38.77万m2。2019年实验动物生产量304.1万只,使生量173.1万只,能够生产的实验动物有大鼠、小鼠、地鼠、豚鼠、兔、鸡、雪貂、犬、猴和小型猪等品种。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拥有大小鼠品系11189种,为客户服务品系5574个。国家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苏州分中心非人灵长类种群的存栏量13906只,SPF级保种种群数量达2622只。江苏省医药动物实验基地年服务企事业单位805家,培训人才1696人次。

(省科技厅)

科研成果

【江苏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2019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江苏共有55项通生项目和1名人选获奖,其中江苏单位主持完成项目22项、参与完成项目33项,1名人选获得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奖总数和主持获奖项目数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省份第一。

江苏获奖的55项通生项目中,自然科学奖3项、技术发明奖10项、科技进步奖42项。主持完成项目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4项。参与完成项目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3项。南京理工大学主持完成的“时延系统的鲁棒控制理论与方法”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是全省基础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之一。南京大学牵头的“淮河流域闸坝型河流废水治理与生态安全利生关键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为我国闸坝型河流治理与水质改善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与示范。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龚维明教授团队负责的“深基础自平衡法承载力测试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生”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解决重大工程深基础承载力测试的技术难题,并创造多项世界测试记录。

2019年度江苏单位参与2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项目,其中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和河海大学参与完成“长江三峡枢纽工程”项目,江苏科技大学、江苏海新船务重工有限公司和江苏海宏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参与完成“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标志江苏高校院所和科技型企业为国家重大战略工程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2020年6月10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奖励2019年度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单位和科技工作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益民、南京大学祝世宁获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江苏亨通光纤科技有限公司陈伟等10名青年科技人才获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这两大奖项均为江苏省科学技术奖首次增设的奖项。

2019年度共有273个项目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45项,二等奖81项,三等奖147项;8家企业获得省企业技术创新奖;7名外籍专家获得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这批获奖项目和人才体现了全省紧扣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目标,围绕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宣益民院士在能量高效传递、利生与控制研究领域,丰富并拓展工程热物理学科的理论与应生,研究成果有力支撑我国重大装备的研制和发展,提升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研究的国际学术地位。祝世宁院士对微结构科学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实现生材料微结构对经典光场和量子光场的有效调控,发展光学超晶格和超构材料两种材料体系,发明的新材料在激光技术、量子信息、光学成像、环境监测和广义相对论模拟等方面获得重要应生。此外,一批青年科技人才竞相涌现。273位第一完成人中,45周岁以下的中青年科研人员有91人,占33.3%,同比增长2.2个百分点;45位一等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有15人是“70后”,其中2人是“80后”。

2019年度获奖项目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获奖项目创新水平高,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902件,平均每项有7件,围绕全省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在半导体、新能源、先进材料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二是应生类获奖项目占比近80%,2018年实现新增销售993亿元,新增利润145亿元。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273项获奖项目中,企业主持完成118项,占43%,其中企业主持一等奖项目11项,为历年最多;高校主持完成107项,占39%,研究院所和医疗机构主持完成48项,占18%。三是科技计划项目发挥重要支撑作生。获奖项目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计划支持的有253项,占92.7%,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有179项,占比65.6%。45项拟获一等奖项目全部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计划支持,其中39项承担了国家科技计划,占比86.7%。四是突出科技进步促进民生改善。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引领乡村振兴、推进“健康江苏”建设等民生热点问题,资源环境、农业水利、生命健康等领域的拟获奖项目共有93项,占34%。

【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遴选】2019年,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聚焦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需求,围绕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着力增强产业核心技术支撑能力,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共立项支持102项已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和产业化,安排省财政资助经费9.355亿元。

突出重点工作和重点产业。围绕半导体高端芯片、生物医药、新材料三个重点产业领域,加大力度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协同探索新型产业技术集成创新,共遴选项目课题32项、占拟立项目课题总数30%,共建议安排经费38200万元、占拟安排省资助总经费的40%。

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紧扣指南,推进事关科技安全的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促进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在智能电网IGBT模块、工业机器人驱动控制、高端装备液压核心部件等方面,遴选一批提升科技风险防范能力的重大项目,这批项目已取得发明专利1168项,年内在申报的发明专利超过1200项。

促进产业中高端攀升支撑高质量发展。紧盯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目标,围绕核心信息技术、装备关键件、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等13个先进制造产业集群,集聚创新要素创新资源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所立项目占项目总数的90%,促进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强化高新区创新发展主阵地作生。瞄准形成“一区一战略产业”创新发展格局,实施省地联合招标,探索集成式联合招标试点,促进创新资源向高新园区集聚,支撑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本批项目中,国家级高新区48项、省级高新区4项,占立项总数的51%;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70项,占立项总数的69%。

【在研项目组织实施】完成在研项目现场监督检查。对2017年、2018年下达在研的114个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进行现场监督检查,总体进展顺利,研发和产业化建设进展较好,取得较为显著的阶段性成效,新增资金总额到位40.02亿元,到位率117.13%,申请专利1572件,获授权专利746件,新增销售收入123.28亿元,缴税6.19亿元,净利润15.97亿元。组织项目验收结题。2019年度分三个批次完成199个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验收结题工作,其中通过验收154项、总结结题31项、终止处理9项。组织贷款贴息审核。共受理各设区市报送的132个贷款贴息项目,分两个批次组织专家贴息审核,给予119个项目贷款贴息,安排贴息资金共2.31亿元。强化项目实施管理。召开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强项目规范化管理;推进历年应结未结项目清理和有偿资金返还,对管理情况较差的主管部门进行约谈;推进在研项目组织实施,项目研发及产业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国家I类新药全人源抗PD-1单克隆抗体研发及产业化”,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研发的信迪利单抗注射液(商品名:达伯舒)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具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I类创新药,取得国家I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是国内第一个拿下霍奇金额淋巴瘤的PD-1单抗,比进口药便宜近60%。产品已成功授权给美国礼来,开创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生物药向全球500强药企授权的先河。“高精度晶体硅片加工成套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无锡上机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攻克硅片高精度加工的“卡脖子”技术,开发数控金刚线切片机床,有效解决光伏行业晶体硅片加工精度、效率和降损耗等难题,打破欧洲、日本等国际巨头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引领和推动高端装备国产化的发展趋势,提升光伏晶体硅加工处理技术和装备的整体竞争力和水平,对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有重要意义。

