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李 辉 武晓英
黔西南州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
李 辉 武晓英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张,全国都进入了一个城市化迅速扩张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黔西南州的城市化发展亦紧跟趋势,但随之而来的城市问题亦慢慢凸显,城市交通、环境、安全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沉重的包袱。如何在全国千篇一律的城市化进程模式中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成为黔西南州城市化发展的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黔西南州;宜居城市;城市化;城市发展模式
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环境问题、交通问题、住房问题日益凸显,城市人口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注意力慢慢从过高追求GDP转向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上来。因而,以宜居城市为发展目标,综合考虑自然、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城市化发展道路逐渐被推崇。关于宜居城市的研究最早是基于对居住问题的研究,即把追求城市生活舒适、便利等住宅开发方式纳入城市规划的体系。1987年,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被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成为宜居城市发展的重要的理论支撑。国内宜居城市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对居住环境评价的研究。吴良镛是最早进行人居环境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学者,《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也成为人居环境研究的代表著作[1]。许多学者也探讨了居住环境评价的理论和方法[2~6]。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首次提出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目标,自此“宜居城市”的概念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7]。
基于此,本文依据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首先探讨宜居城市的理论渊源,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城市理论等,并以黔西南州城市化发展为例,探讨其走宜居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该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要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即既要满足代内之间的发展要求,又要满足代际之间的发展要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要关注城市的人口、社会保障和教育问题,同时应关注社会的公平、稳定和和谐问题,即既要保证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强城市的经济活力,也要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生态建筑、生态城市,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更适宜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环境。
2.生态城市理论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门发起了一项政府间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的研究计划—“人与生物圈计划”,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关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原则和理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理查德·瑞杰斯特(Richard Register)的相关思想。他认为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生态城市的标准是生命、美和公平[8]。他于1996年提出了相对完整的建立生态城市的十条原则,这些原则体现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思想,包括强调公众利益与平衡发展、公共设施建设的优先权、居民融合、公众参与、自然环境的修复、人文景观的保护、循环经济的普及、城市集约化发展等理念[8]。该理念提出后受到了很多国家和城市的推崇,并作为其城市发展的目标,并把强调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追求高生活质量容入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当中。而宜居城市关注的就是城市的生态环境是否符合居住和生活要求。
3.宜居城市
宜居城市的概念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其实质和内涵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随着城市发展的阶段不同,提出的侧重点也不同,《宜人与城市规划》以19世纪后半叶的历史为基础,提出宜人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在公共卫生和污染问题等层面上的宜人;二是舒适和生活环境美所带来的宜人;三是由历史建筑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宜人[9]。1980年以来,随着宜居城市研究成为热点,一些学者认为一个宜居的城市应当是一个对人没有压制的城市,大家有健康的生活,有机会能够轻易地接近绿地、工作地,足够地接近住房,交通便利,工资水平与房租相称,也能够接近提供健康生活环境的设施,这些要求都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发展到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建立了城市宜居性的模型,分别从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阐述了宜居城市的内涵要素。总而言之,体现一个城市是否宜居,其内涵不仅要看城市发展的经济指标,更重要的看城市是否能够满足居民对居住和生活环境的需求,即城市的发展应当被当成是一个整体,系统地表达其内部是否具有宜居城市的能力。
