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既有工业建筑及吊车梁物联成像技术健康检测*

时间:2024-09-03

吴慧明 宋 词 林小飞

(浙江开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宁波 315100)

既有工业建筑,如钢铁厂、机械制造厂、水泥厂、化工厂,使用期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其服役过程中,由于环境作用、疲劳效应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结构不可避免地产生损伤积累、抗力减小,甚至导致事故发生[1]。如不能了解结构的健康情况,做出正确的维修或报废决策,一旦事故发生就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重要结构的健康检测已成为世界性研究的热点。吊车梁系统是工业厂房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在其上行走的吊车,吊车梁结构的健康状态直接关系到厂房的安全。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大部分钢结构吊车梁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就产生早期破坏,其中80% ~90%的破坏是疲劳引起的,疲劳破坏成为钢结构的主要失效形式。本文以某机械制造厂吊车梁为测试对象,结合物联成像技术的优点,对吊车及吊车梁进行健康安全检测[2-3]。

1 物联成像技术简介

1.1 物联成像技术原理

物联成像技术原理如图1所示,以原始基准点C1观测测点B1的变形,修正B1点相对位移量后,以B1点作为第一传递基准点观测检测点 B2、B3、B4的变形,通过时间控制块、采用控制模块定时进行数据采集,数据经过预处理模块处理,再通过4G通信模块传至数据终端(手机、电脑等),最后采用专门的后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及输出。也可以采用C1→B1→B2→B3→B4→B1→C1的闭合量测方法,在同一瞬间集群化同时同步采样,数据精度与可靠度进一步提高,是传统方法无法实现的[4]。

图1 物联成像技术原理示意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IOT-IT principle

1.2 物联成像设备

本次研发的物联成像设备集合物联网技术及激光成像技术(图2),由激光发射器、激光接收器(包括成像设备、隐形数字标定靶、自检模块、时间控制模块、采样控制模块、数据预处理模块、4G通信模块)、数据终端(后处理软件及输出)三部分组成。基础组件为单发器、单收器,可根据需要组合成单发+单收、单发+多收、多发 +单收、多发 +多收等多种形式的复合组件,灵活的设备组合提供传统方法无法实现的量测系统优化设计。安装系统中可配置自动垂直或水平校准装置。

图2 物联成像设备示意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IOT-IT equipment

1.3 物联成像设备主要参量

1.3.1 检测精度

隐形数字标定靶(图3),是在成像板上设定的一种虚拟数字坐标,设块、区、格、刻度,最小刻度可以根据设备像素设定,现已开发出 0.005,0.01,0.1,0.5,1 mm 五种型号设备,不同检测对象可以采用不同刻度的设备,如吊车梁检测宜采用0.01 mm刻度。标定靶可以通过自检模块进行标定[5]。

1.3.2 测 距

测距是指激光发射器与激光接收器间的距离,测距越大则布置设备越少、成本越低,但精度也会降低,可根据检测对象的要求优化选定,如吊车梁检测一般采用精度0.01 mm、量距不大于30 m的型号设备。

已开发的五种型号设备均有匹配的精度与量距,可根据检测对象要求选择不同型号的设备[6]。

1.3.3 测试环境

环境温度为-300~+500℃,风力不大于4级[7]。

2 应用实例

2.1 工程概况

宁波市某机械加工厂厂房已使用15年,总面积10 108 m2,其中一区厂房内设有2跨吊车梁,每跨各自配备3台行吊,行吊额定起吊量均为50 kN,如图4所示(图中仅示意受检吊车)。吊车主梁跨度24 m,吊车梁柱间距7.4 m,距地表9.0 m;由于吊车主梁及吊车梁的工作应力水平较大、工作频次较高、使用年限较长,易产生疲劳损伤,且厂家还将进一步提高使用频次,为此需对吊车主梁、吊车梁进行一次健康检查,重点检查项为在使用频次最高荷载(30 kN)时、起吊点在不同位置的多种工况条件下,吊车主梁与吊车梁的变形。本次检查为Ⓐ—Ⓓ、⑤—⑥吊车,Ⓓ—Ⓖ、②—③吊车。