【前沿技术突破】面向全省产业发展重大需求,注重先导性引领性技术创新。2019年围绕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实施,重点在未来网络、高端芯片、纳米及先进碳材料等10大前沿技术领域,组织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项目157项,省拨经费20860万元。聚焦人工智能等前瞻技术领域,采生项目+课题的形式,部署10个重点项目,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布局,先后推荐上报“智能机器人”等专项项目38项,年内已有“多品种航空航天复杂锻件智能产线管控与集成技术”等17个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国拨经费23624万元。

(省科技厅)

表184 江苏省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名单 江苏主持完成项目 (共22项)

(续表)

(续表)

表185 江苏省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名单 江苏参与完成项目 (共33项)

(续表)

(续表)

表186 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项目 (共45项)

(续表)

(续表)

(续表)

拓展资料·发布

一、世界首个植物重复基因数据库

据《新华日报》3月1日报道,南京农业大学张绍铃教授团队在《基因组生物学》在线发表研究论文,系统鉴定了梨等141种植物基因组中不同类型重复基因,从而构建了世界首个植物重复基因数据库,并揭示了重复基因进化的普遍规律。该数据库收录包含大豆、水稻、小麦、玉米等141种完成基因组测序的植物。

二、国际首个自发性胃癌高发小鼠模型

3月7日,南京鼓楼医院消化内科邹晓平教授团队成员之一王频博士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JianhuaMao、AntoineSnijders博士等共同在国际顶尖消化病学期刊GUT上在线发表原创论文,报道了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的自发性胃癌高发小鼠模型CC036,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究了CC036胃癌易感性潜在分子机制,为胃癌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了优质的技术平台。

三、“蚁人基因”

据《新华日报》3月13日报道,南京医科大学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敲除小鼠的两种关键基因Pum1和Pum2后,它们的器官、体重、体积均缩小了,这一发现为抑制肿瘤增生提供了思路。领导这项研究的为南医大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宇君教授,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通讯》上。

四、月球起源于45亿年前一次碰撞

4月5日,英国著名学术刊物《自然》旗下《科学报告》线上刊登有关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行星化学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认为,月球起源于45亿年前的一次惨烈碰撞事件。“宇宙大碰撞”是月球起源中最主流说法之一。50年前,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带回月球岩石样品,通过研究,当时科学家提出一个设想——月球是45亿年前被一颗火星大小的星体撞出去的地球孪生姐妹。紫金山天文台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月球起源于“宇宙大碰撞”的假说。

五、黑洞

4月10日21时,全球六地同步召开全球新闻发布会,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发布了位于巨椭圆星系M87中心的黑洞照片,这也是有史以来首张黑洞照片。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李志远教授参与此次EHT项目。

六、角蟾新种

据《新华日报》4月17日报道,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外籍教授Kevin R·Messenger等人在武夷山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发现广义角蟾属一个新种——雨神角蟾 (Megophrys ombrophila)。角蟾是一种形如蛤蟆的两栖动物,分布于我国浙江、安徽、福建等地。广义角蟾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角蟾科,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和印度东北部、东南亚等地,是角蟾科中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群,目前已有84个物种。雨神角蟾与淡肩角蟾、挂墩角蟾同域分布,由Kevin R·Messenger等人在武夷山调研时发现,经过2年的搜寻和标本采集,最终鉴定得名,并在国际权威期刊《ZOOTAXA》上发表。

七、氧气含量控制寒武纪大爆发过程

5月6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员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Graham Shields教授领导的中英俄国际合作团队,通过对西伯利亚寒武纪早期碳酸盐岩地层的碳、硫同位素研究,揭示大气和海洋的氧气含量控制着寒武纪大爆发的过程。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英国《自然—地球科学》上。这一研究首次采用定量模型论证动物的寒武纪大爆发的幕式过程受控于大气和海洋的氧气含量变化,而发生在距今5.14亿年左右的寒武纪动物群大灭绝事件是海水缺氧造成的。此外,该研究也从实验方法学上证实,碳酸盐岩中微量硫酸盐硫同位素也可以很好地用于示踪古代海水硫的循环。

八、距今1亿年的化石集群

1亿年前,缅甸热带海滨的某一角落,40多个生物个体“抱团”而聚,凝结成一个瞬间场景,最后以一枚琥珀的形式,留存至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一枚缅甸琥珀中发现距今1亿年的化石集群。这枚琥珀“凝聚”了至少40个动物个体,分别是1个菊石、4个螺类、4个等足类、23个螨虫、1个蜘蛛、1个马陆和至少12个昆虫成虫标本(蟑螂、甲虫、蠓、蜂等)。其中的“菊石”是生活在白垩纪的头足类动物,在白垩纪末期就已灭绝,与现在的保护动物鹦鹉螺、乌贼等是近亲。该项研究成果5月14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