本文试图从城市发展的实力、能力、潜力和魅力四个角度来构造一个具有黔西南州特色的宜居城市。经济是基础,没有经济支撑的城市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基础实施和城市功能的完善等方面,以此提高城市发展的实力;其次,城市应有吸收、控制、转化资源,持续高效创造价值的能力,即对人、资金和企业有一定的集聚能力;第三,从自然资源、文化的丰厚度以及社会和谐度等方面探讨黔西南州发展宜居城市的潜力;最后,从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城市理念识别、城市行为识别、城市视觉识别等方面挖掘城市魅力,创造宜居城市。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黔西南州全州常住人口为280.6万人,其中汉族人口为169.2万人,占60.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1.4万人,占39.7%。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79万人,占28.1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01.6万人,占71.85%。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万人,乡村人口减少25.8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7.53个百分点。全州常住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6.13万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75万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0.4万人,其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8.1万人,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21.6万人,下降1.79个百分点[10]。
总的来说,目前黔西南州的城市化程度逐年提升,但是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来说仍然差距很大,居民的整体素质偏低。
表1 黔西南州产业结构
目前,黔西南州的产业结构正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调整优化,三大产业的总产量值每年都在增长,产业结构优化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第一产业在特色农业的政策引导下每年稳步前进,第二产业的比重在总量增加的基础上,逐年下降[10]。依据库茨涅茨理论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探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黔西南州在“扩三产、强二产、带一产”的政策支持下,朝着总量增长、结构优化方向迈进。根据城市化机制研究,产业结构的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促进了黔西南州城市化的进程。
虽然黔西南州城市化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但是在其城市化进程中仍然出现了很多问题。
1.城市地域景观特色问题
全州城市地域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不断扩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逐年提升。但是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低,在全州土地可利用未利用土地调查中,共调查出工矿废弃地16704.30亩,空闲地19080.90亩,低效建设用地111998.10亩。城市中高楼、大道的现代化建设千篇一律,缺乏地域特色。黔西南州具有丰富的自然、民族和历史文化资源,但是很多城市原有的古老的景观被破坏甚至不复存在,城市的建设缺乏本土特色。
2.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化的发展少不了工业化的推动,黔西南州也不例外。黔西南州借助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逐步形成了以烟、酒、糖、茶为主的轻工业;以煤电为主的能源工业;以黄金、锑系列产品为主的冶金工业;以水泥、砖瓦为主的建材工业;以化肥为主的化工工业;以大输液、小针剂、片剂和膏贴剂为主的制药工业。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比如,黔西南州多部门联合组成调研组,对贵州兴义宜化、兴化公司的污染情况做出了调研报告。据了解,2009年以来,两公司就超标排放,导致兴义市城区空气中经常出现刺鼻的氨和二氧化硫气味,马岭河景区水体的污染也日趋严重,市民反映强烈,游客投诉不断。
3.城市住宅问题
居住环境的优劣直接反映了城市宜居的程度。以黔西南州兴义市为例,其发展模式的重点是分散和边缘扩张,致使城市中心成为低质量、低标准住宅的集中区。政府已无力维修日趋破旧的住房,加剧了住宅问题;而在城市扩张地域中,则出现了大量的空闲建筑,住宅供给大于需求,房地产市场很不景气;除此之外,保障性住房发展比较缓慢,城市中仍有很多中低收入家庭属于住房困难人群,无法改善自身住房。
4.城市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政府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行,黔西南州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增长率达到10%以上。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在高速公路和信息网络等先进的基础设施方面,成为制约黔西南州经济发展的“瓶颈”;科技教育比较落后,整体文化素质较低,人口素质不高,科技贡献率不高,亦成为制约黔西南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强。
5.城市安全问题
当前,随着黔西南州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进城务工、经商、办企业的人员,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动力源。他们的涌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安全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仅黔西南州兴义市的外来暂住人口每年就有约9万余人,这部分人由于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法制观念相对偏低,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因而自防自救能力差。他们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尤其以商业网点和私营企业经营者、打工者居多。而开展经营性活动的外来人员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消防安全,导致各类家庭火灾事故不断发生。不仅如此,目前城市社会、家庭存在化学物品的危险也很突出。除此之外,外来人员的增加也会给城市带来一定的防卫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城市中随处可见的“鸟笼式”防盗窗,越来越厚的防盗门,显示了城市居民对安全的高度敏感。
1.城市实力的提高
目前,黔西南州正朝着建设以兴义市为龙头,一个半小时城镇经济圈、两个片区组团为两翼的特色城镇体系的方向发展,城市化空间布局逐渐趋向合理化。但是经济发展是基础,是促进城市化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黔西南州首先应当提高自身的实力,加快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其次,应该加大对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包括城市道路建设、城市供水能力以及城市信息化建设等等,以此来推动黔西南州城市化全局的发展。