图3 标定靶示意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calibration target

图4 一区厂房结构平面Fig.4 Plan of plant structure of zone 1

传统变形检查方法一般采用高精度经纬仪结合千分表的方法进行,量测操作困难、实际精度很难控制,为此采用物联成像设备进行检测,并与千分表检测数据进行对比[8]。

2.2 检测方案

以Ⓐ—Ⓓ、⑤—⑥吊车为例,本次针对该吊车主梁、吊车梁分别设计2组试验,每组分3种试验工况,试验荷载均为30 kN。c1、c2、c3为3种吊车梁检测工况,分别代表荷载在⑤、⑤—⑥中间、⑥上;s1、s2、s3为吊车主梁检测工况,分别代表荷载在吊车主梁的Ⓐ、Ⓐ—Ⓓ中间、Ⓓ上。试验装置采用8组单发+单收物联成像设备,采用精度0.01 mm、量距不大于30 m的型号设备,由于吊车梁高度太高无法采用千分表进行柱顶变形检测,故在Ⓐ-⑤、Ⓐ-⑥两柱底布置沉降检测点,同时在这两检测点处布置物联成像设备用于数据对比。

其中Ⓐ-⑤、Ⓐ-⑥两柱底沉降检测分别采用物联设备与千分表同时进行,物联设备编号为1号、2号,千分表编号为Q1、Q2,布置位置见图5;用于检测吊车梁变形的物联设备编号为3号、4号、5号,布置位置见图5;用于检测吊车主梁变形的物联设备编号为 6 号、7 号、8 号,布置位置见图 6[9]。

图5 3种工况下各设备布置示意Fig.5 Schematic diagram of equipment layout under 3 working conditions

3 检测结果

s1、s2、s3 工况与 c1、c2、c3 工况其实属于联合检测工况,例如s1工况下、分别完成 c1、c2、c3三种工况的检测,故 s1、s2、s3 工况与 c1、c2、c3 工况组成9种组合工况,实测9组数据,每组数据又包含10个实测值,分别为:用于检测吊车梁的3号、4号、5号;用于检测吊车主梁的6号、7号、8号;用于检测柱端变形的1号、2号、Q1、Q2。表 1—表3分别列出了9种组合工况的90个实测值。

图6 s1—s3工况时设备布置示意Fig.6 Schematic diagram of equipment layout under working condition s1 to s3

表1 s1-c1/c2/c3工况下变形检测数据Table 1 Detection data of s1-c1/c2/c3 conditions mm

表2 s2-c1/c2/c3工况下变形检测数据Table 2 Detection data of s2-c1/c2/c3 conditions mm

4 结果分析

4.1 物联设备与千分表检测结果分析

Ⓐ-⑤、Ⓐ-⑥两柱底沉降检测分别采用物联设备与千分表同时进行,物联设备编号为1号、2号,千分表编号为Q1、Q2,根据表1—表3,将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对,结果见表4—表6。

表3 s3-c1/c2/c3工况下变形检测数据Table 3 Detection data of s3-c1/c2/c3 conditions mm

表4 s1-c1/c2/c3工况检测结果比对Table 4 Comparison of test results of s1-c1/c2/c3 conditions mm

表5 s2-c1/c2/c3工况检测结果比对Table 5 Comparison of test results of s2-c1/c2/c3 conditions mm

表6 s3-c1/c2/c3工况检测结果比对Table 6 Comparison of test results of s3-c1/c2/c3 conditions mm

从表4—表6可以看出:9种组合工况下物联成像法较传统千分表法,实测最大差值仅为0.137 mm,说明采用物联成像技术检测位移变形是可靠的,而且能很好解决传统法无法或很难实施的高、大构件变形与位移的检测。

4.2 吊车梁、吊车主梁变形检测结果分析

4号、7号分别为吊车梁、吊车主梁的中间点,也是位移最大点。将4号、7号两个代表性检测点在每一工况下的数据整理成图7。

图7 典型测点不同工况下变形Fig.7 Deformation of typical measuring points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本次物联成像技术检测结果(图7)表明,荷载作用下的吊车主梁、吊车梁挠度均较小、无异常突变,吊车及吊车梁均处于安全可靠状态[10]。

5 结束语

通过对比试验,对物联成像技术在既有工业建筑吊车梁健康检查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物联成像方法可采用远距离采样,无需安装基准梁,能克服周围环境与安装条件影响,检测成果更趋真值。

2)物联成像设备可随时校准,比传统方法精度更高。

3)对人员和机械设备来说,物联成像技术也是一种比传统方法更安全的新技术。

4)物联成像方法还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闭合回路测试路径,达到检测集群能在同一时间同步检测的效果,能做到传统方法无法完成的同一时刻数据回零验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