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及策略

时间:2024-09-03

何炜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0011)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渠道多元化、内容生产多形式化、内容传播速度高效化,在全面提升新闻发布量的同时,也带给大众强大的阅读负担。关于新闻传播特点及策略的分析,从业者需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进行研究。既要客观地阐述目前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呈现的新特点,还需根据现实信息环境,积极地对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创新与优化,努力构建一个健康、优质的新闻传播环境,向大众输出正确的观念、积极的态度、高质量的内容。

一、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的主要特点

(一)信息传播范围广

新媒体环境下,大众基于网络平台成为自媒体人,可利用智能手机随时发布代表个人观点与情绪的信息。同时,大众可对媒体发布的信息进行自由转发、评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内容生产与传播的活动中,极大提升信息传播的范围。新闻传播的主体不限于专业的从业人员,普通大众也可成为新闻传播的媒介。而在传播信息的载体与媒介激增的情况下,势必会无限扩大新闻传播的辐射与覆盖面积。

(二)信息传播渠道多

新闻传播是以既定的主题表达思想、观点、立场、情感等,基于报纸、电视、杂志、书籍、网络等渠道快速、高效地传播信息内容。新媒体环境下,无论是普通大众,还是新闻工作者,都可利用不同的渠道与平台发布与传播信息[1]。尤其是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可实现多渠道、多平台的生产与发布新闻内容。

(三)传播信息的杂乱

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展现出鲜明的两极性。即传播内容极度杂乱,在一定程度上扰乱大众视听。同时,新闻传播内容讨论过程中,观点与价值出现两极分化。同一个新闻内容,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观点与态度。新媒体与新闻传播的融合,虽极大延伸信息覆盖面,但也加剧人们获取有价值信息的难度。

二、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模式创新策略

(一)拓展与丰富传统新闻传播媒介

新媒体环境下,需做好新闻传播媒介的扩充与延伸。既要发挥传统媒介的传播优势,还需对新媒体的利用价值进行不断提升。从业人员应该能够打通网络传播、线下传播的媒介壁垒,能够最大程度增强信息的覆盖面、渗透力与影响力。新闻传播既要体现快捷性,还需保证信息被更多人浏览、阅读,甚至引发深度思考。相关人员应对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介的应用方式进行创新,能够增强原始客户与平台的黏合度。在此基础上,新闻工作者应建立与时俱进的职业思维,能够认识到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与不足。应根据目前网络环境,以及大众在参与信息传播当中的态度、方式等,科学地利用新媒体进行新闻传播。新闻工作者应该能够生产优质的内容,并在网络平台、线下渠道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发布。同时,将新媒体传播与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进行深度的融合,吸引受众全过程参与。如在新闻传播内容正式发布之前,可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预热,达到预期引流的目的与效果。当吸引更多人对新闻内容产生极大关注度时,进行跨平台、多渠道的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且为受众提供输出观点、提供建议的平台与机会,利用这样的方式,不仅可调动大众参与讨论与互动的积极性,更利于平台采集与汇总新闻传播相关的所有信息。基于大数据,全面分析大众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喜好、偏好,以及他们的阅读习惯。这样,新闻工作者可根据需求,实现高质量的供给,不断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与效果。

(二)凸显新闻传播的众智性特征

新闻传播的创新与发展,必须根据当前的信息环境对传播形式、模式进行优化与革新。强调内容生产的优质、高效性的同时,应增强新闻传播的众智性特征。应以受众需求、关注点为参考,选择适合的新闻传播方式与流程。且保证内容与手段、目标与模式高度契合性,不宜出现内容优质、手段低劣的情况,更不能为了获取高关注度、高浏览度,而背离最初的新闻传播目标。新闻工作者在致力于创新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众智促创新。最大程度拓展众创空间,集成更多人的智慧与意见。新闻单位应能够构建信息化新闻传播管理平台,进一步优化以网络为媒介进行新闻传播的模式与形式。新闻传播的多媒体化,应展现一定的专业、系统性、规范性、现代性。将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报纸、电视等媒介进行科学整合与配置,能够根据新闻内容,选择适合的媒体进行内容的发布与传播。以此,实现新闻内容精准触达,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反馈。这样的新闻传播与报道才更有价值,充分体现新闻单位的社会服务职责与功能。新闻单位可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大新闻传播的跟踪力度、推广速度与质量,并及时收集与整理受众的反馈信息。并能在信息化管理平台上增设用户互动专区,方便更加精准、高效地收集更多人的意见与建议,达到以众智促新的目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刻关注大众需求,能够参考各方意见,最终生成最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并多渠道、大范围地进行宣传与渗透。通过聚合众人智慧与社会创意,逐渐形成集设计、生产、传播、反馈、整改为一体的、一条龙新闻传播模式。[2]