2.城市能力的促进
实力是基础,那么吸引人才和企业的集聚力便是其能力的体现。城市化的发展,少不了优秀人才和创收企业的推动。黔西南州除了应对内加强城市居民素质的提高、企业的扶持之外,对外也应当积极吸引人才的集聚和企业的投资。城市区位的资源、条件、发展基础是吸引企业投资的前提,除此以外,城市的居住、生态、文化环境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人才的吸引亦是如此。因而,在促进黔西南州城市能力方面应当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积极引导城市发展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增强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同时,应积极改善城市居住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其本土化的文化环境,通过全方位的发展来提高城市吸引人才和企业的集聚力。
3.城市活力的培育
一个城市活力的程度是由这个城市的产业结构所决定的,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可以增强城市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和吸纳能力。黔西南州应当强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区域产业布局之间的有机衔接,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区域内城市的互动和融合。尤其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文化创意产业为龙头,加快旅游、商贸、物流、金融、信息、科教等服务行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形成强大的城市服务功能,以培育黔西南州城市的活力。
4.城市魅力的挖掘
城市实力的提高、能力的促进、活力的培育都是从物质层面强调一个城市发展的条件,是可以被模仿的。但一个城市的景观如果融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包括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那么其城市的魅力便是无法复制的。黔西南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其独特的区位条件和文化背景决定其城市化的发展应当具有其鲜明的特征。但是目前却没有一个完善的民族文化活动场所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弘扬和传承黔西南州优秀的民族文化。因此,从城市景观设计的角度,应当深入挖掘黔西南州内在的文化特征,将其融入城市设计当中,以此提升全州的文化品位,提高黔西南州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全国都进入了一个城市化迅速扩张的时代背景之下,黔西南州城市化的发展亦应紧跟趋势,但也要在全国千篇一律的城市化进程模式中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应依托其独特的资源和文化优势,从发展经济和完善基础设施方面提高城市的实力;从提高城市人才和企业的集聚力方面促进城市的能力;从完善城市产业的分工与协作方面来培育城市的活力;从融入本土文化的城市景观设计方面来挖掘城市的魅力,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化道路。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宁越敏,查志强.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以上海为例[J].城市规划,1999(6):15~20.
[3]李王鸣,叶信岳等.城市人居环境评价[J].经济地理,1999(2):38~43.
[4]陈浮,陈海燕.城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研究[J].人文地理,2000,15(4):20~23.
[5]刘旺,张文忠,刘长岐.北京市城市内部人居环境评价及对居住建设的启示.华中建筑[J].2004(1):2~3.
[6]王茂军,张学霞,张文忠.基于面源模型的城市居住环境评价空间分异研究 [J].地理研究,2002,(6):753~762.
[7]张文忠,尹卫红等.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李业锦,张文忠等.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9]浅见泰司编.居住环境:评价方法与理论[M].高晓路,张文忠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0]黔西南州人民政府.黔西南州人民政府网.[EB/OL].http://www.qxn.gov.cn/.
Qianxina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l Studies
LIHui WU Xiao-ying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 562400,China)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the urban population rising,urban construction land scale expanding,the country has entered an era of rapid expansion of urbanization.Under such a background,Qianxinan also follow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but also gradually highlight the subsequent urban problems,for example,city traffic,environment,safety and brings heavy burde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Qianxina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must be thinking of a problem about how in theurbanization processof the rout in the country out of a distinctive path of urbanization.
Qianxinan;Livable city;Urbanization;Urban development pattern
1009—0673(2015)02—0025—05
F299.2
A
2015—02—06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2013年院级科研项目“多中心视角下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等化的有效路径研究——以南北盘江流域为例(13XYYR 01)”。
李辉(1986— ),男,河南驻马店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公管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区域旅游规划与管理及城市规划。
责任编辑:杨昌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