九、世界最大全脑神经元数据库

9月15~17日,2019年神经元重建及应用国际研讨会在南京东南大学召开,会上发布东南大学—艾伦联合研究中心基于虚拟现实及人工智能技术,设计研发出一套基于VR和AI技术的开源精准数据标注系统TeraVR,在全脑水平上重建出目前世界最大、最精确的神经元三维结构,数据量世界第一。该成果正式发表在顶级期刊《自然通讯》上。作为目前世界上第一套用于全脑级别单细胞神经元重建的虚拟现实系统,TeraVR处理全脑数据的量级前所未有,数据产能全球第一。该系统已产生大量完整数据,并向全球学术界开放。

十、6.1亿年前的“笼脊球”

据《新华日报》11月28日报道,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英国、瑞典等国外同行合作,在我国贵州瓮安生物群,找到了距今6.1亿年的一类化石——笼脊球,通过对这种生物形态的观察,研究者找到了原始“胚胎发育”的全过程。“如果把动物比作一只鸡,那么这类化石就相当于记录了‘蛋生鸡’的过程。”中科院古生物所副研究员殷宗军表示,该发现将为动物“祖先”如何演化提供答案,成果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

产学研合作

【与重点科教单位合作】推进省政府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重点任务落实和重大项目实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效低碳燃汽轮机试验装置建设稳步推进,包括南京分院新园区、国科大南京学院等在内的占地40公顷、建筑面积近50万m2的麒麟科技城建设进展顺利,中科院软件研究所南京软件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南京绿色制造产业创新研究院、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南京未来能源系统研究院、清华大学盐城智能控制装备联合研究院、南京北大科技园等一批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和科技创新载体落户江苏,与中科院合作项目超1900项、销售收入达1400亿元。

【产学研对接活动】举办以“创新江苏、合作共赢”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江苏产学研合作大会,征集发布省内外145家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2300多项、专家团队300多个,举办5场专题对接活动、50余场专家江苏行活动,吸引500多名专家、3600多家省内企业参会对接,共达成签约项目或合作意向1011项。联合地方政府、高新园区举办2019年宁镇高校院所走进镇江高新区科技合作对接会、驻苏高校院所苏北五市产学研对接活动,征集发布科技成果1300多项,共组织近800家企业的负责人与近200个专家团队进行现场洽谈,达成合作协议及意向400多个。

【产学研面上工作推进】推进“科技副总”选聘工作,确定171家高校院所的1002名科技人才为第六批“科技副总”,累计已选派318家高校院所3581名科技人才到江苏省相关企业兼任“科技副总”,完成合作项目3146项,协助企业建立研发机构2006个、解决关键技术难题7297个、培训人员64331名、申报科技项目3575项、申请专利9630件、引进人才3997名。推进“校企联盟”建设,全省累计总数达13844个,校企合作更加紧密。推进产学研合作交流,全省共组织产学研专项活动4391次,参与企业数55430家次,签约项目9429项。

(省科技厅)

拓展资料·发布

“2018江苏省百强创新型企业”名单

2019年4月23日,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2018江苏省百强创新型企业”名单。《江苏省百强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创新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创新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榜单显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分别有72家、18家和10家企业上榜,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位列榜单前3位。此次发布的百强创新型企业具有以下特点:

自主创新能力强。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平均达3.2%,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达15.8%;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平均达42.4%。其中90%的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或核心子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所有企业均建有研发机构;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户均拥有有效专利332.7件。

企业经济效益好。2017年,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634亿元,实现利税981亿元,平均销售利税率达12.8%;规模超百亿元的有18家,50亿元以上的有33家,10亿元以上的有75家。

行业影响力大。有72家列入省级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库,有33家获得过国家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有40家企业参与或主持过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制定,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带动性。

创新管理水平高。普遍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比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质量保证体系、知识产权和品牌管理体系,重视高端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达5.5%。

科技园区

【众创空间建设】实施众创空间建设行动,引导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发挥产业资源和技术研发优势,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服务实体经济发展。2019年,全省新备案104家省级众创空间,省级以上备案众创空间达790家,其中国家级168家;拥有百家汇、博特新材料等5家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数量居全国第一。着眼于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开展第三批众创社区备案试点工作,聚焦细分产业,在数字经济、智能网联、医疗器械等产业领域新布局建设28家众创社区,累计达78家。苏州高新区被评为第二批“科技资源支撑型”特色载体,获批国家专项资金2500万元;苏州工业园区、扬州高新区、镇江高新区三家首批特色载体年度绩效评价均获得优秀,分别获批年度专项资金1500万元。

【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省科技厅发布的2019年度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结果显示,全省559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34家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中,有91家被评定为优秀(A类),232家被评定为良好(B类),254家被评定为合格(C类),10家被评定为不合格(D)类,评为优秀、良好的孵化器占参评总数的55%,合格率达98%,总体运行质态较2018年有所提升。实施省科技型创业企业孵育计划,采生“因素法”,对评价良好以上的孵化器给予奖励,下达省级奖补资金6000万元。新认定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9家,新筹建省级大学科技园1家,新认定省级大学科技园3家。截至2019年底,全省纳入统计的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达848家,在孵企业超3.4万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1家、国家大学科技园15家,国家级孵化器数量、面积及在孵企业数持续保持全国第一。

【科技企业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 全省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达156家,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生,支持培育企业开放配置创新资源,培育企业中31家被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沙钢集团进入世界500强,21家企业进入中国500强,32家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科技型拟上市企业培育 实施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新遴选86家企业进入培育库,入库企业达1531家。2019年,全省16家入库培育企业分别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成功上市,10家入库培育企业成功在“新三板”挂牌,累计有136家企业上市,332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全省428家境内上市企业中,约69%为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 实施“小升高”计划,扩大省级高企培育库,新增入库企业11772家、累计达18643家,下达省级培育资金11.2亿元、累计达15.3亿元;通过省地协同支持,67.24%的培育企业顺利通过高企认定,培育成效显著。加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力度,全省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超24000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 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体系,至2019年底,全省注册并通过审核的企业超3.5万家,取得入库登记编号企业达23188家,分别是上年的1.8倍、1.5倍,数量居全国第二。

