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刘 蓓
山东省济南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50002)
职业倦怠是指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征,是个体伴随于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1]。职业倦怠会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2]。国内外研究发现医护人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且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对其生活、职业发展和医疗质量都有消极的影响[3]。目前,国内外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情况的研究对象范围主要集中在综合性大医院医护人员[4],而针对计划生育服务站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研究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对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站医护人员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从而在采取措施预防和降低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增进其身心健康以及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提供依据和参考。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济南市辖的市、区、乡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372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48份,其中有效问卷312份,有效率为89.66%。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工作年限、月收入、专业类型及所在机构类型。
1.2.2 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 包括3个维度共22个项目:情绪耗竭9个项目;去人性化5个项目;个人成就感8个项目。职业倦怠3个维度的分数为各条目得分之和。本次调查的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为0.85、0.77和0.83。倦怠程度按量表常模评分,情绪耗竭>27分为高,16~27为中,<16分为低;去人性化>13分为高,6~13分为中,<6分为低;个人成就感<31分为高,31~39分为中,>39分为低。
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式,让调查对象明确研究目的、调查内容及答题方法,要求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匿名方式独立完成问卷,并统一收回问卷。
所有资料采用EpiData3.1双轨录入,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
此次调查的312名医护人员中,女性(87.18%)多于男性(12.82%);平均年龄42.3岁;学历主要是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41.35%),其次是大专学历(33.01%),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为25.64%;工作年限集中在6~25年(69.87%);职称以初级为主(63.78%),中级占31.41%,4.81%具有高级职称;平均月收入为2 551.2元,≥2 000元的占 70.19%;区(县)级服务站医护人员占74.36%。
有效调查的312名医护人员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其中74.68%有低中度情绪耗竭现象,48.68%有去人性化,31.41%个人成就感处于低水平。具体见表1。
表1 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程度调查结果(n=312)
如表2所示,不同性别、学历的研究对象在情绪耗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上的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医生的“个人成就感”平均分高于护士(P<0.05)。工作年限“≤5年”的研究对象,“去人性化”平均分最高(11.54),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职称的升高,“个人成就感”的平均分呈递增趋势,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个人月收入≤3 000元的研究对象,“去人格化”平均分高于个人月收入>3 000元者,“个人成就感”平均分低于个人月收入>3 000元者(P<0.01)。提示个人月收入越低,职业倦怠程度越高。三类机构组在三个职业倦怠维度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市级计生服务机构组的“情绪耗竭”平均分、“去人性化”平均分最低;乡镇计生服务机构组的“情绪耗竭”平均分、“去人性化”平均分最高,但“个人成就感”平均分(33.62)最低。
为进一步探讨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以研究对象的性别、专业类型、学历、工作年限、职称、个人平均月收入、机构类型为自变量,职业倦怠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业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收入、机构类型、职称和工作年限,总贡献率为34.25%。见表3。
表2 不同人口学特征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评分比较(分,)
表2 不同人口学特征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评分比较(分,)
*P<0.05 **P<0.01