(三)实现新闻内容深度报道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新闻传播速度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持。但新闻单位注重效率的同时,并保证新闻传播的质量。尤其,信息爆炸环境下,大众已无法从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中快速识别信息的真伪。新媒体加大了信息甄别的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新闻媒体的功能与价值。基于网络平台,所有人都可成为生产信息、发布信息的自媒体人。在此形势下,主流媒体若不能展现鲜明的态度、立场,过度从众,将很快失去行业竞争优势,更会在大众心里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工作者必须发挥主流媒体的优势与作用,做好舆论的积极引导。通过增强新闻内容的深度性、客观性、政治性、社会性,对大众价值进行有效的引领,并输出正确的观点与立场。通过对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内容的深度报道,增强大众的信任感、依赖性,使他们基于高度的认可,习惯性阅读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内容。同时,新闻单位需对自媒体平台的内容生产与发布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借鉴与应用,对自身的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动态化的创新与完善。做到与时俱进,为大众提供深度报道,让他们及时了解社会民生,并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形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社会民生主题为主,适当融入娱乐新闻,既要体现新闻报道的深刻性,还应适当展现与民为乐的态度。新闻传播需做到客观表达,真实报道,将社会、各行各业真实的一面、积极的一面,呈现给大众。且能够在新媒体平台、传统媒介进行双渠道、跨平台传播新闻内容,最终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新闻传播的任务与目标。

(四)增强新闻传播内容与受众信息获取习惯的契合度

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阅读习惯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传统对文字的阅读与思考转化为刷短视频,大众从新媒体平台上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更多展现出无意识、无目标的特点。大部分普通人是为了消磨时间、愉悦心情选择在网络平台上浏览不同信息内容,且逐渐对短视频产生依赖性,以及浓厚兴趣。人们已无法专注地阅读文字,更失去耐心细读长文。在此背景下,新闻单位必须根据受众的信息获取习惯、阅读习惯等,对新闻传播的内容、形式进行精细化处理。应在最短的时间呈现最吸引人、最具有价值的内容,确保大众能够对所传播的新闻内容产生兴趣。同时,新闻工作者应不断增强传播内容与受众认知的契合度,能够生产与传播符合大众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具体来说,新闻工作者利用新媒体丰富新闻传播渠道与形式的同时,应根据当下网络平台信息传播的类型、大众接受度等,重新定位新闻传播受众、目标。新闻传播的内容,既要包含媒体本身的观点与立场,还要引发社会大众的情感共鸣[3]。新闻传播是传播者与受众的双向互动,基于既定的内容进行讨论、转发、评论,而不是单向观点与价值输出。新闻工作者必须保证所传播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探讨性、关注度,在迎合大众认知与阅读需求的基础上,巧妙地输出正确观念,并做好舆论的正向引导。所谓的迎合,不是输出劣质、媚俗的内容,而是根据社会主流价值观与审美,对内容输出形式、价值走向进行把关。失去受众的新闻传播,是被动的、无效的,只有保证大众深入、积极地参与到新闻观看、信息反馈的活动中,才能体现新闻传播的价值。因此,新闻从业者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对新闻传播内容进行不断优化,并选择适合的方式与模式对所生产的内容进行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工作者须切实发挥网络媒介的优势与价值。将新媒体与新闻传播进行深度融合,在保证内容优质性的同时,不断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商业价值、舆论价值。且能深入了解大众审美、信息获取方式、阅读习惯,以需求为导向,对新闻传播方式与模式进行不断创新与优化。通过输出大众可接受、可深度探讨的新闻内容,全面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效果,实现广覆盖、深渗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