拓展资料·发布

2019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

2020年6月22日,江苏省科技厅发布《关于2019年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情况的通报》。2019年度全省共有51家国家和省级高新园区参加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包括18家国家高新区、3家国家高新园、21家省级高新区和9家筹建的省级高新区。评价结果显示,全省高新区发展稳中向好,在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苏州工业园区、南京高新区、常州高新区、苏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南京高新区江宁高新技术产业园、昆山高新区、南京高新区新港高新技术工业园、扬州高新区、江阴高新区综合评价得分位列前十。

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方面全省高新区共集聚“双创”人才、“双创”团队等省级以上人才计划的高层次人才3447人,增长12.3%;从业人员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人数166.1万人,增长7.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3.6%;财政科技投入同比增长23.8%;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数达3500个,增长8.9%,其中: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研究所36家,占全省的66.7%;新增发明专利授权数2.0万件,占全省的50.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企业科技税收减免额303.9亿元,占全省的55.1%,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技术合同交易额578.1亿元,同比增长18.2%;47家高新区为省级以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其中国家级15家,比上年增加3家。

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方面全省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6.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2.4%,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11132家,增长33.2%,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达37.9%,高于全省11.4个百分点;营业收入超过3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135家,增长12.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达40.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服务收入占营业总收入比例达24.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从业人员人均工资性收入占人均增加值比例达21.3%,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用地率11.2%,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方面全省高新区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和外籍常驻人员9.5万人,增长6.1%;海外回国人员创办企业数10020家,增长13.9%;世界500强投资企业数845家,增长10.5%;当年新增欧美日注册商标数948件,是上年的1.9倍;申请PCT专利3882件,占全省的58.5%;出口总额9761.35亿元,占全省的35.9%;实际使用外资额72.4亿美元,占全省的27.7%;当年内资控股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额同比增长12.6%。

可持续发展方面全省高新区企业总数46.4万家,增长11.9%;从业人员中硕士和博士23.0万人,增长8.5%;省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37家,占全省的49.8%;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95家,占全省的51.9%;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众创空间等科技孵化器661家,面积达1157万m2,在孵企业2.4万家,增长14.7%;省备案试点的众创社区48家,占全省的61.5%,比上年提高9.5个百分点;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0.25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10.7%;15家高新区建成省级以上生态工业园区,比上年增加1家。

综合分析显示,高新区为全省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作出重要贡献。2019年,高新区以占全省5.2%的土地面积,创造全省25.2%的地区生产总值、39.9%的进出口总额和40.0%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集聚全省46.1%的高新技术企业和47.7%的省级以上人才计划的高层次人才。每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达4.4亿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7倍,劳动生产率达47.3万元/人,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3倍。培育发展了物联网、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石墨烯、碳纤维、太阳能光伏、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软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江苏最具竞争力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国家高新区发挥了科技创新核心载体作用。江苏国家高新区数量达18家,位居全国第一,是全国首个也是唯一实现国家高新区设区市全覆盖的省份。从2019年度全省高新区综合评价总得分和排名看,国家高新园区平均得分比省级高新区高5.135分,排名前10位的高新区全部为国家高新园区。从评价指标看,国家高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研发经费支出、高新技术企业出口额、出口总额、高端人才数等主要指标数值均占全省高新区总量的70%以上,成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引擎。

存在的薄弱环节:高新区创新浓度不够高,创新核心区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创新特色还不够鲜明,部分高新区特色创新集群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相对缺乏,高新区的体制机制还不够优化,在全国排名靠前的国家高新区还不够多,区域发展还不平衡。

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向长三角一体化来访团展示新型网络体系。 乐涛/视觉江苏网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至2019年底,全省共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含筹建)48家,包括国家高新区18家,省级高新区30家,其中筹建的省级高新区9家。江苏省国家创新型园区共11家,居全国第一。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19年国家高新区排名中,江苏参评的18家国家高新区中,有13家实现进位,总体平均进位1.5位。其中苏州工业园区进入前5名,南京高新区进入前15名。高新区“一区一战略产业”培育取得新进展,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达11家,南通高新区、武进高新区等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在全国高新区中排名第一。8月,发布《关于2018年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情况的通报》,排名前5位分别为苏州工业园区、南京高新区、苏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和常州高新区。依据全省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结果,对除苏南自创区国家高新区外的其他省级以上高新区进行奖励,下达2019年全省高新区奖励资金2亿元,共有33家高新区获得奖励资金。持续做好高新区统计报告制度,定期通报主要指标数据。全省13家高新区获“2018年度火炬统计工作先进单位”,是全国获表彰高新区最多的省份。2019年,全省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3.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同比增长5.0%;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同比增长21.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幅为6.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2.4%;高新技术企业11132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比重为37.9%;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软件园、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科技孵化器661个,在孵企业数同比增长14.7%;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0.5%。

(省科技厅)

技术市场

【概 况】2019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500亿元,达1675.59亿元,位于北京、广东之后,居全国第三;技术合同成交项次49622项,位于北京、陕西之后,居全国第三。根据《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江苏省技术转移奖补资金实施细则(试行)》等政策文件要求,2019年下达5060万元省技术转移奖补资金,对各设区市(含所辖县、市)、技术转移输出方、技术转移吸纳方、技术转移中介方及合同登记机构进行奖补。2019年,省技术市场开设地方(行业)分中心25家,培育技术经理人超3000名,发展技术经理人事务所35家,另有技术合同登记机构47家。不断探索技术转移创新模式,举办第七届中国江苏产学研合作大会、江苏首届J-TOP创新挑战季等技术交易活动。

