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十一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主要成绩

时间:2024-09-03

编辑部

“十一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主要成绩

编辑部

1 国家人类遗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成功立项

人类遗传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人类生命科学领域原始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资源,也是保障人口健康、维护人口安全、控制重大疾病以及推动医药创新的物质基础。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人类遗传资源”项目,由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牵头承担,联合7个部门的119家科研单位,开展了人类遗传资源的收集、保护、管理和整合共享研究,收集并保藏了148万份人类遗传资源,约占全国总储存量的80%,建成全国标本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生命周期最长、覆盖地域最广、历史跨度最大的人类遗传资源库,在人类遗传资源整合、珍稀濒危资源保护、整合共享技术标准化、数字化资源管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有效地支撑了973、863等各项国家重大科技创新计划和生物医药技术的研究开发,获得了科技部及领域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在圆满完成科研项目基础上,国家人口计生委提出依托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园区建立“国家人类遗传资源中心”,专门从事人类遗传资源收集保藏、共享服务和开发利用,为国家科技创新提供物质保障。在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人类遗传资源中心”建设工程项目已经立项,建设用地面积52亩,建设总投资预计5.16亿元。

2 优质服务示范站成为人民群众接受计划生育服务的首选

为进一步加强县乡服务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管好用好服务站,打造一批服务质量过硬、服务过程安全、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阵地,带动服务站整体发展,提高为人民群众优质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优质服务提质提速,国家人口计生委命名了首批306个县级服务站、1 003个乡级服务站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站”。

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是服务人民群众的平台,是中国计划生育事业大厦的根基和人口计生管理服务特色所在。“十一五”期间,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以实现县、乡服务站标准化、规范化为重点,以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按照“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科学规范、优质高效”的要求,在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上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制定国家建设标准《农村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二是制定统一规范标识《计划生育服务站机构形象规范手册》,这是我委第一次对县乡服务站建设和标识的规范化要求;三是争取到国家经费投入,并纳入优质服务评估。国家投入37.6个亿,地方各级财政配套投入约150亿,新建县站1 087个、乡站10 192个,改扩建县站944个、乡站7 484个,基础设施不断加强,装备水平逐步提高,机构形象焕然一新,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优生指导、药具发放、信息咨询、随访服务、生殖保健、人员培训等八项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强化。到“十一五”期末,全国74.5%的县站、53.4%的乡站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为育龄群众提供优质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服务;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站,成为当地计划生育服务的优质资源和人民群众的首选单位,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 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质提速助推事业发展

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经过7年试点、8年全面创建的15年历程。优质服务“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尤其是“十一五”期间“优质服务提质提速”,锐意进取,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基层群众的大力支持和衷心拥护。2006年12月26日,温家宝总理亲切接见了出席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代表。

“十一五”期间,国家人口计生委连续3年召开东部地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座谈会,明确了优质服务提质提速的发展战略,加强了对东部、中西部地区的分类指导。各地按照“以创建优质服务示范站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服务能力;以打造信息化服务站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科技管理服务水平;以实施“国家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为突破口,探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新途径,加大创建力度,全面提高水平,着力打造品牌,优质服务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截至目前,“国优”单位已经达到1 127个,“国优”和“省优”覆盖率达72.5%,2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实现全覆盖,呈现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全国整体推进的良好势头,为全面提高基层整体工作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优质服务已经成为人口计生系统服务百姓、服务民生的响亮品牌,创建活动有力促进了行风建设,70%以上的人口计生部门在行风评议中位列前10名,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度达93.8%。

4 计划生育科技大练兵活动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是落实基本国策的技术保障。16万技术队伍责任重大。“十一五”期间,国家人口计生委把全面提高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在全国人口计生系统组织开展了“科技大练兵活动”,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立足岗位、人人参与、讲求实效、全面提高,着力打造过硬的技术服务队伍。

大练兵活动通过自学、培训、进修、专题研讨、现场观摩教学和学术讲座、组织测试和岗位竞赛等方式,使技术人员熟练掌握计划生育技术知识、手术技能、操作规范等内容。大练兵的目标是:促进技术人员进一步树立终身学习、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造就一批具有先进服务理念、精湛服务技术、良好服务态度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标兵;营造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内部学理论、练技能的良好学术氛围,促进技术服务队伍健康发展。

