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时间:2024-09-03

范俊玲

(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太原 030027)

跨文化交际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属于全新的学科体系,能够协调跨文化的方式,提升不同民族及国家的沟通质量与效率,在全球化发展中,拥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功能。然而在文化价值的层面上,不同国家及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存在明显的差异,导致在跨文化交流中存在诸多的误解。特别在中美文化交流的层面上,需要结合两国在文化价值观上存在的具体差异,提升两国的跨文化交际质量与效率,帮助我国更好地拓展国际交流维度,提升国际交流效率。

一、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原因

文化价值观主要指人类群体认为正确的、有益的或有价值的特点和信条,而在民族与国家的层面上,文化价值观却指拥有“一体适用”与“系统性”的价值观。[1]譬如亚洲人注重地位、仪式及习俗。而澳洲人、加拿大人、美国人、英国人则重视平等和率直(忽视繁文缛节)。简而言之就是在文化层面上,不同国家及民族对不同文化形态的重视程度。因此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与特定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及民俗文化拥有鲜明的内在联系,应从文化发展的层面上探究出相应的形成原因。然而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文化价值观又受到家庭因素的制约,并形成鲜明的差异性特征。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最重要的组成单位,是社会最重要的组合关系。而社会个体在家庭成长的过程中,首先会受到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但在文化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蕴涵丰富历史文化理念的现代文化会通过家庭长辈传递给家庭成员,并在个人理念和思想的加工下,形成全新的文化价值观体系。这种文化价值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以时代、社会及文化变迁为抓手的,是通过现代文化的发展与流变所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念。首先在主流思想上,美国社会的文化思想是个人权益与言论自由。而中国的主流思想是集体思想与家国情怀。因此在现代文化体系的感染与影响下,家庭长辈会根据自身的人生经历及情感,对相应的文化价值观体系进行筛选与调整,并以此形成全新的文化价值观机制。家庭成员在该机制或体系的影响下,会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适应或相背离的价值观形态。其次在社会氛围上美国社会氛围较为紧张,处于多种矛盾和冲突之中,因此家庭长辈容易形成较为鲜明的“掠夺精神”和“进取精神”。而我国的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关系较为平和,通常以“中庸思想”及“以和为贵”的理念为主。但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不同社会成员的社会经历和经验都会存在明显的不同,部分社会成员会探寻出更适应自己的处事方式,进而使其传递给家庭成员的文化价值观出现异动。如美国部分家庭在倡导言论自由、地位平等的前提下,会形成仁慈与仁爱思想。[2]

(二)历史因素

如果说家庭因素是在现代文化与社会氛围的影响下,促使中美两国形成文化价值观的直接原因,那么历史因素就是在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及地域文化下促使两国人民形成文化价值观的间接原因。在中美两国的历史差异上,两国主要存在等级观、伦理观上的差异。首先是等级观。等级观主要指尊卑有序的价值观念,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我国在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连续性,导致等级观念在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建设中得到有效渗透。譬如宗族的等级机制、家庭的长幼有序等。此外我国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会形成较为鲜明的等级体系。而美国的历史文化只有四百余年,没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体系,并且在国家建设过程中,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移民大量地流入美国本土,并形成激烈斗争态势,因此美国人的等级观念较为淡薄,强调身份和地位的平等。其次是伦理观。我国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能够将“仪”“孝”“忠”作为行为准则,能够严格遵循传统的伦理观念。然而美国信仰基督文化,将“救赎”与“感恩”作为美国人的信仰标签。所以在社会活动中,美国人并不需要强调复杂的伦理关系,而是确保自己的权益和义务的平等,譬如美国父母不会为“血脉关系”来照顾子女。而子女在某种程度上也不会拉近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二、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对比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中美两国的文化价值观差异主要体现在言语表达、人际关系及公共礼仪等层面上,这种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容易导致两国人民在问题理解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的偏差,严重影响到跨文化交流的质量与水平。