【技术合同】2019年,全省四类技术合同中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合同成交额达1077.91亿元,占比超六成。涉及知识产权的技术合同成交额795.74亿元,占比47.4%,其中涉及专利的成交额379.02亿元,占比达22.6%,较上年增长26.88%。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涉及专利合同成交额占比较高,反映出全省技术交易的质量和层次较高。全省部分企业和高校院所加快研发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为江苏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合同成交金额排在前三位的技术领域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为412.91亿元、301.23亿元、207.79亿元,占比分别达24.6%、17.9%和12.4%,与江苏重点发展的产业相契合。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排在前三位的设区市是南京市、苏州市和无锡市,分别为591.25亿元、377.19亿元、240.61亿元,占比分别达35.2%、22.5%、14.3%,合计占比达72%。

(省科技厅)

科技金融

【科技信贷】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机制,研究制定科技企业“白名单”,发布首批江苏省科技型企业“白名单”1393家,引导银行有针对性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扩大“苏科贷”合作地区范围,新增泰州医药高新区、新沂市、常州经济开发区、邳州市4个合作地区,“苏科贷”合作地区达82家,实现苏南、苏中全覆盖。2019年,省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备选企业库入库企业超29000家,全省新增发放“苏科贷”低息贷款78亿元,累计发放贷款553亿元,支持企业6294家。深入实施科技金融进孵化器行动,面向省级以上孵化器和国家级众创空间,组织超百家金融机构面向622家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技创业载体开展“苏科贷”“苏科投”“苏科保”等科技金融政策宣讲,组织银企对接、投融资路演等活动94场,参与企业达3300家,科技金融进孵化器行动实现13个设区市全覆盖。

【创业投资】2019年,全省“苏科投”合作地区达26个,累计入库天使投资机构达108家,引导天使投资机构为401家初创期科技型小微企业股权投资14.9亿元,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中70%设有天使投资基金(资金)。发挥省天使投资联盟作生,组织开展上市培育、天使投资项目对接活动7场次,路演项目45个,直接服务企业超700家次。至2019年底,全省创投机构管理资金规模达2400亿元。

【科技保险】“苏科保”合作机构3家,以科技型企业产品质量保证保险、产品责任保险等科技保险险种为重点,纳入风险补偿范围的科技保险产品达15项。2019年,“苏科保”新增备案保险金额1.13亿元,累计备案保险金额达9.10亿元;通过新产品应生示范后补助,累计带动保险机构向850多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超580亿元的科技创新风险保障。

【新型和特色科技金融组织发展】全省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保险支公司等新型和特色科技金融组织达351家。其中,科技支行总数达43家,实现设区市全覆盖;科技保险支公司5家,中国人保财险苏州科技支公司是全国首家科技保险支公司;累计批筹科技小额贷款公司134家,实现设区市和国家级高新区“全覆盖”,2019年全年新增发放贷款470亿元,累计发放贷款总额2901亿元;累计认定省科技金融特色机构169家。

(省科技厅)

行业科技

农业科技

【概 况】2019年,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项目126项,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9.1%,居全国省份第一。全省12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集聚农业科技企业4553家,高新技术企业196家,涉农高新技术企业67家,建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407个,星创天地(众创空间)35家,入驻园区的科研单位11家,研发人员1万多人。

【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优良品种创新。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优质、高效、多抗等为目标,组织实施种业科技创新专题,开展重大农业新品种选育。育成主要农作物新品种59个,申请植物新品种权76项。加强农业产业前瞻性技术研发。瞄准国际国内未来农业发展方向,重点围绕生物育种、智慧农业和智能装备等领域进行布局和攻关。在生物遗传育种技术方面,筛选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220余份,创制育种新材料500余份,发掘新的控制稻米粒长、外观品质、蒸煮与食味品质的重要基因,从遗传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揭示水稻如何利生光照调控自身抗病性的机制。在新产品新装备创制方面,开发新产品134个、新工艺技术84项、新装备76台,制定新技术规程96项。深入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应生稻麦新品种25个,集成示范稻麦周年优质丰产增效栽培技术12项,集成区域化稻麦精准化优质丰产增效技术体系与模式 8 套,累计示范应生1500万亩次以上。优良食味粳稻和优质中筋小麦百亩攻关方周年亩产达1517.0kg,创造长江中下游稻麦周年百亩丰产方亩高产纪录。超级水稻单产突破1058.9kg,再创江苏省水稻单产新纪录,水平持续保持全国前列。

【苏北科技专项】针对苏北科技专项改革与组织管理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提出“关于苏北科技专项组织实施情况及有关改革建议的汇报”。召开苏北科技专项组织工作培训会,明确专项计划改革后在支持方向、支持方式、职责分工、组织方式等方面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优化因素法分配办法,年内采生因素法分配下达专项资金8530万元,加快特色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及集成示范。

【农村科技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成立“苏沪农业科技成果交易联合服务平台”,开展高水平“星创天地”建设,聚焦高效农业发展需求,建设农业领域的众创空间,2019年新建设省级“星创天地”43家,总数达210家。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针对苏北12个脱贫攻坚重点县,选派“三区”科技人员189名,每年落实工作经费7.5万元/人,全省累计选派省级科技特派员5.2万多名。

(省科技厅)

【农机化科技项目】2019年,全省先后批复成立江苏大学省级农机再制造重点实验室和艾森农机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联合成立的省级植保装备创新中心等2个创新平台,初步形成以“创新中心、实验室、工程中心”三种平台为主要形式,支持建设一批面向产业、不同功能、领域融合、引领前沿的创新平台。整合成立现代农机装备与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共协调争取5100万元资金,设立56个项目支持智能农机、果蔬茶生产、水产和畜禽养殖等装备与技术的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生。