国家人口计生委印发了大练兵实施方案,编印完善了大练兵教材,组织编辑大练兵题库。各省根据总体部署,制定实施方案,组织了不同形式的技术比武、竞赛活动,有效促进了大练兵的开展。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培训技术服务人员38万人次;组织知识测试、岗位竞赛11 541场次。全国人口计生系统16万技术服务人员踊跃参与,掀起了“学理论、练技能、比业务、讲奉献”的练兵热潮。为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激励先进,国家人口计生委于2010年底印发通知,对在“科技大练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202个单位、996名个人给予表扬。

5 “三千人才工程”为基层培养技术服务骨干人才

计划生育各项任务的完成需要技术服务提供坚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为加快提高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能力,打造高素质技术服务骨干,国家人口计生委科技司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组织实施了“三千人才工程”项目。

“三千人才工程”项目是由国家财政每年资助600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每人资助2 000元,到本省三级甲等医院临床进修半年,接受当地最高水准的临床进修培训,接受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显著提高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临床技能,连续五年共资助3 000人。

各省人口计生委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要求,与省内三级甲等医院签订进修合同,确保培训质量。多个省专门制定了当地的人才进修规划,按照“三千人才工程”的思路,在国家资助进修名额的基础上,纷纷扩大进修计划,并积极协调当地财政加大对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吉林省“三百人才计划”、辽宁省“百名人才计划”、四川省“三千技术骨干计划”、广东省“三百人才工程”等等都在稳步推进。天津市计划资助200名、河北省计划资助500名、安徽省计划资助500名临床进修。浙江省计划组织350名县服务站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完成临床进修。陕西省、贵州省逐级培训,直接延伸到最基层。“三千人才工程”规模已经得到明显扩大。

“三千人才工程”顺利实施,国家资助3 000名基层技术骨干完成6个月临床进修,带动省级安排进修6 375人。技术骨干的培养带动服务机构整体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推动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再上新水平。

6 建立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体系保障群众避孕安全

2005年9 月,国家人口计生委正式启动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试点工作;2007年,依托江苏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建立了“国家人口计生委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分三批确定了105个不良反应监测试点县,建立直接报送制度。结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避孕药具上市后监测和风险再评价研究”,开展以人群、医院和实验室为基础的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进行连续、系统的定性及定量研究;形成并完善避孕药具上市后安全性监测的评价系统;完善并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与预警系统。

目前,不良反应监测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截至2010年11月底,共上报6万多例合格报告,在线报告数据库中,2 900多个单位基层用户已经注册并正在使用,公众网的访问量已超过44万人次。这项工作的开展,实现了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的基层人群监测,完善了中国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体现了计划生育系统独特的网络优势,为改进提高药具质量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科学依据,得到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充分肯定。世界卫生组织也高度赞扬此项工作,并主动提出列为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7 汶川震区2 985个再生育宝宝健康出生

经过三年努力,国家人口计生委在汶川震区组织实施的再生育全程服务行动项目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11年5月底,四川省拟再生育家庭中,有3 956名妇女成功再孕,2 985个婴儿健康出生,96%的再生育家庭成功实现再孕愿望,再生育全程服务行动任务圆满完成。

为帮助5·12汶川特大地震子女伤亡父母实现家庭重建,国家人口计生委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做好子女伤亡家庭再生育工作的建议并得到中央领导重要批示,要求尽快在四川灾区落实对子女伤亡家庭实行免费的再生育技术服务。

经过调研摸底和紧张筹备,2008年7月30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再生育全程服务行动项目在四川省正式启动。项目共11项任务,涵盖了孕前、孕期和分娩三方面的全过程服务。财政部划拨经费1亿元,专项用于再生育技术服务。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国家人口计生委加大科学指导力度,组建了多学科权威专家指导组,制定了服务流程,编制了培训教材,直接为重灾区提供技术培训。组织河北、河南、浙江、山东、广东、湖南等6省对口支援,为再生育服务提供咨询和技术指导。