(一)言语表达

美国人在来到中国后,会对中国文化、中国社会及中国习俗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中国社会中。然而中美两国人在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导致其在语言表达上存在诸多的问题。首先,由于美国人缺乏等级观念和伦理理念,在言语表达的过程中,会将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并不会考虑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交际环境,致使美国人所表达的内容与所处的环境发生冲突,进而导致跨文化交际活动出现诸多的不和谐因素。而我国国民在表达自我与抒发情感的过程中,会相对的含蓄委婉,会频繁使用潜台词和比喻来表达自我的思想。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时,美国人会难以领悟对话的要领,并常常将交流重点集中在语言词汇的层面上。其次在自我空间的界定上,美国人对自我空间的重视程度较高,并将其视为私人隐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言语表达的过程中,会回避年龄、收入、家庭成员等话题。而我国缺乏对自我空间的重视,经常在朋友或同事间谈论相关话题。最后在自我表现上,由于美国家庭倡导自由平等、开创探索的精神,导致美国人在言语表达上会积极地突出自我、表达自我,呈现自我,并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来展示自身的独特性。而我国国民则会尽量地隐藏自我,将情绪和情感掩藏起来,所以在交流中,我国国民会略显被动。总而言之在言语表达的层面上,美国人拥有直接真实且注重隐私的文化价值观。而我国国民则拥有委婉含蓄且畅所欲言的特征。在言语表达中更倾向于谈论彼此的“隐私”(西方文化价值观体系中的隐私)。

(二)人际关系

在“探究中美两国文化价值观在人际关系上的差异”前,需要明确“朋友”与“友谊”在两国文化价值观上的不同。美国由于历史环境及社会结构的关系,美国人所接触的人群较为宽泛,且接触交流的时间比较短暂,因此美国人习惯将陌生人称为朋友,并会快速地淡化这层关系,结交并认识新的朋友。而在我国有“知己”一说,中国人更加看重“朋友”的长远,愿意在“友谊”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因此在两国的人际关系上,美国人会淡化朋友的概念,人际关系较为浅薄。而我国则注重人与人的联系,人际关系较为扎实。这种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与两国的社会氛围、文化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社会注重集体主义理念和思想,关注自身和集体之间的联系,所以在人际关系层面上,会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会在社会活动中给予或寻求“朋友”的帮助。而美国人则拥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精神,注重自身的权益,因此会缺乏对“集体”的思考,忽视他人在自身职业发展、情感塑造及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并且认为过度看重“人际关系”,将会导致自身的“私人空间”受到影响和破坏,因此美国人会有意无意地疏远“他人”。[3]

(三)公共礼仪

公共礼仪主要指社会个体在交际交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谈吐举止。包括举止、语气、言语等方面的内容。虽然我国被誉为礼仪之邦,然而在公共礼仪的层面上却存在诸多的问题,譬如大声喧哗、随地吐痰等。而美国人虽然个性张扬、思想开放,但却非常注重公共礼仪和公共秩序,能够根据不同场合做出不同的表现。究其原因在于美国是由欧洲、非洲及亚洲等国家移民而成的国家,其中欧洲人口的比重较大,所遗留的历史文化、民间文化及人文理念较为完整,能够在社会交际与交往的过程中,沿袭欧洲的礼仪理念。而我国在建国初期存在严重的教育问题,文盲率较高,因此在社会公德教育上缺乏支持,导致当前的国民缺乏对社会公德的重视,进而在公共礼仪上与美国人存在明显的差距和差别。然而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国人的公共礼仪意识得到了明显提升,并给西方友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此外,在特定的场合中,我国却非常注重公共礼仪,譬如会议、活动、宴会等活动中,国人的礼仪观念较为明显,然而美国人则会忽视这方面的礼仪。其原因在于中美两国在文化理念和思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美两国的文化价值观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两国在文化交际过程中,存在诸多的误解或误会。而通过探究中美两国的文化价值观形成原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对比两国在文化价值观上所存在的差异,能够更好地帮助两国人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进而为推动我国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