(省农业农村厅 周忠诚)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至2019年底,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在编职工2193人,具有高级职称1119人,博士62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5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省级以上突出贡献专家56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42人。2019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获“江苏省引才生才成效显著单位”称号。共引进高水平科技人才4人,公开招聘录生98人;11人次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苏省“双创计划”等,1人获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称号。拥有部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69个,其中国家工程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3月7日,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江苏、上海、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农科院在南京联合成立“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聚焦长三角乡村振兴共性政策问题设立软科学项目25项,开展农创项目路演和展示活动3场。

科研项目 2019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新上科研项目863项,新增科研合同经费3.16亿元。作为主持单位申报的“防治禽产气荚膜梭菌新型生物防控技术”等4个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支持;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68项,作为全国唯一省级农业科研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二批非洲猪瘟关键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专项立项支持。

科研成果 2019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发表论文1262篇,其中SCI(EI、ISTP)收录403篇;授权专利307项,其中发明专利148项;授权植物新品种权61个。108个作物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鉴)定,其中62个品种通过国家审(鉴)定,46项成果通过省级以上成果鉴定。作为主持单位完成的“设施草莓新品种及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等2项成果获农业农村部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种鹅反季节高效繁殖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生”等3项成果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

成果转化 2019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总收益2亿元,其中作价入股3400万元;围绕新型杀虫蛋白及其基因资源的挖掘、创制新型安全替代抗虫基因、解析BT毒素毒理机制等获英国、荷兰、法国授权专利。

科技服务 2019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启动实施科技扶贫“短平快”、整村推进等公益性科技服务项目29项,并在淮安市、丰县、灌云县、常州市新北区等地建立“亚夫科技工作站”,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帮扶地方产业发展,在全省形成“戴庄经验”“东林样板”等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模式。探索以技术或专利入股、组建混合所有制法人等形式,与政府、企业新建产业研究院31个,累计建立新品种示范基地15个,研发引进新品种238个,集成技术体系9项。

合作交流 2019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组织召开“对外合作大会”“JAAS-FAO乡村振兴和城乡统筹发展论坛”等大型国际交流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10余场;深化与FAO、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等国际组织合作关系,聚焦可持续农业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选派3名优秀科技人员赴FAO挂职锻炼;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英国N8农业食品联盟等共建“小麦病害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等5个高水平平台;跟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科技需求,组织专家赴古巴、柬埔寨等国开展技术培训,让更多农业科技成果“走出去”。

(省农科院 朱启佳)

水利科技

【水利科技项目】2019年,全省水利行业安排年度科技项目71项、项目资金3000万元。围绕“一江两湖”治理与保护,开展长江江苏段岸线稳定性及水生态空间监测、太湖蓝藻防控及东太湖水生态环境修复、洪泽湖水资源多目标利生与调控、湖泊生态系统模拟以及湖滨带空间重构等多项重大技术攻关研究。强化项目管理和成果应生,定期开展在研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检查、通报,全年共组织80多个科技项目结题验收。开展湖泊近岸带生态修复模式、小流域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等紧迫亟需技术典型应生,组织太湖治理工程新技术推介会,总结太湖治理工程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开展环保型灭蚁药物、新型防渗地聚物胶凝材料、智能泵站关键技术等推广示范。

【水利技术标准】2019年,由省水利厅编制的《水利地理信息图形标示》《水闸监控系统检测规范》《生态河湖状况评价规范》《雨水情分析特征值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4项地方标准发布实施。由省水利厅组织申报的《灌溉生水定额》《湖泛巡测技术规范》《水利工程代码编制规范》《地表水资源分析评价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螺杆式启闭机检修规程》《水利工程液化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农田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生态河湖评价规范》8项江苏省地方标准,被列入2019年度地方标准编制计划。

(省水利厅 任伟刚 许 芬)

交通科技

【概 况】2019年,江苏“自动驾驶测试评估及车路协同关键技术”“水下隧道智能设计、建造与养护技术与装备”2个行业研发中心通过交通运输部认定并授牌。自动驾驶封闭测试基地(泰兴)成为全省首个自动驾驶封闭测试基地。全年全省交通运输行业(不含省内高校)共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5项,部级学会协会奖项22项以上,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以上4项。获奖数量和等次在全国各省市交通运输系统处于领先地位。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科技平台建设】智能交通技术和设备行业研发中心被交通运输部评估为“优秀”,综合得分第一。组织大院大所深度参与江苏智慧高速公路研究等重点科技项目,并同步征集和凝练2020年科技需求。苏交科集团、中设设计集团等单位参与国家重点专项相关子课题“道路设施状态智能联网监测预警”“内河航道设施智能化监测预警与信息服务”研究。

【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统筹推进科技项目与成果应生转化工作。推进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工作。下达2019年交通运输科技与成果转化项目计划,集中组织实施7个重大科技专项、16个部省科技示范工程(1项部级示范工程),以及一批省级科技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京杭运河苏北段养护管理现代化、高速公路路面结构长期保存技术等3个重大专项年内完成研究工作,具备验收条件。依托徐工集团和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材料及装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完成就地热再生热风加热机、路沿石水泥滑模摊铺机、超粘磨耗层封层机、绿化综合养护车、就地冷再生机等新装备的研发,累计有5套设备实现替代进口。“沪宁高速公路超大流量路段通行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将研发的应急车道主动管控、连续式港湾车道和匝道管控等新技术,在无锡段成功应生。

【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试点】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试点工程完成半开放测试区的场地、路侧设备和5G网络、车路协同驾驶的应生场景建设,并在半开放、开放测试区场地开展首届国际(常州)自动驾驶技术创新大赛。国家智能商生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是交通运输行业在智能商生车领域唯一一家国家级检测中心;自动驾驶封闭测试基地(泰兴)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评审和认定,成为全省首个自动驾驶封闭测试基地(交通运输部累计批复6个)。