3年来,四川省14个市、54个县、1 041个乡镇的2 800多名人口计生管理人员和3 100多名技术服务人员,在140余家定点服务机构全面开展咨询指导、走访登记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开辟“绿色通道”,实行服务“一卡通”,开展零距离、一对一服务,建立“一家一档案”,提供“一月一随访”,把再生育服务覆盖到每一个拟再生育家庭,努力满足群众再生育一个健康孩子、重建幸福家庭的愿望。

再生育全程服务项目受到灾区群众的真心欢迎,温暖了无数计划生育家庭的心,被灾区群众公认为接受程度和满意程度最高的一项工作。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国家人口计生委李斌主任亲自赶赴灾区看望再生育家庭,慰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千余名群众给当地人口计生部门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送来了锦旗和感谢信,发出了“送子送福送温暖、感谢感激感党恩”的心声。再生育全程服务工作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当地党政领导将其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再生育全程服务行动项目凝聚了全国人口计生战线和全国人民的真爱,大爱!再生育技术服务已经成为人口计生系统顾大局、保民生、促和谐的一次成功实践,得到全社会的赞誉。再生育技术服务也必将成为一座特殊的丰碑,永远保留在人民心中。

汶川地震3周年之际,四川省再生育家庭的代表来到国家人口计生委,表达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感谢、对人口计生系统的感谢,送来了锦旗“章山永沐计生大爱洛水永忆人口深情”。李斌主任与再生育家庭代表一行亲切座谈,鼓励再生育家庭走出受灾后的阴霾,揭开生活新的一页,共同努力使灾区的明天变得更加美好。

8 全国220个县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工作

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提高出生人口素质,2010年国家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工作,为符合生育政策、计划怀孕的农村夫妇(包括流动人口)免费提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每对夫妇检查经费240元,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西部、中部和东部试点地区中央财政分别负担80%、50%和20%,其余部分由地方财政负担。2010年第一批试点涉及18个省100个县(市、区),2011年第二批试点覆盖全国31个省120个县(市、区)。这个项目标志着我国出生缺陷预防工作开始向“孕前预防”和“人群预防”转移,是我国出生缺陷预防模式的重大创新。

2010年4 月,试点方案获国务院批准后,两部委立即组织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联合下发《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工作通知》和《试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工作要求和经费管理要求,全面启动试点工作。国家人口计生委制定了试点工作《技术服务规范》、5类《服务指南》和《技术服务家庭档案》,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培训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保证试点工作规范统一。建立信息报告制度,掌握试点进度。专门成立全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检验质量监测指导中心,推进质量控制,提高检验水平。2011年2月,两部委共同召开第二批试点启动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提出2011年试点工作任务、目标和要求。国家人口计生委加大培训力度,针对第二批试点地区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举办培训班,提高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

两批试点工作得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省均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多个省把这项工作纳入为民办实事重要内容。220个试点县全部成立了领导机构,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开展定期督查。各级财政部门大力支持,及时划拨资金,确保试点地区配套经费足额到位。各地依托基层人口计生网络,大力开展宣传倡导和健康教育,努力提高优生检查人群覆盖率。通过上门讲解免费政策,告知检查内容,动员和引导计划妊娠夫妇做好参检准备。定点服务机构主动为计划妊娠夫妇提供规范服务,并与上级人口计生服务机构和医疗机构建立转诊通道,实现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有效衔接。各省还积极创造条件,由地方财政出资,按照两部委试点规范开展省级试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1个省(区、市)已设立省级试点县(市、区)400多个。

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第一批试点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优生人群覆盖率明显提高。截至目前,220个试点县已为108万名农村计划妊娠夫妇提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优生检查人群覆盖率平均达到68%。试点地区优生宣传入户率达86%,计划妊娠夫妇优生知识知晓率达96%,优生咨询指导率平均为92%。二是建立了孕前优生人群数据库。国家人口计生委组织开发了国家孕前优生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已存储100多万名计划妊娠夫妇接受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相关信息。深入研究分析这些群体数据,可以进一步了解影响优生的主要风险因素及其地域分布等,为研究开发出生缺陷预防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目前,第二批试点工作正在健康稳步发展。

[责任编辑:董 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