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不同年代育龄妇女婚育观及其变化的回顾性研究

时间:2024-09-03

梅志强 张晓梅 杨慧敏

1.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太原,030006);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4医院

·调查研究·

不同年代育龄妇女婚育观及其变化的回顾性研究

梅志强1张晓梅2杨慧敏1

1.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太原,030006);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4医院

目的:了解50~60年代和80年代育龄妇女的婚姻观念和多子女生育的原因。方法:以村为单位整群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70周岁以上和50~60周岁的两组多子女母亲。比较初婚平均年龄、实际生育子女数、理想生育子女数、性别偏爱、非意愿生育、避孕节育等方面的差别。结果:80年代育龄妇女的初婚平均年龄比50~60年代育龄妇女晚2.22岁;前者的非意愿生育明显低于后者,后者的意愿生育明显高于前者,两构成比较差异高度显著(χ2=72.86,P<0.01);对子女性别偏爱差异不显著。结论:50~60年代的育龄妇女今天已经变成老妇,但她们传统的婚育观念也在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其儿女随时代婚育观已发生变化。

育龄妇女 婚姻观 生育子女数 回顾性研究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出现了战后性恢复和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后补偿性生育的两次主力婴儿潮,这个时期育龄妇女的高生育率为我国后来的几次生育高峰起了“播种”作用。进入80年代,主力婴儿逐步进入生育年龄,又形成了称之为“回声婴儿”的第三次婴儿潮。前两次婴儿潮仅仅是对特殊年代生育不足的补偿和恢复,还是当时国家的鼓励生育政策所致;是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传统生育观念影响,还是难以获得方便、有效的避孕节育药具所致的非意愿生育。理想生育子女数和实际生育子女数的差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一直众说纷纭。为了解当时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和造成多子女生育的原因,本研究分别对50~60年代和80年代育龄妇女的婚育观及其变化进行了回顾性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①生育子女且年龄≥70周岁(1940年底以前出生)的老年女性;②50~60年代生育≥4个孩子的母亲;③50~60周岁(1950~1960年出生),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生育≥3个孩子的母亲。符合其中一条者即纳为本次调查对象。

1.2 抽样方法

以村为单位整群或随机抽样,即抽取一个或两个较大的村子,对符合条件者全部进行调查。或将调查对象分配到多个村,但每村分配人数一般不少于5人。每县调查40~50名。50~60年代调查对象与80年代调查对象的比例约5∶1。

1.3 调查方法

由县(区)人口计生局培训村计划生育服务员作为调查员。调查员对符合上述条件的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调查。县人口计生局对调查问卷进行审核,确保逻辑关系准确无误。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初婚年龄、实际生育子女数量、理想生育子女数量、性别偏爱、最小子女是否为意愿生育、多子女生育的主要原因以及对婚育观的新认识等10项。

1.4 数据处理

用Visual Studio2008.net系统连接 ACCESS数据库开发应用软件,录入调查数据并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妇女初婚平均年龄

不同年代育龄妇女的初婚年龄不同,80年代育龄妇女的调查时平均年龄55.35岁,50~60岁为76.11岁,80年代妇女初婚平均年龄(20.90岁)比50~60年代(18.68岁)晚了2.22岁(调查时年龄平均为76.11 岁),但无统计学差异(χ2=3.27,P >0.05)。

2.2 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及性别偏爱

50~60年代育龄妇女平均生育数、平均生男(女)孩数均高于80年代。非意愿生育(不愿生最小子女者)高于80年代,意愿生育(愿意生最小子女者)低于80年代,两构成比间有统计学差异(χ2=72.86,P <0.01),见表 1。

表1 不同年代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及性别偏爱

2.3 妇女生育子女观念及态度变化

不同年代育龄妇女的生育观念及态度变化见表2。受访者本人及其子女对生育子女数的态度和实际生育数量,见表3。

3 讨论

本文对50~60年代和80年代育龄妇女的婚育观特别是理想的生育子女数进行回顾性调查,尽管被调查者回忆几十年前的生育意愿可能会有偏差,甚至有些因素可能被低估。但大样本比较不同年代育龄妇女的理想生育子女数量、性别偏爱以及这些老龄妇女对生育观念的新认识,仍可揭示过去多子女生育的主、客观原因及变化趋势。