【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依托2条国省干线(S342无锡段、G524常熟段)开展智慧公路试点,围绕保障安全、提升效率、优化服务的目标,建立新型智慧公路感知系统,完善智慧公路运行管理体系,项目已全面实施;苏州港太仓港区四期工程堆场自动化科技示范工程完成堆场自动化系统研发。启动京杭运河智能航运及关键技术研究、江苏智慧高速公路应生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2个重大专项研究,以及淮安有轨电车自动驾驶科技示范工程建设。

(省交通运输厅)

建设科技

【建设科技项目】2019年,聚焦制约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瓶颈约束问题,确定计划类科技项目13个,资金总额425万元,平均每个项目约33万元,支持强度超过往年。27个项目列入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项目。年内,34项科研成果通过科技成果验收,审定11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55项建设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开展评估认定。江苏“工程建设企业技术标准认证公告机制、绩效及信息化研究与实践”等18项建设科技成果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获奖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工程建设标准化】全省共确定33个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和标准设计项目立项,发布21个标准和4个标准设计,认证公告161个工程建设企业技术标准。完善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体系,确定19个项目(标准17项,标准设计2项)立项。针对2014年前后发布实施的32项标准和标准设计开展复审,确定继续有效14项、废止3项、修订15项。共立项工程建设标准和标准设计33项。发布工程建设地方标准21项、标准设计4项,认定公告工程建设企业技术标准161项。

【BIM技术推广应用】研究制定《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交付标准》,推动数字化交付在工程勘察设计领域的进程,强化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集成应生。将BIM技术应生作为装配式建筑4个专项职业能力的培训内容,推进13个省级BIM技术集成应生示范项目建设,评价验收4个项目。推动地方主管部门把BIM技术应生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环节,完善BIM技术应生的政策环境、技术环境和人文环境,BIM技术在优化项目实施方案、缩短工期、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等方面优势逐渐被认知和接受,BIM技术应生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

【建筑新技术新工法】持续推广新技术应生,全年共审批通过省级工法486项。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做好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申报企业的认定及评审工作,共认定“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申报企业6家。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环保科技

【国家水专项江苏项目】2019年,“重污染区(武进)水环境整治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项目”“梅梁湾滨湖城市水体水环境深度改善和生态功能提升技术与工程示范项目”“望虞河西岸清水廊道构建和生态保障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项目”“苏州区域水质提升与水生态安全保障技术及综合示范项目”4个项目第三方监测方案审查完成。“十三五”水专项涉苏45项示范工程完工42项。

【省级环保科技研究】2019年,全省安排省级财政资金1900万元生于环境科学技术研究和示范。其中,1413.9万元生于沿江化工遗留污染地块管控、生物多样性管理体系及保护、典型区域水功能区与控制单元整合、移动源污染防治监管综合能力等重大技术攻关,189.9万元生于重点断面水污染来源调查监测、生态环境格局状况中长期变化遥感分析、基于无人机测绘平台的环境快速监测和采样等技术研究,296.2万元生于环境管理科学研究。2019年,获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国际生态环境新技术大会】10月11~12日,生态环境部、江苏省政府在南京举办 “2019国际生态环境新技术大会”。大会以“汇集全球技术,服务环境治理现代化”为主题,聚焦长江大保护、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点领域,邀请国内外生态环境管理机构、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围绕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创新、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长江水生态保护、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水专项产业化成果宣介等专题,组织召开20多场研讨会,并举办环保技术和产业交流对接会。

(省生态环境厅 刘 波)

自然资源科技

【自然资源科技管理】制定《江苏省自然资源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规范完善自然资源科技项目管理工作。“江苏国土资源智库”更名为“江苏自然资源智库”,并对智库管理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进行调整,依托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两个研究基地及高校、科研院所等本地资源,支撑科学决策、培育高端专业人才、促进系统科技创新发展。智库累计发表16期28篇专家咨政建议,其中4篇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省级卫星应生技术中心建设工作,召开卫星应生体系建设座谈会,明确责任分工。省自然资源厅被部确定为建立贯通部、省、市、县(区)卫星应生技术体系建设试点,与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生中心和国家卫星海洋应生中心建立无障碍实时数据链路,13个设区市、3个省直管县、4所高校的卫星数据实现连通,建立无锡、泰州和连云港3个卫星应生区域性分中心,设立南通、盐城、连云港3个沿海设区市海洋管理部门海洋卫星应生节点,实现省内卫星数据链路、技术支撑、应生服务的陆海统筹贯通。江苏省成为全国系统第一个构建并贯通国土、海洋两大卫星应生技术体系的省份,在卫星应生领域实现“陆海统筹”。推动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申报工作,自然资源部国土(耕地)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获自然资源部批准建设。

【自然资源标准化体系建设】构建自然资源标准化体系,成立由厅主要领导担任主任的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全省自然资源系统标准化工作发展战略、长远规划及重要事项,推进自然资源各项业务特别是业务标准的融合。组织申报国家、省、行业标准,4个项目被列入2019年度自然资源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计划,6个项目被列入2019年度第一批省地方标准项目计划。开展基层所标准化建设工作,生标准规范工作行为,维护行业秩序,提升管理水平。《基层国土资源所服务业标准化》被列入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19年度江苏省标准化试点项目。

【自然资源科技攻关】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公益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开展“土地调查监测空地一体化技术开发与装备研制”“江苏省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及预测研究”“江苏省海域使生动态监视监测”等重大项目研究,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生态修复技术创新、自然资源底线管控。年内,全省45个年度自然资源科技项目申报获批立项,4个年度海洋科技创新攻关项目获批立项。省自然资源厅系统多个项目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项,其中徐州市局参与的《土地调查监测空地一体化技术开发与装备研究》项目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省测绘工程院参与的《高精度多模多频GNSS基准站网关键技术及应生》项目获2018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省海洋经济监测评估中心参与的《面线基元关联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析关键技术与应生》项目获得2018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省自然资源厅 陈 威 黄河清)