变 量 情绪耗竭 去人性化 个人成就感性别15.73±4.57 11.83±3.17 34.61±6.49女15.15±6.40 9.81±5.43 37.23±5.89 t 0.613 2.512 3.206男职业类型医生 16.81±4.87 8.91±3.12 36.93±5.44护士 14.79±5.61 11.59±4.23 35.62±6.62 t 0.175 0.388 0.114*学历中专及以下 14.73±3.51 8.55±4.15 35.04±4.50大专 15.29±4.48 9.84±5.17 36.56±3.48本科及以上 17.07±2.73 12.04±5.24 37.26±4.64 F 1.856 11.207 1.609工作年限(年)0~ 15.18±6.74 11.54±2.30 35.37±6.69 6~ 15.90±5.90 10.75±3.17 36.17±3.51 16~ 16.35±3.61 9.48±6.18 34.23±4.55 26~ 15.72±4.77 9.57±5.24 34.92±3.78 F 13.786 6.010* 2.892职称初级 15.10±6.42 11.23±6.54 36.47±3.41中级 16.24±5.62 9.57±4.18 37.99±5.57高级 15.37±3.39 9.87±3.14 38.40±6.22 F 3.659 4.517 5.031*个人平均月收入(元)1 000~ 15.60±3.59 11.05±6.22 34.84±2.62 2 00~ 14.74±2.67 10.63±4.19 35.65±3.68 3 00~ 15.06±5.63 10.56±5.21 36.20±5.56 F 0.744 8.205** 12.317**机构类型市级 13.78±5.76 10.15±3.23 36.69±6.78区(县)级 15.83±3.37 10.45±3.27 36.22±5.46乡镇级 16.58±3.81 10.88±5.16 33.62±2.95 F 5.023* 1.035* 7.018*
表3 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市计划生育服务站医护人员存在职业倦怠,但程度较轻。这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5,6]不一致,目前国内外研究的大多是综合性医院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他们的倦怠程度相对较高。分析原因主要是研究对象所处的工作环境所致,相对综合性医院而言,本组研究对象的工作较单一、固定、病情较轻,急救急诊机率低,遇到的应急事件少,遇到的医疗纠纷、事故较少,工作压力小,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也相对较低,其工作、收入较稳定,不担心下岗,并且职称晋升的压力也相对要小。
3.2.1 职称、工作年限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本研究资料显示,在职称、工作年限方面的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职称越低,“个人成就感”得分越低,这与高健等[7]对天津地区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结果一致。工作时间≤6年的服务站医护人员“去人性化”得分最高。参加工作时间较短、职称较低的服务站医护人员主要是刚从学校毕业就工作的新生力量,对未来及环境要求较多,对工作的期望值高,加上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经验不够,遇到困难时易丧失信心;并且他们承担了大量简单、琐碎、重复性工作,对工作缺少兴趣、热情,所以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3.2.2 经济收入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月平均收入越高,调查对象职业倦怠越低,月平均收入较高的调查对象职称相对较高或工作年限较长。国外也有研究显示工资待遇对情绪衰竭程度有较好的负向预测作用[8]。原因可能是经济收入低者既要为生计奔波忙碌,又要专心事业,面临压力很大。在单位级别方面,市级计生服务站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均较低,县区级居中,而乡镇级最高。可能是由于在乡镇基层,工作量大而人员又少,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有一定的工作压力,物质报酬、社会报酬与个体的付出不相匹配,在经济、物质、职业发展等方面缺乏激励因素。
降低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可以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增加社会效益,并能减少因倦怠造成的医疗工作效率及质量下降。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管理者要认识到职业倦怠对医疗质量及职工身心健康的影响,并了解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以增强职工的心身健康水平,提高服务质量。根据本研究结果提出几点建议:①加强职称低、工作年限短的服务站医护人员的业务学习,增加他们的职业发展机会,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增强他们的工作信心;②了解技术服务站医护人员特别是基层人员对工作、收入的期望,制定相应的措施来逐渐实现他们的期望,并逐步提高医护人员的工资待遇;③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或缓解基层技术服务站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④营造轻松的工作氛围,尽可能多的给员工工作自主权,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此外,奖惩措施及岗位的设置要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1 Maslach C.Burnout-the cost of caring[M].Los Altos:ISHK,1982.
2 Embriaco N,Azoulay E,Barrau K,et al.High level of burnout in intensivists: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J].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7,175(7):686-692.
3 李兆良.医护人员工作压力状况与职业倦怠关系调查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2006,32(1):160-162.
4 范竹青,张捷.国内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研究概况[J].中国医药导报,2010,7(4):5-7.
5 Beldwin PJ,Dodd M,Warte RM.Young nurse:work,health and welfare[R].UK:the Chief Scientist's Office,Scottish Office,1998.
6 廖成发,唐宏,张娴.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及干预对策[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30(5):661-662.
7 高健,王秀云,于春泉.天津地区护士职业倦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职业与健康,2012,28(3):278-281.
8 López-León E,Rodríguez-Moctezuma JR,López-Carmona JM,et al.Professional burnout in family physician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ocial demographic and labor factors[J].Rev Med Inst Mex Seguro Soc,2007,45(1):13-1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