表2 不同年代育龄妇女的生育观念及态度变化

表3 不同年代育龄妇女及其子女生育子女数量及愿望均数的比较

本次调查对象的初婚平均年龄从50~60年代的18.68岁推迟到80年代的20.90岁。笔者最近的调查结果表明,80后新生代的初婚平均年龄已经推迟到了26.1岁[1]。表明传统的早婚习俗已经发生变革。平均生育子女数从50~60年代的5.0以上下降到了80年代的3.5左右。男性偏爱程度虽然80年代比50~60年代有所降低,但经统计学检验两组间差别无意义(χ2=3.27,P >0.05),说明性别偏爱的淡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学者也有类似的研究结论。随着计划生育知识和避孕节育药具的普及,育龄妇女的非意愿生育会越来越少[2]。本研究结果比较,非意愿生育(43.86%)和没法避孕(44.44%)两个率的一致性,揭示出当年避孕药具的缺乏是非意愿生育的重要原因之一,此结论完善了过去认为的高生育率仅是由于传统生育观念导致的片面认识。

本研究选择以当时促进生育的8个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多子多福、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传统的生育观念,80年代育龄妇女与50~60年代育龄妇女相比有很大的淡化。抚育方式也由过去的多生多福利、大家比着生、穷富都能养的多生“放养”变成了现在的少生“精养”。年轻一代比老一代更加懂得主动避孕。70周岁以上的受访老妇(即50~60年代育龄妇女)对新时期现代家庭的组成规模、孙辈应该生育子女的数量都有了新的认识。尽管这是一种迟到的认识,但它毕竟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出现的。老妇们的新认识已经在子女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子女们的实际生育数和理想生育数都比老一辈低得多,且子女们的实际生育数和理想生育数比较一致,这一方面说明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们的生育观发生了巨大变化,避孕药具的普及使非意愿生育变得很少;另一方面也说明子女们在考虑“生得起”的同时,必须考虑“养得起”和“养得好”。受访子女的实际生育平均数(1.99)虽然不能代表当时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80年代生育率的下降。而80年代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3.45)高于理想生育子女数(2.51),是由于研究选择了“80年代生育3个及以上孩子的母亲”作为调查对象所致的选择偏倚,不能说明实际差别。但调查的理想生育子女数(2.51)与国家公布的80年代的总和生育率2.47[3]接近,说明80年代育龄妇女的理想生育子女数与实际生育子女数比较吻合。50~60年代和80年代育龄妇女的关系,基本上反映的是母亲和成年女儿的关系。我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婚育观在计划生育政策推动下,在社会、经济、文化等综合因素作用下,母女两代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面对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我们不免对未来的生育主体由于过度的晚婚、不婚、晚育、少育、不育而带来的人口数量持续走低、人口结构失衡等社会学问题和生育与生殖健康的医学问题的担心,这些问题应引起有关研究者的关注和深入探讨。

(对各参与调查的市(县)人口计生委(局)的同志给予的大力帮助,一并致谢)

1 梅志强,杨慧敏,史聪颖.山西省80后新生代婚姻状况和生育意愿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19(7):397 -399.

2 李波平,向华丽.不同代际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0,(3):13 ~20.

3 梁济民.人口与计划生育实用词典[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6:284.

A retrospective study on marital and childbearing attitude of women at reproductive age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Mei Zhiqiang,Yang Huimin
Shanxi Provincial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Taiyuan030006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arital and childbearing attitude of women at reproductive age in the 1950s to1960s and the 1980s.Methods:A total of 4,145 women at reproductive age in the 1950s to 1960s and 872 in the 1980s were recruited through a cluster or random sampling.A questionnaire was filled.The average age at the first marriage,the numbers of birth,the numbers of children they wanted to have,gender preference,the numbers of children from unwanted pregnancies,and contraceptive measures were evaluated.Results:The average age at the first marriage in the women of the 1980s was 2.22 years later than that of the women in the 1950s to 1960s.The proportion of unwanted pregnancy in women in the 1950s to 1960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χ2=72.86,P<0.01).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gender pre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Conclusion:The marital and childbearing attitude of women at reproductive age are changing over time.

Women at reproductive age;Marital attitude;Numbers of birth;Retrospective study

10.3969/j.issn.1004 -8189.2011.8

2011-03-29

2011-07-01

[责任编辑:董 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