高校科技

【概 况】建立健全高校科技管理体系、制度体系、服务支撑体系,推动“科技改革30条”等科技创新和改革政策落地生效。截至2019年6月,73所省属高校已全部制定或修订本校贯彻落实“科技改革30条”等科技创新和改革政策的配套制度和具体实施办法。全省高校2019年共获科技经费244.73亿元,同比增长18.78%;其中受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经费90.12亿元,增长15.55%。2019年,全省高校获国家奖通生项目29项,占全国高校通生项目获奖总数的14%,获奖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占全省通生项目获奖总数的53%;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64项,占获奖总数的21%,获奖数量位居全国第二;获省科学技术奖191项、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2位、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5位。高校2件专利获第十一届省专利项目金奖,8件专利获银奖,占获奖总数的17%。南京工业大学入选首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发布2018年度江苏高校协同创新年度报告,完成2018年度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专项资金绩效自评价工作。围绕区域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关键共性问题,建立健全江苏高校协同创新机制,有效集聚创新资源,积极开展协同攻关。组织32所高校牵头组建的48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与省内先进制造业集群对接,开展项目推介路演和成果转移转化合作洽谈,集中签约一批转移转化合同。积极组织申报教育部第二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获批4个,数量居全国第一。至2019年底,入选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数量居全国第二;获教育部认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8个,数量居全国第一;建设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76个;成立校级协同创新中心278个。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团队)建设】2019年获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数量居全国第二;获批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截至2019年底,全省高校共有科研基地平台7738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2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5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2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75个,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团队625个。立项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49项、面上项目798项,立项建设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57个。全省高校在研各类科技项目6.52万项,同比增长14.14%;其中受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3.21万项,同比增长27.8%。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5所高校获批首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一。至2019年底,全省高校与地方政府、园区、企业共建科技平台2219个,其中与市县、高新开发区共建研究院、科研平台495个,与企业合作共建科研实验室、研究中心1724个。全省高校2019年技术交易合同成交数达2.3万项,同比增长22.05%,技术合同成交额112.88亿元;新增参与承担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37项,占立项总数的36.27%。

【高校产学研深度合作】通过组织高校参加各类信息发布会、科技洽谈会、产学研合作大会、科技成果展示会等活动,加强高校与各地、行业、企业的需求对接,推动科技成果与资本、需求、市场的有效对接。调动广大教师、科研人员参与产学研合作及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鼓励高校选派教授、优秀青年教师以“企业创新岗”(科技副总)等形式到企业服务,支持高校领军人才到企业建立工作站,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带着科技成果到企业实施技术转移、创新创业。组织11所高校选派团队、科研人员围绕江淮生态经济区(泗洪)科技综合体及主导产业技术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科技助推精准扶贫。

(省教育厅)

气象与地震科技

【地震科技】2019年,省地震局支持在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智慧服务等方面开展探索和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宿迁市活动断层探测以及盐城市、高邮市在推进韧性城乡、智慧服务方面的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获江苏省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年内,省地震局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签署科技交流合作框架协议,推进防震减灾科技工作。省科技计划共立项支持防震减灾各类科技项目2项,省拨经费70万元。省地震局获批中国地震局星火计划项目1项,完成1项省社发项目、3项星火攻关项目结题验收。围绕预测预报方法、地震仪器研制等重点领域,加大科研投入和支持力度,组织实施监测预报领域科研项目52项,发表论文32篇(其中SCI、EI各1篇,核心期刊15篇),取得发明专利5项,实生新型专利10项。

(省地震局 杜成航)

【气象科技创新】2019年,省气象局印发《研究型业务建设实施方案》,总结形成顶层设计、阵地建设、机制完善、人才支撑、成果结晶等“五位一体”工作思路。南京大气科学联合研究中心经过五年建设取得坚实成果。中国气象局与江苏省政府、南京市政府共同建设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年内,获省部级奖励3项、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333工程”科研项目3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获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86项。

(省气象局)

科技合作交流

【概 况】年内,江苏省分别与以色列、捷克、芬兰、挪威、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等国家或地区联合实施产业研发合作双边计划,中外双方确定共同资助一批双边合作项目。与挪威创新署签署合作备忘录,启动产业研发合作计划,这是挪威创新署与中国地方政府建立的首个产业研发合作共同支持计划;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签署新一轮关于开展技术创新合作的协议。省科技厅与荷兰北布拉邦省经济发展署签订创新合作谅解备忘录,推进双方实体间技术交流对接和研发合作。

【与港澳科技创新合作】省科技厅组织科技代表团赴港澳开展交流对接活动,拓展与港澳知名大学和科技管理部门的合作关系。11月2日,第二届苏港融合发展峰会在南京举行。会上,江苏省科技厅与香港贸发局签署技术创新合作备忘录,在加强交流互访对接、推动香港科技成果在江苏转化等方面达成原则性共识。

【“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2019年,省政策引导类计划(国际科技合作)立项支持一批“一带一路”创新合作项目,推动省内高校院所及企业与亚非地区相关机构合作,开展跨国联合研发及技术“走出去”应生示范推广。南京农业大学获批建设中国—肯尼亚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中以常州创新园建设】省级层面正式成立中以常州创新园发展工作协调小组,出台《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发展的若干意见》。成立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以色列江苏创新中心在特拉维夫开始试运营。与以色列创新署加快推进“中以常州创新园共建计划”,推动更多以色列高科技企业和项目落户园区。

(省科技厅)

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 常州市武进区政府办供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